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西街道 发表于 2019-8-31 15:08:18

走街
塘边村走街习俗之巡游
江阴镇塘边村至今流传“走街”习俗。“正月十九看走街”,是江阴镇村民们的一句口头语,也是江阴人最感兴趣的民俗风情活动。
坐落在江阴镇的中东部的塘边村,是江阴镇的最大一个乡村,现有人口2700 人,该村是个面山靠海,风景秀丽的村庄,村前有连绵不断的大山,村后有浩瀚蔚蓝的大海。村子的中轴线有着一条全江阴镇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条“小街”。从该村龙塘宫出发,这条长有几百米的小街从村头到村尾笔直地贯穿全村,两边民居则鳞次栉比。因了“走街习俗”,塘边的这条特色小街几百年前来一直小有名气。“走街习俗”源远流长,据介绍,“走街习俗”诞生于元朝年间,迄今有数百年的历史。走街由本村二十四个青壮年后生组成,他们统一青衣黑裤,白底衬衫着装。活动开始时,赤脚抬着龙塘宫神明,在手执符斗、火把的村民们引领下,快步绕本村土地一周。期间,沿途要打下桃符“封境”,以保境内村民们一年四季安康、吉祥。此习俗原以保家卫村捍卫家园,震慑魑魅魍魉为主题,慢慢演绎发展成为全村参与的大规模民俗活动。活动的举办,既沿袭古老的民俗风情,又显示今日改革开放和平盛世大好时代的村民雄风,更是凝聚全体村民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塘边村“走街习俗”解放后还盛行至上世纪六十年代。1966 年下半年,“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波及塘边村。1967 年开始清除龙塘宫内菩萨、龙椅等祖传文物。一些村民眼见“破除”形势逼人,就悄悄将能够保护的文物冒险搬回家中收藏。龙塘宫庙宇,则逐渐破落倾圮。1972 年起,村民施恭恩、施恭茂、施恭新、施恭灯、郑世忠、郑世勇、施德坤等一批有识之士酝酿倡修龙塘宫,宫内金身重塑,恢复“走街习俗”。如今,为了“走街习俗”更具规范化,江阴镇塘边村龙塘宫管委会成员达成共识,为参与“走街习俗”的执事者配置了统一服装,对“走街习俗”始末仪式予以统一,并整理出《龙塘境请神簿》,内容有“焚香拜请”、“敬叩祈求”、“赏兵”、“走街焚香再拜”等程序,让后人有“簿”可依。

音西街道 发表于 2019-8-31 15:08:36

元宵节乞柴
新厝镇民俗乞柴
新厝镇闹元宵习俗中乞柴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乞柴是为了收集柴火用于元宵夜堆砌篝火。燃放篝火意义有二:其一是驱邪,寓意新年全村村民六畜兴旺,老少平安;其二是祛湿,庙里的诸神菩萨及龙椅都是龙眼木、檀香木雕凿而成,庙里潮湿,为了防止虫蛀,一年一度要进行乞柴为菩萨烘脚。乞柴习俗,分别在正月的三个日子里进行。正月初四,新厝镇村民们的伡鼓队就开始在乡村里舞开来,是谓乞柴!也是隆重拉开闹元宵活动的序幕。岭边村的村民们会在伡鼓队的引导下,抬着安善圣君菩萨到各家各户乞柴。所到之户都会在埕上燃烧“贡银”为菩萨烘脚。
正月初九,该村乞柴进入第二轮。当天上午,村里的伡鼓队打头,舞狮殿后,面具老大爷、阿婆、童男童女4 个大头娃簇拥着白马元帅菩萨到家家户户去乞柴。各农户接驾后,会给领队的送上20 至300 元不等的“红包”作为“挂老”,收到的资金将全部用于村里元宵夜活动的开支。当天有到新婚户时,有的人家会让舞狮者上床翻滚,寓意财丁兴旺。正月十五,是闹元宵的正日,乞柴活动进入高潮。当天换上瑞沟尊王菩萨领队,伡鼓队、舞狮等一路人马浩浩荡荡在村里乞柴,各农户除了燃烧“贡银”为菩萨烘脚外,还要到庙里交柴,用于堆砌篝火之需。当天午后,村道上就会出现老妪、儿童、村妇络绎不绝的身影,他们或拎或抱或扛,源源不断地将“贡银”和木柴交到庙前的篝火堆上。像江兜村、硋灶村等村庄为了美观和壮观,会派人统一置办合符规格的松木,然后整齐划一地码出一个圆柱形的篝火堆。村民们乞柴交来的“贡银”和杂木,会被用来填充篝火堆以及起到助燃作用。
江兜昭灵庙闹元宵砌就的篝火堆
闹元宵活动开始后,村民们燃起篝火,会将庙里的所有菩萨抬出来烘脚闹春,伡鼓队、腰鼓队、大头娃、舞狮表演依次进行,闹元宵活动进入高潮迭起阶段。而围着篝火闹元宵,也将成为全村村民一年中最开心最热闹最美好的难忘时光。

