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蛎饼先生 发表于 2018-9-23 18:36:55

《爱拼才会赢:了不起的福清哥》全文下载(网友提供)

序言

缘起篇

一、有人烟处,就有福清哥

二、福清哥,不只是一个传说

精神篇

一、敢叫沧海变桑田

二、对着空气也要喊

三、只有划船向莲走,哪有莲花跟船来

四、宁愿睡船板,也要当老板

五、微笑是个宝,善用笑到老

六、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七、因为用心,所以感恩

八、家有万金,不如日进一文

九、兄弟合力,其力断金

十、施诚以薄己,取信而厚人

续篇

写给哥自己,还有其他的哥


序言
2012年夏天,我与同事张罕去福清采访,到达福清融侨酒店已近凌晨。我们想去酒店对面小吃街吃点消夜。走到酒店对面的十字路口时听到一阵叫卖声:“卖萝卜、卖黄瓜啦……”随后我们看到街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在那里摆地摊卖菜,我们暗自嘀咕,这位老大娘的生活条件可能不好,她儿女可能不太孝顺,老人家这么晚了还在卖菜。

吃完消夜,回来时已经凌晨12点多了。当我们再路过那里,仍然听到那个叫卖声,仍然看到那位大娘还在那里卖菜。或许是为了吸引街对面的过客或更远的行人,在行人稀少的深夜,无论身边是否有顾客,她始终面带微笑充满热情地叫卖。我们从她身边经过,她马上拿着两根黄瓜几根萝卜塞到我们手里,她用带着很重方言的蹩脚的普通话说:“孩子,拿着,吃吧,不要钱。”

她满脸真诚,丝毫没有要钱的意思。这倒让我们不好意思起来。我掏出20元给老大娘。老大娘赶紧从兜里掏找零的散钱,我们也忙拦住她,说:“大娘,不用了。”我和张罕拿着黄瓜就走,老大娘转身又从地上拿起一些菜来给我们,我们忙婉谢,大娘连声感谢,一直到我们走得很远,还听到她连连不断的感谢声。

一天后我们又在街头看到这位老大娘,她还是那样不停地叫卖,不管有没有顾客,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这激起我们刨根问底的想法,于是我们走近老大娘,和她攀谈起来,结果很出人意料。当我们随她到她家做客,眼前的景象让我们诧异不已,老大娘的家在福清县城郊外,那是一幢六层的小别墅,大概800平方米,它远离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现代中式风格,与旁边的小别墅相映生辉,内部格局更让人平静、惬意、赏心悦目、宠辱不惊。原来,这位大娘的儿子是一位侨领,资产上亿。老大娘虽然年近七旬,但还在帮着打理照看本土几个餐饮、商场,偶尔做点慈善,从不张扬,罕有人知。而她卖菜,不过是帮老姐妹的忙,她平时做点小投资,帮乡里乡亲搞点什么项目,就有进菜卖菜一项,因为每天都有些剩下没卖掉的,放着怪可惜,她也闲不住,干脆就带些亲自去卖。

要是放在其他地区的老年人身上,家里吃穿不愁生活无忧,这样的大娘多半就是打打牌、安享清福。如果经济不好的人家,估计就靠最低生活保障、唠嗑打发时间。而这位福清的老人却依然勤俭持家,勤劳苦干。我们发现,不仅是这位福清老人,还有绝大多数的福清人,都有着同样的精神。 在那次回京的飞机上,我久久不能平静,

在这位福清大娘身上,我总结出福清人的十条精神,随手记在了一本书上,那就是:拼搏、吃苦、勤劳、主动、乐观、感恩、执著、自强、抱团、厚道。

这些精神,我在我多年的好朋友方则江身上也深有感触,他是著名侨商、世界福清侨商联合总会会长,通过他的引荐,我认识并采访了几十位活跃在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很有成就的福清籍大老板,并主编了一本《侨商使命》。这几年我一直被福清人身上这种精神感动着、激励着。作为媒体人,我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朋友认可福清精神、学习福清精神、发扬福清精神,也为了让生活在全球各个国家的福清哥和华人来认识和尊重福清精神,让一代又一代的福清哥把家乡的这种精神传承和弘扬开来,也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些好的传统能够加以传承发扬光大。有一首被人熟知和传唱的闽南歌曲叫《爱拼才会赢》,其中“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句歌词正是福清人精神最生动的写照。也正因为这种种的原因,才真正勾起我策划本书的想法。借此,把我们所熟悉的福清哥,我们所采访过的福清侨领们做一个深入的描述,挖掘他们身上的精神特质,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感悟。

何刚
2013.3.29 北京

动网沙滩 发表于 2018-11-4 13:09:07

缘起篇
以前是哪里有河流,哪里就有福清人;现在是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福清哥。

一、有人烟处,就有福清哥
福清以侨乡著称。福清的朋友说:“福清,130万人口中,出去90万,分布在150个国家和地区。”

多年前,我第一次到福清,从长乐机场到福清的路上,透过车窗,看到路边一排排漂亮豪华的小洋楼,我问接我的司机小许:“这是进入市区了吗?”小许说:“这还是郊区,这些都是福清郊区农民的房子。”我和随行同事都很诧异,这些楼房都有六七层,一点儿不像普通民居。小许说:“在福清,亿元豪宅也不奇怪。”后来我才知道,这些房子也是近几年才建起来的,福清哥大多在外打拼,赚了大钱当了老板,回家盖别墅,是福清人的头等大事。房子建起来人人都能看到,福清的农村别墅明显密度大,每一座都挺漂亮,不过风格各异。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豪宅里平时住的人很少,通常是老人住,三层以上都空着,儿女们都在世界各地做生意,每年春节或长者寿辰,一家大小都回来,别墅三层以上的房间才派上用场,摆上几十桌,亲朋好友都叫过来,阖家欢乐很是热闹。

想想我们在北京或其他地方,奋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就在城里买一个两居、三居。即使有钱了买个别墅连地下室算上也最多四层,福清农村都是这样的条件,福清哥的不寻常,可见一斑。

福清以侨乡著称。福清的朋友说:“福清,130万人口中,去世界闯荡的约90万,分布在150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人数在海外华人中占比较高,其中在纽约的福清人就有30多万人。福清有一个特点,不光是新侨,老侨也有不少。”据官方统计,2004年之后每年还会有两万多福清人因移民、留学或是务工离开家乡闯荡世界。

