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Sun� 发表于 2019-4-24 11: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157371 21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6369163927486750003921181.jpg
微信图片_20190424112721.png
微信图片_20190424112755.png
微信图片_20190424112759.png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1)
Sun� | 来自福建
光辉的历程——福清地下觉史略

余贤龙

中国共产党福清地方组织成立于1930年,迄今整整61年,其中解放前20 年,解放后 41 年。这里介绍的是解放前新民主革命时期 20 年的斗争历程。
一、觉团混合支部的诞生与龙高“民变”
1927 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夺取北伐战爭的胜利果实,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这个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反革命政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羣众,白色恐怖笼單全中国。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觉人,坚决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路线,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把党的工作重心逐步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发动农民举行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时福清倪朝龙等一批在福州、苏州、上海等城市求学的先进青年,追求真理,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觉和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们利用寒暑假,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带回福清,在县城的知识青年中进行宣传,从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福清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9 年,中共莆田中心县委派县委委员吳梦泽到渔溪、东张地区开展活动,发展党员,中共福建省委派福清藉的党员高中毕业生谢廷清回县建党,中共福州市委还派福清藉的共青团员何希銮回县组建共青团。1930 年秋,谢廷清与何希鉴等党团员联系后,酝酿成立了福清党团混合支部。党团混合支部把城关地区知识青年发动超来,进行反帝反封建斗爭,使原先如死水一潭的小城,泛起层层波澜,引起国民党特务的警觉。于是,谢廷清于年底被捕,何希銮于 1931 年初被迫离宗,到上海去升学,福清第一个地下党组织诞生不上半年,就被扼杀了。党团混合支部被破坏以后,没有暴露的党团员隐蔽起来,继续活动。
1930 年,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方声涛,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把仙游县的匪首林靖的土匪民团收编为省防军,调到福清驻防。林靖匪军在龙高地区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奸淫抢掠,无恶不作。龙高羣众慘遭蹂躏,怨声載道,恨不得把匪军一个个吃掉。当时,这个地区的党团员、革命青年何胥陶、陈行福、张端晢、陈振芳(程序)等人抓住时机,深入各村去发动农民起来进行反暴斗争。1931 年 12 月 26 日,成千上万的龙高农民用最原始的武器同时袭击龙田、高山两镇匪军,在不到 50 小时的时间内,一举歼灭 800 多名匪兵,击毙匪团长凌志雄等大小军官几十人,迫使林匪残部连夜撒出福清,逃回莆仙地区。这场史称“龙高民变”,震动省城的反暴斗爭,虽然不是在共产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但是共产党员、共青园员参加了暴动的宣传发动,参加了攻打匪军的战斗。因此,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在暴动的第二天就派人下来,介入斗争;一个月后,又派市委宣传委员黃孝敏下来总结暴动经验,把福清革命引上土地革命的正确道路。
龙高农民的反暴斗争,不是自发的,是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和共产党方针政策影响下发生的。
二、福清县委的成立与南西亭暴动
黄孝敏离开不久,福州市委又派刚从监狱里释放出来的何文成回福清重建党组织。何文成于 1932 年 7 月,组建了中共福清特支。特支把工作重心从城镇移到农村,分别在龙田、海口、北郭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三个农村党支部,还在港头乡的瑤山村,成立了瑤山农民自治会和自治会的武装队伍。1933 年 10 月,特支发动龙高地区的农民羣众配合瑤山农会武装,打下高利盘剝农民的杭下“福瑞”当铺,让贫苦农民凭当票无偿取当,打击了封建地主的势力。这时刚刚成立的属莆田中心县委领导的渔溪特支,也活动到龙高地区。为了统一领导福清的革命斗爭,在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领导下,1934 年 1 月,成立了中共福清县委,何文成任书记,余长钺、陈炳奎、陈金来、何胥陶等为委员,福清特支和渔溪特支随卽撤销。县委领导分头深入各地,发动农民,组织农会,准备在南西亭、北西亭等地举行暴动,建立游击队和游击根据地。
1934 年4 月,福州中心市委被破坏,书记陈之柩等人被捕,白色恐怖波及闽中各县,福清县委与上级的联系中断。在失去上级领导、危险四伏的情况下,福清县委坚持旣定方针,于同年6月下旬,组织100多名农会骨干,在南西亭附近各村抓斗土豪地主,烧焚债契约,把地主囤积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民。暴动进行了三天,第四天,县保安队岀动镇压,暴动队伍化整为零,分散转移。接着又组织北西亭暴动、塔坪寺暴动。这几场暴动虽然沒有完全达到目的,但打击了地主土豪的势力,为福清游击队的建立和开展武装斗争准备了条件。
南西亭暴动后一个月,何文成被捕。在福州被抓后脫险来到福清的刘突军接任县委书记,领导福清人民继续斗爭。同年 8 月,原福州中心市委宣传部长黃孝敏也转移到福清来,他与刘突军一起,成立中共福清中心县委,统一领导福清、长乐、闽侯、永太等县的斗爭。在中心县委的领导下,1934年年底成立的工农红军福清游击大队开进西区,进驻角楼村,幷派陈云飞进入罗汉里,策动土匪刘卷水的残部弃暗投明,带枪参加游击队,随后又消灭了几股土匪,进而开辟了罗汉里游击根据地。从此福清革命进入了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爭阶段。
三、河村桥伏击战与反“清剿”斗爭
1934 年 10 月,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后,南方 8 省 15 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在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包围和进攻,独立地坚持三年游击战爭。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这些地区的游击队(除琼崖游击区外)先后编入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闽中游击区就是其中的一个。
闽中游击区包括福清、莆田、永太、仙游、长乐、闽候、惠安 7 县,福清、萧田是游击区主要部分。1953 年初,福清游击队开辟罗汉里根据地的时候,莆田中心县委领导的莆田游击队,在莆仙交界地区也建立了常太游击根据地。为了统一领导两个根据地、两支游击队的斗爭,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同年 5 月,福清中心县委与莆田中心县委在福清樟溪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闽中特委。闽中特委把福清游击大队扩编为工农红军闽中第一支队(莆田游击队扩编为第二支队),魏耿任支队长,刘突军任政委。第一支队以罗汉里为基地,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出袭击敌人,打了很多胜仗。如奇袭莆田大洋田赋处,全歼粮务小分队;攻克大义乡、沪屿镇保安队、民团据点;拔除一都民团团部等。至 1935 年底,基本肃清了罗汉里周围的土匪民团,部队的装备大大改善,队伍发展到 100 多人,游击区扩六到永太的一都、东山、后溪(这三个地方解放前属永太县)闽候的东台、西台、时洋,福清的琯口、北郭、波兰等地。
1936 年2 月,第一支队在福厦公路线上的河村桥伏击福建省银行的解款汽车,不仅缴获了一批金银、钞票,还俘获了省银行副总理韩疆士、国民党大田县长萨福畴等 7 名官员,给福建国民党政府一次沉重的打击。省政府主席陈仪亲自调兵,几乎出动了福州及其附近的所有部队,包括驻军、宪兵、保安队等,总共 3000 多人,“清剿”罗汉里根据地,还派岀一架飞机侦察,两辆铁甲车巡逻。面对強敌,支队领导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反“清剿”战斗。支队长魏耿因病率后勤机关负责看押俘虏,由熟悉地形的何兰英带路,在罗汉山周围流动隐蔽;其他指战员分成 3 个小队,分别由刘突军、吳德标、杨采衡带领,分散隐蔽,伺机歼敌。游击队在丛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了近两个月,歼敌数十人,把“清剿”敌军拖得精疲力尽。山地的春季,阴冷潮湿,游击队少衣缺食,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在深山密林里周旋,支队长魏耿经不起考验献俘投敌,成了可耻的叛徒。特委从国民党报纸上看到魏耿叛变的报导后,立即通知刘突军、吳德标等把队伍整好,迅速向莆永边转移。5 月,刘、吳两队在莆仙边区与第二支队会合,投入新的战斗。
国民党“清剿”大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不仅消灭不了游击队连游击队的去向也摸不清,便把一肚闷气发泄在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身上。他们抽出一批保安队配合民团,由一些反动的联保主任、保长带队到各基点村进行惨无人道的洗劫。据不完全统计,角楼、罗汉等 7 个基点村民房被烧毁147 间,羣众被抓 200 多人,遭惨杀 12 人,连怀孕数月的女交通员棋山妹也被杀害,首级被割下来悬挂示众。敌人的暴行并没有使根据地人民屈服,仍有不少人冒着生命危险给游击队送粮食送情报。
四、“泉州事件”与游击队改编
两支游击队会师不久,得到余长钺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的消息,闽中特委便决定成立闽中抗日救国义勇军纵队,两支游击队改编为抗日义勇军支队。吳德标任纵队司令员,刘突军任纵队政委。义勇军一面坚持反“清剿”斗争,一面加強军训,做好武装抗日的准备。
1937 年 2 月,闽中特委被叛徒出卖,特委委员王于洁、黄孝敏、余长钺、潘涛在开会时被捕,接着又诱捕了陈炳奎。特委委员军事部长刘突军沒有收到开会通知得以幸免。刘当机立断,主持召开地方和部队党员会议,成立闽中工委,接替闽中特委的领导。全民抗战开始后,闽中工委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与莆田国民党当局进行合作抗日谈判并达成协议,义勇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十师“特务大队”。由于刘突军等未能完全彻底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特务大队”被八十师以金门沦陷、闽南时局紧张为借口调进泉州驻防,结果导致“泉定事件”发生:刘突军被骗上师部开会,途中被秘密杀害,毁尸灭迹:“特务大队”被缴械软禁。
“泉州事件”发生后,经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反复交涉,国民党当局才不得不把部队和被缴去的武器全部交出来。1938 年 4 月,闽中抗日义勇军从福州洪山桥出发,北上皖南,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福清北上参加新四军的有洪家声、林清城、陈德胜、陈佃官等 23 人。他们在苏北、皖南前线英勇杀敌,为夺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抗日游击队的建立与抗日反顽斗爭
间中抗日义勇军北上后,福清县委在宣传抗日、发动羣众向国民党政府要求贷款发展农业生产、支援前线抗日的同时,大力发展党员扩大党组织,建立了东西南北 4 个区委 11 个党支部,党员数达 85 人。但是,国民党顽固派不让共产党在国统区发展力量。为了维护抗日统一战线,陈金来把五六十个骨干带到海上,隐蔽在海匪部队里,一面筹集经费,一面策动海匪中出身好的人员,携枪参加革命。1941 年 11 月,日军入侵福州地区,福清、长乐、平潭等县沦陷。福清中心县委马上把潜伏海匪部队中的人员,全部调回,组建了三支抗日游击队。陈金来领导的一支与福平沿海抗日游击指挥部合作抗日,番号为“第八中队”。在福清沶头、东阁、闽侯兰圃、长乐玉田等地开展抗日斗争;陈享源领导的福长抗日游击大队在福清长乐边境地区打击日寇;何胥陶以江德乡乡长的合法名义组织的一支在龙高地区活动。战斗力最強的是“第八中队。”第八中队曾在安民、倚岭下一带袭击下乡骚扰的侵略者,打死了好几个日本鬼子,羣众大为振奋。但国民党反动派处处排挤、迫害第八中队,迫使他们不得不转移到长乐去,加入国民党长乐县长(地下党员)刘润世领导的长乐抗日游击总队,改称“福清队”,继续战斗。8 月 4 日,福清队精选 17 名战士参加琅尾港伏击战的“敢死队”,击毀日军汽艇一艘,打死日酋马营司令官田中岛和分队长村野等 40 多名官兵,打下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省抗日军民的斗志,受到中共中央华东局的表扬和嘉奖。陈金来和参战的福清队战士都荣获金(银)质奖章。
抗日战爭时期,尽管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福建的国民党顽固派秉承蒋介石的㫖意,仍然不断制造磨擦,想方设法削弱乃至消灭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因而,福清党的领导人陈亦桂、池亦妹仔、何胥陶、陈吓垱等沒有战死在抗日的战场上,却惨死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屠刀下。但福清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沒有被吓倒,被压服,他们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 旣团结又斗爭,不断粉碎顽固派的反共阴谋,坚持到抗日战爭的最后胜利。
六、龙高暴动夭折与戴云山战斗失利
抗战胜利后,福建国民党当局积极部署内战,在闽中设立“绥靖区”,对各县实行严密“清剿”。为了粉碎反动派的阴谋,闽中特委决定撤销福清中心县委,分别成立福长、福平、福长林 3 个边区工委,在国民觉统治力量薄弱的边界地区发动羣众,发展武装,建立隐蔽的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爭。城工部系统也派人到福清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福长平工委、福清工委。在闽中地委领导下,福平工委在龙高地区成立了江镜游击队和闽海纵队第七大队,淮备举行龙高暴动。工委在谢塘村开会研宪暴动计划时,击毙了在附近活动的国民党县党部委员何文辉和叛徒何吓坤,暴露了力量,惊动了国民党福建省政府。省政府把省保安第一纵队胡季宽部 1000 多人调到福清龙高来“清剿”。大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工委只好放弃暴动计划,转移游击队及机关人员。游击队在牛头尾分乘三艘帆船前往莆田,在海上遭敌围追截击,两船突围脫险,安抵莆田;一船超载,被迫在野麦屿停舶。在野麦屿登陆的游击队员坚持到弹尽粮绝时全部被俘,其中 13 人被枪杀在高山镇。
游击队撤离后,胡季宽在福清成立“肃奸委员会”,采取“特务与武装配合”的毒辣手段,清剿游击区和基点村,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羣众,闽中地委所属的福平工委、福长林工委、福长工委和城工部系统的福长平工委、福清工委均被破坏,县以下的党组织全部解体,革命陷入低潮。
从海上突围脫险的游击队,在莆田西亭与莆田游击队会合,成立了闽中游击纵队(卽戴云纵队)。游击纵队先在莆田、仙游等县打乡公所,攻田粮处,破仓分粮,救济贫苦民众,打击反动势力,后挺进戴云山,准备与闽北下来的左丰美部队会师。会师不成,在德化南部,遭敌包围,队伍被冲散,仅 20 多人突围出来,损失惨重。
七、开展游击战爭,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福清
1947 年 8 月 28 日,省委在闽候尚干召开会议,检查总结在发动开展游击战争中存在的问题。会议強调,必须发动羣众进行生存斗争。阔中地委贯彻“八·二八”会议精神,派俞洪庆、陈振亮等人回县开展工作。俞等针对福清基层反动势力猖獗的情况,组织武工队,果断地镇压了几十个罪大恶极、坚决与人民为敌的叛徒、特务、恶霸和反动保长,煞下了反革命派的嚣张气焰,从而打开了局面,恢复了停止一年多的党的组织活动,于1948 年 6 月,重新成立了中共福清县委。县委贯彻省委“六·二三”指示,深入发动羣众,开展减租反霸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稅)斗爭,在斗爭中发展觉组织和游击队武装。1949 年 2 月成立了东西南北 4 个区要,武工队扩编为游击队后,又扩编为闽中游击支队第五中队、福清游击大队。各区也都成立了区游击队。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区游击队配合县游击大队广泛出击,捷报频传:出师闽侯,围歼青圃乡一保安分队;攻下渔溪、三山,破仓分粮,救济贫苦农民;封锁福厦公路,截获国民觉军队运输车 20 多辆;还拦截袭击了到龙高“清剿”“扫荡”的敌 96 军残部,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战斗毙敌 100 多名,缴获各种武器 200 多支,分发粮食 1000 多担。7月份以后,县委、区委活动逐渐公开或半公开,许多乡村成了共产党、游击队的天下。
7月下旬,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二十九军的先头部队侦察营进入莆田大洋,福清游击队积极协助解放军侦察敌情,测绘军事地图,做好解放福清县城的准备。福清县委成立支前分会,各级觉组织积极发动羣众,组织民兵、担架队,筹集军粮,支援前线。
8 月 15 日,福清游据队配合人民解放军 0019 部队,攻打县城,16 日,县城解放;18 日,除吉钓岛外,全县解放。
在中国共产党福清地方组织的直接领导下,福清入民前赴后继,经过20 年艰苦奋斗,终于翻身解放,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20年的斗爭中,福清地方党组织3次被破坏,几度受重挫,仍不断发展壮大,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历尽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练更坚強。”到解放前夕,全县有 5 个区委,两个总支,2 个支部,7 个乡工委,觉员由 1930年的 6 名发展到 400 多名(已恢复党籍 300 多个);全县参加革命的同志和游据队员 1700 多人,其中,单输送给闽中游击支队司令部的就有 700 多人;144 个革命游击村和基点村遍布 22 个乡镇,革命烈火烧過全县。20 年里,为了福清的解放,党组织和老区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全县有 3 个村被夷为平地,378 座房屋被烧为灰烬,32 家灭门绝戶,上千个革命羣众和共产党员流血牺性。全县已追认烈±234 人(其中因公牺性的 22 人)。9 个县委书记牺钍了 7 个,县委委员、区级干部牺牲了 10 多人。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玉融大地。烈士的生命换来了幸福的今天!
20 年的光荣历程和烈士们的英雄业绩证明,福清地方党组织不愧是光荣、正确、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个组成部分。“沒有共产觉就沒有新中国”, 沒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沒有新福清!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4 11:39:18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发挥侨乡优势发展三资企业

