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市建设志:第五章 村镇建设 / 第二节 村庄建设

大姐姐 发表于 2019-2-21 18: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2358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第二节 村庄建设

在共和国成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福清农村少数地主、富户住宅,一般为大四扇、六扇和八扇,高大宽敞;山区有城堡式建筑,规模雄伟;邻近莆田县的新厝镇还有宫殿式屋顶的建筑,风格独特。而一般农房则十分简陋,多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平房,阴暗潮湿,通风不足,采光差。有的甚至人畜混居,门前或墙旁摆设粪缸,粪蛆到处爬,苍蝇扑面来,垃圾、秽土任意露天堆放。既不卫生,也不雅观。
村庄的文化设施主要是祠堂或寺庙的戏台,每逢敬神赛会等活动时,居民集资请戏班演戏,群众站立围观。
较大的村庄办有小学,但能享受教育权利的只是少数人,贫苦农民子女唯有望校兴叹。民国38年(1949年)统计,全县包括城镇在内,只有小学149所,学生1.1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地主、工商业和侨属的子女。
卫生医疗事业落后。乡村更缺少起码的医疗设施,农民有病没有条件接受科学治疗,只好求神祭鬼,听天由命。清末至民国时期,鼠疫和血吸虫病在福清蔓延了60年,鼠疫流行的村庄,占全县总村数的75%,自1892——1952年,死于鼠疫病者累计达3万人,龙田镇积库村死绝13户,模下村有一家一天内抬出7部棺材,人们谈鼠色变。血吸虫病流行面积占全县面积的3/5强,受血吸虫病严重摧残的村庄有99个,死绝1000多户;原有200多人口的埔尾村成为无人村;城头溪边村138人,患血吸虫病死的有45人,这个21户的小村,有13户绝了后代,其他8户逃亡他乡。
共和国的成立,贫穷落后的农村也随之得到了新生。1949年lO月至1957年,全县农村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爱国卫生运动。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初步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居住条件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自1957年之后的20年间,由于“左”的政策的影响,乡村建设虽在一些地方、一些方面获得了进展,但由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由于1966——1976年十年动乱,使乡村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清县乡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连年持续上升,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在大部分农民中基本上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于是,在全县广阔农村的土地上,农民大兴土木,自己动手建筑住宅。其势磅礴,犹如春潮泛起。
1991年,市政府停止了村民住宅建设的零星批建,统一按小区详细规划进行建设,并坚持规划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做到20年不落后。几年来,多渠道投入规划经费363万元,到1994年底,完成全市438个中心村的规划,完成率达100%;完成了1062个自然村的规划,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67.7%.市里选出条件较好的38个村为村建试点。同时,还注重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走出了一条发挥优势,充分利用侨资、外资、民资,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子。
一、住宅建设
从1979——1988年的lO年间,全县乡村新建住宅总面积计586.63万平方米。1988年1年中。全县农村私人建房3358户,投资6548.1万元,竣工面积50.37万平方米。1989——1995年,全市农房建筑面积达923.286万平方米。镜洋镇1949年住宅总面积为39.03万平方米;1950——1978年的28年间,增加建房面积87.8l万平方米;而1979——1986年短短8年间,就建有住宅面积68.3万平方米。为1949年以前住宅面积的1.7倍,为前28年建房总面积的77%多;1989——1995年8月,农民住宅建筑总面积44.23万平方米,为前8年建房总面积的64.75%.(看福清FQLOOK.CN)新厝镇蒜岭村1949年全村住宅总面积为8584平方米;1950——1978年的28年间,增加住房面积7086平方米;1979——1987年的9年间,增加住房12900平方米,为前28年建房面积的1.82倍。岸兜村1979年至1987年新建住宅用地面积达6.83万平方米,为1949年前住宅占地面积7494平方米的9.1倍。1985年,该村对房屋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并决定,凡新建房子占地面积人均达20平方米的农户,其旧房地一律无偿收归集体,并限于两年内,将旧房拆除,材料归个人所有。至1987年,拆除旧房60间,占地500平方米。同时,对村民修坟进行统一管理,划出一块4亩多的荒坡地作为公墓用地,并规定埋葬一个死者,只能占地3.5平方米。
TIM图片20190221180841_副本_副本.png

近10几年来,农民建房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78年后,新建的住房有三大特点:一是楼房多了,基本上都是二三层楼房,打破了旧有的四扇、六扇的规格。而代之以式样繁多的“洋楼”,每间住房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一些富裕农民还建起了“别墅式”、“园林式”的住宅,院内设鱼池、假山、花坛、盆景,室内装修也很讲究,用缸砖铺地、瓷砖砌灶、塑料壁纸贴墙,钙塑板吊顶,有的还采用大理石、彩色瓷砖和有色花岗岩等高档装修材料;二是牢固性建筑多了。石结构、砖石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逐步取代土木结构,采用混凝土小构件和钢门窗的也越来越多;三是标准高了,注意了人畜分居,厕所澡堂配套,外部美观大方,内部通风豁亮,有的还挖水井,安装自来水管道,并普遍地安上了电灯。
福清乡村住宅。尚保留大量传统的建筑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城堡式
TIM图片20190221180854_副本_副本.png

现存的1所,坐落于一都镇东山村,名为“东关寨”,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详见于本志第二章“古融胜迹”.