福清的人均年收入是全国人均年收入的16.2倍。同时,福清也是全国仅次于温州的“出口”大市。如此一个小地方却是我们中国对外收入的最大来源之一。

●地球仪上的福清哥
我在一些福清朋友家看到地球仪,当时并没有多想。后来看到一篇短文《福清哥的地球仪》,是一位名叫章武的朋友写的,才感到地球仪在福清人眼里的意义。

到福清探亲访友,不论红砖大厝的古民居,还是欧陆风情的新别墅,登堂入室,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戴着老花眼镜,正坐在厅堂里,一边轻轻拨动怀中的地球仪,一边对身边的小孙子孙女喃喃细语:看,这是日本的横滨,你舅公在那里开餐馆;这是英国的伦敦,你表叔在那里读博士;这是南非,你姑丈在那里投资开矿;这是阿根廷首都,名字长长的,叫“布宜诺斯”—噢,还要加上“艾利斯”,你老爸的超市就开在市中心呢……

看来,小小的地球仪,已成为福清人家中的重要摆设。有一户人家,新房子落成时,特地在屋顶上设计了一个圆球体的自来水塔,并在塔身上画起了五颜六色的世界地图。远远望去,好大一个地球仪,似乎就在他家屋顶的天光云影中慢慢转动。

为什么福清人对地球仪情有独钟?原因很简单:因为“福清哥”的眼光不止是脚下的一亩三分地,也不只是自己的家乡,而是世界各地;凡有海水处,必有华人,凡有华人处,必有“福清哥”。

福清有130多万人,大概有90万在海外各地,而这90万福清人,有个约定俗成的爱称,叫“福清哥”。这“哥”字,一字千钧,掷地有声,它是历朝历代福清人用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用闯荡五洲四海的冒险精神,用患难之际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肝义胆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

华侨文化是福清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值得发扬光大的部分。地球仪,不仅是福清幼儿认识世界的启蒙教具,不仅是福清老人思念海外亲人的载体,它也应该成为福清侨乡最重要的标志。

二、福清哥,不只是一个传说
福清哥冒大险、吃大苦、做大老板、创造巨富的劲头让世人视为传奇、传说,又不仅仅是传说。

这几年,通过世界福清侨商联合总会主席方则江,我认识了很多福清人,从“大哥”林文镜、中国首善曹德旺到世界福清侨商联合总会副主席薛经官、薛行远、江茂星、薛书立、薛守光、郭国强等近百位杰出的融商那里,我看到了一个个真实而传奇的福清哥。在他们的身上,我切实地感受到一种值得向全球华人推广的福清精神,领悟到一种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正如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过的“福清模式”。

福清哥遍布在世界各地,他们成了大老板和财富的代名词。福清人总是出现在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或者很多人认为不可能有发展的地方,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最佳机遇,后来总会衣锦还乡。福清哥冒大险、吃大苦、做大老板、创造巨富的劲头让世人视为传奇、传说,又不仅仅是传说。

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作为连续七年的全国两会新闻联络员、驻地新闻组组长,我很荣幸地为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提供新闻联络服务。在十几天的接触中,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一个福清籍的国家领导人的平实、务实、踏实的个人魅力,我去他房间汇报工作,我在敞开的门口敲门并站了一会儿,王主席才从埋

头工作中看到了我,马上起身说:“不好意思,我在看一个文件,快请坐,快请坐小何。”我跟他提到几件事,他都逐一处理,他谦逊温和的为人之道和专注认真的处世哲理让我再一次领略了一个大领导的温暖关怀,他待人接物的风度也再一次为福清人的可亲可敬做了生动的注脚,也更让我坚定了倡导福清精神的决心。

●敢为天下先
“以前是哪里有河流,哪里就有福清人;现在是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福清哥。”采访当中,很多福清人都如是说。福清沿海,与大海和贫困长期地抗争使得福清人富有冒险精神,敢为天下先,别人不去或不敢去的地方,他们都要去。

福清自古流行漂洋过海谋生。北美、欧洲都有福清人,福清一带家家都有海外关系,海外汇款源源不断,有的村里都有银行。福清人特别懂得经商,勤奋、肯吃苦、爱冒险、适应能力强、喜欢闯江湖,学历不高但生意不小。“出海从商”是沿海福清人的最佳职业选择,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情景就是祖辈父辈外出经商。同时福清人又很重情义,与福清人谈生意,就是讲交情,生意谈成,嘴咧得最宽、笑得最响的也是他们。

福清模式

福清哥敢为天下先,成就了福清模式。

过去说“深圳速度”,是说1982年底到1985年底,三天盖一层楼,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现在,应该好好总结一下福清,不仅是“福清速度”,还有它的特色、效应、影响,各级领导、各类专家、国际友人来到福清无不为之惊讶和震撼,无不为福清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与大手笔而感动。

当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就评价了“福清模式”,确有震惊中外、独一无二的内涵。福清模式可概括为:“五主导三一体”,即“以华侨主导招商引资,以外向型经济主导经济发展,以开发区基地主导带动经济模式转换,以新型工业化主导产业方向,以民间“出国热”主导助阵城镇化建房、投资热,致力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一体化,以及人与经济自然环境一体化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它有利于造就有福清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也有益于造就“福清精神”。虽然目前“福清模式”没有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模式有较强的认知度,也没有进行过认真、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宣传,但福清人默默无闻的创新与摸索造就的“福清模式”一定是独一无二的。

动网沙滩 发表于 2018-11-4 13:10:29

精神篇
福清精神的内核就是“敢闯、爱拼、会赢”,本质就是“非成功,不回家”。

一、敢叫沧海变桑田
序言中提到,那位福清老大娘给我很深的感悟,她已年近七旬,还没有马放南山,在一般的老人身上,要么吃低保,要么没事扭扭秧歌、打打牌,根本不会再出去打拼。而她依然到外面来做做生意,不辞辛苦,所谓老骥伏枥,其实正源于福清人特有的拼搏精神。

很多爱拼搏的福清哥举债去国外做劳力,再苦再累的活都干,并且省吃俭用,近二十年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正如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歌中唱:“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我一直觉得,一切都有它的根本。

●目光长远,雄心万丈
福清许多地区土地贫瘠,农耕条件很差,早年,这里贫穷落后,福清人以甘薯为主粮,是有名的“地瓜县”。那时十岁上下的孩童就是当代80后的父辈,他们吃不饱,穿不好,更别说住了。他们天蒙蒙亮就得起来干活,下田地,捡猪屎,挑粪。对他们来说,肉是奢侈品,逢年过节才会有;衣服补了又补,只求保暖。那时一家七八口挤在小土屋里,生活艰苦无法形容,那是五六十年代大部分福清人的生活写照。

三十年前福清还很穷,让人看不起。我是后来才知道福清的,福清穷的时候没赶上,赶上的是,方则江等一批这样的福清哥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豁达、厚道、富有、志存高远。福清人发达了,富了,别人再不敢小看福清人……久而久之,就顺着叫“福清哥”,是真把他们当有钱的“大哥”。所以说,一个地方要是穷了,就受欺负,被人看不起,即使兄弟县……因此福清人就特别爱打拼,特别节俭……终于开创了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稳当“大哥”。