音西街道 发表于 2019-8-31 15:08:50

舞板凳龙闹元宵
港头镇芦华村举行民俗活动
舞板凳龙闹元宵是港头镇芦华村的传统民俗表演。每年元宵节晚上,一条由一百多人组成的、长达120 多米的板凳龙在芦华村村民的齐心协力下,从村里的祠堂蜿蜒出发。长长的板凳龙沿着乡村道路前进,伴随着爆竹声,在烟花的映照下,板凳龙格外显眼。沿途村民纷纷出来观看这一年一度精彩欢乐的民俗表演。参与板凳龙民俗表演的都是芦华村的男性,有老人,也有青年人。在舞龙过程中,他们精诚团结,共同合作,互相配合,大家凝聚一条心,劲往一处使,表达的是团结友爱, 促进芦花村经济更加繁荣、社会稳定安定发达的美好祝愿,也凝聚了芦华村民的亲情和乡情。
而“尾随”在龙灯熠熠生辉的板凳龙后面的是一群与众不同的纸糊动物,它们分别为彩马、麒麟、豺、狮、大象、三不像、四不像、背印、背笔,表达的是民间喜庆五谷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巡游,最终顺利完成板凳龙“封境福厝”民俗活动。

音西街道 发表于 2019-8-31 15:09:06

点烛庆添丁
香火永续存
江镜镇南宵村大厝底村民有在祖厅点烛庆添丁习俗,该习俗已流传200 余年。据了解,南宵村大厝底薛氏族民于清乾隆年间迁徙而来。200 多年的繁衍生息,大厝底薛氏族民已经从原先的几户住民,发展到现在的260 多户1100 多人之众。然而,唯一不变的是“点烛”庆添丁习俗,200 多年来相沿成习,从不间断。即便是文革期间的破四旧立新风年代,薛氏祖厅点烛习俗依旧灯火辉煌。
薛氏祖厅六扇三进二护廊, 面积达2000 多平方米。20 多张八仙桌成一字排开,桌上除了放置2 支大蜡烛和若干“白花”(寓意生男孩子)、糕点外,各自安置一架结构特殊的烛台。有趣的是,这烛台有3 个“台阶”和4 个“台阶”之分。3 个“台阶”的每行可以插进12 支蜡烛;4 个“台阶”的每行可以插进9 支蜡烛。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台阶”上所容纳的蜡烛皆为36 支。取36数字是吉利数,或许先祖知道“天干地支”的缘故,一代代传承下来,就是规定为36支蜡烛的。到晚上6 时整,一声令下,摆放烛台的家属们纷纷点燃自家的红蜡烛,星星点点的烛光将薛氏祖厅映照的如同白昼;一时间,大厝底薛氏祖厅的大埕上烟花齐发,鞭炮声、锣鼓声齐鸣,乡村洋溢在浓郁的闹元宵节日气氛中。随后,在锣鼓声的陪伴下,喜家取回一对大红蜡烛,其余小蜡烛纷纷应邀送往新婚未育男丁的新媳妇家中,一路锣鼓声声,鞭炮齐鸣,整个乡村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
薛氏族人在祠堂的行第世序为:“有卿大夫懋德丰功尔日贻谋隆;亦叶希贤学圣从兹济美耀高曾。”发展到“日”字辈,已是第九代孙了。点烛仪式规模一年胜似一年,说明国泰民安,薛氏族人兴旺发达。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这些独特的风俗,你能说出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