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匆匆 发表于 2020-9-21 16:27:23

唐宋元明清经典在福清 (之一)唐陂

福清,雅称“玉融”。自唐设县至今,千余年间福清大地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贤臣名士,唐有翁承赞,高风亮节;宋有郑侠,刚正廉明;明有叶向高,社稷栋梁;清有林则徐,民族英雄,为玉融古邑赢得“文献名邦”之美誉。而在建筑方面,各个朝代更是留下了颇多经典名作。“唐宋元明清,经典在福清”成为不争的事实。君不见,福清境内的唐陂、宋桥、元佛、明塔、清寨早已闻名遐迩。尤其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区颇享盛誉。本文今天特将唐宋元明清的经典之作予以发表,以飨读者。唐陂   福清龙江是闽东独流入海的水系,福清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莆田县大洋乡瑞云山,自西向东流经东张、宏路、融城,于海口注入福清湾。有太城溪、可路溪、太北溪等支流,全长62公里(福清市境内35.51公里),其中天宝陂至海口长19.75公里,属感潮河段,流域面积538 平方公里。天宝陂,位于宏路街道溪南村,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故称天宝陂。引水坝系河卵石砌筑,长219米,高3.5米,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宋祥符年间(1008~1016年),知县郎简重修,后为洪水所毁,熙宁五年(1072年),知县崔宗臣鸣鼓兴筑,有不至者则罚之,圳长700余丈,灌溉田千余石,后又毁。宋元符二年(1099年),知县庄柔正主持重修,以铁计锢其基,广10丈,灌溉音西镇霞楼村至海口镇梧屿村的十洋之田。更名元符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按察司佥事陈灏又募众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知县欧阳劲、王命卿先后主持修复。清咸丰十年(1860年)秋,洪水暴发,天宝陂被冲决,直至咸丰十五年始修复,曾改名“咸丰坝”。 民国34年(1945年),竟有人在天宝陂水坝挖一缺口排水捕鱼,致次年受洪水冲击,缺口更大,当时政府拨款60亿元(金圆券)重修天宝陂,但雷声大,雨点小,实际只拨5亿元,这些款目,亦多为那些豪绅权贵饱入私囊,而陂却没有修成。翌年春,十三洋水利协会筹集经费折谷200担、黄金2两,在决口处抛筑块石,长47米,使灌溉得以维持。 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人民政府即对天宝陂加固重修,国家贷款旧人民币38.25亿元(即新人民币38.25万元)。大坝外坡改为浆砌条石滚水坝,灌溉8000亩。1951年,成立天宝陂水利管理委员会,配备专管人员,加强工程的管理养护。60多年来,几经改建,现正常引水量为每秒1.5立方米。音西、宏路、海口3个镇街17村及东阁农场受益,灌溉面积1.36万亩。天宝陂系福建省最早建成的引水灌溉、排洪排涝工程,为福清农业发展至今仍然发挥积极作用。原福建省作协副主席的陈章汉曾经作文赞曰:“地势坤者,人以厚德载物,地以宽怀载福。斯土之精彩,除却醴泉,便是贞石。藉名师妙构,里人巧手,时出遗世神品:唐陂之截流分灌,宋桥之卧波渡人;元佛之笑拥三界,明塔之雄睨大千;黄阁之重纶瑞气,东寨之歇山自逸。更浚河固堤,防百年之不遇;筑库成湖,均一脉以长流。世代福祉,黎庶愿心,于金石声中,铿铿然都赋峥嵘。”








文/图 郭成辉

绝色 发表于 2021-6-6 00:50:15

前几天又在那看陈思思老师拍天宝陂M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宋元明清经典在福清 (之一)唐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