当人的生存受到挑战时,本能的抗争便被空前激发,世世代代的玉融儿女为了生存与自然进行着顽强不懈的抗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恶劣的自然环境打磨出了福清一代又一代人敢作敢当、顽强打拼的豪气。福清人顽强的生存能力不仅表现在极端的吃苦耐劳,还有惊人的灵活和聪慧,在大多数福清人身上都蕴藏着浓郁的商业谋略和过人胆识。

对福清来说,从一个地瓜县到百强县,成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福清人令人刮目相看。

不赚够了不回来

绝大多数人安于现状,不肯出去闯荡,即使出去了也小富即安。许多内陆人到沿海,甚至到国外打工,他们更多的是想赚个讨老婆、盖房子的钱。那些人大概是赚够了几十万,足够回家建个房子,娶个媳妇,就回家了。可是福清人不是,他们拼命地做,做,做,努力地打工,想尽一切办法地做,直到他们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如果他们自己没觉得赚够了的话(大概是几百万元左右)是不会回来的。

出洋谋生的福清人大多数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他们以其特殊的倔犟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吃苦耐劳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安扎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作为海外“孤儿”,他们与其他地方的华人一样,经过含辛茹苦、开拓进取的漫长过程,许多人事业有成。旅外福清人先是开荒拓土,劳耕苦作,积有小本,才开始经商。当事业有了一定基础时,则向企业界、金融界发展,具有惊人的勤俭奋斗精神。一代又一代的旅外福清人在艰苦奋斗的过程中,与侨居国人民和睦相处,扶危济困,同心同德,不仅为侨居国的民族独立和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著的贡献,而且把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传播给侨居国人民。他们成功地融入侨居国社会的主流,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涌现出一批成就卓越的著名企业家、国际知名的工商巨子和华侨领袖。林绍良、林文镜、蔡道行、蔡云辉、韩国龙、郑年锦、陈隆基、林学善、陈子兴、何隆朝、姚春桂、郭毓秀、俞昌檀、许珍华、王良英、高志荣、林同春、林康治、林其根、邱文椿、林日顺、林方华、王福顺、林民雄、林辉基等人物,就是旅外福清人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业绩,让家乡人民引以为豪。

●走南闯北,浪迹天涯
我认识的大多数福清哥都是归国华侨,如林文镜大哥是1987年从印度尼西亚回来的,余孔琳先生也在那次随林文镜大哥的考察团回到祖国,方则江会长是2006年后从莱索托回来的,陈瑞平会长也在2003年后经常往返于阿根廷和祖国之间,他们都为家乡的建设尽全力、献良策,为家乡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现在,福清以大量的华侨而闻名。在老一辈移民中的成功者纷纷以华侨身份返乡,成为亲友的资助者及修路办学的捐献者时,年轻一辈的福清人又以各种途径成为新一辈移民。

出国,出国,惊起一摊嫉妒。

在福清,漂洋过海已超出了个体行为,上升为“集体意识”。出国者有高息借款支持,为了彼岸,想尽办法也要出去……

福清沿海一带乡镇的老人们还清晰记得,当年乡亲们出国就跟去县城一样简单,经常是在田地里干着活,看到有驶往国外的轮船靠岸,往往锄头一扔,边跑边跟邻居招呼:“回去跟我娘说一声,我出国去了。”

为了彼岸,海陆空并举

为什么福清哥那么热衷于漂洋过海?也有人会问,“福清人既然那么敢闯敢拼,那为什么不在国内闯出一番作为呢?”事实上福清是个小地方,但是人口很多,有130万人。这里多山,土地很贫瘠,人民生活一直很穷困。正如前面所述,福清人被叫做福清哥,事实上“福清哥”是转音,在以前那是说福清人穷的意思。就是这样土地贫瘠,没有什么旅游资源,也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人少地薄的状况逼着他们出外闯荡。以30年前来算,出生在福清绝对算是一个不幸,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地方,教育等基础设施很差,没有资金怎么办?很多现在的40岁到50岁左右的福清人可能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但是这个弱势群体却在外顶着别人意想不到的压力,赚回了一笔笔可观的资金来。他们为家乡的繁荣作出了贡献,为祖国赢得了声誉。世界各地的人民是通过认识福清人才了解了中国,他们对福清人身上的优良品质敬重不已,从而也对中华民族钦佩有加。

1979年,福清农村全面实施联产承包到组的重大改革。

动网沙滩 发表于 2018-11-4 13:11:02

二、对着空气也要喊
序言中提起的那位老大娘在深夜卖菜,即便是没有人的时候,也在大声喊,对着空气喊。她不会放过任何一种可能,并为这种可能性不遗余力,即便是大家看上去没有必要这样做的时候。我想,这一特质源于福清人的勤劳,不管人前人后,福清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勤劳奋斗。

●一勤天下无难事
福清人具有惊人的勤俭奋斗精神。

福清人最看不起“铁嘴豆腐脚”—能说不能做的人,福清人嘲笑某些人“话讲血淋淋,做事等于零”,指出这种人“搓线面当吊索,做样子吓人”。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福清山多、人多、地少、干旱、缺米,在当地一直有“四山四水两分田”的说法,人均耕地只有0.37亩。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农业人口多,加上洪涝灾害频繁,给福清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很多福清人往往是“糠菜半年粮,地瓜填肚肠”。早前福清的民众一日三餐只能以地瓜果腹,为了能吃饱穿暖,为了生计,福清人背井离乡,越洋过海,闯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南洋”各国,赤手空拳打拼家业。

福清哥勤劳能干,他们的足迹遍布全球。凡是能赚到钱的地方,凡是能展示福清人勤劳聪慧、爱拼敢赢精神风貌的地方,都留下了福清乡亲奋斗成长的足迹!

最初,在国外的福清哥绝大多数是打工者,而他们工作起来很拼命,以至于当他们生了孩子后都没有时间来照管和养育,纷纷把孩子送回家乡,托祖父母抚养。

海外福清人在经过勤劳和付出后,大多有稳定的生意、富足的家业和安逸的生活。

敢向海洋滩涂挑战,敢想敢干,一定要干成!这就是福清人的气魄!