(二)四、六扇
俗称四扇、六扇,这种建筑形式最普遍,个别也有“八扇”的,由厅堂、正房、书院等组成。“四扇”为一厅两房,“六扇”为一厅四房(厅两旁各有两间正房),“八扇”为一厅六房(厅两旁各有3间正房)。厅堂设有祭祀祖宗或供奉菩萨的神龛。厅前有天井,两旁有小书院,即耳房。清代、民国时期多为平房,有双进、三进、甚至五进,俗称“五落大厝”.有的还在正屋之旁建有附厝。前屋墙的上半部砌红砖(约占墙高60——70%),下半部砌条石或方整石(约占墙高的30——40%),其它三面多为土墙,乃以泥土为主,墙的两面夹以三合土筑成,厚O.45米以上,其牢固程度不亚砖石,屋内板壁多为木结构。城区有一“十五落”大厝,建于明万历年间,其主座为六扇连续五进,每进之间,以天井为间隔;(看福清FQLOOK.CN)主座东西向各建一附厝均为四扇、五进、形成一个三排十五落的庞大建筑群。主、附厝均坐北朝南,东邻石狮巷,西临吴厝巷,北靠福清第一中学围墙,南濒楼锦霞巷。原为明代吴姓府第,土地改革时期,绝大部分房间分给城市贫民。40多年来,各户先后改建,现除了主座第五进尚保留原貌外,大部分已经尽改旧颜。
民居建筑,其选址坐向,多取决于堪舆。从住宅的高度、宽度到门窗的高度、宽度都有固定的尺寸,普遍存在墙矮、窗小,采光不足等问题。共和国成立后,屋墙多以砖、石构成,且皆改平房为楼房,80年代始,这种古老传统之构造形式已逐渐为新式砖混之楼房所代替。
(三)宫殿式
福清市新厝镇的居民,自清代之后,多系具有闽南风格的宫殿式,翘脊重檐,歇山顶建筑。一般为砖木结构,也有部分土木和砖石结构。建筑的间数除中间大厅外,旁有房子4间、6间和8问等。也有“双落”、“三落”等大厝。正座之旁还建有附厝,现存的清光绪年问的进士第,附厝多达五重,大小房子总共有120间。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建筑,斗、拱与枋问多雕刻精致的鸟兽、花卉。门窗以小方条拼成文字或图案,相接之处不现榫。楼上正厅屏门之上,有的还木刻浮雕各种图案,如渔、樵、耕、读等,各种人物形态逼真。
60年代之后,宫殿式翘脊逐渐退化,且为单檐悬山顶所代替。80年代以后,建筑形式多趋向新式平顶楼房。砖混结构。
二、防护设施
(一)防护堤
福清沿海海岸线长,滩涂浅,利于筑堤围滩造地。宋时。福清沿海人民就开始建堤防潮垦殖。
江镜之旧海堤始建于明代,原有20余片,是当地群众零星分散筑堤围垦,鱼鳞片似地逐步扩展起来的。七里塍,堵潮为塍,始建年代无考。自清康熙(1662——1722年)末年以后,屡坏屡修。据民国26年(1937年)记载,唐时就已有石塍,长7000尺,宽15尺,谓之“七里塍”.地处东阁村与闻读村之间,保护堤内良田,疏通沟渠,既是水利设施,又系南北通道。
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就开始建堤围垦。至1995年,全市共围垦105片,保护万亩以上面积的海堤总长88 65公里,计保护面积26万多亩,保护千亩以上,万亩以下面积的海堤29条,总长53.15公里,计保护面积7万多亩。兴建大小水闸307座,涵洞90多座。
几年来,福清市立足市情,着力构筑沿海水利防御体系,至1995年,全市共修筑海堤达227公里,共围垦土地23万卣,相当于平潭全县耕地面积的总和。同时,也使沿海32.4万人的生命财产和34.38万亩农田得到了保护。
由于大部分海堤修建于50——70年代,标准较低,加上年久老化,风浪侵蚀,存在诸多隐患。从1991年起,福清市就对其中118.71公里需要加固排险的海堤进行施工。至1994年已完成52.43公里,其中万亩以上32 75公里,千亩片19 68公里。
27_副本.png

1995年,福清市委、市政府把海堤加固列人为民办实事之一,从财政划出418.2万元作为海堤加固配套资金。市、镇乡、村层层签了一年完成海堤加固达标任务的责任状。并实行国家补一点、地方拿一点、集体献一点、个人捐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至lO月中旬,除省和福州市补助费629.1万元外,福清市通过市、镇(乡)、村已累计投入资金1035.71万元,日高峰上场劳力达2100多人,加固海堤2l处,已完成三类加固达标75 8%,二类以上达标70%.全部千亩片以上海堤加固达标扫尾工作,在1996年完成。海口镇有海堤3处长28.4公里,需要加固达标的万亩片海堤17.28公里。