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君君呀 发表于 2019-2-11 14:54:43

海口抗倭:无法磨灭的历史印记

历史上的海口曾是倭患祸烈之地,同时也是抗倭的前哨和主战场之一。
时光虽然已经过去几百年,但当年军民浴血奋战过的抗倭遗迹仍历历在目,抗倭的英雄故事仍在流传。
筑城抗倭
在海口镇南门村凤林寺西侧,有一段南至北长约5米,高约3.5米,厚约3.3米的古残墙,这便是海口镇东卫城遗址。
镇东卫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东南海疆建立的海防重镇。史书记载,镇东卫城是一座石头城,墙高二丈三尺(约7.6米)、厚一丈(约3.3米),周长八百一十三丈(2710米),城上设雉堞1342个,四门建有城楼。明永乐三年(1405),又增设战楼30个,四城门增筑高约2丈的月城。镇东卫城内最多住有官兵8687人,是全国大卫城之一,史有“北有天津卫,南有镇东卫”之说。
海口民城位于海口镇江边,是海口民众为防御倭寇利用朝廷下拨的7700两救济银两兴建的。海口民城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冬兴建,三十九年(1560年)夏建成。城为石砌,周长2800多米,女墙1605个,警铺24个,敌台7个,建有5城门。
海口民城和海口卫城抵肩相连,是全国唯一的一镇双城。海口双城不仅是福清县城之咽喉保障,也是省城福州门户屏障。在数十年的抗倭斗争中,海口双城发挥了巨大作用。几百年历史,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古城墙损毁严重,期间几经修葺。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7年,国民政府下令毁城,镇东卫城、海口名城均被平毁。现镇东卫城城垣的基址还依稀可辨,断匾残碣仍可自认。海口民城现尚存城东通江门一段,为唯一遗址。1987年11月,福清市政府将通江门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修缮维护。
浴血奋战
海口抗倭“义冢”位于海口塔顶山瑞峰寺东侧山坡上,碑上刻写“义冢”两字。专家考证,该“义冢”有可能是明王朝为抗倭牺牲的将士民军建造的公墓,墓碑为钦命雕刻。
据海口当地三位90岁以上的老人说,原来的“义冢”有3座,一字排开。1958年开发“万宝山”被挖掉了2座,现存的这一座是西边的一座。目击者说,挖出来的骸骨有两三千具。
塔顶山“义冢”,印证了海口悲壮的抗倭历史。
明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侵扰福建沿海,烧杀劫掠,百姓遭殃。面对倭寇入侵,守卫海口的官兵和百姓奋勇反抗,多次痛击倭寇,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明世宗实录》卷431载:“……而受祸最烈的,是福清县海口”。
浩气长存
为纪念抗倭先烈,弘扬抗倭精神,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市老科协、市文物保护协会、海口镇政府积极推动海口抗倭历史遗产的发掘、研究、宣传和保护工作,邀请专家进行调研考察,组织召开座谈会,编写出版《福清文物》、《双城记》等书刊。2012年10月,在塔顶山“义冢”设立“海口义冢抗倭英烈纪念碑”。2013年10月,市文化体育局将海口抗倭“义冢”列为福清市文物保护点。
2012年清明节前,经市老科协、海口镇政府发起倡议,我市举办首次社会公祭海口抗倭英烈活动。至今,我市已先后组织举办4次大规模的社会公祭活动,已有几十批上万社会各界群众前来瞻仰祭奠。他们中有退休老干部、教授、学者、华侨、企业家、边防官兵、工人、大中小学师生以及农民。海口抗倭历史遗址正成为我市开展爱国主义及德育教育、教育下一代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来源:福清侨乡报
[*]编辑:谢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口抗倭:无法磨灭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