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
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
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
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
这是元代著名女诗人郑允端
对豆腐的赞颂
也是那令人回味无穷的家乡菜
江阴豆腐焖的真实写照
福清市江阴镇地处海陬,盛产鱼虾贝藻,不乏名贵海味,但是最为烩炙人口的却是一道食材十分平常的“江阴豆腐焖”。这道色如琥珀、回味无穷的农家菜是江阴人家中待客的标配,也是许多江阴菜馆借以招待食客的招牌菜,在当地颇有名气。
说起“豆腐焖”
在江阴有两个流传已久的典故
一是源自江阴的一种婚俗。古时候江阴婚俗中有“出厅”和“落灶前”的风俗。新娘过门后第二天上午要早早来到厅堂向家中长辈请安,俗称“出厅”。当天中午,新人还要亲自下厨调煮一锅番薯粉,让家人亲朋尝尝新人的厨艺,俗称“落灶前”。
据说曾经有一位出身富家的新娘,自小在娘家娇生惯养,从未下过厨房煮过饭菜,虽然出阁前也临时抱佛脚地由厨娘教她如何调番薯粉,但毕竟缺少实践,“落灶前”时竟忘得一干二净,慌乱间只好胡乱地把婆家为她准备的食材一股脑儿往锅里倒,不想却煮出了一锅风味特别、人人称道的佳肴。于是后人争相仿效并把它搬上筵席成为地方名菜。因为这道菜中豆腐是主角,并且特别显眼,人们便称之为“豆腐焖”。
另一种传说与宋室南亡有关。传说南宋末年元兵攻占宋都临安,南宋灭亡。朝臣张世杰、文天祥等护送皇族赵昰一路南逃,经过江阴时曾在一户人家打尖歇脚。这家主人并不富有,七凑八凑煮了一锅用当地蛎干、紫菜和豆腐等调制的“葛粉调”,让赵昰一干人等充饥,受到饥肠漉漉的逃难君王的夸赞,于是便有了原始版的豆腐焖。后来经过不断改进,特别是明万历年间番薯传入福清,成为福清赖以果腹的主粮之后,人们以番薯粉代替葛粉烹煮出今天的“豆腐焖”。
现如今
传说己很少有人再提起
但这一朴实无华、丰俭咸宜的家常莱
却随着江阴开发开放的步伐走出小岛
成为福清地方名菜之一而大受欢迎
制作方法江阴豆腐焖
一、用料:
烹煮豆腐焖的材料可多可少,并不苛求,但海蛎、紫菜、豆腐和番薯粉是必不可缺的。
豆腐
这道菜对豆腐的要求严格,须选用江阴本地山园种的“白豆”,这种豆粒小皮薄,无豆腥味,且须以古法用石磨水磨成豆浆,再以江阴盐卤点浆制出的“老豆腐”,味道清香醇甜。
紫菜
紫菜最好是产于江阴小麦屿的野生磹菜,这种紫菜形如发丝,坚韧而有嚼头,味道特别鲜美,可惜现时已很少见,只能以挂养的“头水菜”代之。
海蛎
海蛎最好是产自江阴东港的干原磹蛎,这种海蛎长在人工堆垒的“蛎石”上,别看它个体小,鲜味却很足,而且绝无现今挂养的太平洋真牡蛎那样有一股腥味。
番薯粉
番薯粉用江阴山园种植的红皮白心番薯压榨出来并经两次过滤的精白番薯粉。
二、制作方法:
焖豆腐讲究对时间和火候的把握,白豆腐营养丰富却平淡寡味,在海鲜和调料漫长的焖煮下逐渐香醇入味,香软的豆腐包裹着各种辅料的味道,口感富足,唇齿留香。
01
先烧热炒锅,下花生油少许,油热后将姜末入锅炒香,再放入沥干水分的干原海蛎、蛎干和肉丝,稍炒去除腥味,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
02
再逐一下切成短段的金针菜,用手捏碎的老豆腐,预先用凉开水发过的磹紫菜及切成粒状的香芹末,再次烧开。特别注意,豆腐必须用手捏碎切下可用刀切成小块,这样更利于豆腐入味。
03
最后在汤料里加食盐、五香粉,再调入较为浓稠的水淀粉,以锅铲反复翻搅至锅中食材浓稠并起泡。
04
稍刻,全锅翻滚,一颗颗白如珍珠的海蛎,色如田黄婀娜身材的海蛏,镶嵌在凝脂一般的豆腐里,裹着薯粉,在锅里欢蹦乱跳,噗噗作响,令人不禁发出“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感慨。这时,再添加一、两勺福清笋丝,洒上一点葱珠与料酒,色香味俱全的“江阴豆腐焖”即可出锅。
都说人间烟火最抚凡人心,大约所有人的童年都离不开某种味道的左右相伴,也许它会贯穿一生,连同记忆里劳作的身影、四周的空气,以及土壤与草木的呼吸形成一种微妙感受,中国人把它叫做家乡味。
那看着如半透明的且含着五颜六色杂质的水晶,吃起来入口软和,齿颊留香的“江阴豆腐焖”就是万千福清游子心中的家乡味,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情感与记忆,给予他们最温暖的慰藉。
无论脚步走多远
在游子的脑海中
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
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
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
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
记忆深处的故乡
来源:福清侨联综合整理
2024-05-02 11:59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