林金春

福清筒称“融”,位于福建东部沿海,是著名的侨乡之一。全市总面积2430 平方公里,现辖 12 镇 9 乡 447 个行政村,4 个国营农场,1 个国营林场,人口 107 万。
福清侨史悠久,早在 500 年前就有人旅居海外,迄今有旅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 50 多万人,遍布东南亚、欧美等地。融籍三胞,财力雄厚,又极具爱乡恋土热忱,长期以来,他们披肝沥胆,竭诚支持家乡建设事业,为繁荣经济,振兴福清作出无私的奉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派潮使福清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全市人民开始深刻回顾艰难而曲折的过去,展现前景辉煌的未来,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价值,把握现在,开拓进取。在他们脚板下,大胆而又稳健地迈出新的脚步,开始新的探索,同时勇于实践,进而变成现实。市委市府一班人,解放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壮大胆子,结合实际,在“侨”字上大作文章,充分发挥“福清华侨多,分布广,财力雄厚,又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的优势,努力创造投资办厂的气候,増強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软、硬环境,筑巢引凤,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形成了以侨引台,侨台联合开发的新态势,促进了三资企业的蓬勃发展。如今的福清,异彩煥发,进入了历史上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快,经济实力最强,人民羣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新时期,福清已成为投资的宝地和开发性生产理想的基地。至 1991 年底,全市已批准三资企业 87 家,投资总额 11.47 亿元,注册资本 6.34 亿元,其中外资 5.46 亿元,实际利用资 6.33 亿元。有 48 家企业已投产、试产全年产值达 6.8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48.6%,相当于 1986年的 30 倍。
三资企业的崛起,促使福清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1991 年,全市社会总产值 27.81 亿元,增长 25.8%,国,民生产总值22.48 亿元,增长 19.2%,国民收入 13.25 亿元,增长 15,6%,人均收入 1178元,增长19.1%,工农业总产值21.31亿元,比去年增长21.77%,外贸出口收购总值 8800 万元,比增 4.4%,市财政收入 6500 万元,此增 14%,粮豆总产33.42 万吨,比增 2.2%,农民人均收入 1090 元,比增 10.2%。
福清是怎样走出一条“发挥侨乡优势,发展三资企业”的新路子呢?

落实政策 温暖侨心

党的十一屆三中全会以后,市委市府领导解放思想,克服“文革”间那种怕侨、拒侨的思想认识,理直气壮地贯彻落实各项侨务政策,为 201 名归侨、侨眷平反昭雪;提前改变华侨地主、富农成份 1150 戶;为精简下放的归侨、侨眷 1290 人安置工作或办理退休、退职;为 162 人归侨、侨眷知识分子落实政策;退还土改没收的华侨私房 681 戶计 1184 万㎡;归还文革被占侨房 56 戶计 1200 ㎡;安置越南难侨 338 戶计 1800 多人;发放难贫侨补助款 50 万元,照顾归侨、侨眷子女升学计 760 人。千方百计地为“侨”字正了名,把“侨”字从资产阶级范畴里解放出来。他们彻底摆脫“左”的思想束缚,“走出去”“请进来”做工作。首先于 1979 年 10 月和 1991年 8 月两次派人到香港,广泛接触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收到很好效果,仅第一次赴香港就接触侨胞、外商 68 人,商定造价达 1080 万元人民币的建设项目。其次,熟情接待回国旅游探亲的华侨、港澳同胞,仅 1980 年回乡的就达 4343 人。第三是采取多种形式,登门访问,邀请座谈,听取意见,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此外,还认做好对台工作。据统计,1987 年以来,我市共接待台胞旅游探亲、商务考察 3055 人次,协助台胞寻找亲人 234 人,帮助台属往港会亲 204 人次,往台探亲 772 人次。同时,还为 350 个台胞落实了政治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房产、复工、复职等问题。在党的侨务、对台政策的感召下,海外“三胞”爱国爱乡热情空前高涨。港头有一华侨获悉家庭成份改变了,欣喜若狂,向有关部门写了感谢信,信中说:“从此我可以当个体面的中国人!”幷捐献 17000 元人民币为家乡拉电,表示要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创办小区 树立龙头

1987 年,印尼融侨工商考察团回乡考察,表示这次回乡投资建厂仅仅是“投石问路”“千军万马”还在后头。这句话反映了广大侨胞的心声和愿望,也为市委市府领导一班人增強了改革开放的共识。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先后投入资金 1800 多万元,创办融侨工业区,经过 5 年建设,颇具规模,引人注目,成为福清对外开放,引进侨、台外资连片开发的三资企业基地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龙头。到 1991 年底,融侨工业区,累计批准的三资企业 41 家,合同投资总额达 9.53 亿元,注冊资本 4,82 亿元,其中外资额 8873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02 亿美元,还有已批准内联企业 3 家,目前区内已投产、试产 24 家;1991 年 1—11 月创产值 5.11 亿元,占三资企业总产值 86.8%比 1990 年 2.18 亿元增长 2.34 倍、实现稅金 512.47 万元创汇 3625.6 万美元。随着项目的进一步填加,规划区域不断扩大,工业区从原来的 1 平方公里扩大到7 平方公里,其中可供工业用地 4 平方公里;现在又扩大到 12 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 8 平方公里。融侨工业区一个明显特色是以侨引台,侨台联合开发。区内 41 家三资企业,含台资企业 19家,总投资 4 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 1.63 亿元。太平洋塑料有限公司投资近 1.5 亿元,年产值近 2 亿元,其中含台资 51%以台湾东帝士集团为主投资的东风制衣有限公司第一期项目投资 250 万美元,年产值 1200 万美元;台湾潘氏集团为主投资的冠捷电子有限公司总投资 1200 万美元,年产终端电脑显示器 60 万台,年产值 1.5 亿美元。
1991 年,又与侨胞商定在海口、城头地区连片开发 50 平方公里,建立元洪开发区。根据侨胞意愿,元洪开发区将以建设港口为起点,以港口带动工业发展,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开发一片,连成一片的原则,用 5—10年的时间,把它建成一个以外向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区。近期拟先期开发 10 平方公里,其中港口附近 1.5 平方公里已摆入 5 个启动项目,年产18 万吨的面粉厂,年产 8 万吨的快熟面厂以及 3.5 万吨的专用码头。目前,福清以“融侨工业区”为龙头,外资投向己由过去小型、个别的开发转向大型、联合的投资。“五”规划(1991--1695)期间,工业区的发展规划是:以外商投资为主,积极发展内联企业,以项目促开发,按行业划分,形成“两线”(福厦、元洪公路两线)“五区”(融侨、洪宽、牛宅、元洪和农业综合开发区)联体开发新格局,把工业区建成以纺织、服装、鞋业、电子、塑胶、汽车配件、轻工行业为龙头的深加工基地,同时又是科教文卫和生活服务配套齐全,分工明确的新型工业区,1995 年总产值将达 20 亿元。为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打下坚实基础。

