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肉姐姐 发表于 2018-9-23 12:10:00

中国民族史的开拓者——翁独健


翁独健,原名翁贤华,1906年出生于三山镇坑边村的一个贫农家庭。他3岁患下小儿麻痹症,一条腿不能站立。父母考虑到他长大成年后不能靠体力劳动挣饭吃,所以决定再穷也要供他读书。他特别有志气,7岁上小学,13岁上中学,先后在融美(今福清三中)和福州英华中学完成初、高中学业,各科成绩全优。但家里人实在供不起他上大学,只好由朋友介绍,到北京同乡邵循正家里做家庭教师。3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历史系,入学的时候,他把翁贤华的名字改为翁独健,以名励志。
翁独健入学第一年没有奖学金。这一年,翁独健靠擦黑板倒痰盂扫地等杂活获取些许报酬来维持清苦的生活。第二年。他以品行和学习成绩全优,拿到了奖学金。他选择蒙古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得到许多著名教授的赏识。在校7年时间,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1935年,翁独健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
接着又赴法国巴黎大学和东方语言学院进修。1939年回国,先后在云南大学、北京中国大学、燕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燕京大学讲师、教授、教务长、代校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之初,翁独健首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兼任教育局局长,并担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52年起,翁独健出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主任;4年后改任历史系主任,并作为民族史研究的代表,参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二年发展规划的讨论和制定。1958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翁独健担任副所长、研究员,主持元史研究工作。1961年,他与我国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等发起成立民族历史指导委员会,他任副主任兼秘书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所有知识分子都被下放,有的去农村,有的到“五•七”干校,翁独健也不例外。1971年新华书局要出版毛主席爱读的中国二十四史,其中《元史》的标点和勘校工作非翁独健莫属,所以他提前从“五•七”干校出来,主持《元史》出版的有关工作。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二年,翁独健恢复原先的所有职务。最使他终生难忘而激动不已的是,1979年邓小平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他在这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也是这一年,他作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中亚文化研究协会的副主席,赴法国巴黎参加年会,用多个国家的语言作学术报告,赢得赞誉。此后,年过古稀的他要与时间赛跑,除了本职研究工作外,每一年至少要参加两场国内外学术会议。特别是1984年,他先主持《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编写组会议后,7月又冒着酷暑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元代戏剧研究会的结业典礼,站着把500多份结业证书发到学员手里;8月赶赴呼和浩特参加《蒙古族简史》审书会议;11月回北京参加《藏族简史》审书会,接着主持民族史学会会议;12月前往广州参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学术研讨会,最后病倒住进医院。1986年5月28日逝世,享年82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民族史的开拓者——翁独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