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jieq123 发表于 2020-1-22 10:09:31

新妈妈,小心6种月子病

很多妈妈在生完宝宝后,都会从家中老人口中听到这么一句话“注意保暖,小心月子病”。可对于一些新手妈妈来说,似乎对月子病并不了解。今天就与大家聊聊常见的月子病。



Q1什么是月子病
月子病是指妇女在生产(含小产)之后受到外邪侵袭而引起的各种疾患的统称,在月子里没有治愈而留下的病症。妇女在生产后,因筋骨腠理大开,身体虚弱,内外空疏,如果此时不慎使风寒侵入,或大怒大悲,或过多房事,都能引起月子病。
月子病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分别是风犯血脉型、寒凝血脉型、湿滞血脉型和寒热错杂型,由于此类疾病技术与风湿性疾病,同时也与产后血虚、风寒侵入血脉有关,因此此种疾病使用一般性的抗风湿性药物效果并不明显,也正因为如此才称此病为“产后风湿病”。
Q26种月子病
产褥热 ▉
产褥热是由于产后致病菌侵入生殖器官而引起的疾病。产褥感染严重的话将会影响新妈妈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 预防措施
充分休息
生产后新妈妈应该放松心情,多休息。感觉身体不适,尽量把宝宝交给家人照顾,新妈妈应专心休息,这样才能加速体力恢复。
保证充足水分
补充水分对于已经发生产褥热或是排尿不畅的新妈妈而言非常重要。最好每日摄入2000毫升左右的水。
注意清洁卫生
产后恶露会持续一段时间,新妈妈要勤换卫生护垫和内裤,尤其会阴有伤口的新妈妈,如厕后最好能用温水冲洗会阴部,以减少感染发生。
保持手术伤口干燥
剖宫产的新妈妈一开始可以用热毛巾擦拭身体,等到产后7-10天再洗澡,以减少伤口发炎的可能。要保证伤口干燥清洁。
适度加强营养
新妈妈哺乳、恢复体力的同时,也能增强抵抗力,因此要加强营养补充,但也不要补过头,尤其是患有产褥热的妈妈。饮食应该清淡一些,避免油腻。



子宫脱垂 ▉
有些妈妈产后有小腹下坠或腰疼的感觉,这是由于子宫韧带和盆底肌肉在分娩后变松弛。使得子宫位置发生变化,子宫沿阴道方向往下移动,造成子宫脱垂。
■ 预防措施
不要久站
新妈妈要充分休息,在床上多换换卧床姿势。下地后不要久站,避免下蹲动作,不要手提重物,也不要过早跑步,走远路。
小心便秘
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因为便秘或慢性咳嗽等会使腹压变大。产褥期后可进行产后盆底肌肉的康复。
尿滞留 ▉
有些新妈妈产后由于害怕伤口痛而不敢排尿,或者产程太长压迫膀胱,造成产后排尿虚弱无力,膀胱发胀,排尿时点点滴滴很不通畅,这就是尿滞留。
■ 预防措施
活动一下
如果身体没问题,自然分娩的新妈妈在产后起床活动一下,能促进小便的排出。
热敷一下
可以在小便前用热毛巾或者热水袋放在腰腹部热敷半小时,或用温水冲洗外阴,促进排尿。

腰疼 ▉
新妈妈的骨盆韧带在刚生完孩子的一段时间内尚处于松弛状态中,腹部肌肉也变得软弱无力,子宫仍未完全复位,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猛然弯腰拾捡东西,或久蹲久坐,都会感到腰部酸痛。
■ 预防措施
正确喂奶
喂奶姿势不当是造成产后腰疼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宝宝喂奶一定要注意姿势正确,要多备些柔软靠垫,或者哺乳枕之类的用品。
少弯腰
把常用的物品放在触手所及之处,避免经常弯腰。
补钙
注意补钙,避免骨质疏松而引起腰痛。平时多吃牛奶、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C、D和B族维生素食物,增加素食在饮食中的比例。
适当运动
新妈妈可以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做加强腰肌和腹肌的运动,增强腰椎的稳定性。



妈妈手 ▉
产后身体虚弱,用吸奶器或一些家务在平时看来很轻松的小事,在月子期间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会感到手指发麻、疼痛。麻痛点多发生于从拇指到中指一半的位置。主要是因为过度使用手腕及拇指所造成手腕两条肌腱发炎。
■ 预防措施
避免肌肉损伤
产后做一些适当的运动和家务对身体恢复有促进作用,但要注意时间不要太长。
注意保暖
新妈妈月子里注意手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甩甩手
当你的手腕部出现酸胀感时,甩甩手,左、右转圈,不仅能消除不适感,还能锻炼腕部灵活性。
乳腺炎 ▉
产后1-4周是急性乳腺炎的多发期,由于乳汁排通不畅淤积,造成感染,新妈妈会出现乳房疼痛、发烧等症状。
■ 预防措施
保持乳汁畅通
产后及早开奶,让宝宝多多吮吸,如果宝宝吃不完,可用吸奶器把多余的奶水吸出。哺乳前可热敷乳房,这样能促进乳汁通畅。
防止乳头皲裂
乳头皲裂容易乳汁淤积,又可能因伤口而发生感染。准妈妈在怀孕6个月时,就可以每天用毛巾擦洗。如果被宝宝吸破,首先应该纠正含接方式,哺乳后局部用乳汁涂抹于乳头或乳晕上。皲裂严重时,暂时停止哺乳24-48小时,并将乳汁挤出再喂婴儿,以减轻炎症,促进皲裂愈合。平时避免对乳房的挤压,尽量穿宽松的衣服。
注意饮食
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等。用海带凉拌或炖鸡肉吃,可预防急性乳腺炎。
最后,新妈妈们平时要多注意保暖,预防月子病!

_亡犬兮 发表于 2020-1-22 10:22:02

转发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妈妈,小心6种月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