优惠政策 灵活措施

近年来,市委市府以立足侨情、理解侨心,保护侨益、发挥侨力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指导思想,积极为投资者创造优惠、安全、方便可靠的环境,增強了海外侨胞与家乡的疑聚力,吸引了大量外资,形成了以侨引台、侨台联合开发的新态势。促进了全市三资企业的蓬勃发展。
在筹建融侨工业区过程中,以改革的精神实行“五带七自”的优惠政策, 卽鼓励外商带资金、带技术、带设备、带原料、带市场;在符合产业政策和工业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项目自定、厂址自定、设备自选、基建自报、伙伴自找、员工自聘、管理自主。同时按照国家惯例,采用了一些变通办法,努力创造“仿真”环境。如允许外方起草协议、合同章程。可行性好的项目,实行边审批,边实施等办法,提高了效率,增強了外商投资信心。在鼓励华侨参加开发性农业生产时,规定在用地上各乡镇林山地的开发和利用,都优先保证侨办果林场的需要。目前,全市 10 多个侨办果林场的山地都是从乡有、村有中划出来的,以便连片种植,集中管理。在物资供应上,从果林场建设用的“三材”到苗木,都凭华侨择优选用,优先供应。在人才上,各级政府都负责选派优秀农技员到果林场兼职或挂点。在利益分配上,华侨独资兴办的,纯利归华侨所有;华侨委托村委或亲属管理的,纯利分红不少于 50%。
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华侨投资开发性生产劲头不减。目前,不少华侨已从单一的办果场发展到多种经营。如阳下乡溪头华侨果场已办起了养鸡场、养猪场、养鱼场等。蒜岭华侨果场也正在筹建果品加工厂。

抓住机遇 吸引外资

1986 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和省市补充规定颁布和实施后,福清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不失时机地创造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的“大气候”。这个时期以印尼融侨工商考察团回乡为标志,迎来了侨台商投资办厂的第一个高潮。印尼林氏集团专门在香港设立冠金实业有限公司、融侨控股有限公司,在国内还成立了“融侨工业开发中心有限公司”。1987 年以后,随着台湾当局的政策调井,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些重大变化,闽台经贸合作迅速扩大,他们又紧紧抓住台商投资热这个机遇从本市实际出发,提出了要纵揽全局,树立大侨务观念,大开放观念,侨、台、港工作一起做,海外、国內侨务工作一起抓。在侨台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把引进侨台资从捐献福利型转变为互利互惠的生产开发型,变输血为造血。二是从过去着重做好老一辈华侨和上层华侨工作,变为大中小华侨工作一起做,大中小项目一起要。三是从孤立地看待华侨优势,转变为把华侨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使华侨优势跟山、海、劳优势结合成综合优势。这个时期以海口牛宅林先生率领的印尼“三林”集团回乡省亲和经济考察团为标志,迎来了侨台投资办厂的第二个高潮。1991 年以来,市委市府领导针对部分干羣对引进侨资成片开发存在模糊认识,甚至十分尖锐的议论,及时组织开展了改革开放大宣传、大讨论、大教育活动,统一了全市上下对成片开发的思想认识,凝聚了三个方面的招商力量:一是外经部门成为对外招商的主力;二是政协、统战、对台、侨务部门成为联系海內外,开展对外招商的重要桥梁;三是动员全市上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成对外招商的強大阵容。去年以来,以筹建元洪开发区为标志,形成了侨台商办厂的第三个高潮。

尽心尽力 优质服务

发挥侨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市委市府特别注意处理好上下关系,左右关系、内外关系,条块关系,使各级冬部门都能増进共识,加強团结,竭诚合作。形成合力,优化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想外商之所想,竭诚尽力,以情感侨,温暖侨心,还积极为外方委派来的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生活方便。逢年过节,邀请外方工作人员座谈联欢,使他们感到在福清犹如在海外家里一样温暖。二是帮侨台商解决之所需,积极为三资企业排忧解难。市委市府坚持每星期二“一幢楼”办公制度,及时审批项目,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对选定的项目,由投资公司协助外方搞可行性报告,办理立项、审批手续。对已批项目,选派专门技术人员协助筹建,跟踪服务到企业投产为止。三是急外商之所急,以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作风赢得侨、台、港商的信赖。融侨工业区从 1987 年上半年开始筹建到 1989 年仅两年多时间里,完成标准厂房及其他建筑面积达 17 平方米。冠源鞋厂 700 多平方米简易厂房 23 天就交付使用。该厂两座面积 1、2 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从破土到竣工仅用三个月半,比侨商要求的最快速度还提前 26 天。永德信有限公司从动土到开工只用6 个月时间。为了满足外方办企业的要求,还调整了部分城市计划道路,改变了部分土地功能,搬迁了大批民房,黃正做到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条件,提供一切服务,为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资办厂环境。
侨台资是福清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广大侨、台胞为福清走上国际舞台,参与世界经济竞爭,提供強大的经济后盾,福清三资企业特别是融侨工业区的兴办是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与融籍侨台胞爱乡恋祖热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上级领导大力支持帮助,福清人民大胆探索、努力实践的结果。她有力地推动了福清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为福清侨乡带来了新的希望,使外向型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福清已告别过去的落后,将面向世界,开辟多元化市场,走出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更新更宽的路子,将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型侨乡城市,为福建更快实现第二个战略目标发挥更大的优势,作出更大的贡献。
福清,今天正辉煌,明天更灿烂!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4 11:46:55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十年改革 农场巨变——福清东阁华侨农场今昔面貌素描

邹访今

东阁华侨农场,座落于福清湾南侧,是福清市的第一个国营华侨农场。全场人口三千五百多人,其中职工一千大百多人。土地面积六百八十五公顷,其中耕地四百多公顷。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气候温和,风景秀丽迷人。
这座风光如画的农场,崛起于东海之滨已经 28 个春秋了。这里原是沉睡了千百年的海涂荒滩,1958 年开始,围海造田,兴办盐场。1964 年,为了安置从晉江双阳农场移来的 1960 年归国的贫难侨,改建为农场,直属于侨务部门主管。从此,它就成为海外赤子归来安居乐业的第二故乡。
建场初期,广漠土地,举目茫茫一片,看不到一株树木,一座建筑物,到处汚泥浊水,寂寞荒凉。经过国家的投资和几年的建设,始初具规模:平整了土地,规划了条田,兴修了渠道和马路,种上了木麻黄,划分了五个居民点,建筑了疏疏落落的低矮平房,兴办了一所学校、一座卫生所、几间商店、一个酒厂、一个米粉厂和机耕队。就整个说,还是十分简陋,属草创阶段。职工照明用电困难,饮用水都得到邻近大队肩挑手提。工副业十分薄弱,农业生产上不去。后来又遇上“文革”动乱,生产建设惨遭破坏,给国家增加沉重负担,到 1977 年底和 197 年初,农场的局面基本上仍同草创初期差不多,变化不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各方面建设蓬勃发展,发生转折性的巨大变化,旧貌換了新颜。
以农业生产而论,作为农业主旋律的粮食生产,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超来,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平均亩产稳步上升,连年平均亩产已由“文革”期间的 350 公斤提高到 702 公斤,翻了一番,每年上交国家粮食 130 万公斤。此外,还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了甘蔗、柑桔、葡萄等经济作物。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都得其利。
农场工副业的发展,成绩尤为显著。十年来的开拓奋斗,刻苦经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农场拥有一批引人瞩目的工副业羣。有一座年出栏瘦肉型活大猪 3 万多头的机械化养猪场、一座年产 500 万双出口 300 万双PVC 泡沫拖鞋塑料厂。一座年单班生产能力 1 万 5 千吨的饲料加工厂、一座年出口五吨海柯吉宁的皂素厂和一座年产 600 吨的茉莉花茶厂,以及一个占地 40 亩水面、年出口活鳗 200 吨养鳗场。此外,还有钟表元件、农械、汽车修配、尼龙雨衣等厂场。这些星罗棋布的厂场,千姿百态,为国家创造了巨额外汇。
商业点的建立和发展,是农场十年改革成绩又一展现。1987 年,农场拨出一大笔资金,在二区中心,新建和改建了 20 多家商店,形成了一个相当热闹的农贸、百贷、食杂、饮食等市场。不仅方便了职工,也标志着农场向城市化过渡迈出了一步。
农场十年改革的经济效益很有成果,以 1990 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绩与1980、1685 年对比,见下表:
微信图片_20190424114849.png
农场在努力发展各项生产建设的同时,也努力发展社会文教卫生等福利事业。改革十年,农场逐步地扩建和兴建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添置了设备,充分改善了教学条件;兴建了图书馆、俱乐部和富丽堂皇的电影院以及在全场职工住宅装置了闭路电视。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丰富了职工的精神生活。此外,还兴建了拥有现代化医疗设备、环境优美的医院,为职工医疗保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职工生活获得逐步改善和提高。十年来,农场扩建和兴建了职工住宅楼房 18600 平方米。全场职工住宅都安装了自来水和日夜供电装置。十年来,调整了几次工资,目前职工年均收入已达 2087 元,比“文革”初期增长 6.52 倍,比 1980 年增长 2.7 倍,比 1985 年增长 1.29倍。由于职工收入的不断提高,90%以上的家庭都拥有彩色或黑白电视机、三用机、沙发和自行车、手表。其中一部分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和录相机。
为了修饰场容、美化环境,改善道路,几年来农场主干道都铺设水泥路面,总长 4640 米。在各厂场、各单位以及职工住宅周围普遍栽种了各种花卉,把农场装饰得妩媚多姿,环境十分雅致可爱!
回顾建场以来,农场虽然经历了世事沧桑,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然而,经过十年的改革和振兴,变化喜人,展示着美好的前景。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4 11:49:57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制糖工业的巨大变革

黄敦辉

福清制糖工业始自清末,直至民国时期,始终停留在土法生产阶段,年产板糖最高年份还不满 200 吨。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城乡经济,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增长。1956年,小型半机制糖厂投产,首次产出黄色粉糖上市。1658 年县机制糖厂投产(始产赤砂糖后产白砂糖),奠定了我县机制糖生产基础。1683 年 12 月,清华糖厂试产,第一个季,共榨甘蔗 5 万吨,产糖 5000 吨。至此,全县有大型、中型机制糖厂各 1 家。每年产糖量:1984 年 2.31 万吨,1985 年 3.47万吨,1986 年 3.26 万吨,成为全省主要产糖区之一。1988 年后,因经济作物生产结构调整,以后各年甘蔗种植亩数保持在5万亩,糖产量均在2万吨左右。

一、牛力榨蔗 土制板糖

清末,福清城郊的倪埔、玉塘、松潭、霞楼等村,以及海口乡的里美、柏渡和镜洋乡的甘厝等村都盛产甘蔗。但制糖方法陈旧,一向在榨季开始时,搭盖土糖坊,利用牛力推动石滚榨蔗,坊内置有 4 口大锅,以蔗渣为燃料,用石灰法制糖,每6小时成糖一次,倾入大竹筐内,一值产板糖250市斤,还多出现焦糖和糊状坏糖,蔗农损失不少。民国 25 年(1936 年),全县土糖坊共 48 个,一个榨季产板糖 185 吨。由于土法生产,每届榨糖季节,村中烟尘弥漫,且工伤事故多有发生。玉塘村蔗农吳依月,倪埔村蔗农陈金俤,都因榨蔗不慎,手臂卷入石滚,成为残疾人。抗日战爭爆发后,农村生产日趋凋敝,至民国 37 年(1948 年),糖产量下降为 100 吨。

二、半机制小厂 试产粉糖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1950 年,甘蔗种植面积为 900亩,开设土糖坊 26 个,产板糖 125 吨。

1954 年,世蔗增为 3103 亩,土糖坊 51 个,产糖 433 吨 1956 年 11 月,地方国营水南糖厂开榨,系利用旧房修建,占地面积仅 370 平方米,日榨甘蔗量 30 吨,属小型半机制糖厂。主要设备压榨机 1 部,双排灶煑糖锅 1 台。除榨蔗用机器外,全靠人力生产。产品有黄色粉糖和赤色板糖两种。一个榨季产糖 90 吨,由于粉糖含糖份低,杂质多,产品只在县内销售。

同年 12 月,国营江镜农场附设的糖厂开榨,日榨甘蔗 30 吨,一个榨季产糖 75 吨。由于农场甘蔗种植在原海滩的田地上,含有盐质,产糖率低,企业出现亏损。

1956 年,全县各土糖坊和半机制糖厂共产糖 607 吨,比 1950 年增长 4倍。

三、中型糖厂改制赤砂糖

1957 年,由省华侨投资公司投资兴建的福清糖厂,日榨甘蔗量 350 吨,原为省属企业,1961 年下放为县管企业。

第一榨季从 1958 年 12 月 30 日开榨,至次年 4 月 23 日结束,历时 115天,榨甘蔗 30788 吨,采用石灰法制糖,产赤砂糖 3737 吨,产值 183 万元,首季实现税利 141.82 万元。从此,各土糖坊和半机制糖厂全部淘汏,谱写了我县生产机制糖的新史页。

