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娃 发表于 2018-9-23 13:49:26

瑞岩开山探源

瑞岩山,是闽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集国家级(石弥勒佛)、省级(摩崖题刻群)和市级(瑞岩寺)文物保护单位于一身,其文化品位,几乎与武夷、鼓山、清源、太姥齐名,与福清的石竹、黄檗并驾齐驱。那么,这样的一座名山,它辟于何代。以往人们只认为它辟自北宋宣和年间。其实,早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福清人户部员外郎王一言在《瑞岩》一诗中即提出疑问:灵岩多胜概,开辟自何年?明万历三十八年,欧应昌在“修瑞岩山志引”一文中说“岩洞辟,遂为千年之胜迹。”说瑞岩“遂为千年之胜迹”,这显然是指辟自唐代(如是真干所辟,那就是唐德宗贞元五年(789)之前),距万历三十八年,则八百多年,古人习惯于说“整数”,近千年说成“千年”。这些都说明,欧应昌在当年即认为瑞岩辟自唐代,因此,他在《瑞岩山志》“隐逸”志的论赞中又提出:“瑞岩之有寺,不知肇自何年”。他认为,瑞岩山在真干之前,已经开辟了,所以说:“沙门真干,未必为开山祖师”。祖师,一般作为开山的第一代和尚的专称,他不是瑞岩的开山祖师,即是说瑞岩的 开山者,是比真干更早的某个人。明崇祯年间福清人贡生商彝的一首诗则说:“真干传灯亦闇汶”。意思是说真干的开山事绩和他所传授的佛法没有得到发扬光大,以致后人知之甚少。这就是造成“瑞岩辟于何年”的迷雾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谁是瑞岩的开山者?欧应昌在“隐逸”志中提到:按郡志,陈灿字德宣,福清人,官水部郎中,早厌荣罢归,隐弥勒小隐岩,读书其中。
从上述所引资料看,我们似乎可以肯定地说,瑞岩辟自唐代,至迟在唐贞元五年(789)以前。但必须探研和考证清楚的问题有:欧应昌依据什么提出“沙门真干者,未必为开山祖师”?他又为何不下定论?沙门真干,是何许人?陈灿的隐居地是“福唐里闻读小隐岩”还是“瑞岩山的弥勒小隐岩”?这三个问题弄清楚了,“瑞岩辟自何年”和“何人所辟”的眉目就基本弄清了。
一、欧应昌为什么提出瑞岩辟自唐代而又不下定论?他早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一年中,就到瑞岩好几次,这一年他在瑞岩寺的寺前见到一块残碑,碑上刻着历代住山和尚的题名和重兴瑞岩有功的八十位高僧法号。只是这一年他还没有重修《瑞岩山志》的意向和心思,所以不曾在意。九年后的万历三十八年(1610),这一年四月和六月他两次来瑞岩,。后一次进山,遂决心住瑞岩动笔撰修《瑞岩山志》。这时他才记起寺前的旧碑。可惜的是,那块旧碑已不复存在,他在“隐逸志”的“论曰”中无限痛惜地说:“尝摩寺前残碣,有曰瑞岩寺历代住山题名,记重兴有功者八十高僧。海岧铭曰:彼其得乎?而此其失乎?而吁嗟乎?其可惜乎?而是缁流之失考。”至于隐逸之士,因为这块有价值的碑文遗失了,以致人们只知有团栾而不知早就有陈灿隐居于此。但是失去直接证据,徒唤奈何。更使他遗憾的事,是修于元代的《瑞岩山志》也散失无存。