福清人自古勤劳,每一年都有一个新的开始,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在国外的人提起“福清哥”,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都是一句话,“福清哥厉害,又吃苦,又勤劳,又肯闯荡拼搏”。

●家有万金,不点双灯
如今,福清人以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敢于拼搏、锐意进取而著称于世。

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贵自勤中得,富从俭里来。福清人深知这一点,即便拥有千万、亿万资产,也大多保持着质朴的作风。大部分福清人很节俭,很多福清人盖起了价值1000多万的房子却依然穿着不到一百元的衣服。

在我们电话采访世界福清侨商联合总会副主席、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孔琳时,这位可敬的老侨说:“福清人绝大部分都很勤劳简朴,不一定是豪车豪宅,因为很多人在海外辛苦打拼,深知今天的财富来之不易。”余孔琳现在八十多岁了,虽然拥有亿万资产,却还在工作,从没有懈怠。

著名爱国侨领林绍良曾总结说:“勤俭奋发是华人的美德,方向、意志和策略是第一要素,不怕失败、奋斗不懈、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和深思熟虑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的人物林文镜大哥到欧美做生意,被安排住在酒店的总统套房,却自己动手洗内衣,原因是“洗一条内衣,酒店要收五十美元,我心疼”。“大哥”对自己很苛刻,对他人和社会却极为慷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首善”、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回忆说,多年前,他在员工食堂看到很多没有吃完的馒头被随意扔在餐桌上,感觉非常惊讶,后来为此他特意召开员工紧急会议,并写了反浪费的文章,要求员工厉行节俭。

对浪费“零容忍”的曹德旺认为,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事关个人修养。餐桌上的食物,不仅仅是你花钱买的,它后面有很多人的劳动付出。他说:“虽然勤俭是中国人的美德,但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好面子、攀排场、讲浮华的心理。因此,应从文化教育入手,培植健康消费文化,遏制奢侈浪费。”也因为如此,他坚决拥护中央的八条规定。

勤俭节约是大多数富豪共有的家规,曹德旺的父亲很严厉,他告诫曹德旺:18岁以前不能留头发,不能留胡子,更不能喝酒,吃饭的时候不准说话。有一次,父亲还跟他说了20几个“心”:人必须要有自尊心、自信心、良心、诚心、苦心……有多少心就做多少事。小时候得到的这些教导已成为曹德旺的财富,他早起晚归,省吃俭用、仁慈关爱、负责任,用行动给我们和下一代做出了榜样。

动网沙滩 发表于 2018-11-4 13:11:30

三、只有划船向莲走,哪有莲花跟船来
回忆起深夜卖菜的福清老大娘,见到我们,就主动走过来,把菜塞到我们手里,她并不是被动地坐等,而是主动地推销,更确切地说,是给予。

“只有划船向莲走,哪有莲花跟船来”,成功者都有着共性,他们都有主动意识:主动去打拼,主动为自己设定目标,勇于承担责任,并不断改进目标、方式和方法。福清哥正是如此。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
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福清人不仅顽强的生存下来,还造就了福清人的思维模式:只要敢拼,主动去争取,没有什么办不到的,这使得福清人在生意场上受人尊敬,许多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福清人却做得有声有色。

福清人有傲骨,他们从不低头,福清人有着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们敢闯敢拼,在独特的地域文化上,他们经历了一场质的蜕变。

不仅如此,福清人的自我认同感之强,几乎上升到了民族优越感和自豪感的高度,无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福清人,必然成立同乡会,彼此照应,心齐得让他人佩服甚至嫉妒。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祖籍怀有深厚的感情,只要事业有成甚至稍有盈余,总是念念不忘振兴家园,报效父老、造福桑梓。正是福清人根植于骨子里的这种秉性,才使得这一群体在改革开放那一声春雷石破天惊之后,果敢地抓住了属于自己的历史际遇,从而在福清大地上演了翻天覆地、斗转星移的奋进之旅。

新中国成立前,那时的“福清哥”穷困潦倒,一些人就越洋过海,闯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南洋”各国,赤手空拳打拼下一份家业,成为被人们所仰慕的华侨。而这些华侨经常汇款回来兴办公益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出国是不可能了,许多青壮年就全国各地到处打工。那时打工主要是开山炸石挖土修路等这样一些苦力活。每到过年的时候,他们就怀揣那一点儿可怜的辛苦钱回家,在沿途的车站用草席一铺,那就是“旅馆”了。记得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一支铁道兵部队曾打破常规,连续3年在福清征兵,只是因为“福清哥”能吃苦。

改革开放使“福清哥”久旱遇甘霖,他们善生存、能吃苦、敢打拼、会经营的特长有了充分施展的舞台。先是全国各地,他们到处捕捉商机,到处承建工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在全国各地建了无数的加油站,后来成为中石化、中石油收购加油站的重要对象。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强烈认同感的福清人来说,国内的舞台还是不够大。所以,趁着国门大开的机会,不管远隔重洋,不管天涯海角,凡是有人的地方,他们哪里都敢去闯一闯。而今,福清人出国人员的数字至今还在与日俱增。

据说在全世界各个机场的国际航线出口处接机,常常挤满叽叽喳喳说着福清方言的福清哥。“福清哥”见诸媒体的报道也不断增多,几年前在菲律宾遭绑架的是“福清哥”;在阿根廷商店被洗劫的也是“福清哥”;在南非被枪杀也是“福清哥”;在爱尔兰因雇主无视人权而被海水淹死的也是“福清哥”……尽管前面的路艰险莫测,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什么都挡不住“福清哥”走向世界的步伐。

在国门大开后的新一轮出国移民潮中闯荡世界各地的“福清哥”,他们秉承老一辈华侨的光荣传统,迅速成为驰骋全球经济领域的一支劲旅。他们以更远大的抱负和更雄厚的财力回报桑梓,成为推动福清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福清,这昔日的“地瓜县”,之所以能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并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之列,成为海峡西岸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成为闽都福州最为壮观的南大门,全世界的“福清哥”功不可没!

●居下者贵
作为生在山西长在内蒙古的典型的北方人,我很欣赏北方汉子牛根生。他有一篇博文《居下者贵:“小地方”出“大思维”》,道出了一种自然规律,在此引用一下:

大地方有大地方的天性,小地方有小地方的禀赋,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补偿机制作用下,小地方反而容易逼出大思维。

大家试想一下,东京的企业是在3000多万人口的背景下做起来的,纽约的企业是在1000多万人口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北京、上海也各拥有1000多万以上的人口,而我们呼和浩特总人口才100多万。像蒙牛这样的企业,只有像鄂尔多斯广告语所说的那样—“温暖全世界”,才能成为国家品牌、世界品牌。如果鄂尔多斯的羊绒衫只是“温暖”呼和浩特,只是“温暖”内蒙古,能够成为国际品牌吗?不可能。所以,只有具备全国视野乃至全球视野,只有把产品销到全国、全世界,才能做出国家级或世界级品牌。

历史和自然规律也证明了这点。像可口可乐公司,地处美国的亚特兰大;像阿拉福兹公司,地处丹麦的奥胡斯;像奔驰公司,地处德国的什么地方?是柏林吗?是法兰克福吗?不,是斯图加特。像利乐公司所处的是什么地方?—“聋得”(隆德)听不见!美国IT行业的中心,既不在纽约,也不在华盛顿,而是在硅谷。所以,世界级的大公司,往往出在小地方。大家看看世界500强,算算规律。雷德蒙德,因为微软公司而闻名;斯图加特,因为奔驰公司而传名;举母,因为丰田公司而更名。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是当时的大城市吗?不是。因此,古人留下一句话:“宰相必取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

为什么小地方反而容易有这样的天赋?因为小地方想做大事的时候,思维上往往想的是全局!你想,东京的企业只要占领了东京,就可以是日本老大;北京的企业只要占领了北京,就可以是中国老大;而我们呼和浩特的企业,只有占领了全国市场,才可能排得上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办法。

说到“物竞天择”,自然就说到了竞争。事实上,一个地区有两个竞争型企业,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奔驰与宝马,那是一种幸运;之所以可口可乐走出美国摆遍全世界,是因为百事可乐逼宫城下;之所以奔驰跑得快,是因为宝马撵得紧!