1964 年,开展技术革新,自制硫磺妒等设备,改石灰法为亚硫酸法制糖,由原来只产赤砂糖,改进为能产白砂糖。本榨季产糖 3258 吨,其中,白砂糖834吨,企业完成6项指标,提高经济效益,是年,被评为省糖业系统二等厂。翌年,自制安装自砂糖打散机等设备,本榨季产白砂糖 2029 吨,占总产量 78%,顺利完成了改制白砂糖的任务。1978 年,扩大生产设备能力,日榨甘蔗量增为 600 吨,成为省制糖工业的中型糖厂。本榨季产糖近 4000 吨,创稅利 1857 万元。1979 年榨季,产糖量超 5000 吨。1981 年后,每榨季产糖量均达 8000 吨.1984 年 11 月,首次完成进口原糖改炼白砂糖任务,总溶糖量 5174 吨,产白砂糖 4678 吨,成糖率达 91.98%。

县糖厂生产工艺分为:压榨、清净、过滤、成糖、供气、发电 6 部分,还利用剩余蔗渣,附设纤维板车间、产糖最高的 1985~1986 年榨季达 9500吨,完成产值 960.14 万元。1987 年末,厂区占地面积 37829 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 14384元。

四、现代大型糖厂 优质白砂糖

福建清华糖厂,为合资企业,位于福清渔溪镇。日榨甘蔗量 2000 吨,是现代化大型制糖工业。1981 年 7 月筹建,1983 年 12 月试产,翌年 7 月正式投产。厂內生产有:压榨、制炼、动力、机修 4 个车间,幷拥有全套车、铣、刨床、输电站、排汚工程和工业闭路电视等设备,还有收购甘蔗电子秤电脑结算系统。1984~1985 年榨季,榨甘蔗 10 万吨,产糖 1.2 万吨。

1985 年,糖厂拓建回溶车间,开展原糖加工业务,从泰国运进原糖加工为白砂糖,并从英国引进泰勒佛克的上浮澄清法的先进生产工艺,代替原亚硫酸法炼糖工艺,仅一个多月,就顺利完成了原糖 7500 吨的加工任务,创稅利 80 多万元。从此,改变了原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的企业。1985~1986年榨季,共榨甘蔗 22 万吨,产糖 2.5 万吨,为历屆产量最高的榨季。该厂生产的梅花牌一级白砂糖,具有味甜、色白、粒勻、质松的特点,各项指标均达规定的要求,被评为省优质糖的称号。

1987 年末,糖厂占地 25 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 3258 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年产值 20290 元,年产实物 20.13 吨。

五、政策扶持 改革成果

为鼓励蔗农多种蔗,1958 年县糖厂投产时,甘蔗收购价每吨提为 26元。1961 年,因物价上涨增为 36 元。1976 年,在国家定价的基础上,实行蔗、粮挂钩的政策,按甘蔗收购量,给予粮食奖售。1983 年,清华糖厂投产,甘蔗种植面积扩为 74483 亩,县人民政府决定,实际综合结算价,每吨甘蔗收购基数 51 元,加 250 斤补贴粮差价 12.50 元,加 50 斤化肥差价及返销糖折价等,实际综合价每吨 89.48 元。另县财政给农民吨蔗补贴 3.72 元,从多渠道扶持农增加收入。1986 年,甘蔗收购基数由每吨 75 元,提为 81.80元。1988 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对甘蔗收购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吨蔗提为130 元,幷允许在县财政或糖厂财力承受下,再给予每吨 5~15 元的补贴价,加上原粮、优质肥料奖售折价等计算,实际收购价吨蔗可 180~190 元,甘蔗价格优于其他农作物。

合资清华糖厂,合营年限20年,注冊资木1555元,其中,利用印尼侨资1000 万元。原糖加工设备以及上浮澄清法等先进工艺,都是在深入贯彻改革开放方针后,从国外引进的,促进了福清制糖工业的巨大变革。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4 11:54:46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第三中学校史概略

《福清第三中学校史》编写组

镶嵌在龙高半島福清湾南侧海滨璀颗璨明珠一一龙田镇,是福建省的一个沿海大集镇。福清第三中学就座落于这个镇的东北瑞。一百年来,学校与祖国共沉浮,同命运,走过艰难而曲折的道路,历经创始、发展、新生、昌盛、挫折、恢复、腾飞七个阶段,成为福清市培育人才的一个摇篮而享誉于海内外。

一、创始(1892-1906)

福清第三中学的前身创建于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 年),系收师方鲍参根据光绪十七年(1891 年)基督教(新教)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的决定而创建的一所教会学校( Mission school)。创始之初,在福清县城租赁民房权充校舍,一切设备因陋就简,名为福清培元书院,学生 16 人。吳和亭先生教授功课,称为“西席”。其时,各国教会在华传教办学,凭借西方列強在鸦片战争后与中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拥有合法的权利;而基督教在中国办学已有了 60 多年的历史。他们自行建立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拟定教育法规,设置视导人员,管理和监督教会学校行政和教学工作。福清培元书院创办之后,在行政上隶属于福州美以美会教育部,在经费上主要由美国美以美会总布道部提供有限的款目维持办学。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收师余修意在海口教堂与关国传教士李承恩相商后,报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备案,在牛田(卽龙田)借用“美会堂”分设培元书院(培元斋),聘请吳鸿孙先生授课,以便利生童学习。翌年,福清培元书院撇消,师生合并于龙田培元书院。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书院因经济支绌,势将闭歇。当此时,美国传教士蔚利高(后曾代理半年院长)出于巩固这所教会学校的目的,赞助了一笔资金,使培元书院得以继续设办。
本校创始阶段的培元书院,是当时福清县唯一的一所西式中等学校。在这个意义上,培元书院的创建也代表着福清县近代中等教有的开始。培元书院共历 15 届(1892-1906),累计学生人数共 450 人。不少学生毕业后从事宗教活动,充任宣教师(如郭绍棋,施宗荫等薛嘉音、余其明等校友會参加过辛亥命活动。培元书院创建之初,由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委派原籍泉州惠安县的牧师方鲍参首任院长。其后,邑人牧师余修意、美国传教士柯志仁(H.R. Caldwell)亦担任过院长,牧师魏香谷、何调友會一度代理院务。

二、发展(1607-1951)

光绪三十三年(1907),柯志仁劝募美国以洗衣为业的柯林·约翰逊女士 Caroley Johnson,亦称庄师母)捐资,在本校现址建成南洋楼一幢,建筑面积 973.6 平方米。同年,学校更名为融美中学堂,寓玉融美以美会中学之意。宣统元年(1909 年),柯琳·约翰逊又捐建石厝楼教室一幢,建筑面积 922.3 平方米,同时还建成了膳厅、浴房、围墙等。至此,学校初具规模。是年 8 月,薛永香先生于福州福音书院毕业,来校任教。
融美中学堂历十三届(1907-1923),累计学生人数共 1418 人,平均每年在学约 83 人,最多时(1910 年)学生数曾达 124 人,牧师方鲍参,美国传教士力亨利( Henry Veeze Lacy),马尔庚(HughC. Moygan)等先后担任堂长。著名教育界人士,原协和大学校长杨昌拣,著名的元史,蒙古史学家翁独健等,均在该时期就读于本校。
本世纪 20 年代中期,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收回教育权运动在全国范围展开。民国十四年(1925 年),中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外人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民国十五年(1926 年)大学院公布《私立学校规程》等,规定教会学校“校长须为中国人”,“外国人不得为董事长或董事会主席”。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融美中学堂于民国十三年(1924 年)更名为私立融美初级中学,深受师生爱戴的薛永香先生始得于民国十五年(1926 年)出任校长,民国十八年(1929 年)学校始向福建省教育厅申报立案。
“芦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大规模便略战爭。为避日军轰炸,福建省教育厅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限令福州各中等学校一律内迁。于是,本校在战火中开始了第一次搬迁。初中部学生 100 余人,教师近 10 人,迁往福清东张镇香山村,借用该村祠堂和一幢民房办学,附属小学则迁往龙田镇积库。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初夏,在东张香山的师生因疟疾威脉严重,迁还龙田,暂借福庐山福庐禅寺复学。直至是年冬天,校门外防空壕挖成,始回学校本址上课。民国三十年三月廿四日(1941 年 4月 20 日),日军侵占县城。5 月,迫于战乱,本校学生 30 余人,由曾焕枢,施联珠等教师带领,会同明义、毓贞等校师生近 200 人,历时三月余,跋涉近千里,到达闽北顺昌县元坑镇。这是本校在战火中的又一次搬迁。同年 9月,本校与平潭岚华,古田超古,毓馨,闽清天儒,毓真,福州正德,毓英等十个初中合设“私立卫理联合初级中学”,由杨昌梅任校长,曾煥枢任副校长。附小则与毓德小学合幷为融美毓德联合小学,林芝兰任校长。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秋,根据福建省基督教教育委员会南平会议决定,在顺昌的学生回到龙田本址复学。
私立融美初级中学历 28 届(1924-1951),累计学生人数共 5640 人,平均每年在学约 201 人,年最高学生数是解放后 1951 年的 433 人。民国二十年(1931 年),杨昌栋接任薛求香校长职务。其后,曾煥枢、陈举鸣任校长。
本校以“融美”为校名共历 45 届,几近半个世纪,累计各年学生人数共达 7058 人。它是本校百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富有卓著的成就和优良的传统。殖民者在这里播下了“跳蚤”,却使中华民族收获了“龙种”。
融美 45 屆,在教书育人上,以严要求、高质量著称于玉融学界。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训练。日间,师生闻钟上课;用膳,锣响始得动箸;晚上,搖铃当卽入寝。令行禁止,纪律严明。个别学生违反学规,教师亦有使用鞭责,但必随之规劝再三,使之心服口服。在学业管理上,学校规定 70 分为及格线,取法予上。正因为这样,众多的融美毕业生都具有严谨治学的态度,谦虛朴实的习惯。有了这样的良好基础,经过深造,融美毕业生中有许多成为学界巨子,国之肱股。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陈元暉,著名气貌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高由禧,著名地理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融生等,都是本校这个时期的毕业生。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里,在当代的许多高技术学科如核能硏究、智能计算机硏究上,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许多融美毕业生致力于其中,卓有成就,可谓羣星灿烂,不胜枚举。
融美 45 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序(原名陈振芳)的早期革命活动,就是在融美初级中学学习时开始的。民国二十年(1931 年)冬,著名的龙高人民暴动(打林靖)就发生在与学校毗邻的文昌阁。福清解放前夕,本校部分学生和校友,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爭年代,融美中学的不少学生甘洒热血,勇抛头颅。1934 年在本校就学的陈振先,1941 年初中毕业生张于恩,以及曹于芳、施传璋、陈欲信等校友,都把鲜血和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其英名将永远留在母校的史册和人民的心中。
融美时期 45 年的发展历程,铭印着薛求香先生和众多教职工辛勤耕耘的业绩。薛求香一生历任教职 41 年多,儿乎贯穿了融美时期发展的全过程。他对学生谆谆善诱,诲人不倦,责之以严,待之以宽。他在本校两次搬迁期间,均不避险恶,留守校园,幷招收少量学生,义务教学。世云薛求香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乐育人才,掬躬尽瘁。这反映了福清人士对薛求香献身教育事业的高度评价。

三、新生(1952-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了彻底收回教育主权,1950 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有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1951 年教育部订定《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1951 年 3 月,本校向闽侯专署办理了“接受外资津贴学校”登记手续。1952 年 11 月 4 日,闽候专署发布通知接办私立融美初级中学,改名为福建省福清第二初级中学。1952 年 11 月 28 日,闽侯专署正式派员接办学校,直属闽侯专署管理。全校师生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从此,本校彻底割断了与美国教会的联系,获得了新生。
在人民政府正式接办之前,本校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1950 年冬,本校相继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小组和中国教育工会小组。1951 年 2 月,成立了校务委员会,林贞瑞任主席;同年 6月,改任校长,接办以后,继续担任校长。1954 年 9 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福清第二初级中学小组,施联惠任党小组负责人兼副校长。
福清第二初级中学历3届(1952-1954),累计学生人数共1608人,每年在学人数均在 530 人左右。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社长籴总编辑吳绪彬,就是本校 1954 年的毕业生。一音箱。业福清第二初级中学是本校百年发展的转折点。1952 年 11 月 28 日,是本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日子。在这个时期里,学校为未来发展做出的规划,是福清第三中学昌盛和腾飞的蓝图。

