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发表于 2021-1-22 08:48:30

亲历30年 | 从“黄檗味苦”看福清精神

从“黄檗味苦”看福清精神作者:林英
一座寺,一座城,人说城中不可无寺,寺宇更是城市心脉所归。于城市可考究寺之浮沉,寺更见证城市兴衰。泱泱中华史,转折更替间,处处浮现着寺与城的荣辱与共。
有城后建寺,随处可证。由寺衍生出一座城鲜有听闻,在额尔敦敖包山下就有这样一座寺,乾隆曾御笔亲题寺名“崇善寺”,后来便延伸发展起一个新城市--锡林浩特市。
福清虽不是由一座寺衍生而来,但福清自唐代置县以来,有一座寺与福清一起成长,共历风雨,兴衰与共,这便是始建于唐代的黄檗寺。

暑往冬来,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僧人正干从六祖惠能处学禅得法回闽。当他途经黄檗山时,只见那里山川灵秀,琼林玉树,踏进那山,成片成片的黄檗树遮障着耀眼的日光,与别处的风景自是不同;踏进那山,顿时觉得浮躁的心境化作溪边绿柳,疲惫的身躯化作山涧的清幽;踏进那山,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油然而生,骨子里便丰盈着山的精髓和敦实。
他顿时灵光一闪,想起了辞别前师父“遇苦即止”的赠语,一种僧人的直觉,让他悟出“黄檗味苦”正是师父要他在此处修禅弘法。僧人正干便在此处安顿,开山结茅,募缘建寺,取名“般若寺”,也就是后来的黄檗寺。

无意中听曾经留日的一个朋友说起这个关于黄檗寺来历的故事,谈起该寺的住持隐元东渡后,仿照福清祖寺,在日本也新建了黄檗寺,便觉得兴趣盎然,想去见识一番,究竟是什么样的古刹,蕴藏了“遇苦即止”赠语的内涵。
炎夏,择一个微雨天,清风拂过,有几分凉意,天时,地利,人和,正是观寺的好时机。闲庭信步,任由雨丝飘落,在寺前那条弯曲的小路上,两旁有各路神仙的雕塑惟妙惟肖,一种肃穆的感觉迎面扑来。

走进寺庙,绿树环绕,花草簇拥,一座座崭新的建筑物气势恢弘。庙里青灯古佛,檀香缭绕,时不时就有善男信女驻足叩拜。
迎面走来一个老和尚,对我温和地笑,我便报之以李,顺便闲聊了几句,他告诉我墙上的祖师是何许人,寺庙如何大兴土木而建,我便饶有兴致地问他寺里那架屋建顶的木头是否黄檗木,他告诉我那是非洲进口的花梨木。我一听,有隐隐的失落,与我想的并不一样。我又问,那黄檗木呢?和尚用手一指,告诉我寺庙后面的山上便是大片大片的黄檗木。

何以以苦为缘,以黄檗为名,建此寺庙呢?
从寺庙归来我还是不明其意,后来查阅了一些典籍,知道了黄檗虽苦,全身是宝。木栓层可制造软木塞,心层是家具、装饰良材,树皮内层可炮制入药,内服外用皆可。于是豁然开朗,这漫山遍野的黄檗木不正是要时时提醒着人们要学会吃苦?对于修行人而言,吃的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僧人们认为修行的路虽然漫长艰苦,但是只要愿意吃苦,便可步向西方极乐世界。

南北朝民歌中有诗云:“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这本是自然界的一种平常现象,但就是这样一种苦木,它苦心生长,却向人们献出了宝贵的一身。不仅全身处处是精华,它还以一种力量警醒着世人:人生需要吃苦,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将黄檗寺发扬光大并形成黄檗文化而名扬中外的隐元大师,为东渡日本弘法,63岁高龄毅然乘船渡海。一路上他与众弟子躲过清军围堵,克服了风浪颠簸,战胜了台风肆虐,历经千般苦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们的毅力和信念不曾动摇,终于抵达日本,让黄檗文化生根发芽,影响着日本近代社会文明的各个方面。这何尝不是印证着黄檗木以苦来渡苍生的胸怀?

