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石山,原名磐石山,位于福清市东瀚镇东南,由沿海数十座丘陵组成南北走向的山脉,最高峰翔凤峰,海拔295米。
万石山三面临海,东濒海坛海峡,西连天马山,南临兴化湾,北接东京山,是一片名不见经传的沿海丘陵山脉。因山体裸露,万石列阵,明朝万历年间太学生、一生布衣的福清万安籍学者欧应昌,在其所著《万石山志》中为其取名曰“万石山”。
万石山方圆约35平方公里,山地辖东瀚镇的陈庄、佳乐、西安、海亮4个行政村。其余脉又延伸至东瀚、文山、文关、莲峰、万安、大坵、可门等7个行政村,因此广义上的地域总体面积近55平方公里,住户逾万。
万石山余脉延伸、扩展而成的山壑、岩谷、海湾、港叉,构就起独特的地形地貌,素以峰绝、岩奇、洞幽、林深、滩广而闻名,人们来到万石山中,信手可找到一片瓦、二龟听法、三仙聚会、四相拜主、五蟠桃、六佛听经、七星坠地、八仙下棋……十八罗汉等自然岩景。
万石山素有“有石皆是佛,无洞不纳仙”之誉。山中宗教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当数千年古刹护国禅寺。据清代乾隆版《福清县志》载:唐朝开元二年(714),过往海道滞留的船夫,在万石山的白云坞下结石为龛,内置观音菩萨佛像及香炉。因当时磐石山一带并无常住民户,朝圣、祈福、还愿者多系海上人家。直至天宝年间,沿岸船夫等通过募缘,改佛龛为土木结构堂舍,始称“观音堂”。到北宋时期,规模渐大,称盛一时,改名“观音寺”。南宋绍兴年间,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副宰相)、祖籍福清县平南里大壤乡(今东瀚镇大壤村)的黄祖舜(1100-1165),为其题授“观音寺”匾额。明朝初年,鉴于对抗金英雄岳飞、抗元英雄文天祥两位将帅的缅怀、感念和敬仰之情,东瀚十三墩民众精心筹建阁顶关帝庙,供奉岳飞、文天祥(白马状元)佛像,融道于佛,“观音寺”改称“护国寺”。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从北部石丘、东瀚登陆且洗劫了寺院。嘉靖四十二年(1564),2000多名倭寇又从后赢(今后营)、连盘(今莲峰)等地登陆焚舟,该寺禅宗弟子协同沿海军民戮力抗倭保境,护国有功,该寺又改名“护国禅寺”至今。
每当春和景明,融岚诸岛,尽收眼底。登高远眺,近岸,天高海阔,波浪不惊;天际,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逢月初旬末,潮涨潮落,岛礁浮没,灯火烁烁。季风时节,风雷振天,蔚为壮观。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闰四月七日,内阁首辅叶向高与欧应昌、薛文泉、施孟冲等友人同游福清六十都(今福清市东瀚镇)境内的万石山,留下散文《东游漫记》。这是一部研究万石山的鸿篇巨制,也是难得的历史素材,今以其两首诗为证:
登万安城观海
夙怀观海意,今喜得清游。
万壑天边尽,孤城水上浮。
龙宫传夜柝,雉堞起神楼。
锁钥看兹地,狼烟幸已收。
登东京大雾忽霁
披雾陟层峦,岚烟扑面寒。
罡风吹不散,旭日照初残。
忽见千峰霁,方知天地宽。
蓬壶看咫尺,挂席亦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