说元代曾修有《瑞岩山志》有什么依据呢?欧应昌在《修瑞岩山志引》一文中说:“顾闻岩旧有志,辑于元至正间,……至我明成化,挥使丘公宣又重梓矣。”但当他去搜寻时,却“蠹蚀烟销,不可复得。”明代海口镇东卫指挥丘宣游瑞岩时,作一首诗,其诗序说:“余政暇,因睹瑞岩集成,遂搜枯肠,敬赋小诗。”两相印证,说明在元至正间(1341-1368)修有第一部《瑞岩山志》。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丘宣见到这部山志历经百年,已经破旧,于是加以重刊,以图存世。百年后的明嘉靖间(1522-1566),《瑞岩山志》在二十年的倭乱中,不是无人管理,被虫所蚀,就是毁于战火。一句话,散佚了。因此,他提出让后人去考证的“陈灿隐居”说和“真干开山”说的悬案,希望有朝一日,后人或许会找到元代旧志或寺前旧碑的碑文以解决这一难题。
二、欧应昌说:“沙门真干,亦未必为开山祖师也。”就是说,欧应昌生活的时代已有流传说,瑞岩山是真干所辟,尊真干为瑞岩开山祖师。但他认为,此前陈灿就已隐居瑞岩,所以说“真干未必是开山祖师。”那么,真干是何许人?商彝在《读欧五瑞岩山志?感咏》一诗中说:“真干传灯亦闇汶”。他说的是真干的开山功绩和所传佛教经义,没有得到发扬光大。但从中他透露一个信息,即“传灯”。一个和尚,欧氏说他有“祖师”之称,商彝说他有“传灯”的业绩。这样的和尚就不是一般的和尚,应是有影响于当世和后代,对佛学有专门研究且自成一系(佛学的理论系统),自立门派(如黄檗宗、曹洞宗、净土宗等)的高僧。这样的高僧,唐、宋《高僧传》和《佛学词典》都会为他立传和设条目加以推介。如黄檗山开山者正干和灵石开山者俱胝,《高僧传》都为他们立传,但查遍各代高僧传,均没有为真干立传。编纂于一九四七年(一九八七年新华书局影印的)《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也没有真干条目。这里有三种可能:一是《高僧传》和《词典》漏编,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古代文献流传不易,学者很难查阅到某一类的全部资料;二是在传抄、刻板过程中误笔,把“贞干”误笔成“真干”。这在古籍中也是屡见不鲜。如果是这样,那么瑞岩开山祖就是贞干和尚。《中国佛学人名辞典》说贞干:“唐比丘,云中武氏子,以禅定为业,南游鄣地(浙江长兴),重兴昆山寺。又至秀州长水(嘉兴),建灵光寺,事成自去。”他来瑞岩开山的时间可能在“建灵光寺,事成自去”之后。贞干开辟瑞岩,当在他的晚年,如果此后他没有再创出可轰动四方的佛教事业,他就会寂寂无闻而终老于瑞岩山。这也是一代高僧在晚年的一种信念祈求的“圆寂”境界。《唐高僧传》说贞干在浙江长兴建的昆山寺大伽蓝,后被唐武宗(841-846)灭佛教所废除。这就说明,贞干的生活年代在唐武宗之前。三是谐音误传,正干的“正”与“真干”的“真”谐音,把“正干”口传成“真干”,后来就以讹传讹。如果是这样,瑞岩亦是正干所辟,其年代,在唐贞元五年(789)稍后。
三、陈灿其人和他的隐居(读书)地是在闻读,还是在瑞岩,这也关系到瑞岩开山于唐还是开山于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明欧应昌说“陈灿隐于瑞岩弥勒小隐岩”,清?乾隆《福清县志》则说:“陈灿隐于闻读弥勒小隐岩”。
形成两条不同资料来源,它们的共同点是“隐于弥勒小隐岩”,不同点是“瑞岩山的弥勒小隐岩”,还是“闻读山小隐岩”。就这两条不同记载系统,我们来分析它们的可靠性程度。
(一)隐于闻读弥勒小隐岩说。早于欧氏《瑞岩山志》记载的,只有《八闽通志》,其他《闽都记》、《福清县志续略》、《福清县志》三部,均在《瑞岩山志》之后。就是说,这后三部志书均沿袭《八闽通志》的记载,但又有几个不同处;一说是先读书于小隐岩,后官至水部郎中;一说是官水部郎中,后“厌荣宠”,归隐小隐岩;一说读书于闻读山,一说是读书于闻读书院;一说是读书于弥勒小隐岩。再一个明显是后人增加了非常重要但又没有说明出处的两项:(1)上述五部方志,只有最后一部《福清县志》出现“朱熹过此,题‘闻读二字’。”自此后,人们就把朱熹的题刻和陈灿的读书声连在一起,编出了有趣的传闻和故事。(2)上四部方志只说“陈灿,福清人”。到了清乾隆《福清县志》就具体化成了“闻读人”。
