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4

【玉融文化】福清节俗:农历“四月八”

 
小帮 发表于 2024-5-13 11: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1308 4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115344y71n5nrqn4req1q7.jpeg

115345n1q3dud70771ouh7.png
115344nbbqwg45rqrwqbz4.png
115344mpifs1334yz4ipp4.png

今年5月15日是农历四月初八。这时节立夏刚过,小满将至,夏日溽暑一天天逼近。



(一)

现今的年轻一代可能不懂,在福清民间,“四月八”还是个小节日。

115345vb62av81ja9n9649.jpeg

旧时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冬日使用的棉被、草席撤离,连同厚重的冬衣一齐洗刷干净,暴晒于烈日之下,清除跳蚤、虱子、臭虫等烦人一个冬春的寄生虫。

在这一天,乡村老少还要炒吃各种豆类,诸如蚕豆、豌豆、黄豆,香香脆脆、哔哩吧啦大快朵颐。特别是当季新收获的豌豆,圆润如黄龙玉宝珠,炒熟了闻香遐迩。豌豆的播种面积不多,产量有限,家长们常用小酒盅丈量,每个孩子分上一盅,也不过十几粒。男孩装在口袋里,几口就吃光了;女孩用小手帕包起来,慢慢品尝。


115345fdrr51fj41dfrz5k.jpeg

农谚道:“四月八,炒‘虼蚤’(跳蚤),炒‘木虱’(臭虫)。”善哉斯言!在初夏的日光之下,咀嚼着嘴中喷香的豆子,想象着将跳蚤、虱子这些害人虫一齐吃掉,颇见乡村难得一遇的闲情逸致。

(二)

跳蚤、虱子、臭虫三种害虫,在卫生条件不佳的环境里极易孳生,常与人类及其它的哺乳动物相伴相生,吸吮热血,传播疾病。

旧时盛传一句俗语:“穷生虱母富生疮。”意思是,身上有虱子是贫穷人家的“专利”,颇有点阿Q精神。至于富裕人家为什么生疮?有说他们身着绫罗绸缎,一天一套新,公子小姐皮肤细嫩,经不起磨损,故有“生疮”一说。另有一说,是比喻有钱人家为富不仁,品德败坏,内心不良。

115345g7z8f81xffez8ejj.jpeg

提到“阿Q精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其中一节就活灵活现描述了阿Q与王胡比赛抓虱子的情形。阿Q“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而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什么都是输的阿Q,等而下之到身上的虱子,都比不过他向来“非常藐视”的王胡,于是主动发起攻打,其结果可想而知……

(三)

以虱子、跳蚤作为具象的民间歇后语不少,比如,闭眼吃虱子——眼不见为净;吃虱子留后腿——小气;口中蚤虱——易如反掌,形容极易消灭的敌人。

而“虱多不痒,债多不愁”这句流传甚广的熟语,那是古早时中国穷苦人家共有的“阿Q精神”。

在中国文学史上,跳蚤、虱子曾一度风光无限,伴着许多历史故事。

115345rj4ww3sh9v97i7ja.jpeg

鲁迅先生在一篇演讲词《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说:“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谈。”成语“扪虱而谈”的典故,出自《晋书·王猛传》记载的一个故事:十六国时期,大臣王猛不修边幅,与东晋大将恒温见面,“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竹林七贤”之一嵇康,“身长七八尺,风姿特秀”,温润如玉、谈吐不凡,但他自承:“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而且“性复多虱,把搔无已”。在浑身生虱的外表之下,却旷达放纵,藏着一颗热爱自由之心。

115345oannz3k3cm53ccci.jpeg

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中,梁山水泊落草的一百另八位将领,个个都有绰号,绰号起得最具神韵的,窃以为是“鼓上蚤”时迁。时迁是个偷儿,其过硬功夫是当梁上君子时飞檐走壁,跳鼓无声。用跳蚤比喻时迁的轻功,可谓妙绝。如今,乡下**依然借用跳蚤批评年轻人好高骛远不着边际,说是某某后生仔像跳蚤——“拔拔跳”。

(四)

现代红色历史中,虱子被称为“革命虱”。井冈山时期,战斗生活严酷艰难,红军战士夜不脱衣枕戈待旦,身上没有不生虱子的。朱德军长常和士兵一起脱衣捉虱子。他风趣地说:“不生虱子的人不革命!”

