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南岭镇采风】龙津之思

酥吟宠儿 发表于 2021-7-22 09: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9637 1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旷野上,兀立着一方裂成两半的方形花岗岩巨石。巨石高逾2米,宽约5米,两端裂口相契吻合,显然曾经是一个整体。巨石裂隙处,什么时候长出一棵小树,身姿窈窕,绿意婆娑,约绰动人。这让原本有些沉重也略显单调的石头景象变得活泼起来。不远处,可见一面波光粼粼的人工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修建这座高山水库,南岭镇梨洞村整体搬迁。湖水下藏着千年村庄,也藏着千年故事。一条窄长的土路,从湖畔蜿蜒而来,直通向远处的大山。这是一条古驿路,是福清海口通往长乐江田的便道。巨石端立在古驿道旁,如同一位沧桑老人,静静守候着如许岁月。岩面上苍苔斑驳,上面镌刻着“龙津”两个楷书大字,每字高1.75米,宽0.87米,几乎占据了大半个石面。字体端庄遒劲,相传为宋代理学大儒朱熹手书。清光绪十年(1885)五龙村村志“庙堂观桥坊”条目载:龙津石在方城里,前宋朱夫子书“龙津”二字勒于石,古迹犹存。石台上现立有一面福清市人民政府关于这处“梨洞摩崖题刻”为福清市不可移动文物的告示牌。是这块龙津石的身份标志。如能确认,那当是福建省内现存朱熹的最大题刻。但巨石从何处飞来?又何时因何断裂?大儒朱熹缘何经过这里并题写龙津二字?史籍无考。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深远的学者。综观朱熹一生,从出仕到逝世,五十年间,出任地方官员共九年,入朝担任皇帝侍讲仅四十日,其余四十年,都过着讲学著书的生活。朱熹一生创办书院四所,修复三所,门生遍布天下。南宋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的重建都得益于朱熹之功。朱熹长期生活在闽北,讲学之路则遍及八闽。

有说,朱熹曾先后三次到过福清。福清的石竹山、瑞岩山、灵石山、黄檗山都曾留下朱子的足迹和题咏。比如他为石竹山小憩亭题联:“两山相对终无语,一水独流但有声”,游瑞岩时赋诗:“踏破千林黄叶堆,林间台殿郁崔嵬。谷泉喷薄秋逾响,山翠空濛昼不开。一壑只今藏胜概,三生畴昔记曾来。解衣正作流连计,未许山灵便却回。游灵石山诗云:“百尺楼台九叠山,个中风景脱尘寰。危亭势枕苍霞古,灵石香沾碧藓斑。佳境每因劳企仰,胜游未及费跻攀。何当酬却诗书债,遂我浮生半日闲。”从诗风看,应是朱熹中青年时所作。这时的朱熹,志存高远,胸罗万象,江山风物,心中块垒,皆成笔下珠玑文字。

那么,旧梨洞村旁这块巨石上的“龙津”二字,究竟题于何时,又是在怎样的情景下题写的呢?

对着这块沉沉巨石,我贮足良久,思绪纷飞,追寻着一位大儒的足迹,来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

朱熹出仕很早,但最初只当过几年同安主簿,纵有满腹诗书和一腔热情,却难有大作为。

1179年,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朱熹出任江西南康军知军。南康军即今天的九江市,虽非望郡,且只有三县属地,但知军为一郡之长,集军政大权为一身,正可施展自己的满腔抱负。任职期间,他修复了始建于南唐的白鹿洞书院。四方学子,闻讯前来求学,书院因此名声大噪。而他在南康,最让百姓感戴的还是救灾。此时南康军的旱灾,来势凶猛,从五月到七月,三个月滴雨未下,土地龟裂,禾苗干枯,乡民人心惶惶。经过一番紧张措置,朱熹一边开场赈济,一边组织灾民修堤引泉,投入抗旱。这样严重的灾荒,若在往年,一定是饿殍遍途,一派惨状。但这次南康全郡二十多万灾民,没有饿死一人,百姓额手称庆。可是,朱熹因上《庚子应诏封事》向孝宗皇帝进谏,惹得皇帝十分不快,虽然治理南康的政绩斐然,但上任仅一年,就被朝廷免去南康军知军。

由于此时江南旱灾持续,浙东尤其严重,而且伴随着久旱,蝗虫迅速繁殖肆虐。朝廷救灾急需干臣,孝宗皇帝遂下令改任朱熹为两浙东路平茶盐公事,赶往浙东救灾。朱熹深入乡村,详细了解灾情,并制定了应对的办法。他任贤惕厉,宵衣旰食,组织民众,引水灭蝗,稳定了浙东灾情,百姓生产生活很快得到恢复。不过,朱熹依然不改他嫉恶如仇的秉性,在救灾的同时,他向朝廷弹劾了一批州县官员渎职贪赃的劣行。

1183年,已经54岁的朱熹力辞江西、江东提刑的任命,上书乞祠归山。终于获得浙江台州崇道观主管一职,回到武夷山,修建他筹谋已久的武夷精舍。为解决官多职少之虞,宋朝有一项制度,即在各地设祠官,安排闲置官员。祠官分提举、提点、主管和祠监四级。祠官可以空挂,不需到任视事,在家领取相当于原官职一半的俸禄。而朱熹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光都是在担任祠官中度过的。无职无权,但可以悠游山野,著书讲学。这也是他最喜欢的生活状态。

这一年,好友傅自得去世,朱熹在门生林用中等人的陪同下前往泉州吊唁。返经福州时,应福州知州赵汝愚之请,在福州小住了半个多月。他四处游览,倍感榕邑文风之盛。晚年的朱熹对办学讲学尤为上心。每到一地,总要去探访书院书堂。他听闻福清海口的龙江书院,始建于北宋,是有名的“钦赐书院”。于是在一干门生的陪同下,欣喜地前往考察。到海口后,人们告知他,在南岭山区,还有一间村学,虽地处山陬海隅,却弦诵不绝。这引起了朱熹的浓烈兴趣,于是他不辞辛劳,攀缘小路前去探个究竟。时骄阳当空,山路崎岖,一行人正又渴又累。忽听道旁传来细微的流水声,众人仔细搜索,见一方巨石附近,有一处不易察觉的泉眼。大家一涌向前,掬一捧入口,清凉甘冽,沁人心脾。一路疲乏尽解。

听说大儒朱熹到了南岭大山村,四方学子纷纷赶来,一睹大师风采。大家央朱熹讲课,但这处村学房间太过狭小,于是朱熹将讲堂设在桃花谷前的空地上。朱熹放怀开讲,学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离开大山村时,朱熹触景生情,铺纸援笔,写下“龙津”二字。龙津,天上甘霖,自是源头之水。也许,这一刻他想到了在南康和浙东抗旱的情景;也许,是刚刚在路上偶得甘泉的喜悦;也许,是被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青年学子求学热情所感染。

在南岭大山村,至今还流传着一则关于朱熹题诗的传说。说是当年村民曾向朱熹动情地介绍春天桃花谷桃花盛开的美丽情景,但现在已是初冬季节,百花凋零,让人遗憾。朱熹听了只是微微一笑,临别时留下一首《桃花谷》的七绝:“大姆山下沐春风,满谷仙桃照水红。何必武陵源上去,涧边好过落花中。”

一位学者的博大情怀,从此长留在南岭的大山间。

作者:黄文山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
爱你一芳 | 来自福建
一位学者的博大情怀,从此长留在南岭的大山间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1-11-18 20:49:02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5 09:19 , Processed in 0.056385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