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9-18 09:17:47

唐朝篇(五)——倡导“四门学”的开闽宰辅—翁承赞



▲翁承赞(859—932 年)
翁承赞(859—932 年),字文尧,亦作文饶,号狎鸥翁,又号螺江钓翁,文秀乡光贤里漆林(今新厝镇漆林村)人。
// 坎坷的会试之路 //

他33岁才赴京都长安(今西安参加会试,结果落榜不第。但他没有气馁,留在长安继续复习功课。当时会试每四年才一次,所以翁承赞在长安一呆就是四年,这期间他拜名师访名人,学业大进。遂于唐乾宁三年(896 年)再次应考,殿试中了第四名进士,因为该榜第二名因故空缺,第三名补第二名,第四名补第三名。
因此,翁承赞实际上是中了探花。第二年他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陕西周至县县令。此后历任京兆府(今西安)参军、秘书郎、右拾遗等职。
// 冉冉升起的一颗政坛新星//

唐天佑元年(904 年),昭宗听说威武节度使王审知把八闽治理得非常好,担心他有野心,对外扩张,对中央王朝形成威胁,便封王审知为琅琊王,以此来安抚并束缚他。
册封时派哪个官员去宣旨,昭宗设想了几个人选但都觉得不适合。最后他想到右拾遗翁承赞是闽中福唐县人,能体现皇帝的诚意,而且官职相当,决定让翁承赞前去。
其实,王审知从来就没有扩大疆土的想法,他只想一心一意把八闽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好生活,为让朝廷放心,所以很乐意接受册封。
王审知十分欣赏翁承赞的才华,一再挽留翁承赞协助他治理八闽。但翁承赞没有接受,认为现在的皇帝对他还不错,而且唐末朝廷遇到很多麻烦,这样不辞而别显得不仁义。
于是,他在福州只停留了几天,就回长安复命去了。因为翁承赞奉使有功,朝廷赐其乡名“文秀”,里名“光贤”,堂名“昼锦”,以示恩宠。因此,新厝古称文秀乡光贤里。
// 激荡政局下的仕途 //
翁承赞回到长安仅仅三年,唐朝就灭亡了。907 年,朱温逼唐的末代皇帝哀帝“禅让”,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梁”。新的皇帝也看上翁承赞的才华,不仅留下翁承赞还提了官职。
此时,王审知为了闽中政局安定,给八闽人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主动向新皇帝打报告,表示愿意归顺梁。朱温很高兴,派翁承赞二度到福州,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再次挽留翁承赞。
翁承赞这次回福州,看到王审知对八闽的励精图治,身为一方之王,生活却十分节俭,穿戴也不奢华;重视人才选拔,实行轻刑薄赋,养民生息,确实是一位明君。但他没有留下来,考虑到如果自己不回去复命,新皇帝会怀疑闽王不是诚心归顺他,这样对八闽人民不利。
翁承赞回到长安后,新皇帝又要给他提官,他没有接受,以年事已高、叶落归根心切为由,辞去官职回到福州。王审知大喜,即封翁承赞为闽国同平章事,即宰相,后又封他为晋国公。
// 晚年归乡有所成 //

▲翁承赞倡导“四门学”旧址----福州孔庙
翁承赞为相后,全心全意辅佐王审知,大力推动取消闽江流域的所有关卡,使山区和沿海的物资得到交流,并在黄岐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口;倡导在福州设立高等学府,同时让州有州学,县有县学,并在乡村设私塾,推动和发展了八闽教育事业。

—END—来源:摘自《古贤福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朝篇(五)——倡导“四门学”的开闽宰辅—翁承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