我也曾专程去泰国的道德文化城学习过《道德经》。老子说,江河所以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也。居下者贵,是老子“上善若水”的独特体现。江河善于居于下所以能穿越百谷东流入海,人善于居于下、善于谦恭所以能有大的发展空间。“至刚者易折,至柔者胜于刚”值得深思。

动网沙滩 发表于 2018-11-4 13:11:56

四、宁愿睡船板,也要当老板
在序言中提到,福清老大娘,即便是家财万贯,也没有坐享清福,深夜还在卖菜吆喝,这是她许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习惯。有人说,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辛劳干吗?其实这种辛苦,在她来说已经不是一种苦,这是福清人普遍具有的精神。在漫长而又暂短的人生拼搏中,他们已经习惯了把吃苦受累当成是本领、阅历和资本,把吃苦当吃福。

世界福清侨商联合总会常务副主席、福清市嘉旭塑料纸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民生说:“福清人祖祖辈辈艰难地谋生存,磨炼出一种刻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信奉‘只有冻死的苍蝇,没有累死的蜜蜂。’他们漂洋过海,‘宁愿睡船板,也要当老板’。”

●有啥苦不能吃
侨商在中国商界是非常独特的群体,他们远渡重洋在陌生的国度里开创一番事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福清人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坚忍不拔。早年有关福清人漂洋过海的传说都是真的,而且事实只有比其更悲惨。

生活困顿打磨出了福清一代又一代人敢作敢当、顽强打拼的豪气。在20世纪80年代末,漂洋过海就等于玩命。但是对福清人来说这就是机会,因为他们有信念,他们承载着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希望。

一位旅居日本的福清老侨说,到了海外,就好比哑巴聋子,他们只得小心翼翼地说话做事,运气不好的就被抓起来打个半死再送回来。那时,最苦、最脏、最累的活都是福清人在做,每天至少打两份工,大部分都是三份工,吃的是人家剩下的或者便宜的食物,睡就有点以天为被地为床的意味了,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能入睡。如果以他们这股拼劲足够在日本住好点儿,吃好点儿,但他们宁肯自己苦点也不愿意“奢侈”。他们吃过苦,知道赚钱不容易,能省一分是一分,为的是把钱拿回家盖房子。那时,房子就是一个人的门面了,不管你在外多苦,为的是下一代不再跟着吃苦。正是一股风气带动一个城市的发展,才有现在傲立全球的福清精神。

吃苦是原始资本的积累

福清人,一个最能吃苦耐劳的群体,只要工资高,不管是多脏多危险的地方都有福清人的身影,他们是为了赚钱会拼命的一群人。

福清人为了下一代能够活得更好,背井离乡地漂泊在海外,或者是外省。这种情况也制造了大量的空巢少年。直到后来他们的孩子们也沿袭着祖辈父辈的传统漂洋过海!

海外打工是很累的。切冻鸡、洗盘子、收酒瓶,甚至是抬尸体。他们自己逼自己,付出多少收获多少。给多少钱人家进厂前都会和你明说,做不做随你,福清人不由分说地埋头苦干。

有一位福清哥曾经在海外打拼了10年,2006年申请回国。在海外,他一次最少给家里寄10万元。前几年,家里人用他寄回去的钱盖了6层楼的大房子,拍了照寄到海外。他的同事看到后都不相信这是他家。同事们无法理解,这个一天打3份工,总是吃店里扔掉的过期食物,晚上睡在餐厅过道上的人,家里怎么可能会有那样的豪宅。

的确,福清人在外打拼和积累财富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上辈人拼死拼活的干个十几年后,把积攒下来的钱财盖个房子再做大业。当大家都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时候,城市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福清只是一条沉睡的蛟龙:20世纪90年代的福清就是一条逐渐冒出海面的蛟龙;而现如今,福清已进入蛟龙出海的时代。

●鸡叫做到鬼叫
漂洋过海很危险,有些人还没到目的地便命丧旅途。即便面临把命丢在半路的危险,依然不能阻止福清哥前赴后继出国务工。“不让他们出去,除非海水干了”,一位老福清哥说。

一位福清哥在海外待了19年,做过5年洗碗工、8年西餐厨师,他每天工作到夜里11点。他每月工作28天,每天240元人民币报酬,一个月能拿到6000多元。他3个月就还清了为去海外借的1万元借贷。后来,他回到福清,开了几家西餐店,建了栋豪宅,过上了富豪的生活。

其实,出国打拼的福清哥,无论是去日本,还是南非等地,刚到当地,面临的困难都是一样的,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点:第一,语言不通;第二,水土不服。

方则江以去莱索托的同乡为例,他跟我们讲,从福清开始坐飞机,在香港转机,每个人到了莱索托,坐在小飞机上,往下一看,这么荒凉、凄凉,荒山野岭,比任何一个地方都荒凉。小飞机在颠簸着,内心忐忑着,很多人都哭了,感到在这里很难生存。凄凉其实还没关系,接下来还有不适应,头晕目眩,高原反应。

动网沙滩 发表于 2018-11-4 13:13:37

五、微笑是个宝,善用笑到老
在序言中提到,深夜卖菜的福清老大娘笑容可掬,那笑脸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深夜本来行人稀少,她却没有因此而停止叫喊,即便是没有人的时候,脸上也挂着笑。在我看来,这便是福清人的乐观。

●不道天涯苦,只言奋斗乐
这几年,在我与福清人的接触中,我感觉绝大多数福清哥爽直、务实、有血性,在他们的词典里没有“作秀”这个词,福清人爱也好,恨也好,全挂在脸上:哭,尽情哭;笑,痛快笑。坦坦荡荡,清爽极了。福清人热心热肠,求福清人办件事,只要他们能做得到,绝对没问题。

我经常和福清人交流,常会为他们特有的幽默而忍俊不禁,开怀大笑,之后回味无穷。

他们总能将自己的烦恼通过最言简意赅的方言来一吐为快,在一阵豁达、一阵豪爽地倾泻过后,任何不快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为了写好这本书,我们采访了很多福清哥,当问及他们过去吃苦打拼的经历,他们都说不出来,又好像是想不起来。任何困难在乐观的福清哥看来都仿佛天上飘过五个字:这都不算事!

