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头侄儿 发表于 2018-9-23 13:48:20

唐代水利工程天宝陂


福清第一个最大的水利工程叫天宝陂(bēi),建于福清置县43年后的唐天
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从而得名天宝陂。天宝陂位于新丰里(今龙江流经的观音埔,即玉融大桥西百米处)。陂由大石垒筑,把上游淡水拦住,通过渠圳把水引到远处田地。史称:天宝陂灌溉了自霞楼至梧屿10洋数千亩田地。它改写了一句成语远水解不了近渴。同时,陂比坝矮,还能起到溢洪作用。所以陂不设闸门,而坝要设闸门,用于灌溉和泄洪。
历史上天宝陂经过多次大修。据《福建通志》卷33《水利》载:福清县新丰里有天宝陂,唐天宝年间建。宋祥符五年(1012年),知县郎简重修,改名祥符陂。还有资料说,宋元符二年(1099年),知县庄柔正再次大修,并熔铜汁固基,还修渠4里,更名元符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按察使佥事陈灏文招募民众重修。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两任知县欧阳劲、王命卿先后主持修筑。清咸丰十年(1860年)秋,一场暴雨袭来,山洪暴发,龙江泛滥成灾,天宝陂被毁。咸丰十五年(1865年),天宝陂才得以修复,曾一度改名为咸丰陂。同治十三年(1874年)夏,遭遇大旱,天宝陂却因年久失修,丧失拦水功能。知县石鸣倡紧急发动群众抢修,使得天宝陂灌区的旱情得到缓解。1948年,又遇大旱,在福清各界名流呼吁下,国民党省政府迫于社会压力,才拨款再修天宝陂。
新中国成立后,天宝陂被列为县重点水利工程之一,1951年成立了天宝陂水利管理委员会,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养护。一千多年来,天宝陂经过风风雨雨的考验,至今依然造福于人民。2003年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代水利工程天宝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