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country 发表于 2020-4-23 08:57:16

孩子哭了要不要马上抱?一个心理学实验告诉你答案··· ...




当妈后纠结的事情越来越多。就拿孩子哭这件事来说,一听到孩子哭,我就忍不住以光的速度冲到孩子身边,抱起来拍拍哄哄。
而婆婆觉得我这样会宠坏孩子,教育我“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才好带”。
孩子哭了马上抱真的会宠坏孩子么?不抱以后就会听话?一面是新手妈妈的担心,一面是父母的亲身经验,抱还是不抱?



带着这些问题,我查了很多资料,看了不少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抱or不抱取决于孩子的月龄。
01
0-6个月的孩子要及时抱
这个年龄的孩子不会被宠坏。
因为这时候小宝宝的思维发育和对世界的认识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没有高级到利用假哭来指使别人,学不会“耍心机”的小本领。
心理专家S·弗雷伯格在《魔法岁月》里曾详细描述:“要学会用哭来控制父母,小宝宝必须要有思想、有感知客观世界的能力、能理解因果关系。而6个月之前的婴儿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这时候孩子的哭声是告诉爸爸妈妈:她的身体不舒服,需要爸爸妈妈的照料。



所以听到孩子的哭声,父母要及时过去检查,判断孩子是饿了,还是要换尿布,还是身体不舒服了,帮孩子处理···
除了帮孩子检查是否舒服,及时给孩子爱的抱抱还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英国心理学家哈利 · 哈洛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他设计了两位代理母亲。一位是温暖、柔软的绒布妈妈,触感更像真正的猴子妈妈,但是不提供食物;另一位则是金属丝网妈妈,它坚硬冰冷,但挂着奶瓶提供食物。
将两位妈妈都放在一起,观察猴子的反应。通过165 天的观察检验,哈洛发现小猴子大部分时间喜欢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受到惊吓时,也会立马跑到绒布妈妈身边紧紧抱住。而去找金属丝网妈妈的时间少之又少。
对于宝宝而言,比起食物,更重要的是妈妈温暖的抚摸和安慰,这是孩子进入陌生世界唯一的依靠,如果这样温暖的依靠都没有了,宝宝该多绝望?



所以,0-6个月的孩子哭了要及时抱抱。
02
6个月后的孩子不要一哭就抱
很多妈妈会发现:6个月以后的宝宝喜欢对着某个特定的人哭,而且还会变着花样哭,有时大哭、有时尖叫、甚至会变着调子哭···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因为6个月,这个小机灵鬼的认知和情绪飞速发展,他们慢慢明白哭声能让爸爸妈妈过来。
这时候他们的哭声就不单纯是不舒服了,还可能是觉得无聊,想用哭声吸引大人的注意。
如果宝爸宝妈还是一哭就抱,就会强化孩子用哭声要挟父母的意识,导致很多大人说的“越大越难带”。
那宝爸宝妈应该怎么应对这个磨人的小烦精呢?
粗暴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是不对的,因为0-1岁婴儿宝宝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儿”,就是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我们应该以”不影响宝宝的安全感“为原则,适度回应。



1、稳定有规律的回应。
6个月后的孩子不一定要每次都及时回应,只要稳定有规律的回应就好了。
这样做一方面告诉孩子,妈妈一直在这里,妈妈会在固定的时间来看你,不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另一方面也是告诉孩子不是你的每一次哭闹都能换来父母的哄哄抱抱,随意哭闹是没用的。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能分辨出来孩子哪些哭闹是因为不舒服哪些是因为无聊,这就要靠宝爸宝妈日常的经验积累了。
注意,一定不要心情好的时候,迅速满足孩子的需要;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忽略他们。
这样会损害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因为父母给他们的回应不稳定、不规律,导致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传达信息和需要才能得到父母的回应。这些孩子会更没有安全感。



2.培养宝宝的好奇心,引导宝宝自己去探索。
当宝宝一直被其它感兴趣的事情吸引时,就不会不依不饶的哭闹折磨父母了。
宝爸宝妈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安全、适合孩子玩的玩具,引导孩子探索新玩具,这样孩子就会把精力放在玩具上,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探索发现的能力。
3.教宝宝用其它方式表达需求。
教会宝宝用除了哭以外的方式表达需求。比如用肢体语言表达。
宝爸宝妈可以这样做:当宝宝想喝水时,引导宝宝指着自己的嘴巴,等宝宝学会了这个动作,再喂宝宝喝水。
多次重复以后,宝宝觉得渴了,就不会单纯哭闹,而是学会指着嘴巴告诉爸爸妈妈自己的需求了。



其实说到底,哭只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宝爸宝妈应该先聆听,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然后,判断孩子的需求,合理的加以引导,这样既能满足孩子,又能建立了孩子对父母、对社会的信任。

刊意 发表于 2020-4-23 09:57:16

我女儿小的时候很能哭,哭了我就赶紧包起,大了很孝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哭了要不要马上抱?一个心理学实验告诉你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