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你知道福清人怎么过中秋节吗?现在知道还来得及!

番薯娃 发表于 2018-9-23 13: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10342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9月24日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了,我们都知道,中秋节寓意着“团圆”,人们赏月、吃月饼,向亲人寄托思念之情,成了家家户户的传统。
不管身处哪个城市,阖家团圆始终是人们心中不变的渴望。中秋将至,对于这个仅次于春节的日子,福清作为一个讲究仪式感的城市,如何表达对中秋节的重视之情?
当然是用五花八门的民间习俗来迎接它啦!不同地区的习俗虽不尽相同,其中承载的对于「 团聚 」的期盼却是一致的,望月圆,盼团圆,吃月饼,忆故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福清独特的中秋习俗,看看福清人是如何过中秋节!

shfn5jzjh1e5850.jpg

shfn5jzjh1e5850.jpg

中秋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pamczp22bud5851.jpg

pamczp22bud5851.jpg

为什么叫“中秋”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m00jtvqt1i05852.jpg

m00jtvqt1i05852.jpg

福清中秋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的习俗
守月华    这个习俗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长工要回家做中秋节,向东家支了一些工钱。回家的路上遇上一个哮陶大哭的汉子,说是给病重的母亲买药的钱丢了。这位长工认为买药治病比做节重要,就把身上的钱给了那位汉子。回到家里妻子没有责备他,还称赞他做得对。中秋节晚上他和妻子只好拿野菜煮粥做节,吃饭的时候随着月光从窗户泻进屋里,便听见一阵“沙嘟廊”的响声,举头顺声看去,原来响声来自挂在窗口的一件东西,是一条很长很长的穗状的银链子,银光闪闪,从月亮一直垂到他们家的窗口。他妻子连忙拿出剪刀,剪下一小段银链子,把它藏在米缸里。很意外,第二天早上打开米缸,本来缸里只有一点点米却变成满满一缸米。一个月过后,还是满满一缸米。这条从月亮挂下的银链子,民众称它为    “月华”。从此,农村民众有了中秋夜守月华的习俗。这是过去的习俗,现在已经淡去了,但多做善事的传统依然发扬着。

3gciosqp0jm5853.jpg

3gciosqp0jm5853.jpg

食月饼    食月饼的习俗始于北宋,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福清最早的月饼叫大礼饼,它与一般月饼所不同的是形体大,馅加肥肉,一面敷有芝麻。之所以叫大礼饼,来自一个传说:元代,闽中沿海广大人民不满元统治者的血腥统治,相约在中秋节夜揭竿起义,城里的起义者为了躲过守城元兵的搜查,把城里元兵布防的情报夹在大月饼中送往城外起义军首领那里,称是送亲友的大礼饼。这种大礼饼至今是福清的月饼。

504eqkcqt235854.jpg

504eqkcqt235854.jpg

做黄豆米时    用糯米加入一定比例的普通米(称硬米),浸透,磨浆,压干,搓成比汤圆大三四倍的丸子,煮熟后放在用炒熟的黄豆碾成的细豆粉上滚动,直至整个圆子表面粘上黄豆粉,称作“豆黄米时”,同样    蕴涵着美好的祝愿:因“米时”与“时”同音,取“时来运转”之意。后来建新房、砌新灶也做豆黄米时,用于慰劳工匠,    馈赠左邻右舍, 表达谢意,并    借喻“时到铁生辉,好运连连来”。当今豆黄米时还是酒店宴席上时髦的甜点,名字就叫“时来运转”。

w4hevjqecty5855.jpg

w4hevjqecty5855.jpg

烧瓦塔    中秋节前几天,村里的小孩们就忙乎起来,捡瓦片,拾柴火,一边垒塔一边往塔里装柴火,直到塔顶。    上世纪80年代后,农村不再盖瓦房了,瓦塔变成了砖塔,依然是农村小孩们中秋节前乐于做的事情。八月十五晚上,点燃瓦塔,火光冲天,有的往燃烧的瓦塔里撒盐,发出噼破的响声,小孩子们欢呼雀跃,煞是热闹。    这一习俗也与抗元有关,因为当时没有时钟,也没有便捷的通讯工具,为了统一各村行动时间,决定以塔火为号。同时为了不引起元兵的注意,垒塔和烧塔工作都由小孩们来做。后来,烧瓦塔成为福清中秋节的节俗。