四、昌盛(1955-1966.5)

1955 年 7 月 1 日,闽侯专署将本校改名为福清第三中学。本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办学时期。在这个新的办学时期里,本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55 年下半年,经福清县县长王建道审批,本校征用并立契买断了草埔墩、施厝山,织布局前的一片土地。学校新建围墙,移建校门,建成“先锋”教室第一层。至 1961 年,人民政府拨款筹建的礼堂、食堂、跃进楼、东风楼、先锋楼(扩建)、红旗楼等相继落成,总建筑面祇近 4700 平方米。
1956 年春,中共福清第三中学支部委员会建立。学校行政职能机构的管理力量也得到充实。同年 9 月,增办高中部,招收高一年新生两班,学校从此成为完全中学。1959 年 9 月,本校学生数首次突破了数十人、数百人的徘徊,达到 1086 人。在办学规模上,成为福清县举足轻重的一所中学。同年 9 月,本校召开了 1960 届毕业班师生誓师大会,提出了“树雄立,中考确保全县第一;立壮志,高考力争全省上游”的口号。直至 1966 年,这个口号一直激励着全校师生认真教学,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为校爭光。
“文革”前的福清三中,继承和弘扬了融美时期“艰苦朴素,勤学苦练”的优良传统。在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至校师生仍然听党的话和党一条心,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互助友爱尊师爱生。在课堂之外,生产劳动实践成果卓著,文娱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各项政治活动中,师生员工也均以赤诚之心,投入其中。在当时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广大师生员工“吃进去的是草,流出去的是奶”。正是这种赤诚的热情和高度的凝聚力,蔚成了“文革”前福清三中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1962 年 11 月 28 日七十周年校庆活动,正是在这样兴旺发达的形势下举办的。
福清第三中学历12届(1955-1966),累计学生人数共11816人,平均每年在学约 985 人,年最高学生数是 1965 年的 1264 人。首届高中毕业生 75人中有 58 人录取到大中专院校深造。据不完全统计,从 1959 年至 1966年间,就培养了 2000 多位初高中毕业生。他们今天都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1991 年,福清市各部委办局和各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福清三中校友占 62 位,他们大部分都是这个时期的毕业生。核能专家郑文祥教授,上海第十七纺织厂厂长薛统福,全国劳动模范薛从发,华侨企业家陈应登、魏可英,著名农民企业家余美贵,等等,均在本时期毕业于福清三中。
“文革”前福清三中 12 年间,林贞瑞历任校长,施联惠、陈栋微先后任副厂长,施联惠、唐超、朱玉墀先后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

五、挫折(1966.6-1970.1)

1966 年 6 月,历时十年的左倾严重错误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年 6 月 5 日,福清三中“四清”运动结束。原驻校“社教工作队”,改为“文化大草命”工作队,学校文革接踵开始。校园内大字报大量出现,绝大部分领导和教师都被贴了大字报。学校主要领导被错误处分或“靠边站”。工会主席、教导处副主任林修泉不堪屈辱,自杀身亡。8 月,党支都主要领导易人。9 月,红卫兵组织开始出现,学校“停课闹革命”。不久,“革命大串连”开始。
1967 年,本校红卫兵组织分裂为“红总司”与“前战团”两大派别,双方“文攻武卫”,爭斗不休。1969 年,福长平三县一千余名造功派进驻校园,学校图书、桌椅等设备均遭浩劫。1969 年 9 月,学校被名为福清龙田中学,随后成立了龙田中学革命委员会,开始办“学习班”清理阶级队伍,众多的教职工受到严重伤害。
每一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动乱的人,都应该痛感于这场运动的浩劫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重大挫折,而希望它不复发生

六、恢复(1970.2-1978.11)

1970 年 2 月,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学校“复课闹革命”的指示,龙田公社革命委员会拟定了本校春季招生的方案。3 月 1 日,1118 位初一年新生编为 20 个排开始复课。同年 10 月,学校组建了新的党支部; 翌年 2 月,改组革命委员会。党政均由夏仁俊为正职,夏卿成为副职。复课伊始,学校以革命大批判开路,以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为宗㫖,组织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工、学农、学军)。
1972 年春,学校党支部、革委会改组,陈道垠任党支书兼革委会主任,夏卿成任副支书,薛守明任革委会副主任。翌年春,设置学校管理机构政工组、教改组、行政组。继团委会恢复成立后,工会委员会也于 1973 年 11月恢复建立。在这个时期里,学校广泛开展各项“教育革命”活动,频繁地“请进来,走出去”,进行学工、学农、学军,文娛、体育活动也非常活跃,客观上使这个时期的学生增长了社会见识和实践经验。1974 年 6 月,本校第九屆“复课”后首届高中毕业生 573 位离校,回到农村或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5 年,本校逐步建立了基本的管理制度。校办工厂筹建上马,曲尺楼建筑竣工,高二年设办专业班。此后,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管理逐渐走上正常轨道。1977 年 2 月,施租振由东瀚中学调回本校。
1977 年 9 月,林惠吉任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8 年 3 月,叶伦柳接任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1978 年 5 月,初中毕业班首次参加全县知识质量统一考试摸底,标志着教学质量管理已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同年 6 月 15 日,福清县革委会批准本校为县重点中学,则标志着本校已经走出了“文革”造成的误区而恢复了生机。
自 1970 年至1978 年,龙田中学各年累计学生数共 19009 人,平均每年在学约 2112 人。在这个阶段里,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仍在“文革”的误区中徘徊,但广大师生员工的努力使学校减少了损失。这时期的毕业生,目前大部分在城乡各行各业施展身手,为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光发热。其中佼佼者如著名心血管专家陈春光博士等,在“高、精、尖”领域里大有作为。

七、腾飞(1978.12—)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国运昌则校运兴。本校从此进入了一个校史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本校党支部的首要工作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至 1979 年 10 月底,龙田中学历时 17 个月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宣告结束,许多蒙冤已久的教职工从此获得新生,扬眉吐气。
1980 年 9 月,林长贤任本校第一副校长。同年,四层全石结构教学楼竣工。1981 年 10 月,林长贤任校长,叶伦柳专任觉支部书记。1981 年 1月 9 日,学校召开了首届教代会,决定提倡“团结、力行求实”的校风,“乐育、爱生、勤教”的教风和“尊师、守纪、勤学”的学风。此后,本校的民主管理成为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学校建立了教职工职责制度,使学校靜态管理有章可循。学棱领导倡导发扬“文革”前浓厚的学术传统,开展试验班教学改革活动,并加強教学常规管理,办学质量得到了逐步提高。
1982 年 6 月 20 日,本校成立了九十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同年 11 月28 日,海內外 1000 余位校友团聚母校,欢度九秩校庆。同日,举行“永香楼”奠基仪式。为筹建该楼,旅屆印尼校友陈谋忠、何桐朝、陈国安等极尽辛劳。
1984 年 9 月,林长贤校长年老退居二线,至 1987 年正式退休。
1984 年 10 月,中共福清县委宣传部为本校系统配置了领导班子,施祖振任校长,叶伦柳继续任党支部书记,林惠吉继续任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1986 年 3 月,何心兴任党支部副书记。1989 年,林惠吉,何心兴专任或任副校长。1984 年 10 月后,处一级的管理力量也陆续充实加強。1986 年 5 月16 日,本年恢复校名为福清第三中学。
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福清第三中学以“发扬传统,改革开拓,加强管理,奋发进取”为指导思想,学校办学条件有了空前的改善,办学水平取得突破性的提高。继 1984 年 9 月“永香楼”落成之后,在海内外校友、乡亲,社会各界人士和上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至 1991 年,教工住宅楼 3 幢 55 套,学生住宅楼 1 幢 30 间,元洪大楼 42 间教室以及锅炉房、发电机房、双层公厕等相继建成投付使用。1991 年 11 月 9 日,印尼著名企业家林绍良、林文镜等一行访问本校,并捐赠港币 50 万元。利用迎接百年校庆的契机,1991 年 10 月施祖振、林惠吉赴印尼访问校友、乡亲,在校庆筹委会名誉主席林绍良及校友余孔水等的热心推动下,募捐近 200 万港币,用以建设校园。1992 年夏,在建的校舍有图书馆楼(印尼校友捐建)、美贵楼(余美贵、余秀明校友捐建)、蔼如堂(台湾余乃焜校友捐建)、第四幢教师住宅楼(隹戶与学校协建)等。从 1984 年与 1992 年,新建校舍总面积约达17000 平方米,总造价约 410 万元人民币,其中约六分之五资金为校自筹,与此同时,学校育人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校园内玉树临风,花香怡人。水泥大道直通校园中心。后山荒丘辟为 200 米 6 跑道大运动场。20 米旗杆顶上国旗高高飘扬。“建校百年纪念碑”,铭刻着耕耘者的丰功和校友的奉献,象往着福清三中的腾飞与希望。
新时期的福清第三中学,以“求实,创新、团结、进取”为校训。学校领导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文化业务能力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素养,并坚持方向性、系统性、民主性,程序性等原则科学管理学校,求实务实,改开拓。这些领导作风成为优良校风的风源。校长施祖振先后获福建省庄重文优秀校长奖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在教师中,学校党政和教育工会通过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师德教育,使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成为良好教风的精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良好教风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领导作风和教风,带出了良好的学风。学校的德育和教学的各项管理指标,已同步进入了福清市十一所完中的前列。1989 年 5 月,本校破格参加福建省普通中学办学水平评估,成绩优秀。1991 年 3 月,经福建省教育委员会审批予以注冊登记。1991 年 9 月 24 日,福建省教有委员会郑玉森副处长率全省各地市教委中教科科长莅临本校,进行定级达标复查验收。1991 年 10 月 5 日福建省教育委员会正式确认本校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三级达标学校”从此,福清三中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办学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校共历 14 届,累计各年学生数高达35592 人,十四届高中毕业生共 4267 人,初中毕业生共 5122 人,总计 9386人。高中毕业生中有 1255 人升入大中专院校深造,其中如何叶瑞、刘榕铭等正在攻读博士后或博士学位。众多的毕业生回到城鎮村,从事工农商贸各行各业。可以说,龙高地区凡有村落,其出类拔萃者大抵都有福清三中毕业生。
在整整的一个世纪里,本校学生共历 98 届,累计人数凡 75533 人。其中 1951 年前共历 60 届,累计学生人数共 7508 人,平均每年在学约 125人;1952 年人民政府接办后至 1992 年共历 38 届,累计学生人数共 68025人,平均每年在学约 1790 人。一百年来,毕业生数在 19973 人以上。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在各行各业,多有建树。旅居海外的校友,为着世界的和平进步事业和各经贸往来做出贡献,并时刻关心着母校和家乡的发展进步,为它添砖加瓦。
1992 年 5 月,本校校园总面积为 45331 平方米(约 68 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 20581 平方米,操场总面积 13500 平方米。设初、高中共 38 个教学班,其中初中 24 班,高中 14 班,学生 243 人。教职员工 161 人,其中公立159 人,民办 2 人。在教学设施方面,,实验仪器配备已达到Ⅱ类标准,专用语音室配有 AA-J1858 型语音设备 64 座,计算机配置可供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活动使用。电教器材有 16mm 电影块设备一套,摄相机二台,录放机三台,以及大屏幕彩电、自动幻灯机、录放音机等。学校有效存书量 43972 本,报刊 91 种,工具书 241 种以上。体、音、美器村设备及学生运动场和设施等均按大纲要求基本配齐。学校财务管理健全,财产实行目标管理。校办印刷厂不断稳步发展。为迎接 1992 年 11 月 28 日的建校百年纪念日,学校已成立了以林绍良为名誉主席,施祖振为主任委员的校庆筹备委员会,和以程序为主任委员的校庆顾问委员会。全校师生正在总结经验、发扬传统,继往开来,以丰硕的办学成果迎接百龄大庆。世纪之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末来的福清第三中学将为国家再育新人,再创新功!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4 14:08:48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私立闽海初中办学见闻

