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nky 发表于 2020-9-4 16:20:27

我不带娃、不陪伴、不教育,但我依然还是一个好爸爸 ...

前些日子和朋友聊天,聊到孩子陪伴的话题,有些观念真的是彻底刷新我的三观。总结为一句话:我不带娃、不陪伴、不教育,但我依然还是一个好爸爸。
父母陪伴

我们通常讲任何一方在孩子成长过程的缺失,称为“丧偶式育儿”。在这样的现象当中,爸爸身份缺失的比例是要远远比妈妈大的。许多爸爸认为,我负责赚钱,其他家庭成员负责陪伴孩子,我只有勤奋努力的工作,给家庭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是实现丈夫及父亲角色光辉形象最重要的法门。其实恰恰相反。
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得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培养和教育孩子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陪伴孩子

父母带孩子的目标: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以后可以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拥有更具幸福感的人生。
其他人带孩子的目标(长辈、保姆之类):孩子不哭闹、吃饱喝足,双方都开心。

发现了吗?父母自己带孩子,追求的是心理精神层面上更高层次的发展,而其他人则更多关心的是肉体和物质的表面反应。即使和老一辈的教育理念一致,但隔代亲的关心会让相处和教育变得异常艰难。

许多朋友问我,3岁之前,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什么能力呢?或者说孩子需要学习和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分享以下这5点经验:
1、专注力
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是一辈子受益的事情。保持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参与但不干扰孩子的自主活动,少看电子屏幕,多读读绘本,鼓励他做完一件事情再到下一件事情,都是不错的办法。唯一要记住的一点,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也需要保持专注,拿着手机陪会适得其反。

2、生活习惯
由勤入懒易,由懒入勤难,在懒惰拖延症看来,勤奋积极的人是需要极大的毅力去坚持的。其实不然,只是他们养成了习惯而已。对于孩子来说,早睡早起、按时用餐还是看电视熬夜、父母追在屁股后面喂饭,取决于从小养成的习惯。当孩子理所应当的觉得,到点了需要睡觉了,玩手机几分钟后到时间了,吃饭时间不能看电视,垃圾需要去到应该去的地方,鞋子衣服需要摆放整齐,这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长大之后,这就会成为他的生活本能。

3、礼仪
礼仪,或者说规矩,最重要的核心是教会孩子学会去尊重身边的人,当我们也同样习惯去倾听理解孩子的情绪,同时以身作则耳濡目染。所以我一直觉得礼仪是不用刻意去教的,离别时说一声拜拜,公众场合不大声吵闹,学会说谢谢和不客气,主动承担责任等等,我们是这样做的,孩子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4、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上厕所、穿衣服鞋子、刷牙等等,孩子长大到3岁,绝大部分可以达到上述的能力要求的。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放手给他们去探索、去尝试,不要害怕饭粒撒的到处都是,不要害怕裤子都是尿尿,不要害怕孩子把漱口水吞进去...给他们机会去锻炼,去成长,孩子绝对会给你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5、自信心
在幼儿园以及早教机构,我们见过太多性格内敛的孩子了,他们不愿意去主动说话,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做事情畏手畏脚害怕出错...内心自信阳光的孩子,身上仿佛会闪耀着光芒一般,同时也会深深的感染身边的人。自信的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会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机会,会收获更多可以交心的朋友,会勇于尝试更大的挑战。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要打击他们探索世界的积极性,要多鼓励他们去尝试,鼓励他们想办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认同并赞许他们的努力并给予他们新的挑战。

和朋友聊完之后,他不无感慨的说:原来教育孩子还有那么多门道啊!是的,许多父母就是把教育看做一件太简单的事情,从而把整个家庭都搞得异常复杂。
教育是一件持续一生的事情,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在修炼和成长,请以后不要再像一个渣男一样说这样不负责任的话了:我不带娃、不陪伴、不教育,但我还是一个好爸爸。
来源:贰十四小时爸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不带娃、不陪伴、不教育,但我依然还是一个好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