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蛎饼先生 发表于 2018-9-24 14:57:05

【福清话】鲜活的家乡俗语

福清人遍布世界各地,在福州更是随处可以听到福清话。在公园里散步,边上走着两个讲福清话的大妈,她们正聊着市场上的物价,其中一个不知道说什么东西太贵,冒出一句“猫仔叫出牛仔价”来。这是地道的家乡俗语,意思是卖猫叫出小牛的价格,东西贵得太离谱。
小时候的家乡,绝大多数的中老年人都是目不识丁的农家人,能说普通话的人更是极为稀罕,人们说出来的都是福清“土话”,他们当然不知道语法修辞为何物,但许多形象生动的俗语张口就来,脱口而出,既贴切又自然,就像地里长出来的庄稼一样鲜活。
吃食堂大锅饭的时候,一到吃饭的时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大堆等着,真正干活的、特别是出工又出力的没几个,大家就说:“吃饭六十三,戏箱冇(没)人担。”生产队集体劳动,有的人随便敷衍,能偷懒则偷懒,能省力则省力,不像个干活的样子,别人的评语就说:“要嫁诸娘冇心成绪”,意思是就像将要出嫁的姑娘一样,心里整天想的是出嫁的事情,根本没有干活的心思。家乡人崇尚勤劳和竞争,俗语有道:“天下冇(没)皇帝,只知脚手快”,所以,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人撒开手脚,走出家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率先致富的那一部分人。
如果用家乡的俗语形容《红楼梦》的大观园里外表上极尽奢华和光鲜,而骨子里却糜烂和衰败了,那就是“面好看,底通透”。对于那些喜欢在背后对别人说三道四、而自己的作为又令人不敢恭维的,家乡俗语斥之为:“有嘴讲别人,冇嘴讲自家”。有人喜欢夸夸其谈、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到了需要他真干的时候,却蔫了,这种人就是“尼姑做新人(新娘子),一做就不像形”。自己做了坏事,却嫁祸于人,家乡俗语形容他是“自己偷吃(米果),(米果)叶着贴别人背”。贪官贪污受贿马上就被发现,家乡俗语嘲笑他“懂得偷吃,不懂得擦嘴”。被人误解和冤枉了,家乡俗语就安慰说:“是金金赤赤,是银白雪雪。”一个人有大本事,却被困在小地方,他的处境就是“犬窦(狗洞)里舞杖,有力无处使”。
过去的农人离不开耕牛,他们与耕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乡与牛有关的俗语特别多。“半暝讨牛——没好意”,说的是深更半夜喂牛,肯定是要让牛加夜班;“本地牛吃本地草”,我一个堂兄弟在外地经商,曾想和北方的一个女友发展关系,家里的人就用这句话劝阻他;“好好一蒲(朵)花,去插牛屎巴”,跟“鲜花插在牛粪上”一个意思;“黄牛不使没剩力”,比喻一个人长年累月不干活,不仅长不了本事,反而荒废了自己;“黄牛衰衰三箂(筐)骨,只仔(麻雀)再肥碟底肉”,在家乡,这句话比“瘦死骆驼比马大”更浅显直观;“黄牛钻狗窦(狗洞)——自身没料”,说的是一个人原本就不是干大事的料;“牛吃麦,羊去逐”,一个痴迷赌博的人去了赌场,叫另一个同样痴迷赌博的人去劝回,用这句俗语再恰当不过了;“牛母养九仔,六碡犁耙自家拖”,是为那些养育了一大堆子女而自己却摆脱不了苦役的老人说的同情话;“牛仔未穿鼻——不懂得害怕”,是说年轻人未经风雨、未见世面而不知深浅……
家乡俗语如此丰富多彩,盖由于家乡话历史悠久,在人文交际中日积月累,嘴说耳闻,世代相传,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福清话通行于福清市和平潭县,属于闽语福州话,与福州市区口音有若干语音上的差别,在语调上有轻重之分,福清话末多用降调,福州话反之。据研究认为,福清话是古汉语河洛话的一个分支,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特征,是中国语言的一个活化石,在语音、语法中带有十分明显的古代中原语言的特征。现在普通话在家乡逐步普及,一些年轻人不大说福清话了,不知道以后这些家乡俗语是否会随着福清话的消失而消失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话】鲜活的家乡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