那么,我们如何否定“陈灿隐于闻读弥勒小隐岩”说呢?且看《八闽通志》、《闽都记》、《福清县志?续略》都只说“樵者蹑山麓,闻弦诵声,疑为神,不知其灿也”,都没有说“朱熹过此闻絃诵声,题‘闻读’二字”,只说“后改今名”,谁人改的,没有说明,到了清乾隆十二年的《福清县志》就凭空出现了把朱熹题“闻读”二字和陈灿隐居一事串在一起,形成了有趣的故事,这分明是民间传说的“杰作”,不是历史的真实。再说《八闽通志》所收“弥勒寺”,只有“宋天圣元年(1023)建”的记载,没有说陈灿在这里读书。而《福清县志》却说:“弥勒寺……,陈灿读书处。”陈灿是唐代人,弥勒寺建于北宋,陈灿怎么会在这里读书?于是就把“天圣元年建”改成“天圣元年重建”,来弥补这一或“漏洞”,《福清县志?续略》说:“闻读书院在县东福唐里,唐水部郎中陈灿读书于此”。这又是一条不可信的资料。试想,福清的县学和最大最著名的龙江书院,都建在北宋,闻读书院会建在唐代?“闻读”地名在南宋才出现。在唐代怎么会出现以“闻读”命名的书院,唐代人的陈灿会跑到南宋的“闻读书院”去读书?
(二)“隐于瑞岩山弥勒小隐岩”说。在《八闽通志》刊行一百二十五年后,欧应昌修《瑞岩山志》时为什么不采纳“隐于闻读山”的记载,却一而再地坚持“陈灿隐于瑞岩弥勒小隐岩”的说法?欧应昌是个非常慎谨的学者,他在汇集瑞岩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料过程中遇有互异说法又无法找到有力证据下定论时,均取多说并存,以待后者论证的态度。唯独对陈灿的隐居地下了十分明确的定语:“至于隐逸之士,人知有团栾者,顾陈水部早就隐焉。”难道欧应昌故意执拗?因此,我们对欧氏的这种态度,就有必要考析他的缘由。
欧应昌之所以如此肯定地认为陈灿的隐居地是瑞岩的“弥勒小隐岩”,一是在他之前的元代就有一部《瑞岩山志》传世,尽管到欧应昌生活时代的明万历年间已经散佚,但它的内容肯定会在福清和海口新安里一带的民间和文人中流传着。协助欧应昌“参司”和参订《瑞岩山志》的文士林朝赓、郑材等人,就是瑞岩山所在地的新安里人。他们对瑞岩的历史资料不会一无所知,定会为欧应昌提供许多参考资料,其中不泛有关开辟瑞岩山的记载资料。这是所有修山志者都会着力追寻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其一。其二,石弥勒佛雕琢之前,其自然形态,就像一尊弥勒佛。欧应昌在《瑞岩山志》“胜迹志?石佛阁”条目中说:“石佛为弥勒坐身,乃一天然巨石,高三丈许,宛然庄严色相,加以椎琢之功,浑朴精工,果洞天福地所希遘者。唐时,永部郎中陈灿厌禄归隐其间,号为弥勒小隐岩。”这条记载说明了两件事:一是弥勒石佛未雕前的自然形态就已经很像弥勒佛;二是“弥勒小隐岩”这个名称的来历,是陈灿隐居这里之后,依照岩石的自然形态和纪念他的隐居,给起的名号的。
至此,我们有理由认定,瑞岩山辟自唐代。开山祖是陈灿、真干(或贞干,或正干)。他们的开山时间,约在唐德宗至唐武宗之间(780-846),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比原来认定的“辟自宋宣和间”(1119-1125)要提前三百多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瑞岩开山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