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20-4-13 10:17:00

战斗在红色苏区罗汉里


罗汉里位于福清一都镇,山高林密,景色宜人。这里枫红松碧,清溪潺潺,和平时期的确是原生态旅游胜地;这里山势逼仄,人迹罕至,加上山路蜿蜒、物产丰富,战争年代具有开展游击活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由于地处永泰、闽侯、福清、莆田“四不管”地带,当年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相对薄弱,既易于隐蔽,也易于进攻和撤退。

挺进罗汉里
1935年初,中共福清中心县委书记黄孝敏和县委委员刘突军、陈金来等,带领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工农红军福清游击大队开进了罗汉、山坑,开辟了以罗汉里为中心的福永边游击根据地。黄孝敏当初看中这块地盘,是极具卓越眼光的。

那时正是春寒乍起时节,雨水较多,人畜易病。游击队隐蔽山崖挖洞宿营,条件十分艰苦。为提高战斗力,黄孝敏、刘突军、陈金来等县委领导人与战士们刻苦训练瞄准射击、大刀砍杀、摔跤搏击等军事技能。艰苦封闭的斗争环境,锤炼了的革命意志,提高了战斗能力,极大的提升了集体的凝聚力,他们所挑选的战士后来都成为革命骨干,许多人表现出了各自才干和坚强作风,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生命。
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陈金来曾赋诗一首,表达了匡时济世、百折不挠的决心,“春雨潇潇天欲寒,我乘云鹤上层峦。纷纷黄叶飘零日,还把山河回首看!”
5月,福清、莆田两个中心县委在福清西区樟溪(掌溪)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两个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闽中特委,王于洁任特委书记,组织部长黄孝敏,宣传部长潘涛,军事部长刘突军,青年部长余长钺。中共闽中特委的成立,结束了两个中心县委各自为战的局面,在组织上为坚持闽中三年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游击武装力量创设了更大的活动范围。


6月,原福清游击大队扩编为工农红军闽中游击队第一支队,队伍近百人,由魏耿任支队长,黄孝敏兼任政委(后由刘突军担任),杨采衡任参谋长,以罗汉里为根据地。10月下旬,第二支队在常太漈川军事会议召开后成立,由郑金照任支队长,潘涛为政委,以莆田县常太山区为根据地。两支游击支队成立后,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捐、抗税、抗租、抗粮“四抗”斗争,镇压了一批地方反动势力,又能让广大贫苦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过上安宁生活,深得群众拥护,游击根据地因而得到巩固。
开辟补给线闽中特委成立后,福清中心县委改为福清县委。特委委员陈炳奎兼任福清县委书记,陈金来为副书记,陈振芳、池亦妹仔为委员。此时,闽中红军游击队迅速发展到七八十号人马的规模,但给养问题日趋突出。

为解决经费问题,陈金来以整雅皮鞋店为掩护,一方面收集情报,发展福清地下组织;另一方面,坚持白天做鞋出售,把收益全部交给游击队,作为游击活动经费。陈金来还经常让妻子何梅金到海口的斗垣、东阁和阳下漈头等地筹措钱款。
通过小本生意等途径筹集款项,对日益壮大的游击队来说,已然是杯水车薪。为了给游击队提供稳定的给养保障,县委在海口塘头村岭兜俞海妹弟的家里召开会议,决定组织武工队,由陈金来担任武工队长,开展向地主要枪要粮的斗争,帮助游击队度过难关。
1935年8月29日晚上,陈金来带领20余名武工队员,趁着天黑,悄悄包围了阳下溪头大地主马土地山家的大院。马家有山有田富甲一方,大院大门是用一尺多厚的柯木做的,难以撞开;围墙高三、四米,游击队没有准备梯子,一时不能翻越。陈金来命令轻功上乘的杨亦媚与俞海妹弟扎马骑肩,挺举弹跳,攀墙而上,借风雨声掩护进院打开大门。马家人酣睡正香,被从被窝里拉起来时,见到满屋子的游击队员,全都傻了眼。武工队在马家搜缴了5支步枪,千余发子弹,还逼地主交出1公斤黄金、3000块大洋。第二日,陈金来即派俞海妹弟把缴获的金银武器,全部送到罗汉里交给游击队。
有了这笔巨款以后,游击队的给养大大改善。于是在黄孝敏带领下的第一支队频频出击,不断取得战果。但缺医少药,伤员医治是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刘突军、杨采衡要求福清县委设法争取进步医生参加革命。县委交通员俞海妹弟把支队领导的意见向陈金来作了传达,陈金来便动员在海口开“复苏”诊所的长乐籍医生陈亨源出来参加革命。
当时福清县委为保存实力,把干部集中到半岭、罗汉里一带活动,成立地下革命斗争总指挥部,因此陈金来当时不在海口。好在陈亨源长期在海口镇上行医,与陈金来夫妇素有来往,大家彼此十分熟悉,陈金来便委托何梅金动员陈亨源参加革命。陈金来夫妇的长期熏陶和引导,早让陈亨源对革命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和向往,因此一经动员,他便毫不犹豫答应了。从此,陈亨源想方设法为游击队输送药品,不辞艰险亲自到罗汉里为游击队指战员诊治伤病,解决了游击队的一个重大难题。
因福清县委集中在西区活动,东区工作比较薄弱。县委考虑再三,决定派陈金来返回海口,加强东区、北区的领导工作。陈金来回到海口后,继续秘密带领武工队打地主、搞经费,尽最大努力为游击队筹资筹款。这期间,夏淑琼把次子陈振先送到“整雅”皮革店当学徒,白日做工学艺,晚上随陈金来外出活动。在陈金来直接引领下,陈振先第二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担心驳壳没有枪套容易生锈损坏,师徒俩用店里储藏的最好皮料,缝制了一批枪套,送给游击队使用驳壳枪的同志。
伏击河村桥

