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39010577 / 85236228
快捷导航
  • 0

福清市建设志:第二章 古融胜迹 / 第五节 古桥梁

大姐姐 发表于 2019-2-21 14: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1915 0

请登录查看大图。42+万用户选择下载看福清App享受全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第五节 古桥梁

一、龙江桥
坐落在海口镇,又名海口桥。横跨龙江下游,是福清市现存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它与龙海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合称福建省古代四大桥梁。
龙江古称螺文江,宋时改今名。江流湍急,常有覆舟溺人之祸。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倡议造桥,取弥勒岩之石垒筑桥基,费时3年桥基始出水面。以后乡人林迁、林霸、陈侈、僧人妙觉等人继续募缘建造,前后历时10载,耗钱500万缗(每缗1000文),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始告桥成,初名螺文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少卿林栗根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谶语,更名为龙江桥。
龙江桥是座梁式结构的石桥,现保存有40孔、39墩,孔径从9米至13米不等,桥宽4.2——5.2米,全长480米。桥墩高6米,成舟形,两分水尖间长为10米,墩宽3.3——4.2米,6条大石板平铺为梁,架设在墩顶帽石上,两旁为石栏杆,石梁宽0.6——0.75米、厚0.6——O.9米,每条石梁约重15吨,在石梁之上再横铺石桥板。大桥加上引桥,总长700多米。(看福清FQLOOK.CN)桥南还建造七级六角实心的镇桥石塔2座,分列左右。塔高5.05米,塔身浮雕坐佛、侏儒、狮子、莲花等图像。
龙江桥历史久远,由于洪水、飓风、海潮的频频袭击,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民国时期的400年间,几经修葺,平均二三十年就大修一次。清道光初年,梁倾5门,由县令高颂禾主持重修;道光十九年(1839年)高颂禾再一次募修。当地绅耆为表其功绩,曾立碑纪念,此碑现仍立在桥头。
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先后把第六、七、二十六孔的木桥面改修为石桥面,1962年一石梁断折,经县文教局报请国家文化部及时拨款维修。
1961年5月,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利桥
古称龙首桥。原址在县城南门外,横跨龙江两岸,建于宋天圣五年(1027年),元至治二年(1322年)重修。明万历初年,县令许梦熊又主持修葺。因桥与南门相直,面对县衙,为堪舆所忌。叶向高之子成学与县父老诸生向县令凌汉种建议,移桥于小孤山,即现桥址,又于桥边建瑞云塔。移桥建塔始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冬,竣工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秋,历时10年,耗资7000余两,由李邦达设计建造。
桥长183.3米,宽5米,共19门,为石砌墩台的石板桥。石板宽0.32——0.7米,厚0.33“-”0.4米。石板搁在帽石上,帽石为双层,每层两端各悬出O.35米,每墩每层平排铺砌石板13块。桥墩宽2米,长5.2米,两端设分水尖,桥跨径6.5——11.5米,桥基为木桩潜伐基础。移桥后,于清康熙、雍正年问虽有修葺,但终因年代长久,南端圮毁8门。
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支援前线需要,大量通行机动车辆。后因石板折断,故于1958年在原石板上架设木梁、木桥面。并在原10号桥墩基础上改造八字形桥台,压缩了8孔,成为现在的10孔桥。
1979年11月,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进行改建设计,1980年4月14日动工,在原桥上另铺设钢筋混凝土桥面。桥下部构造利用石墩台,并在原台上加建钢筋混凝土台帽,原桥墩上设计悬挑式钢筋混凝土墩帽,上部结构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看福清FQLOOK.CN)桥全长90.8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有0.5米安全带,载重为汽一15级。
1987年11月23日,列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蹑云桥
横跨兴化湾西港上游的迳江上端,因地处上迳镇,又名上迳桥。是莆田县经渔溪通往龙田、高山镇和平潭县的捷径,可以缩短行程5.2公里。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由翠林寺僧守惠、里人李诚募缘兴建,原长100多米、宽4米,梁15条,为石板桥。宋淳熙年间,由一都人状元黄定立石,兴化守潘畴书写碑文。并把仙游县陈伟书写的“亨龙桥”3字刻在石上。清顺治年间重修。采用板式结构带石柱栏杆,桥墩间跨孔径为6.8——8米,每孔平铺5——6块花岗岩石板。石板宽0.44——0.7米、厚0.4——0.44米,重3——5吨,搁在倒置的梯形帽石上,帽石上缘宽2.3米、下缘宽1.6米(与墩同),高0.55米、厚0.4米。桥墩用条石砌筑,最大墩高4.8米,并在上下游设分水尖。由于年久失修,原桥梁被泥沙淹没3孔。民国初年,北端圮毁1孔。民国27年(1938年)桥北又被日军飞机炸毁2孔,现尚保存9孔、8墩,长71米。桥北毁坏的旧址。已辟为街道,建了房屋。
由于桥面狭窄,且年代久远,桥身倾斜,桥墩砌缝张开,条石错位滑出,机动车辆无法通行。1985年秋,在蹑云桥下游60米处建造一座两孔拱跨30米、全长81.4米、宽3.5米的石拱桥,共投资53万元。1986年6月30日主拱圈合龙,9月18日通车。从而有利于对蹑云桥的保护。
1981年2月25日,蹑云桥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波澜桥
坐落在通往省城的南驿道上,横跨镜洋镇波澜溪。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净跨6.6米,桥宽2.15米,拱高3.3米,拱矢比为1/2,拱圈厚O.37米,桥面的最高点比两端路面高,因此,站在桥的一端看不见桥的另一端。
波澜桥结构独特,虽地处僻壤,交通价值不大,但仍名闻遐迩。
1987年11月23日,列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五龙桥
位于城头镇五龙村。建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在桥面石板上锈刻“治平四年建造”字样。桥长22.3米,宽2.92米。2墩3孔,桥墩呈单面舟型,用石板平铺为梁,最大石板长5.64米,宽0.3米,厚约0.5米。现仍然保存完好。
1987年11月23日,列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桥尾桥
位于新厝镇桥尾村。是福清与莆田分界的桥梁,曾名上洋桥,又称兴化江口桥。建予宋元佑五年(1090年)。用花岗石平铺为梁,桥墩呈舟型。明、清曾修缮过。民国时期,损坏严重。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款修缮,(看福清FQLOOK.CN)1962年在原桥墩上铺设钢筋混凝土桥面,改为公路桥,成为福(清)莆(田)两地交通要道。桥长97米,宽4.8米,9墩,lO孔,条栏式桥护栏。
1987年11月23日。列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鳌江桥
又名杭下桥,位于港头镇杭下村至高岭村之间。杭下港滩涂,潮汐日至,行人徒涉艰难,时有失足隐溺之险。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隐儒薛东白捐资垒石为桥五门,其后代薛南岐之子云缄,继承祖志,乃捐金续建。万历十二年(1584年)动工,越二年,始建成。桥有450门,全长1500多米,为全县第一长桥。工既竣,又惧易毁,乃于每门之上增枕石一座,再铺条石,旁加栏杆,首尾各树华表。共和国成立后,为改造滩涂,桥渐毁,现荡然无存。

看福清——服务全球福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手机访问|手机App|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 2024 FQLOOK.cn|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清市互联网示范企业|福清市IP访问量前三企业

闽工商网备第350181100079485号|闽B2-20190853|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007号 |闽ICP备07503243号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591-39010577(转8号按键)

GMT+8, 2024-4-19 14:19 , Processed in 0.055639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