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蛎饼先生 发表于 2018-9-23 13:47:16

“黄阁重纶”坊



黄阁重纶坊耸立在融城利桥街东头,与瑞云塔相对,建成于明代最后一个皇帝登基那一年,即崇祯元年(1628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阁重纶坊是纪念叶向高两次入阁的纪念坊。全坊由一色黛青花岗岩构成,中分3层,高10米,面宽11米,立四柱三间横跨街道,进深3米,立3柱两间,共计12柱,高大宏伟。隔扇上方刻满文字的是诰封牌,铭记叶向高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四代诰封官衔。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牌坊上的双面和单面的人物透雕,虽然每个人物只有十多厘米的高度,但人物的衣纹和须发都刻划得仔细分明。文物专家认为,黄阁重纶坊是具有历史标志性的地面文物,因为它记载着明代叶向高官宦历程,而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明代石刻艺术,为研究明代的历史和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黄阁重纶坊可读的还不仅仅是它的历史和石刻艺术,更耐人寻味的还有透雕画面的内容----


一、坊的中门中柱上方有一扇双面透雕,共三组人物,每组5至7人不等,分别是抚琴、奕棋、欣赏书画的场景。这面透雕是整座牌坊透雕中最宽的一幅。它告诉我们,古代的教育也不是单纯为考取功名,其教育方向是培养才子,即有才华的人。才子的标准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①纶有两个读音,一念为,1 整理丝线。2 青丝绞合而成的带。古代低级官吏用以系印。3 粗丝线。多用于钓线。4 丝绵。5 指帝王的诏书旨意。6 通伦。伦理。二念为(guān)1 巾。2 昆布。3 纶阁:中书省的代称。中书省是古代中央政府最高行政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因此,黄阁重纶的纶应念成(guān)。
二、坊的左右边门中柱上方与上面的主透雕并排也有4扇小的双面人物透雕,分别为渔、樵、耕、读场景。把劳动人民和读书人放在一起刻在牌坊上应该说全国少见,三百多年前能把劳动人民劳动场景搬上牌坊应当说是一个大胆之举,它是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理念的一种批判。
三、坊的左右边门前后柱上方还有四扇单面人物透雕,分别是苏武牧羊、
杨震拒金、秉笔直书、陈遗生还4个历史典故,他们的故事依次是:


(一)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送被扣的匈奴
使者北归,副使张胜与在匈奴的汉人谋杀匈奴丁零王卫律事败,苏武被扣,匈奴王单于要苏武投降。苏武坚贞不屈,以汉朝使节的身份在北海放羊达19年之久,19年里不吃匈奴的一颗粮食,不穿匈奴的一寸布,回到家里时头发和胡须全白了。后人把苏武牧羊用作忠臣的典故。


(二)东汉时期,有一位州刺史叫杨震,发现本州有一位叫王密的秀才很有才华,便把他举荐给朝廷。后来王密也做了州刺史,为了报答杨震知遇之恩,亲自给杨震送去10两黄金,被杨震拒绝了。这就是杨震拒金,助人不图回报的典故。


(三)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脾气暴躁,有一回身边的一位太监做错了事,赵皇帝一掌把那个太监打得鼻血直流。他怕后人知道这件事,所以交代宫中史官不要把这件事记录下来。那个史官却照样把这件事如实记录下来,史称秉笔直书。


(四)汉代,有一位州郡主簿叫陈遗,因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所以他身上总带着一个口袋,每餐吃饭前总是把锅巴装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后来碰到孙恩在吴郡叛乱,袁山松出兵讨伐。陈遗已经收存的一袋锅巴来不及送回家,就带在身边随军出发了。结果官兵战败,四散溃逃,跑到山林水泽中,大都饿死了,只有陈遗靠着所带的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陈遗孝顺母亲的好报,所以后人把陈遗生还用作孝子的典故。
上面4个典故所反映的主题忠、孝、节、义正是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观,





也可以用现代的核心价值观来诠释这4个字: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孝----敬老爱幼,团结互助;节----忠于职守,自强自爱;义---见义勇为,扶贫助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阁重纶”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