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shou112 发表于 2019-8-28 10:46:48

【玉融史迹】(三)福清古桥

濒江向海的福清有着不少千年古桥这些古桥是福清人民不安天命、征服自然的象征是福清人民勤劳智慧、携手拼搏的结晶这些桥梁横跨在山水之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乡土记忆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沧桑探索福清古桥的秘密一、龙江桥
龙江桥坐落在海口镇,横跨龙江下游。它与龙海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合称福建省古代“四大桥梁”,是省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一作守思)等倡议造桥,后邑人林迁、林霸、陈侈和僧人妙觉等继续募缘建造。宣和六年(1124年)大桥建成,历时11年。龙江桥初名螺江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官至兵部侍郎,福清感德乡方城里五龙村(现城头镇五龙村)邑人林栗根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谶语,将其更名为“龙江桥”。
    龙江桥是一座梁式结构的石桥,石栏、石板和填基架梁均以石为材。现龙江桥有40孔,孔径9~13米,桥宽4.2~5.2米,全长476米。桥墩高6米,成舟形,两分水尖间距为10米。6条石梁并排铺设在墩顶帽石上,每条石梁宽60~75厘米,厚60~90厘米,约重15吨。在石梁之上再横铺石桥板,这在古代石桥建设中并不多见。桥南还建有镇桥塔2座,分列左右,塔七级六角。

   2013年5月,龙江桥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继瑞岩山弥勒石佛之后,福清的第二个“国宝级”文物。
二、利桥
利桥古称龙首桥,横跨龙江两岸,原址在县城南门外,始建于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明万历年间,因大桥直对县衙,为堪舆(风水)所忌,叶向高之子叶成学与县里父老诸生向县令凌汉翀建议,移桥于小孤山,即现桥址,又于该桥边新建瑞云塔。移桥建塔始于明万历三十四(1606年)冬,竣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秋,历时10年。龙江桥桥长183.3米,宽5米,共19孔。桥墩宽2米,长5·2米,两端设分水尖。桥跨径6.5~11.5米,地基为木桩潜伐基础。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斥资对利桥进行了修葺。1958年在原石板上架设木梁木桥面,并在原10号桥墩基础上改造成八字形桥台,压缩了8孔,成为现在的10孔桥。1980年又在原台上加建钢筋混凝土台帽,原桥墩上设计悬挑式钢筋混凝土墩帽,上部结构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现桥全长90.8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有0.5米安全带。1987年11月,利桥列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五龙桥

五龙桥位于城头镇五龙村,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是目前福清“最年长”的石桥。五龙桥在桥面石板上镌刻着“治平四年建造”字样。桥长22.3米,宽2·92米,2墩3孔;桥墩呈单面舟型;用石板平铺为梁,最大石板长5·64米,宽0.3米,厚约0.5米。全桥现仍然保存完好。1987年11月,五龙桥被列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蹑云桥
蹑云桥位于上迳镇上迳村,横跨兴化湾西港上游的迳江上端,旧为莆田经渔溪通往福清龙高地区、平潭县的捷径。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由翠林寺僧守惠及其外甥李诚募缘兴建。原名“亨龙桥”,南宋淳熙年间,福清一都状元黄定立石,兴化太守潘畴书写碑文,并把仙游陈伟书写的“亨龙桥”三字刻在石上。后因桥下畅游水气弥漫,人行桥上,如履云端,故改得现名。蹑云桥原长100米,宽4米,梁15根,梁式结构带石柱栏杆。明嘉靖年间,参将戚继光曾大破倭寇于此处。清顺治年间桥梁重修,采用板式结构,用大石板平铺为梁,每个桥墩顶平排砌10块帽石,桥墩用条石砌筑,并在上下游设分水尖。后由于年久失修,桥梁被泥沙埋没3孔。民国年间北端圮毁1孔、被日本飞机炸毁2孔,现尚存9孔,长71米。1981年2月,蹑云桥被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还有新厝桥尾桥、镜洋波兰桥、东张碇步桥,也被列为福清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字来源:《福清风物纪略》 魏名庆 主编图片来源:《史迹福清》 毛胤云 编著 / 部分来自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融史迹】(三)福清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