我想,福清哥天性乐观,或许,那段苦难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简单的“受苦”,并没有过多的意义;或许,苦难对于他们来说,是上天的一种恩赐。很多人在苦难面前望而却步,苦难对他们来说,反而成了生命中最好的养料,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做了良好的铺垫。

●苦了谁?乐了谁?
说到苦,方则江会长说:“真正苦的其实是老侨。”“老侨”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前后走出国门的华侨,包括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及70年代回国定居的归侨和侨眷。他们坐帆船漂洋过海,去印度尼西亚,去南洋,要多苦有多苦。但是他们从不说那些苦。

说到自己这一辈新侨,方则江会长没有直接说自己吃了多少苦,反而说起了他们去过的地方的那些人们的苦,还有战争给一些国家带来的苦难,疾病给当地人带来的苦痛。作为中国人,作为福清人,他们也乐于去帮助住在国的当地人。

世界福清侨商联合总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澳门兴业贸易公司总经理陈燕明说:“因为经历,所以懂得。”福清哥深知自己的经历有多苦有多难,所以就更懂得感恩与珍惜,懂得施舍和给予,他们更愿意去帮扶那些受苦的人。有的时候,苦难能带给他们更多感知生活的力量,让他们更乐观地对待生活,对待各种危险和困境。

虽然福清哥曾历尽艰辛,吃尽苦头,但他们并不以此为苦。苦难,让他们对幸福的追求更加执著,曾经的苦难,让他们对实现中国梦有更大的追求和动力。

陈燕明先生
开放而不满足

乐观的福清人,具有现代精神和开放气质。

福清人开放意识强,较少保守思想。“使船不等爸—乘潮流就得抓住机遇而行。”他们讥笑那种只图“喂好笼中鸡,不想青山鸟”的小农保守思想,甚至提出“家无浪荡子,财从何处来;家无远游人,官从何处来”的见解。他们嘲笑那种不敢出远门的人是“船头怕鬼,船尾惊贼”的懦夫,而赞美“有心吃蟠桃,不怕西天高”的勇士,认为出去谋生的人有出息,把他们赞为“鲤鱼出大溪,找到好前程!”

福清哥不满足于固守家园,也不满足于小富即安,不论多么艰难,他们都要乐观地去打拼。他们以不满足的心态去闯荡,以脚踏实地的行为去做事。

●坐忘人生悲欢离合
福清哥去外面打拼,面对骨肉分离甚至生离死别,他们从不退缩,把这种痛苦藏在心底,化作打拼的动力,不顾一切地奋斗,坐忘人生悲欢离合。

动网沙滩 发表于 2018-11-4 13:14:12

六、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序言中写到,福清老大娘直到深夜还在卖菜,她不断地叫卖,不管有没有人,依然那样坚持,在我看来,这便是福清人的执著。

●认准了,就去做
世界福清侨商总会常务副主席、中晋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茂星说:“福清人做事只要认准了,要做就要做得最好,做得最大最强。”福清人永不言败,做事业,一定要做到成功,败了就转行和重新再来,直到做成功。

不管在海外,还是在国内,福清人都有这种脾气。比如在印度尼西亚,“水泥大王”、“面粉大王”、“纺织大王”、“钢铁大王”、“铝业大王”,都是福清人。

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广东、深圳一带的机砖厂,基本都是福清人在搞。

90年代,遍布全国各地的加油站,也多是福清人建设经营的。

前十几年,福清养鳗业最红火的时候,曾出现国内一年出口日本10万吨的鳗鱼中有2万吨来自福清的辉煌局面。

这几年,房地产,从北京、上海、广东、成都、武汉等大城市到小县城,都有福清人参与开发,而且规模都很大。

再说煤矿业,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新疆、青海,有许多福清人涌进当地参与投资,一投就是几亿乃至几十亿。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福清人具有风险意识,但他们也反对犹豫观望,讥笑这种犹豫不决办事不成的人,是“等摸着枕头,天已亮了。”当然,少数福清人受骗上当或遭遇意外挫折而倾家荡产也是有的,但这并没有吓垮福清人,人们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见人罢官挨斩,不碍漏夜赶科场。”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在南非、莱索托开店的福清人,几乎都被抢过,1998年,莱索托发生动乱,80%的福清哥的店被烧毁,也有人悲观失望,想回来,但是他们最终挺过来了。劫难过后,有的福清哥身无分文,“莱索托福清同乡会”就组织每个店出点钱,大家互相帮助,就这样重新好转起来。“莱索托福清同乡会”就是方则江发起组建的,过去那里的福清生意人也是一盘散沙,方则江过去后成立了同乡会,把福清华侨团结起来,每个福清人都加入,后来国内的外省人也想加入。

得知我要写福清哥,倡导福清精神,很多没见过面的福清朋友都提供了大力支持。福清侨办原主任黄道强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福清哥顽强拼搏,即使经过人生低谷也能重新振作起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经历起起伏伏。黄道强主任给我们讲过几个案例。他提到他的一位朋友新侨高文新先生,他是匈牙利福建同乡会原会长,现在是那里的名誉会长,在匈牙利高文新先生有个高氏集团公司,做得非常好,2007年黄道强主任到那里访问,高文新先生举办了一个年会,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的大使和参赞也都参加了。此后,黄道强主任和高文新先生经常接触,成为朋友。后来高文新先生把一部分资金投到国内来,在云南做金矿,在山西做煤矿,现在还没收回全部投资,但高文新先生仍然不气馁,乐观面对。其实,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像阿根廷的新侨严云祥先生,他是阿根廷三福商会第三任会长,也是有代表性的人物,这几年他把主要精力跟资金都调回国内,投资房地产和煤矿,很多资金都投入进去但也不是太理想。但不管怎么样,他们依然信心十足,乐观进取。

黄道强主任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印度尼西亚老侨姚春桂先生,他祖籍福清宏路金印村,已有九十高龄,他在印度尼西亚创办YASONTA集团、雅逊达电器工业厂、雅逊达纤维制造厂、建春贸易公司,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前,号称“东南亚电气大王”。1997年,受到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在他的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印度尼西亚副总统梅加瓦蒂去看他时问道:“有没有困难,你给我们国家作了这么大的贡献,我可以帮助你。”姚春桂老先生说:“没有,没关系,很快就会过去的。”其实,那时他自己家里连水电费都拿不出了。这么大的电器大王,那时都不曾胆怯气馁,简直不可想象。