到1993年10月初,群众集资190万元,村财出资60万元,镇财政补贴173万元,已完成海堤加固17公里,使大部分堤顶的宽度由原来的0.5米增至3米。新厝镇海岸线长17公里,海堤总长14.47公里,而需要加固的海堤却长达11.86公里。该镇多渠道筹措资金278.5万元,按省标准加固海堤,至1995年底,这10多公里海堤堤顶黄海高程达到6.2米,堤顶宽3.1米,可防御12级台风,有效地保护了堤内41个自然村2万多人vI和万亩良田。音西镇松潭村的海堤加固工作,在上级资金分文未到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发动群众,组织专业施工队伍,苦干5个月,完成了9.3公里的土石方施工任务。
(二)防护林
福清沿海缺林少树,风沙猖獗,水土流失,十年九旱。共和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沿海群众从防风固沙人手,大力开展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1952年,首先由三山乡官路村群众集资52股,每股股金1万元(旧人民币),购树苗,投工造林200亩。至1958年,该村把1500亩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台地绿化达91%;14个山头、60条冲刷沟的水土流失全部得到控制,使574.5亩的耕地得到保护。
28_副本.png

1958年,高山公社统一规划、统一组织12个大队1200个劳力,历时35天,在北坪埔开展了大规模的营造防护林工作。(看福清FQLOOK.CN)两年中,共种植木麻黄、相思树5361亩,使北坪埔708条水土冲刷沟全部得到了治理,使邻近12个大队的2100多亩耕地得到保护。
据1960年初调查,全县有沙荒、沙丘、沙滩10682亩,每当狂风骤起。飞沙漫天,一年就被风沙掩埋农田l002亩。1963年,县政府组织沿海几个重点大队干部到东山县学习冶沙、造林经验,次年,在江阴公社赤厝、下堡大队开始试点,连续苦干3年,把两个大队全长7.5公里、面积800亩的海岸防护林全部建成。
至1970年,全县有8万亩的耕地得到保护。1979年调查,全县营造农田防护林长205.66公里,面积500亩,防护面积达2.5万亩。
1980年后,因农村全面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农田防护林带所涉及的占地问题一时无法解决,农田林网建设无法实施,县政府决定继续搞水土治理和盐碱地造林试验工作,在围垦的海滩盐碱地上成功地营造32.2万亩木麻黄。1988年5月,成立福清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指挥部,发动全社会来支持防护林建设。
自1988——1994年,全市共营造各种林木2l.45万亩,其中沿海13个镇营造防护林12.5万多亩,筑起了一道长达270公里的绿色海防线,使10多万亩农田和周围村庄免遭风沙侵害;沿海13个镇的42.9万亩山地、低丘,台地已绿化42.1万亩,绿化率达98.1%:全市海岸线长380公里,适宜绿化的241.62公里已全部绿化;全市已造林网面积10723.4亩,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1.86%.(看福清FQLOOK.CN)至1995年,全市已初步建成了结构比较合理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以防护效益为主,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综合发挥的防护林体系。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大大地改善了本市自然环境,对促进全市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起
了重大的作用。