倪朝铭

福清私立闽海初级中学,创办于 1944 年秋季,停办于 1949 年夏季,历时五年。我是 1946 年 4 月末应聘进闽海学校任教,到 1948 年初,才辞聘回福清县立初中当教师的。闽海学校办学的内情我了解不多。这篇写的仅仅是把四十多年前我在这所学校工作期间,以及前前后后所见所闻,整理成片段村料,以供了解福清教育发展情况的参考。由于时间相隔将近半个世纪,住事追忆,缺漏与错误在所难免,请知情者给予批评指正。
闽海初中的办学过程,个人看法可以归纳为三个时期,现分述于后。

一、初创时期(1944 年秋季至 1945 年冬季)

闽海初中是一所私立学校,1944 年出当时国民党福清县党部下台书记长朝玑,同他的峦兄陈绍辉等人发起创办的,林朝玑担任董事长,陈绍辉担任董事长兼校长。陈氏号东明,系福清西亭乡人,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系,那时正在福州经营茶行生意,对在福清家乡创办教育事业甚为热心。据闻担任董事的还有融籍在榕经营建南轮船业务的陈则骏、郭则傑等人。董事会设在福州,闽海学校办学经费,都是由几位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的董事慷慨解囊,从经营生意赚的钱中拨给学校。那时教师是由校长聘任的,跟董事会沒有直接联系。因此谁是董事?办学经费怎么筹措?学校教师只是听闻一些,详情不知,那时,教师待遇微薄,生活艰苦,除勤勤恳恳努力执教外,担心的是每月能否及时领到工资赡家糊口。当时闽海中学教师工资由几位董事负责筹措,如果生意做得顺手,教师工资就能按月兌现,否则就被拖欠。工资发不出,学校领导人也是愁眉不展,焦急万分。只好三天两头派人上省向校长和董事会摧讨。然而,经营生意的董事,总是希望有利可图,他们有时投下巨额本钱,购进一批货物,需要等待时期寻找有利买主,才能将存货脫手,幷非随时都可以抽出资金,拨给学校做经费的。因此,沒有固定的基金来支付办学经费,这是私立闽海中学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制约了办学的效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前途。
闽海初中的校址设在福清县城城隍庙。我依稀记得,幼年的时候曾经跟随家里的人进庙参观过。庙是三进大院,进了庙门,光线忽然由明变暗,殿內土塑各种偶象,个个面目凶恶,形状可怖,令人不敢久留其间。但是这所城隍庙自从改办学校之后,土塑菩萨全部清除于净,原来搭盖的戏台连同它的屋上藻井,瓦顶拆成平地,光线豁然开眀,环境宁靜,这块地方已经成为学生读书、活动的场所。庙里两边回廊,和楼上醮楼因陋就简改建为简陋教室,楼下截为教师住房,中进大厅做为学校集体办公地方,后进厅房改成教室和学生宿舍,西边厢房水井用做师生厨房,东边空地做为体育场地(后来师生人数增多又借明伦堂楼房做为教职员宿舍)。若不是亲质其境,真不敢相信,昔日阴森恐怖的庙宇,现在竟然变成为琅琅书声教育人才的学校。
闽海初中初创时期,校长是由在福州做荼叶生意的副董事长陈绍辉兼任,教务、事务两位主任,可能那时还有聘定专人负责,教务部门日常事情是由教务员陈仰修料理。大项经费开支则由林朝璣谊弟林眀金挂会计名义予以兼管。林朝璣的侄儿林其桐也在闽海学校兼任公民课程。那时专职任课的教师有郑子庚、林伯瑛、施惠成、陈孔贞、郑汝荚、林修钦等人。

二、发展时期(1946 年春季至 1947 年冬季)

郭竹瑞老师 1945 年和我同在福清县立初中教书,他 1946 年初应聘到闽海学校任职后,推荐我跟他一起去闽海学校工作。郭竹瑞老师是我在福州三牧坊高中读书时的同学,当时我们年纪较轻,喜欢同棱工作有伴,且闽海学校距离我家很近,往返甚便。于是我也在当年四月底辞去福清县中教职,来到闽海初中教学。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闽海初中规模不大,学生少,校园面积也有限,管理方便,师生关系密切。教师人数不多,大家教学工作都很认真负责,彼此相处得也此较和谐,心情颇为愉快。不过那时教师中最担心的有两件事情。第一,闽海学校是私立的,开办将近两年,还未经福建省教育厅立案。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办立案手续,那么,首届学生毕业了,省教育厅不承认学历,学生拿不到毕业证书,升不了高中,家长有意见,社会有压力,当教师的也脸上无光。第二,办学经费全部依靠董事做生意赚钱供给,来源不稳定,董事生意兴隆、经费充足,教师生活就能安定,学校就会办得起色。万一董事生意失利,不能及时地发工资,那教师和他们家里的人的日常生活,就要受到影响。这两个问题,是教师们课余饭后谈论的热点。1946 年暑期,董事长林朝璣亲自回融,登门商请陈云官先生出任闽海学校恔长。教师们闻讯,都十分高兴。因为陈云宫先生在福清教育界甚有名望,一向热心教育事业。他如肯岀任校长,这所学技办学条件,肯定会得到善,发展前途就有希。后来听说,事情几经协商,云官老师提出的主要条件是:办学经费董事会应该保证按月拨给;任课教师由校长全权聘请。董事会同意他的要求之后,云官老师才走马上任。幷广泛聘请了事业心強,业务较高,经验较丰富的好多位教师到闽海学校任教。从 1946 年秋季,私立间海初中便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福清县城了。当时校长是陈云官(陈绍辉不兼校长)教务主任是郭茂沂,事务主任是林秉忠、专职教师有郑子庚、林伯瑛、施惠成、陈拓夫、郭竹瑞、倪朝铭、吳干民、林朝琛、康珠梅等人。事务员是陈文津(陈仰修去台湾由陈文津接替)庶务是王育昌。兼课教师有林其桐、林启鑫、郑曾宏等人。各科任课教师配备齐全,阵容十分整齐,教师勤教,学生勤学,学校面貌煥然一新。
关于学校立案事,陈云官校长接任后不久,便着手进行。当时办理立案有两个比明显不符合省教育厅办学要求的问题,需要设法解决:一是,过去各届招收的新生中,不具有小学毕业资格的同等学历学生人数,超过了招收的新生总数百分之二十。旣然已经把这些学生招进学校学习,责任不在学生,学校当局自然应该千方百计给予呈报批准。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设法去借一些与每一届所招收的新生年龄相近的小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把这些人也当做招收的新生列入学籍上报。使各届所招收的新生中,小学有毕业的人数增多了,于是同等学历学生的比例便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以后再分批逐步把借来毕业证书的学生做为退学或留级处理,予以除名淘汰。这样就符合了省教育厅的规定,学籍报表也应付过去了。二是,闽海初中缺乏办学基金,经费沒有固定来源,教室简陋不合规格,图书仪器设备不足,这些都是学校申请立案的更大难题。该怎么解决才能通过审查伤透了大家的脑筋。幸好省教育厅经管中学教育的林芝崖股长是厦门大学毕业生,跟陈云官、郭茂沂有同学情谊,是同学便好讲话好办事。再加上董事会托人向上面疏通,于是不论是审查呈报立案表格,或是来现场视察,均能化解困难,冲破条文规定,得到批准案。(批准立案时间我记不准确,大约是在 1947 年春季)据闻,学校立案时。董事会的组成入员也要上报审查,而且董事中有大学毕业生资历的人,还需占有一定的比侧。为此,厦门大学文学系毕业的陈云官先生,和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的郭茂沂先生,都被增报为董事,而其本人事后方才知道此事。立案消息传来,全校师生兴高彩烈,欢欣鼓舞。学校领导也抓住立案批准这件大事,进行热烈庆祝。大大鼓舞教与学的积极性,教育工作日有起色,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在福清社会的办学声誉,也都日益提高。如此兴旺的景象,也促使董事们更加乐意解囊,兌现学校办学所需的经费。这个时期可以算是私立闽海初级中学发展过程的兴盛阶段。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不久时间,到了 1947 年的冬季,间海初中办学经费又呈现困难。陈云官校长是个仁厚长者,他不愿在其校长任内,发生拖欠工资,影响教师家庭生活的事情发生。于是便当机立断,坚决向董事会辞去了校长职务,同郭茂沂先生回到福清私立文光中学任教。陈云官校长尊重教师,团结同仁,爱护学生,深得师生爱戴,和董事会嚣重,对他的辞职,大家无不表示惋惜!后来陈云官先生于 1948 年春季,接受省教育厅委派,第二度出任福清县立初级中学校长。郭茂沂、林秉忠、陈拓夫和我也于1948 年 2 月受聘到福清县中任教职(郭竹瑞先生已于 1947 年暑期考进浙江大学,离开了闽海初中)。那时闽海学校的人事有了较大幅度的更换。

三、维持时期(1948 年春季至 1949 年夏季)

1948 年春季,董事会聘请周硕生先生接长闽海初中,(这时董事长已由陈绍辉接任,幷同时兼任校长,周硕生代理校长)其堂弟周长青任教务主任。新聘的教师有张美筠、庄启 、吳武德、唐孟筠等人,维持了闽海初中办学的局面。
由于我在闽海学校是担任初中毕业班的数学课程,当我受聘回到福清县中任教后,闽海毕业班同学向新任校长、教务主任请求挽留我继续任教,直到他们毕业为止。事经周长青先生(我初中时代的同学)出面商量,由于友情难却,并经福清县中学校领导同意,那个学期我就在县中、闽海跨校任教,到 1948 年夏季才结束闽海教学工作,专任福清县中教职。学校办学经费困难局面难以打开,周硕生先生辞去了代理校长职务,幷由教务主任周长青出面商请协和大学刚毕业的林贞瑞先生出任代理校长,(周与林两人系初中时代同学),林贞瑞先生当时已应聘私立文光中学教职。
其后,闽海学校董事长校长陈绍辉由榕返融融谈校政工作,并征得文光中学校方领导同意,第二学期,即 1949 年春季,林贞瑞先生遂辞去文光中学工作,专任闽海中学教职,主持校务工作。幷卽着手调整充实校內教师队伍,聘请了董观潮为教务主任,俞云经为事务主任,周硕生先生仍继续留校任教,还请有专职教师林永宽、江汉秋、林智辉、林厚镇、周伟青(兼教务员)庶务杜寿基,以及兼职教师张修潮等人,各科教师阵容相当整齐,继续维持了闽海学校的办学局面。只因学校经费来源拮据,虽然全体教职员工仍能尽力尽责,克服困难,共同支撑局面,但到了 1949 年夏季,终因学校经费无着而宣告停办。
1949 年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闽海初中由于经费不继,关门停办。原闽海学校在学的学生能否得到继续学习的机会,深为家长和社会所关注。福清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党和人民政府面临无数急待解决的问题,但仍然抓好教育建设。为了妥善处理闽海学校停办的善后事宜,据闻曾委托陈云官先生出面了解,后来陈云官先生会同负责管理闽海学籍档案的康珠梅老师,把全部档案村料,送交人民政府。后经党和人民政府批准,把闽海初中幷入福清县立初级中学。原来闽海初中在学的学生,可以按照学籍到福清县中继续上学,圆满地解决了原闽海学校在学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都万分感谢党和人民政府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和培养。
私立闽海初级中学,在五年的办学过程中,深得地方热心教育人士慷慨解囊,支持办学资金。由于经费比较困难,教师工资虽然有时会受到拖欠,但他们仍然是勤勤恳恳工作,谨严治学,在艰难复杂献环境中惨淡经营,逐步发展,为福清培养了不少人才,这无疑是对福清教育事业的贡献。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4 14:14:38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江兜兴学纪略

王振楠

江兜村地处福清市东南部兴化湾畔,与莆田市相距六里,福厦公路从中贯穿而过,背山面海,风光秀丽。虽以农业为主,土地却有。解放前,这里山穷海竭,经济凋零,清朝末年,苛政日猛,民不聊生,有志青壮年,只好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先到星马,后到印尼,靠出卖廉价劳力谋生存。他们披星载月,日夜奔波,克苦耐劳,奋力拼搏,开拓发展,后来有不少人白手起家,成为富商巨贾,成为东南亚各国华侨中的位饺者。