黄道强主任1999年年底去印度尼西亚看望他老人家,姚春桂老先生说:“你不要见笑,当时面临那种情况,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福清哥,我们能说有困难么?我们必须坚强面对。”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黄道强主任,也打动了我们。正是千千万万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千千万万顶天立地的福清人,让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气魄能够屹立于世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民族气节,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当时金融风暴曾让国外的很多企业蒙受损失,甚至垮掉了。但福清哥姚春桂的精神没有垮下去,还那样顶天立地。后来,姚春桂又重整旗鼓,从德国那边引进养鸡设备,并接触纺织,做棉纱,优星纺织就是姚春桂独资6亿元人民币建的大型纺织企业,他那么大年纪,每天走路到工厂,经营两三年后,企业逐步恢复过来。他非常爱国爱乡,积极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如为兴建水利、办电灌站、建村委大楼出资,还向老人福利基金会捐款,同时,宏路镇侨联大厦、宏路影剧院、宏路医院综合楼、渔溪虞阳医院姚周楼、虞阳中学科技楼、东张中学科技楼、宏路姚世雄中学、金印小学、金印村环村水泥路都是他出资捐建的。

●埋头耕耘悦乐土

动网沙滩 发表于 2018-11-4 13:15:15

七、因为用心,所以感恩
在序言中,我们提到,买了福清老大娘的一点儿菜,她便连声感谢,直到我们走远,还能听到她的感谢声,这让我们感到很不好意思。在我看来,这种感恩的心态是福清哥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体现在孝道、乡情、慈善、公益上。

●百善孝为先
这里我还要先提到“大哥”,林文镜大哥那么爱家乡福清,应该首先感谢他的母亲陈春宋女士,这位地地道道的福清母亲,落叶终归根,她在临终之前要林文镜答应她把家乡建设好。按母亲的遗愿,林文镜大哥用专机把他母亲的遗体从新加坡运回福清老家溪头村安葬。

林文镜把溪头村建成有名的“福建台湾工业村”—洪宽工业村,里面有一个“福清洪春松涛园”,“洪春”取自林文镜父亲林洪宽的“洪”和母亲陈春宋的“春”……这座投资近1亿元的村内公园已成为工业村乃至福清市民的主要休闲区之一。

八十多岁的林文镜激情满怀地说:“我是家乡的儿子,儿子为母亲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

我发现一个现象,凡是把企业做得很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孝顺。薛经官,仅他捐给敬老院的钱就是很大一笔。我们到他的庄园里做客,他的客厅里,正中显要的地方放着他父亲的照片。不光如此,他还在充满着浓郁欧式风格的大庄园中,专门为了他的母亲,

薛秋红
隔出了一个两居室的中式装修格局,我们进去看了一下,里面放着红木的老式床,这和整个庄园的整体格局不相符。薛经官的女儿薛秋红介绍说:“我奶奶住在这里,因为奶奶喜欢这种中式的传统风格,所以我们专门为奶奶布置了这个格局,而且怕我们不在的时候,奶奶会孤单,专门安排了一个保姆二十四小时陪着奶奶。”薛经官的女儿很真诚、很谦逊,目前也在经营着一家传媒公司,相信家族的孝道家风也会被她融入企业的文化当中,加以传承。

在探访福清的过程中我发现,福清这座城市在春节、清明、中秋等几个时节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不管多大的企业家,不管身处何方,每逢这样的节令,绝大多数福清人都要赶回家乡,与长者团聚或祭拜祖先。

青海聚能活力源饮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庆华是做高端“瀞度水”的,我问他为什么起瀞度这个名字,他说:“做人和做企业一样,人生需要高度,心灵需要瀞度。”一个人最起码要有孝道,其实,懂得大孝的人,才更懂得怎么赚大钱,孝顺往往是他们的动力,先是对父母的孝。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不纯净,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可能对员工、对客户负责任呢?

郭庆华先生
福清人虽然认同“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但他们更相信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孝顺父母,如果他们不走出去,那么就没有今天的福清和福清哥的今天,家中的父母一般都很开化,虽然不舍得子女漂洋过海,但是他们一致认为这是好事,是孩子的事业。通过福清哥的打拼,他们的父母现在应该深刻地了解到了其中的无奈和价值。原来离开是为了回归。

在大富后更有了恋家乡的“孝”,所谓,回报家乡孝为先。

有位朋友说得好,大家求财的时候,注意一下身边最大的福田,不种世福种,岂得福之人!

●寻根溯源,点亮心灯
福清哥有很深的“根”情结。不论闯到哪里,他们都牢记:“我的根在福清。”

作为一个漂泊的行者,时常忍受这思乡之情的吞噬和咬嚼,落叶归根,只有当自己真的成为秋风中飘零的落叶,才懂得那种寻根的情结。在长久的离家之前你永远不会理解。

致富不忘造福家园

在林绍良、林文镜等侨商的带动下,更多的“福清哥”凭借自己的才智和经济实力,在海内外商海追潮逐浪,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爱乡之心,他们主动把从海外赚到的钱,投资到家乡办企业、搞建设、资助公益事业,时刻不忘支持家乡建设。我们重点采访过的20多位福清哥无一不是如此。

动网沙滩 发表于 2018-11-4 13:16:14

八、家有万金,不如日进一文
在序言中提到,那位福清老大娘虽然有着殷实的家庭背景,却并不愿坐享清福,按理说,家有别墅,外有生意,儿女孝顺,她犯不着辛苦,何况这么大的年纪,但她不会坐在功劳簿上,不会在原地踏步,她把每一天都当作新的开始,不管家里有多少钱,都要自力更生,所谓“家有万金,不如日进一文”。在我们看来,这正是福清人的另一个群体特征:自强。

●不分贵贱
有人说,福清哥有钱就盖别墅,讲派头,自己却不舍得吃穿。但你要知道,福清人穷了那么多年,即便是这些年的好光景,也是蛰伏拼搏了几十年才换来的,甚至是用命换来的,吃的苦就更不要说了。其实福清人能拉下脸,吃得苦中苦,去别人不敢去的地方,干别人不能干的事,又是谁能学得来的,即便学得来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即便去做,又能坚持多久?