三、乡镇企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振兴,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跻身于全省乡镇企业十强县(市)行列,成为福清市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部分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从1978——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由733家发展到22152家,从业人员由13651人增加到17.65万人。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总产值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350和361倍;乡镇工业产值由1400万元增加到38.09亿元,增长271倍;出口交货总值由空白增加到19.07亿元;上缴税金由87.9万元增加到2.15亿元,增长243.6倍。16年中,全市社会总产值净增中的45.85%、财政收入净增中的70.23%来自乡镇企业,真正发挥了“半壁江山”的作用。
1995年l——9月,全市乡镇企业已实现总产值78.74亿元,增幅达68.5%,位于全省前列。全市已逐步建立起以高优农业为基础,农产品深加工和系列化服务为主导,产品门类齐全的乡镇企业工业体系。(看福清FQLOOK.CN)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23家,其中千万元以上有42家,并形成以建材、食品、鞋业、电子、造纸、饲料加工、服装、机械、包装装潢、化工等10个支柱行业,涌现出一批如一都造纸厂、龙东皮革厂、星桥电子
厂、三方电子公司、飘香油厂等骨干企业。24个乡镇工业小区的建立,又使乡镇企业从以往零散、楹放、小型的格局向连片集中、技术密集型转化。
四、文教福利建设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后,迫切要求改善文化教育条件。40多年来,乡村文化教育不断发展。到1995年,有条件的村建了电影院,较大的自然村兴建了戏台和露天剧场。市内有线广播普及率达到95%,电视差转台播盖率达90%以上。
共和国成立后,取消了私塾,大力发展小学。到1988年,全县城乡共有小学526所,在校学生12万人,比1949年在校学生数增加10倍;普通中学42所,在校学生42788人,为1949年在校学生数1479人的28倍多。1995年,全市有中学6l所、1164班(初中1054班、高中110班),学生57861人(初中53012人、高中4849人),教师3590人;小学计581所、4185班,学生147057人,教师4885人;幼儿园461所,737班,入园幼儿27485个,教养员1042人。
福清是国务院命名的“田径之乡”,历来群众体育活跃,尤其是1980年以来,许多有条件的乡村都建了体育场、灯光球场等。1988年统计,各村镇共建20个具有200——300跑道的运动场;建有灯光球场18个,占地面积计7084平方米;足球场1个,占地2400平方米;健身房2个,900多平方米。一般的篮球场更是非常普遍。
1979年后,各村普遍建立了敬老会组织,组织老年人开展各项有益身心的活动,教育青少年尊敬老人,赡养父母。1988年,全市有14个村镇办了敬老院,总建筑面积6040平方米。收养孤寡老人248人,使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得以乐度晚年。
五、医疗设施
民国时期,福清县乡村,向来以中草药治病疗伤。传统中医多为自学或家传,散处客地,或悬壶于市肆,或走方于乡间。
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卫生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1994年,全县各乡謦普遍建立了卫生院,加上各公、侨办医院,计设病床1754张,工作人员2244人,村医疗点654个,医疗点人员897人,全市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医疗网。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3-29 07:40 , Processed in 0.056237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