陈金来再次回到游击队后,其负责的组织工作有很大起色,情报来源也得到很大拓展。
从琯口到一都,群山绵延,人烟稀少。路上行走,极易引人注意。陈金来虽已30多岁,但外表斯文,皮肤比较白皙,明显与众不同。为了更好地伪装自己,陈金来常常有意待在太阳底下暴晒,把皮肤晒得与山民一样黝黑,这样仅凭外表,已无法辨别其真实身份。因而在以后的对敌斗争中,陈金来多次躲过敌人哨卡的盘问,自如进出罗汉里根据地。
从1935年至1936年初,闽中游击队第一支队向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5次比较重要的战斗,其中最有影响力是河村桥伏击战。
1936年2月下旬,春节之后正在等待新的战斗命令的第一支队,接到了特委委员潘涛送来的情报,国民党福建省银行副总经理韩疆士等一行将于近日坐车从厦门经福清前往福州,还有一部运钞车随行。
第一支队获得情报后,决定由陈金来负责侦察,以选择伏击地点。陈金来化装成砍柴樵夫,沿线考察,发现往西北,青口平原无险可据,敌人易逃我方难撤;往东南,镜洋一带的情形也相差不多,只有闽侯与福清交界的相思岭地段,道路弯多险滑,车辆行驶缓慢,敌方视线不佳,是易攻易撤的最佳伏击地点。

为确保战斗胜利,支队决定由杨采衡根据陈金来的初步侦察结果,率领先头精干战斗小组到河村桥实地勘察,研究部署伏击地点与撤退路线。
入夜,刘突军、魏耿、杨采衡等率领70多人,从驻地罗汉里出发,在相思岭河村桥附近设伏。潜伏到第二天下午,才等来了厦门方向开来的2部车,成功伏击并抓获了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小舅子、福建省银行副总经理韩疆士,大田县长萨桓等7名国民党要员,缴获长短枪8支以及部分金银和200多万元现钞,震动了八闽大地。
撤出罗汉里
河村桥伏击战后,国民党福建省当局召集紧急会议,布置由驻军、宪兵、保安等组成一支总人数3000多名的队伍,并出动飞机、装甲车,对罗汉里根据地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清剿”。在反“清剿”斗争中,罗汉里根据地群众付出了巨大牺牲,被捕200多人,被杀12人,房屋被焚毁140多间。
在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里,根据地各路隐蔽力量基本保存下来,但支队长魏耿却经不起艰苦考验叛变投敌。1936年4月底,闽中特委领导从国民党报纸上获悉魏耿叛变消息,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即派黄孝敏回到福清,通知刘突军、吴德标率主力撤出罗汉里,迅速向莆永边转移,并与王于洁亲自带领的第二支队会合,后并入第二支队。
与第一支队领导失去联系后,陈云飞带领10余名连(江)罗(源)籍战士翻山越岭过闽江,撤往宁德山区。离开前,陈云飞派人通知陈金来领导的福清武工队,说如果在福清无法坚持游击斗争,可到宁德虎坝岩柄村去找他们。
与黄孝敏、刘突军突围分散后,陈金来看到武工队不仅在福清无法活动,连隐蔽都成了问题,遂决定率领10余名福清游击队战士,转移到宁德隐蔽休整。5月底,武工队陈正顺、郭士春、念长金、杨亦媚、俞昌福、俞海妹弟等10多名战士,在陈金来的带领下,夜行晓宿,经长途跋涉辗转达到宁德,与先期到达虎坝的陈云飞部会师。两支队伍会合以后,声势得到壮大,多次袭击闽东敌保安团和乡公所,宣传革命道理。1936年底,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处派出大批保安队到虎坝山区清剿,游击队边打边撤,摆脱了强敌,转移到古田和霞浦山区隐蔽。
1937年2月,因闽中特委委员兼福清县委书记陈炳奎被捕,闽中工委决定由陈金来接替福清县委书记。陈金来带领所部战士从霞浦山区转移回融,在与陈振芳、池亦妹仔等取得联系后,重建了福清县委,恢复了福清党的组织活动。
游击队从罗汉里根据地撤出后,福清地方革命斗争一度陷入了低潮。自此,创立仅一年零三个月的罗汉里作为闽中红色根据地的历史暂告一个段落,但是罗汉里的革命精神就像一面旗帜,激励着无数闽中儿女前仆后继、奋勇向前……

作者:陈上旭、何善华。本文根据《红色苏区罗汉里》(《红土地》杂志2019年4月)一文整理。故事叙述何梅金(陈金来烈士妻子),于1970年。来源:知福清zfq

oiduets 发表于 2020-4-14 15:48:53

革命老区,底蕴深厚,人文厚重,红色旅游好选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斗在红色苏区罗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