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娃 发表于 2018-9-23 13:54:53

红砖楼,新厝镇侨捐校园的符号


新厝村小学外景-郭成辉摄
在侨乡新厝镇镇区,许多村庄里都有一种清一色的建筑物--红砖楼。这些红砖楼建筑风格迥异,其实质却大同小异,多半系侨建项目小学和中学的所在地。如今,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这些“湮没”在钢筋水泥建筑群中的红砖楼,作为侨办校园的一种符号,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诉说着当年侨贤们热爱桑梓,关心故里教育事业的博大胸襟。
日前,记者走进新厝镇,寻访到侨贤们的点滴足迹,以此纪念热爱家乡教育事业的先贤们。

新厝村小学外景-郭成辉摄


蒜岭小学外景-郭成辉摄
捐资兴学,培育人才,是新厝镇旅外侨胞的美德。据了解,该镇16个行政村,有侨办侨助学校15所,捐资赠物达数千万元以上。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兴办的有,棉亭村的培元小学和岭边村的倬臣小学;上世纪50年代捐办有5所,上世纪70年代捐办有2所,上世纪80年代捐办有2所。

棉亭村培元小学外景-郭成辉摄

棉亭村培元小学三楼设郭氏宗祠-郭成辉摄.

棉亭村培元小学大门-郭成辉摄.
兄弟热心,创办福清县私立培元小学成为佳话。1923年,祖籍棉亭村的郭可济先生同兄弟郭可模先生倡议废私塾兴学校。他们联合各房父老以郭氏宗祠为校址,创办了福清县私立培元小学。从学校初创至新中国成立,学校常年经费均由郭可济先生负担二分之一。上世纪30年代,郭可济先生另独资创办了“可济图书馆”,购各种书籍1000多册,中外地图,各种教学挂图,风琴、地球仪、油印机等模具。1953年,学校失火,校教具尽付一炬。郭可济先生倡议重建校舍,总金额达新加坡币八万三千多元,郭可济先生就捐资四万两千余元。
上世纪30年代,郭可模先生与侨贤郭可济先生倡议废私塾兴学校,创办了福清县私立培元小学。从学校初创至新中国成立,学校常年经费均由郭可模先生负担四分之一。1953年,学园失火教具损失殆尽。郭可模先生倡议重建校舍,总金额达新加坡币八万三千多元,郭可模先生捐资两万两千余元。


【郭成辉】江兜中学外景-郭成辉摄.
一步一个脚印,是王氏公会族人在家乡创办私立学校的真实写照。新加坡江兜王氏公会族人与全国其他华侨一样,爱国爱乡素负盛名。公会诸公曾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江兜建设成模范侨乡之倡议,博得海外乡亲的热烈响应。马来西亚王祖武曾写下:“沧海变桑田,韶溪开港口,农村建城市,石山种果园”的建设家乡之设想,这个设想的第一步“沧海变桑田”(围海造田)已经实现。在党的侨务政策的指引下,江兜侨乡内外配合,里外鼓气。1953年,马来西亚王祖德、王禄梓、王德标等为首的董事会筹资建一座面积1800平方米、遐迩闻名的砖木结构江兜小学教学楼,配有16间教室,一个办公厅,一个小礼堂,一座教工宿舍,将原有在王氏宗祠的小学迁至新建的教学楼。

【郭成辉】江兜中学外景-郭成辉摄
莘莘学子,喜得其所。小学教学楼为江兜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也是江兜村最早兴办最大的公益事业。随着人口的增加,教育的发展,1955年,办起江兜小学附属初中,1956年,创办私立江兜华侨中学。1957年,江兜华侨中学正式成立,中、小学分开,却在同一座教学楼内课读。1963年,马来西亚华侨王祖德、印尼黄俊发及部分国内热心人士,集资联合倡建一座双层土木结构的小学教学楼,中、小学才正式于1964年分开。


【郭成辉】硋灶中心小学外景-郭成辉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上世纪80年代后期,新厝镇侨胞捐资兴学热情空前高涨,侨办侨助的学校,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侨贤业绩,不胜枚举。
1985年,岭边村旅外侨胞郭玉荣先生为筹建界下“侨光小学”,不仅带头捐资15万元,还发动37位华侨集资47万元,使侨光小学新校舍顺利建成。
1952年,东楼村旅外华侨杨孙传发动侨胞捐资兴建“南光小学”。1988年,其后裔杨武淮、杨爱玉兄弟姐妹4人,又捐资80万元,新建南光小学“孙传礼堂”。
江兜村旅外爱国华侨与“王氏公会”,其重教兴学之理念尤为强烈。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先后捐资兴办江兜小学、江兜中学,并且不断捐资,努力完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2002年,他们又集资近300万元,新建一栋5层高、建筑面积3118平米的“江兜华侨小学”。
1979年,蒜岭村旅外爱国华侨陈子兴先生先后捐资400万元,独资创办蒜岭侨兴中学一所;
1980年,陈子兴先生又独资6000万元,创办“福建侨兴轻工学校”,该校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轻工中专技术人才。1992年10月,陈子兴先生荣获中国国务院轻工部颁发的第四届《国际合作奖》,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华裔获奖人。
这一荣誉的获得,正是无数新厝镇侨胞情萦故里美德的真实写照。
这一荣誉的获得,正是无数新厝镇侨胞情萦故里美德的真实写照。
这一荣誉的获得,正是无数新厝镇侨胞情萦故里美德的真实写照。
重要的话说3遍哦!

【郭成辉】岭边村倬臣小学一角-郭成辉摄

岭边村倬臣小学外景-郭成辉摄
目前,新厝镇辖区尚且存留有不少红砖楼,而且多半已经改为他用。然而,它既是侨办校园的一种神圣符号,也是彰显侨贤前辈们爱国爱乡仁爱之心的体现,更是侨贤前辈们关心故里教育事业的一座座丰碑。
如何继承侨贤前辈们热爱家乡造福桑梓的浓浓乡情,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有识之士呼吁:传承侨贤为家乡兴学育才理念,必须保护好红砖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砖楼,新厝镇侨捐校园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