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9-18 09:14:39

【古贤福清】唐朝篇(二)——御赐“广济大师”:释义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吾邑福清自唐圣历二年(699 年)置县迄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自唐大和四年(830 年)福清出了第一名进士林简言,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废除科举的1073 年间,从福清这片素重“诗书礼乐”、“登科第者甲于诸邑”的土地上,走出了1404 位举人、710 位进士,还有文学家、诗人、音乐家、书画家、理学家、史学家、天文地理历法专家、高僧大德及忠肝义胆之士等 500 多人。他们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用血汗和智慧铸就光辉灿烂的人生,不仅为家乡福清赢得了“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也带给邑人无尚荣耀、自豪与激励,至今仍不失为我们瞻仰和学习的榜样。
今天推出唐朝篇(二)——御赐广济大师:释义忠
释义忠(781 — 872 年),俗姓杨,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其父曾任福唐县县令,唐建中二年正月初六义忠出生于福唐县(即今福清)治所。贞元十一年(795 年),释义忠 14 岁,因劝说移任宋州(今河南商丘)的父亲改去贪婪恶习无果,便愤然剃度出家。

释义忠先是拜宋州律师玄用为师,随后遍访福建、广东各大名刹,先后到过福建武夷山、鼓山,广东佛山、罗浮山,拜访众多高僧,被石巩、大颠玄师等收为徒弟。
他好学不倦,废寝忘食,不仅学习佛教经、律,以修身养性;还学习太祖拳和少祖拳等武术,以强身扶弱;尤其重视对医学的实践与研究,深入民间,博采众长,救死扶伤。他几十年如一日,学有所得,成为一位道行高深、武艺过人、医术高明的禅师。唐宝历元年(825 年),释义忠从广东返回福建。


释义忠途经漳州紫芝山,见这里村落稀少,人丁不旺。打听得知,这里常闹瘟疫,缺医少药,所以一派萧条。他决定在紫芝山住下,走乡串巷,一边行医,免费为百姓治病;一边化缘,在紫芝山半云峰下建三平寺。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三平寺” 终于落成,远近僧尼闻讯前来投缘,三平寺很快成为方圆百里的名刹,更多的百姓慕名而来投医问药,一时间名震闽南。不想,到了唐武宗李炎登基,李炎对和尚有成见,下旨除庙赶和尚。三平寺太出名了,自然成了朝廷灭佛的目标。无奈,释义忠只好放弃紫芝山,率众僧尼到了山高皇帝远的平和县九层岩,再建一座新三平寺。

那时候,平和县境内的九层岩地区,山民过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活,住洞穴,穿兽皮,听天由命,生存艰难,不少山民被迫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
释义忠到了那里,深入洞穴,对山民嘘寒问暖,悉心为山民治病,向山民传授健身武术,被山民尊为“仙人”。消息传出,外迁的山民陆续回到山里来。
接着,释义忠传授他们先进的农耕技术,开垦荒山,建造田园,兴修水利,养牛造犁,插秧耘田;还教山民建筑村舍,男耕女织,使深山老林的山民们走出原始时代,走进铁器时代,使这里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六年后,武宗李炎驾崩,宣宗李忱继位。这位皇帝与前帝相反,认为佛教对教化百姓有重大作用,对国家安定有益,于是又复兴佛教。福建官员为了邀宠,投新帝所好,便把释义忠事迹上报朝廷。宣宗大喜,颁旨敕封释义忠为“广济大师”。
从此,释义忠名声大振,三平寺香火鼎盛。

唐咸通十三年(872 年)十一月初六,释义忠在三平寺圆寂,寿 92 岁。后人尊称他“三平祖师公”,在三平寺里塑像,把他作为慈善的神来敬奉。一千多年来,三平寺一直香火不断,连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都对广济大师顶礼膜拜,常捐款赠物,修缮庙宇。
—END—来源:摘自《古贤福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贤福清】唐朝篇(二)——御赐“广济大师”:释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