(一)

早期的江兜华侨多数只读几年私塾,有的还是半文盲,他们饱尝过沒有文化之苦楚。因此,他们对兴学尤为热心。早在 1901 年江兜华侨王万高、王振奇与郭可济等人在新加坡创办培青学校。王祖德、王德标等在怡保埠倡办培元学校,1930-1946 年间,王振奇、王禄悻曾任培青学校董事主席,培青学校在扩建时,王禄梓是建校名誉主席,王如新是付财政,王声基、王万源等是建校募捐小组主要成员。在建校中,江兜华侨王声敬,王廷杰,王福样,王声基、王振实,王声世,王声扬,王声厚以及王万丰隆有公司、华侨汽车有限公司,大顺私人有公司,协裕有限公司等捐助坡币共达五万多元。
江兜华侨不仅对兴学关怀热心,面且重视对子女后代的教育培养。因此,第二、三代都受过高等学校教育,培养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诸如博士主治医师,院校博土教授,电脑专家、电器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甚至尖端科学亦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印尼)目前正在欧美各国留学的近百人。年青一代继承前辈,尤其在商业上,他们生财善贾,长袖善舞,创立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扩大了江兜侨胞在海外活动的领域。

(二)

江兜村中、小学校的兴办和发展,都凝聚着老前辈和侨胞几代人的心血。
江兜小学,于一九二五年由乡贤王永道等倡办,聘洒江镇前黄铸先生任校长,易名韶溪小学,校址设在王氏宗。后因江兜老年人受的启蒙教育是私塾。因此,在老前辈中有的重小学,有的守旧重私塾,意见分歧,导致学校不能顺利地发展。学校忽办忽停,忽起忽落,断断续续,难以想像。三十年代初,重兴学校,聘莆田黄德明先生任校长,校址还是在王氏宗祠。
四十年代初,海外侨胞王祖德、王祿梓、王德标、王光国、王振金、王德魁、王光普等在经营汽车零件业初具规模,有些积蓄时,他们心怀桑的教育事业,便劝募一笔基金,致函在乡族长和部份知识界,要求继续开办小学,爭取向政府立案。聘本乡王福源任校长,定名江兜小学。斯时,王氏宗祠,被伪军政侵居,小学被迫办在三座厝七间张民房。时隔三秋,王福源到高校就读,由莆田白沙乡张国柱接任校长。五年之后,张车迈告退家园,校长由江阴庄家瑞接任二年。时日军侵华、侨汇中断,学校停办。由于时局动乱,20 多年来学校立案的期望成为泡影。
抗日胜利后,校董会王光祿聘本乡王亨常为名誉校长,校址仍在王氏宗祠,请莆田纪旭东夫妇等人到乡任教。1950 年秋,纪旭东夫妇等人离任。加上经费拮据,小学又趋低潮。1951 年春,本乡知识青年王贞同为了使学校得以生存下去,挺身而出,不遗余力,自筹解决经费,自任校长,组织义教队伍。当时博得本乡王振银、王福炎;戴翠琼、陈文星等人的热烈响应,踊跃加入义教队。侨胞王俊发亦动员其夫人陈秀莲当义务教员,把学校办起来。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于同年 10 月批准立案,定为民办公助的江兜完全小学。政府每月拨给 60 元补助费。这笔补助费除办公费用外,余下的分给上述几位义务教员(抵为工资)。由于他(她)们致力教育,发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大大激发了广大学生刻苦读书,拼搏奋进的学风。
1952 年江兜小学第一届毕业生都考上中学,赢得邻村羣众的赞赏纷纷要求将子女送到江兜小学就读。学生数由原来近百人,增至二百多人,生员增多,校舍不足,董事会发函海外要求捐款建校。海外侨胞热烈响应。肩负霹雳区重任的王德标,在王租德密切配合下,取得新加坡江兜王公会(以下简称公会)的支诗。公会一经号召,就集资二十多万元(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巨款)终于 1954 年用 85000 元之人民币,在荒郊的大兴坪上屹立一幢 1400 ㎡上下十六间的教学楼。当时,这座小学在福、莆、仙三县小学内名列前茅,为新厝地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文教事业的发展。王光祿先生于 1955 年晉京参加首屆侨代会。返乡后,看到村里孩子们要上中学,不是北上虞阳、福清;就是南下锦江,莆田求学的困难,便与董事会王振奇、王万春、王南行等研究兴办中学,获得人民政府批准,先设初中班,由小学统一领导。1957 年县教育局批准在原小学基础上成立江兜华侨中学,派陈曾椿任中学校长,所有经费由华侨负担。
1959 年中、小学分家。小学部开设十个教学班,学生数 380 多人,占有八间教室,又设低年级和幼儿班,教室不夠,只能将低年级和幼儿班又放在三座厝七间张民房开办。(当时,中学占用六间教室)这时候,海外老前辈侨胞大部份相继辞世,海内老前辈王光祿、王振奇等也作故。学校暂时出现经济困难。恰好,王俊发先生返乡省亲,得知校舍拥挤,主动地找董事会表态,将现有的小学校舍送给中学,由他负責再捐建一座小学校舍,当场慷慨解囊一万六千元。这时,学校如枯木逢春,再发生机。俊发先生返印尼后,又寄回捐资款万余元。中学亦将县教育局拨给的六千元修缮费,全部支持给小学建校。乡董事会又将修建保健站的六千元经费转为小学建校先用。共集资三万五千多元。于 1961 年又建一座 1600 ㎡上下十入间的小学教学楼 1981 年公会主席王福顺、名誉主席王万源,执委王声邦,王发祥等返国观光后,决定要把家乡中、小学校舍建完整。尤其侨生王发祥对智力投资更为重视,给小学聘来四名能发标准音的幼儿教师,其工资由他个人负担。1983 年公会又集资六万元给小学一座砖木结构的三间幼儿班教室,一间厨房和一间膳厅。1991 年再次集资十一万多元,建了教师宿舍九间和办公室、会议室、电教室各一间,幷添置了风琴、电子琴等教学器材。
从 1925 年以来,江兜小学经历了一段曲折,不平的路程。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所校园优美、设备颇具规模的完全小学。全校共有十三个教学班,学生 550 多人,教职工 23 人。教学质量颇高,在市内有较高的声誉。1985年以来多次评为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毕业生参加初考,录取率达 98.4%,名列学区前茅。

(三)

江兜华侨中学,完全由江兜侨胞集资创办。1955 年先在小学增设初中班,1957 年易名江兜华侨中学,所有经费,均由华侨资助,1959 年因前辈侨胞多人相继辞世,与家乡失去联系,侨汇中断。1960 年改为公办。1970 年改名为新厝中学,1976 年晋升为普通完全中学。1978 年落实侨务政策后复改为江兜华侨中学。1984 年公会集资七十万元(其中王万源、王祖德各捐二十万元)建一座 3169 ㎡砖木结构含有十六间教室,十二间办公室,五间教学实验室,一间电教室的三层教学楼。1991 年公会再度捐集五十万元的巨资,增建一幢 1311 ㎡的层师生生活楼,底层为雨天体育活动室,附设十间洗澡间,二层是学生膳厅;三层除教师膳厅外,还有一间宴席室和四间炊事员宿舍。此外,每年教师节公会给中、小学教职工丰厚的礼物。还决定从 1991 年开始给中、小学每个教职工每月另加津贴 20 元。最近,公会致函乡侨建会,再以一百万元的巨额,建一座包括教职工宿舍在内的三层楼的礼堂。
目前,中学校园面积已扩充到 17530 ㎡(占地 25.3 么)全校共有 22 个教学班,学生近千人,教职工 85 人,是一所颇具规模,面貌崭新的全日制完全中学。
江兜华侨中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颇高,多次评为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1985 年以来,先后有五位教师评为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四名教师评为先进主任,一名教师评为福州市教坛新秀、全国先进班主任。1965年该校学生参加中考的升学率达 98%,当时名列闽侯地区前茅。文体活动相当活跃,多次获得篮、排球赛前三名。近年来,初中毕业生升入省重点中学及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数比例,居福清市前列。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华侨中学,为国家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材。仅各类研究生就有十二人,留美一人,留英和加拿大各一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得·候赛因青年科学家奖的陈章良,更是蜚声中外。总之,在恢复统考制度后,凡参加统考的绝大多数都得到录取。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中不少已成为教授、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和工程师。

(四)

江兜兴学,屡历逆境,几经挫折,但江兜华侨热爱桑梓,对兴学的熟情始终不渝。海內老前辈不忍心儿童的失学,百折不挠,一代接一代地坚持下去,使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地发展。
兴了学校,江兜村民文化层次大大提高了。解放前,全乡只有一个大学生,高中毕业生寥寥无几,初中毕业生屈指可数,而今基本上扫除了文盲,普及了小学,全村 80%的青年达到初中文化水平,50%的青年念完高中课程。有 36 人大中专院校毕业,有二个留学生获博士学位。许多江兜人在外工作,有担任县委书记,付县长的、有担任正、付乡长科长的;有在军队中任职团级营级的,有评上主任医师、水利工程师、农艺师、特级教师的……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于力量。还有 54 人正在大中专院校深造。从江兜中小学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充分说明,近年以来,我市基础教育发展是很快的,办学质量的提高也是显著的这为当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培育人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4 14:19:31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福清抗美援朝概述

余贤龙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朝鲜战爭争,10月,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不断派飞机侵入我国东北地区,进行侦察、轰炸,妄图在灭亡朝鲜之后,进而侵犯我国,实现其主宰亚洲、称霸世界的野心。
为了粉碎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 月19 日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一道抗击侵略者。从 1950 年 10 月 25 日至 1951年 6 月 10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发动了 5 次反击战役,歼敌 23.9 万余人,把侵略者赶到“三八线”附近,根本改变了朝鲜战场的形势,使美帝国主义不得不接受中朝方面提出的停战谈判建议。之后,经过一年多的打打谈谈、以谈为主的激烈斗争,1952 年 7 月 27 日,美帝国主义终于同中朝方面签订了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爭政策,保卫了祖国的安全和朝鲜的独立,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英勇杀敌期间,福淸各界羣众,同全国人民一样,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为抗美援朝战爭的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

一、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运动。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之时,福清刚开始进行土地改。县委仅提出“以搞好土改来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沒有部署如何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加上潜伏下来的特务、反革命分子利用朝鲜战爭些行造谣破坏,因而,各界羣众对抗美援朝缺乏必要的认识,思想上存在着顾虑。有的认为美国強大,科技发达,侵略朝鲜是为了争市场做生意,对我国没有什么野心;有的认为美国有原子弹,不好惹,出兵参战会引火烧身吃大亏;有的认为,我国参战,就是打赢了,也会引起世界大战,后果不堪设想。这些看法说明,羣众有亲美、崇美、恐美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工商界、宗教界尤其严童。
为了提高广大羣众对“抗美援朝”运动的认识,改变工商界、宗教界的落后状况,县委于 1951 年 4 月中旬做出“深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决定,成立了福清抗美援朝分会,县委书记兼分会主任,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宣传教育,掀起抗美援朝运动高潮。
1、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①县委宣传部培训了 2400 多名抗美援朝宣传员。宣传员深入全县各乡镇,他们通过 151 个读报组、228 所夜校,大量的土广播、幻灯、黑板报、墙报等渠道进行宣传,受教肓的面很广。
②县委选派55名报告员,到各区乡作了74场抗美援朝专题报告,听众近 7 万人。
③各学校、文艺团体自编自演活报剧、秧歌舞等文艺节目配合宣传。
④县文化馆举办美日罪行漫画展。展出两天,观众达 3 万多人。()个O 诗头景游展老强平
2、召开控诉会,开展控诉活动。
志愿军参战后,以美国军队为主体的侵略军连吃败仗,死伤惨重。为了挽救朝鲜战场的败局,1950 年11 月下旬,美国向苏联提出关于对日和约备忘录,企图通过单独与日本缔结和约的办法重新武装日本,驱使日本再次参加侵略朝鲜、中国的战争,挑起新的世界大战。为此,县委发动全县羣众起来控诉美日帝国主义侵华罪行,揭露美帝国主义重新武装日本侵略我国的阴谋。余可从 1951 年 4 月中旬至 5 月底,全县 9 个区,召开大小控诉会100 多场,近千名羣众上台挫诉,参加会议的羣众达 10 万余人。
县委还于同年 7 月,邀请福建省参加赴朝慰问团的代表倪松政等 5 人来县作报告。代表们以自己在朝鲜前线慰问期间所耳闻目睹的事实、愤怒控诉美国侵略者野蛮屠杀朝鲜人民的血腥罪行,热情赞颂中朝军队英勇作战、舍身杀敌的英雄事迹,使福清人民受到一场深刻而又生动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大部分羣众认识了抗美援朝的意义,提高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懂得了什么是正义战争,什么是非正义战爭;懂得了战争和和平的辫证关系;懂得了搞好生产与支援正义战爭的一致性;懂得了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认识了美帝国主义的凶恶面目和外強中干的纸老虎本质,消除了崇美、恐美的思想。对抗美援朝运动日抵触情绪的工商界和宗教界,也有很大的转变。