tyvsmquokte5856.jpg

tyvsmquokte5856.jpg

点塔灯    每逢甲子年中秋节,利桥塔(瑞云塔)就点起塔灯。旧时的塔灯是根据塔外围每层每面的尺寸,以竹为架,糊成灯,在灯面绘制或剪贴各式各样吉祥图案和历史典故,内插蜡烛,然后装到塔身上。中秋夜点燃塔灯,火树银花,蔚为大观。而且整个融城张灯结彩,文艺踩街,热闹非凡。所以又称甲子中秋灯,是福清独有的民俗。因为 一甲子60年才一次,所以点塔灯是件稀罕事,有“一世难得两回看”的感叹。遗憾的是没有文字记载点塔灯始于何年,为什么要选在甲子年点塔灯。上世纪80年代有老人回忆,他见过4次点塔灯,只有1984年那一回是甲子年。其他都不是甲子年,如1945年抗战胜利点塔灯,1959年国庆10周年点塔灯。可见,    点塔灯不仅是福清中秋节的一个稀罕节俗,还是重大庆典最隆重、最独特的一种庆祝形式。  

5fo4g4tpgvb5857.jpg

5fo4g4tpgvb5857.jpg

盘诗    以前福清流行中秋节盘诗。盘诗含有对诗、赛诗的意思,但有本质上的不同。一是盘诗的人并非一定都有文化,有的甚至是文盲,他们唱的诗大多是从别人或前辈那里盘过来的。二是有盘点的意思,通过盘点看谁盘的诗多。有的也有原创的,甚至现场创作。从这一角度说,盘诗就是盘点谁的肚子里诗多。同时还分好诗和坏诗,好诗指有意义的诗;坏诗指骂人和低级趣味的诗。往往在盘诗的开头先出现这样一首诗:“八月十五月圆圆,盘诗要站大路乾。好诗多盘一两首,坏诗盘出被人嫌。”但盘诗不是以好诗和坏诗来定胜负的,盘诗也有它的游戏规则:一是问答。如甲唱:什么人乌面不是形?什么人乌面假新人?什么人乌面捉庞德?什么人乌面斩奸臣?乙答:张飞乌面不是形。郑恩乌面假新人。周仓乌面捉庞德。包公乌面斩奸臣。如果乙答不上就算输,乙都答上了而甲提不出新的问题,则甲输。二是接龙,比如第一位开的诗是:“一字一横像门杠,关羽提刀走西廊。身陷曹营心在汉,过了五关斩蔡阳。”第二位得以二开句:“二字两横有长短,韩信自幼没人管。胯下之辱长志气,拜他为将是刘邦。”第三位自然要以三开句:“三字三横楼梯层,武大卖饼在街前。武松杀死西门庆,只因恶嫂潘金莲。”如果没有第四位要接,第一位就得接回去,用四开句。以此循环至十,哪一位接不上就算输了,都接上算平局。三是封题。这个规则只适合两人盘诗,比如甲开《三国演义》题,“桃园结义刘关张,三顾茅庐诸葛亮。草船借箭算一奇,孙权最后做国丈。”而乙的诗是:“火烧连城八百里,刘备托孤心先死。剩下阿斗不成事,三国全归司马懿。”这样就把甲开的《三国演义》的题封死了。如果甲不能另开新题就算输了。如果乙三回封不住甲的题,那乙就得服输。中秋节盘诗习俗始于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无从查考。现在只有一都镇的个别村还有老人会盘诗。

1feg4dqlf025858.jpg

1feg4dqlf025858.jpg

看完这些,你是否了解福清的中秋习俗呢?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19 07:41 , Processed in 0.071655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