115345ezln6qk6jl6q1k7t.jpeg

毛主席也不例外。斯诺在他那本轰动世界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中,记载了一段有趣的细节。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在窑洞前的日头光下对话。阳光温暖,主席便解开了衣服,一边和斯诺聊天,一边把手伸进衣服里去捉虱子,根本不因为洋记者在面前而拘谨。

115346neaip27b37mpda4m.jpeg

陕北高原干旱缺水,毛主席也没有经常洗澡的条件,身上有虱子不足为奇。

当年朱德总司令就曾问过与白求恩、斯诺齐名的“三大红色洋人”之一的李敦白,“你身上长虱子吗?要是没有,你就算不上真正的革命同志”。

(五)

但有臭味的臭虫(木虱),当然不能咬吃,于是它文学中便成为被嬉笑怒骂的一大角色。

115346aecxkccxekxz6b5k.jpeg

林语堂先生曾于1933年写过一篇题为《请问中国有臭虫否?》的小品文。他假定“在一个中国女主人家里所举行的著名中外人士之集会中,有一只臭虫在洁白的沙发套上缓慢而明显地爬出来见客。”在这只臭虫面前,政客、博士、迂儒、洋奴、“党棍”、伪君子、“洋鬼子”,各色人等,粉墨登场,争相表态,丑态百出。

——“中国是有臭虫的,不错;而这便是我们的精神的最好证明。”

——“维也纳、布拉格、纽约、伦敦,都有臭虫。事实上,有些城市便因此而闻名了。这是一点也没有什么可耻的。”

——“美国臭虫要比中国臭虫要好看得多。所以让我们捉一只,把它输入中国放在中国人床上去”……

林语堂此文,颇有鲁迅先生“匕首”“投枪”之社会功能,一针见血地讽刺了崇洋媚外的“高等华人”和外强中干的“党部要员”,淋漓尽致,力透纸背。

115347hw8mu8vwnvzf86vf.png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九场梦幻喜剧《臭虫》,1929年初在莫斯科上演。剧本批判贪图享受、不学有术的小市民和官僚主义,将之比成人人讨厌的臭虫,而且这种臭虫能传染“精神上的瘟疫”,嬉笑怒骂,大受欢迎。

2000年,亚洲剧坛颇具影响力的著名实验戏剧导演孟京辉执导了马氏的《臭虫》,数年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剧场演出多场,引起各界的强烈反响。

(六)

与虱子、跳蚤、臭虫之类小小寄生虫的斗争,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史。

如今,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在华夏大地广泛开展,民众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借用毛主席的诗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农村跟城市一样,虱子、跳蚤、臭虫等害虫基本销声匿迹。

115346jj0y3000w37lizbk.jpeg

不过,“战斗正未有穷期”。农历四月初八,家家户户炒豆吃的习俗在福清一些乡村依旧流传,就是提醒诸位不可懈怠,小心寄生虫、害人虫卷土重来。当你哔哩吧啦咬得满嘴喷香时,能记得先人“消灭一切害人虫”的美好愿景,不是更好一些吗?


作者:金之泽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4)
半度微凉 | 来自福建
做夏了
收起回复
2024-5-16 21:48 来自福建 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4-5-13 21:10:44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追梦人 | 来自福建
浴佛节
收起回复
2024-5-16 21:48 来自福建 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024-5-13 21:34:05 来自手机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9-13 16:34 , Processed in 0.081592 second(s), 20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