黄檗山因黄檗木得名,又因黄檗木建寺,一座小寺,历尽了多少沧桑巨变,终成如今的泱泱大寺。
与黄檗寺一起成长的福清更是一路颠簸劳苦、激荡浮沉,福清人正是因为有着黄檗木浴苦奋斗,向阳而生的品质,让曾经的一个偏远落后的“地瓜县”,发展到如今全国闻名的百强县市,全世界各地都有福清人打拼的身影,敢为天下先,爱闯敢拼,吃苦耐劳的“福清哥”精神已闻名遐迩。

八十年代,我父母在外地工作,第一次带我回故乡约莫我六、七岁的样子,隐隐记得乡下人们住的是青瓦泥墙房,吃的是粗糙的地瓜片稀饭,远处的山头上荒石裸露,村里的小路泥泞不堪。爷爷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种地所得便是全家人的盼头,印象中,他有几口大大的水缸,盛满了他的劳动成果,最多的是花生和地瓜片。
我那时对乡下并没有很深的感情,出门总踩到鸡屎、鸭屎这样的事最是让我嫌恶。夏天的时候会遇上台风,用门栓闩起来的木门被吹得乒乒乓乓地响,窗户如果不用稻草塞起来,万一被吹开了,那瓦顶是有可能被掀掉的。村里公共的一口大水井边总是挤满了男女老少,洗衣服的妇人,洗澡的男人,戏水的小孩……

时光如白驹过隙,再回故乡,已是九十年代的事了。
那一年,勤劳吃苦的父亲和所有的福清人想法一样,赚了钱就回乡盖房子,他用上班之余做小生意赚的钱,在村里盖了一座两层的砖房,在当时村里能盖起砖房的还真不多见,邻居或是友人来串门,甚至开玩笑地说:“这下好了,你儿子以后娶媳妇儿不用愁了,这座房子够了。”父亲总是乐呵呵的,一旁的爷爷也敦厚地笑着。
鸡屎、鸭屎依旧,井也还是那口老井,却因为有了新房子,还有逐渐相熟的热情的乡民,我对家乡的好感与日俱增。夏天的傍晚,我们搬来竹椅、竹床在院子里纳凉。晚风拂过,我们仰头看满天星斗,找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忽如一夜秋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当车辆从城市一路驶向农村,到处都是斑斓炫目的色彩:一座座漂亮的楼房在我眼前高高耸立;一辆辆小车在我身边经过;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向远方延伸;一棵棵绿树在道路两旁深情站立……我被福清这些年建设的脚步惊呆了,这变化,也太惊人了吧!
这还是我年幼时印象中的那个福清吗?我几乎分不清城乡的界限,距离上次回乡仅仅又过了十多年而已!那句邻居的玩笑话:“这下好了,你儿子以后娶媳妇儿不用愁了,这座房子够了”的话,也彻底地在时代的潮流里被狠狠地击碎。
印象中的那些老房子,苍老了时光,刻上了岁月流逝的痕迹,承载着福清人民的记忆,逐渐隐匿……

感受福清的飞速发展,感受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这片土地的厚重,我收获的更多的是福清人民那份执着与刚强,面对恶劣环境穷则思变的勇气!曾经的苦难困顿了福清人民,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祖国大地,福清人民抓住了机遇,他们积蓄着无限的能量,瞬间喷薄而出。他们敢于闯荡天下,无所畏惧,拿出不怕危险,甚至连生命都可以献出的气魄,打拼出了一番自己的事业来,以过人的胆识在各个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福清正以风驰电掣的速度不断地向前行驶。

苦,是磨难,也是力量。苦难是一种修行,逆境是一种沉淀。每个人都厌恶着苦难,期盼着圆满,可是困难和不圆满何尝不是成就人生的另一种途经?沉下心来,逆苦而上,即便是苦难,那也是最好的修道场。许多年前那个叫正干的僧人,他的师父,一句“遇苦即止”点醒了梦中人。而苦难伴随着福清人民的时候,也带来了希望,逆境成就了更好的福清。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寺”。风云变化,世事无常,而城与寺自岿然不动。寺庙以一种屹立坚守的精神力量,和城市文明紧密融合。
青灯苦影于山野之间,造化普渡于尘世之中,感化着世人逆流而上,也铸就着城市勇往直前的顽强信念。因为遇苦而有寺,更是有苦才有城,黄檗文化与福清精神何尝不是相伴相生,齐头并进。
一木一寺一福清,命运与共,大道不孤。
图/福清市融媒体中心福清市融媒体中心

绝色 发表于 2021-6-7 00:37:38

值得打卡的一个寺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亲历30年 | 从“黄檗味苦”看福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