二、开展和平签名运动人

为了壮大斗争声势,从政洁上、组织上发动羣众,1951 年 4 月下旬,县委发动各界羣众响应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和中国保卫和平大会号召,掀超和平签名运动。至 5 月初,据城关区和 107 个乡(镇)统计,在《世界和平理事会关于缔结和平公约的宣言》上签名的羣众达 18 万余人(其中归侨侨眷2383 人),占全县总人数的 47%。同时,还开展“反对美帝武装日本”投票活动,全县参加投票的羣众近 20 万人,占总人口的 49%。

三、举行示威游行

为了显示福清人民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意志和力量,1951 年 5 月 1 日,各界羣众 15 万余人集中县城,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帝侵略朝鲜武装日本的示威游行。城关地区参加游行的有 2 万多人(其中归侨侨眷 230 人)。一位 80 多岁的老大爷挂着拐杖走了半里多路,从城郊至城里,边走边说:“这样的游行,能显示我们福清人民的决心和力是,我一定要参加。”

四、订立爱国公约

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运动,激发了广大羣众的爱国热情。为了把羣众的爱国热情转化为积极自觉的爱国行动,县委于 1951 年 3 月发出指示,要求各界羣众订立爱国公约,并把公约作为行动的纲领坚决执行。至 9 月底全县 111 个乡 2292 个单位和家庭订立了爱国公约,参加订约的羣众 10 万余人。订约后,羣众会好开了,征粮、征兵、捐款、支前等各项工作都能很好地开展,全县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五、用实际行动抗美援朝

1、捐款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难民。
抗美援朝初期,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先后两次发岀募捐慰问号召,福清各机关、学校、羣众团体、华侨和广大刚刚翻身解放的农民羣众,纷纷响应,积极行动,至1951年2月上旬(农历一九五○年二月底),全县各界寄交福建省抗美援朝分会转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难民的捐款共 2800多万元(其中华侨捐款 600 万元,教会捐款 142 万元,工商联捐款 11 万元)。5 月 16 日县委发出《关于大规模捐款的指示》,要求党政干部、党团员起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捐款,至县慰问捐款又增加了 2000 万元,累计达 4800多万元。
2、捐款购买飞机大炮。
1951 年 6 月 1 日,申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捐献飞机大炮,福清各界热情响应,认捐大炮一门,战斗机一架。为了完成认捐任务,全县掀起増产捐献热潮。各乡农民都订立了増产捐献计划,广大农民表示要精耕细作,增施肥料,把増产的粮食全部捐献出来。10 月 7 日,福清县抗美援朝分会“关于结合秋征发动羣众修订爱国公约,开展爱国捐献缴款竞赛运动的指示”发出后,捐款的进度加快了,至 10 月 19 日中国入民志愿军出国一周年时,全县认捐人民币 4 亿元、粮食 5 万斤。翌年 4 月上旬,认捐的款粮全部交清,超额完成了捐献“福清号”战斗机一架、大炮一门的任务。其中工商界捐款 24000 万元,归侨、侨眷捐款 5800 万元。城关归侨戴吉云,一人捐款 1000 万元。
3、踊跃应征参加中国入民解放军。
1951 年夏,上级下达福清县的征兵数字是 2200 各,报名应征的达 400多人,结果超额完成了征兵任务。抗美援朝期间,福清广大青年居安思危,都把参军上前线当做自己神圣的义务。
4、开展拥军优属工作。
经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羣众都懂得,和平幸福的日子是革命先烈和“最可爱的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对烈军属倍加敬重。许多羣众把拥军优属写进爱国公约,提出“先军(烈)属, 后自己”的口号,积极为缺乏劳为的军烈属代耕、帮工。五区(渔溪)双垱村在 1951 年夏收中,340 多个羣众在收割自己的早稻之前,集中 2 天时间,把 31 户军烈属的61 亩早稻全部收割完毕;一区(茶亭)洋埔村羣众,“白天为军烈属,晚上为自己”,仅几天就全部完成夏收工作;三区(龙田)组织代耕组为军烈属代耕,逢车过节还上门慰问、途礼。全县拥军优属蔚然成风。
5、除虫抗灾,多力发展生产。
1951 年夏,久旱不兩,虫害成灾。县委以“抗旱就是抗美,除虫就是援朝”为战斗口号,从县城动员 35000 人下乡抗旱,救活早稻、蕃薯、花生等农作物 3 万多亩。同时,发动青少车学生、农民羣众 7 万余人下地除虫,基本消灭了虫害。一区刘下村,300 亩永稻发生虫害,全村农民一起动手,杀死浮尘子200多斤,扑灭了280亩稽田的虫害;八区(江阴)用土广播发出台风警报后,各村农民闻风而动日夜奋斗,5 天内抢收完全部早稻,避免了损失。
6、移风易俗,厉行节约。
在抗美援朝运动的推动下,广大羣众破除迷信,婚事新办,节约了大量钱粮,改变了社会风气。一区(茶亭)羣众破除迷信,七月半不过“鬼节”,把节省下来的粮食支援“抗美援朝”。全县结婚不大办酒筵,新娘过门不坐花轿,迎亲不吹吹打打,婚礼从简,婚事新办蔚成风气。据 5 个区不完全统计,从 1951 年 8 月至 12 月,有 340 对青年男女举行新式婚礼,节约粮食40 多万斤。
工厂也开展增产节约支援抗美援朝运动。城关加工厂仅 1951 年 3、4两个月就节省木炭 100 多斤;工人郑只仔妹,千方百计修好动力机转动轮的皮带盘,转速提高 15%,机油消耗量由每小时 2 两降低至 1.2 两。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4 14:27:33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Sun� | 来自福建
虾夫洞剿匪救人追记

徐超墀

解放初期,国民党曾派遣一批武装特务潜伏在沿海各地,构成大大小小各股土匪,骚扰人民。因此,剿匪是当时新解放区党政军面临的三大任务之一(另两个任务是镇反和减租反霸)。
1950 年夏初,在福清县第四区安峯乡(今属三山镇后洋村)就消灭了一股流窜散匪,幷解救了五名被土匪绑架的平潭县干部。此事当时會在闽候地区轰动一时。笔者当时在第四区任该地的工作组长,知晓此事,经再证诸当事人魏世恩同志后,追忆其经过如下。
事件超于 1950 年 6 月 29 日,当时与福清县牛头村隔海相对的大扁岛还是属于平潭县第四区管辖的边远岛屿。为了开辟该岛的工作,平潭县第四区区委派出一个六人组成的工作组进驻大扁岛。六个人的名字是魏世恩、王昌龄、吳进寿、曲本仁、孙云堂和吳宗政,以魏世恩为组长。工作组随身带有长枪和手榴弹以自我防卫,但终属文职员,大多数缺乏实战经验。
工作组到了大岛,经与当地乡政权研究后, 卽决定第二天(即 6 月 29日)在上坤、北楼两地分别召开羣众大会,宣传民主建政、组织民兵等事宜。六个工作组成员分工到两地开会。正在岛上的旧庙宇内等待羣众到会的期间,工作组遭到了土匪的突然袭击。这股土匪早已获悉工作组来开会的消息,已作好绑架的部署。他们装成参加开会的羣众,混至工作组身旁,出其不意地动手。工作组人员猝不及防, 除一人逃脫外,五个人都被抓走。
这是一个小股土匪,番号叫“闽海反共突击队第×大队”。号为大队,但人数不过十余人。匪首叶念其顺,是平潭县东澳人。他们只有一般的轻武器,但是有一艘大渔船,因此得以出沒于平潭和福清之间的海陆流窜。十余个匪徒多是平潭人,也有几个福清人。
匪徒袭击五名工作组得手后,匪首念其顺等人卽打算将五人押往白犬岛向反共突击队总部邀功,但是匪众也有人反对。匪船为此在海上来回兜了一整天,最后决定将五人就地“种蛏”(即活埋于海滩地)。为此,匪船于7 月 1 日清晨靠到福清县龙高半岛突出部虾夫洞港边停泊,将五名工作组带到岸上的一个碉堡状小土楼里这时,虾夫洞从属的安峯乡政府已得到匪行踪的情报。原来该股士匪中有几个是福清当地入,如郭水莲、郭玉凤(均后洋村人)、魏眀和(牛头村人)等人,本是游移不定,看风使舵的投机分子,他们参加匪部后看到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大势已去,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便暗中与当时的安峯乡乡长林贤姚联络,准备反正。这一次他们一方面反对念其顺去白犬岛的主张,一方面向林贤姚通风报信。林贤姚途集中乡里民兵,以郭水莲等人为内应,于 7 月 1 日傍晚弃袭虾夫洞。这时一部分士匪正在作“种蛏”准备,一部分围在楼下饮酒匪首念其顺在楼上亲自看守着五名工作组员,洋洋得意歪躺在床上抽大烟。他们沒想到会有民兵来袭击。五个被俘的工作组成员在小楼上互以眼色和手势商量着逃脫和反抗的方案。魏世恩同志还以凜然正气质问匪徒念其顺,向其宣传革命形势和党的政策,力图瓦解和爭取敌人投诚,但匪徒顽固不化,坚持反动到底。到了天刚黑时分,安峯乡民兵到达虾夫洞,乘匪众不备一举攻进小楼。这时在楼上的五位工作组成员听见楼下匪徒骚动,断定是民兵来救援,个个奋起战斗,魏世恩首先跃到床上,紧紧压住正在吸大烟的念其顺,随后其他工作组和民兵一拥而上,念匪束手就擒,其他在楼下的匪徒都一一缴械投降。这次剿匪不费一枪一弹,擒获了土匪念其顺、郭英来等八、九人;缴获批枪枝弹药和一艘匪船,还从土匪衣物中搜到他们写给白犬岛总部而未及寄出的信,信中报告“捉到共产党五人,因交通遙隔,未能送到贵岛,准备今晚就在海上解决”云云。
第二天, 卽七月二日,安峯乡民兵剿灭念其顺匪部及解救了五名工作组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向区政府,传向福清和平潭县城。安峯乡长林贤姚率领民兵押送匪徒到了第四区政府,五名工作组成员也随同前来。我那时正回到区里开会,听到林贤姚汇报十分兴奋。区政府对于他们的果敢行动,获得剿匪全胜的英雄事迹着实奖励了一番。后来林贤姚和安峯乡的民兵,包括郭水莲、郭玉凤、魏明和等人(他们也参加了民兵),都得到了县武装部和闽侯军分区的表彰,集体立下了大功,一时名声大噪。至于念其顺等士匪随卽被解往平潭县审理,念其顺被平潭县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不过,安峯乡的民兵成份较为复杂,其中郭水莲、郭玉凤等人参加过土匪,其本性一时难以改变。剿匪成功后,这些人骄橫跋扈,自以为不可一世。他们在乡长林贤姚的通同包庇下,先是藏匿了部分枪枝弹药不上缴,继而用这些枪枝及所缴的匪船,以海上巡逻的名义,乘机进行海上武装抢劫,自己也堕落为新的土匪。他们的行径终究难逃法网;不久抢劫案发,林贤姚、郭水莲、郭玉凤、魏明和等人先后被逮捕,仅仅因为考虑到他们先前曾在剿匪救人中立过大功,在当时的镇反和土改的高潮中他们才未被判处死刑,只分别判处不同期眼的有期徒刑。原来授给他们以英雄民兵的各种荣誉也全部被人民政府收回。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19-4-24 14:29:45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20 11:51 , Processed in 0.064999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