如果问,十亿跟一亿哪个多,福清哥会说一样多,因为“福清思维”从来不看数据。“十亿跟一亿差不多”,这不正说明福清人没有贵贱、豪气冲天嘛!不论遇到什么,他们敢于破釜沉舟,屡败屡战,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自强正是在命运风暴中奋斗的汲汲动力,是在残酷现实中拼搏的中流砥柱。

●附:福清人物
薛书立
扶贫状元
引自《侨商使命》,原题《读书立身,慈善惠人—薛书立》,文/祁胜利,主编/何钢。

走南闯北建筑工,来到山西为基点。

八五成立建筑队,承包工程受好评。

创建福立焦化厂,涉足煤炭履艰辛。

矿区员工同吃住,技术革新以立足。

转型焦炉投洗煤,事在人为有干劲。

聚财有方散有道,安度危机因守信。

扶贫助学安闭路,济困供气建公寓。

心怀贫弱多善举,修桥铺路慰老民。

乐善好施尤重教,继往开来爱打拼。

在薛书立家的院子里,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豪华的连体大别墅以及停在楼下车库里的劳斯莱斯与奔驰,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宅子的主人是一个原来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及建筑工人出身的福清籍大老板。一进薛书立家门,正在接待客人的他马上热情地迎接了我们,端茶、递烟、面带微笑,迅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面对我们的采访,他始终含笑着说:“我其实也没做什么,是我的运气好。”当我们了解他之后,我们知道正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成就了他的“好运气”。

薛书立1957年生于福清龙田镇积库村。1972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1977年,20岁的他背井离乡跟随福建华侨建筑公司走南闯北,当上了一名建筑工人。7年多的打工生涯,他历尽艰难、饱受劳苦,感到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自己的发展。为此,他发奋自学科学文化,先后自修哲学、法律、企业管理和建筑工程等门类的知识,理论和专业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984年,他来到山西,并把这里当作事业的基点。1985年,他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建筑队,当时只有几十名员工,先后在山西水峪、兑镇煤矿承包建筑工程,由于管理严格、质量过硬,受到业主好评。从此,他打开了市场,壮大了队伍,增强了实力。

九、兄弟合力,其力断金
每一次落笔,我都不禁先想到,序言中提到的那位福清老大娘,其实她在深夜卖菜,也只是帮着她的老姐妹们投的一项蔬菜生意罢了,这在她的所有投资里微不足道,但她还是尽心尽力,卖不出去的怕浪费,就亲自去卖掉,同时,她也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她还照看着几个餐馆、商场,和其他乡亲老友投点地皮生意之类。这个不行,那个行,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也是福清人的特点,小笔小笔地抱团投资分蛋糕。

●抱团打天下
在与福清哥接触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这样关键的两种特质或说显著特点,一个是在前文多次提到的“爱拼”,再一个就是抱团。

他们喜欢扎堆在某些行业。如养鳗,福清鳗农就联合成立鳗农专业合作社,“抱团”扩大鳗鱼内销市场。

福清人更喜欢走出去抱团发展。在海外的很多非福清的华侨对福清人都很敬重,他们说:“福清人很果敢,他们非常抱团,外出务工的人非常多。福清人通过勤劳努力,积累一定的资本后返乡带动家乡建设,非常了不起。”

很多地方缺乏“不团结就会葬身鱼腹”的危机感和团队意识,福清人在很多地方都是抱团做生意、投资非常给力。还有民间标会(这里指的是“互助性标会”,而非“投机性标会”)可以做起点资金,就如一个项目3~5个大股东发起,然后大股东再发展小股东。福清做什么行业都喜欢抱团做,像做超市水产就有很多福清人。

有人讽刺国人,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这种“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在福清人身上几乎没有。一个福清人是一条龙,三个福清人是三条龙,合起来是巨龙。或者说一个福清哥是一条船,三个福清哥在一起是大船,更多福清哥在一起就是航空母舰。

福清哥改变了“一个人是龙,三个人是虫”的看法。福清哥在外面俨然成了福建的一面旗帜。正如福建的简称“闽”,闽字拆开来讲,在家是条虫(好男人),出门就是龙(好商人)。甚至有人说,天下的福清人是最抱团和最能互助的人群。

●不唱“独角戏”、多跳“集体舞”
福清人投资做生意,不会都压在一个上面,往往是几个人一起互相投。要赚钱,大家一起赚;要亏本,大家一起亏。另外,福清人主要是靠家族性的投资,不从银行贷一分钱。

他们做生意的思路和一般人不同,比如有100万元,如果做投资,一般人都会把这100万元投在一个项目上。福清哥会拿51万元投在一个主项目上,如做家具,剩下的49万元,会投资其他的领域。如几个福清哥,有主做家具的、主做建材的、主做水泥的、主做海鲜的……做不同的产业,大家每个都投一点儿,一兴百兴,万一一个产业不行,还有另外的产业,另外的产业不行,还有其他产业,如投10个项目,5个项目不行,还有另5个项目支撑着,你这不行,其他人那里还有你的份儿。不像很多商人,扎一个项目一个产业,一旦倒下去,船一沉,全军覆没。

福清在世界各地的同乡会很有名。同乡会的福清哥互相帮助,一家有难,百家支援。

很多地方的人出去,只管自己,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福清哥不是这样,如他们先去三个人,后面又去了十个人,前三个人便成了后面十个人的老师,先去的帮带后去的,再后来又过去五十人,前面十三个人便成了这五十个人的老师,福清人彼此之间包容,他们相互接纳,而不是排斥;会帮,而不会推。

每个福清哥出去之后,就是一颗种子,一个福清哥就是一个火种,就是一个小火把,聚在一起就会熊熊燃烧起来。

陈瑞平会长跟我们谈起福清人在阿根廷,旅居阿根廷的华人华侨总共11万,光福清人就有4万,买会馆很能体现福清人的团结奉献。他说:“买会馆是2002年,2003年4月21号产权交接,会馆地处阿根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段,离国会200多米,离警察总局100多米,这个地方原来是阿根廷工人之家,改建为华联华侨之家,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里面还有室内篮球场、会议室等。”在阿根廷的福清侨亲,拿出自己买房子的钱,合起来盖福清会馆,那纯粹是捐,他当时的观点是一馆两会,以馆养会,林绍良、林文镜都是名誉主席。

福州300多万华侨,仅阿根廷闽侨每年就有10亿美元汇入国内家乡,这有助于家乡的经济建设。有领导说:“阿根廷闽侨用10年时间做了人家100年的事情。”南美洲像秘鲁、巴拿马这些国家,华侨的历史都是150年以上,阿根廷的华侨,是新侨,只有20年的时间。

陈瑞平1994年去阿根廷投资移民,他发现在那里开超市应该是很好的投资项目,便鼓励侨亲开超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赊账,不拖不欠。一开始福清人四人联合才开130平方米的超市,这是阿根廷超市的鼻祖,后来至几千家,遍布大街小巷,100米一条街,为了避免竞争,共同发展,陈瑞平规定三条街内不能再开,城外郊区地带五条街内不能再开。在阿的福清人95%经营超市,几乎把沃尔玛挤掉。

像陈瑞平一样,在海外,福清人总有一两个领头人,在他们的牵领下,把大家聚合起来,抱团发展。

●连帮带:一带百、百带万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爱拼才会赢:了不起的福清哥》全文下载(网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