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滑粉表哥 发表于 2018-9-24 15:00:02

条,是活跃在海岸边的鱼,福清也叫跳跳鱼


条,是活跃在海岸边的鱼,福清人有的也叫跳跳鱼,还有人称之为大弹涂鱼。记得前世纪七十年代,厦门水产学院出版过一本介绍海鱼的书,就说到那种跳跳鱼福建有人俗称为“条”。那“条”,福清人不像平常那样读为“deu”,而读为“teu”。其实,它与跳跳鱼还有所区别,跳跳鱼东瀚一带称为“江犬”,跳跃寻食在海边浅滩淤泥,体形略小,海水涨潮时每每随波逐浪在潮头嬉戏讨吃,直至岸边;条,个头比跳跳鱼略大,退潮时也在浅滩淤泥游玩觅食,涨潮时就钻入淤泥中的洞穴里,比起跳跳鱼更富有美味。条有多种,其中花条即大弹涂鱼,个头最大最好吃,最富有营养,但捕捉最难。
福清海边讨小海的方式很多,大多要用生产工具。惟我市东瀚镇佳乐村后坑自然村的父老乡亲只凭双手,却巧设陷阱,智布迷局,将美味的花条生擒活捉。这种捕捉条的方法,俗称“做条”。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要选择土质相对坚硬的“半硬坪”浅滩作业,海泥过硬,不利于设置陷阱;海泥过稀,和稀泥,做不成陷阱。之后,顺花条洞穴的朝向选择设局的方位,要避免触碰洞穴深处,防止“打草惊蛇”。 接着,从附近浅滩表面取一块长同巴掌宽约四指的半硬半软海泥,抹平,紧绕花条洞穴口围成一座“圆塔”,这圆塔衔接必须天衣无缝,还要确保朝向与原洞穴一致,确保承载得起花条重量,不致倾倒。然后,在洞穴背向距穴口四指宽处用拳头往泥土里旋转打成圆洞,深约六至八寸,圆洞四壁要坚硬光滑,确保花条入洞后不致像土行孙那样“遁土”而去。再接着,取质同“圆塔”用料那样的半硬半软海泥抹成饼状薄圆块,用一手巴掌托着覆盖在圆洞上,再用另一手的拇指与托着海泥的中指研磨,在圆泥块正中研磨出与花条洞穴口一样大小的新洞口。这新洞口的技术含量特别高,力求外观近似原来穴口,边缘薄如纸,尽可能让花条伸头探查时就身不由己地坠入圆洞;还要设在正中,不致让入洞的条逃走。作业时,务必轻手轻脚,绕开花条洞穴,避免触及洞穴深处,防止花条受惊扰。
这样一来,花条照常活动。退潮到一定时候,它出洞寻食,一边在附近欢蹦乱跳,有时还聚集邻里追逐玩闹,跑了不少路程。快涨潮时,它们打道回府各就各位。到各自洞穴附近时,花条只看到“圆塔”,却找不到自己原来的洞穴出口,就错把新穴口当作自己的家门往里钻,恰好上当,正所谓“请君入瓮”。于是,等到它们发现走错路时,已经来不及了,身落“陷阱”;于是它们企图借助“钻穴遁土”而去,却因为这里不是它们平常打斗的地方,没有稀泥,土质坚硬到它们无法钻穴的地步,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走投无路。经再三再四的折腾,它们最后累了,只好蛰伏“陷阱”里。等到“做条”的汉子掀开洞口时,它们只好老老实实地束手就擒。
就这样,花条在被猎捕的过程中毫发未损,当了俘虏后还继续寻找逃生门路,狂蹦乱跳。最后,它们无可奈何,以最鲜活的生命,等待着下油锅的命运,为人们的美味牙祭作最后的奉献。
令人称奇的是,这个纯手工的捕鱼方式,难度极高,技术含量极大,一般人即便零距离聚精会神地观察,一丝不苟地模仿,细致入微地研究,可能还是看不出门道;即便你跟他们并肩携手一起努力,其收获可能大相径庭:会的人可能收获5斤,差的人可能达不到5两甚至绝收。何况,后坑全村男人都能驾轻就熟地操弄这绝活,而村里所有女人对此都是一头雾水。这绝活在村里传男不传女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条,是活跃在海岸边的鱼,福清也叫跳跳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