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shou112 发表于 2019-8-28 10:43:19

【玉融史迹】(一)福清古城

一、福清县城福清置县初始,县城设5个门,但没有城墙。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改为4个城门,东名文兴,西名双旌,南名龙江,北名玉屏。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为了防御倭患,才修筑城墙。城高6米,厚4·6米,周长3310米,并建有女墙2300个、警铺24座、门楼4座。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把北门改在偏西北方向,名凤仪门;偏东北隅设小北门,名玉屏门;移西门于山之畔;东、西、南三门仍名文兴、双旌和龙江。明崇祯七年(1634年)、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乾隆十年(1745年),福清县城墙又先后进行多次修葺。直至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福清城古城墙还保存得相当完好。1938年,国民党县政府以“攻守便利”、“城池沦陷后易反攻”为由,把城墙拆毁。福清县城墙先后存在384年。
二、镇东卫城
镇东卫城旧址位于现海口镇城里村一带。明初,为了营造一个安定发展现境,朝廷在海口镇东设置了管辖(长乐)梅花、(福清)万安2个千户所的镇东卫指挥使司。这也是当时福建沿海五卫之一。该城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江夏侯周德兴督造,是一座石头城,城周长2943米,连女墙高为7.7米,厚3米有余。4个城门都建有城楼,设警铺43个,女墙1349个。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增设战楼31处,并筑4门月城,高皆约7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城墙被毁坏,现城垣的基址仍依稀可辨。
三、万安所城万安所城位于现东瀚镇万安村,距福清县城约60公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江夏侯周德兴调集福、兴、漳、泉四府匠役,费时10年修筑而成。
万安所城依山傍海,用花岗岩方石构筑。城墙周长1773米,高5.3米。上有女墙827个,警铺13座,敌楼18座。城门4个,其中东、西、南3门城楼雄视海面。城内有依山势铺设的石板街道,当年街道两旁屋舍俨然,鳞次栉比,人丁兴旺,住户逾千。城内原有祝圣寺、关圣殿和天后宫等3处,现寺殿已毁,唯残垣断壁尚存。
万安所城现存残墙3段、城门门座1处、炮台旧址1处,是福清目前尚存的较完整的古城址。1981年2月25日,万安古城被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海口民城海口民城旧址东与镇东卫城接壤,位于现海口镇区,南邻龙江,西南接龙江桥。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冬,经巡按御史吉澄同意,苏友时率镇民动工兴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夏建成。城为石砌,周长2800多米,女墙1605个、警铺24个、敌台7个。建5城门,北门名镇安,匾曰“乔岳钟灵”;南门名擢桂,匾日“浴日天香”;东门名通江,匾曰“澄江如练”;西门名起龙,匾曰“风云会合”;西北门名嘉猷,匾曰“势壮辅车”。1938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毁城,海口、镇东2城均被平毁。现城东的通江门尚在,是福清全域仅存的一个古城门。通江门高约4米,厚约2米多,门及残墙长约8米。城门呈拱形,仍可通行。五、化南民城
化南民城又名岐阳城,位于现三山镇前薛村,距县城30多公里。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为防倭寇,本村人、时任广西布政司参政薛曾请旨建城。城为石砌,城周长1550米,高5.5米,基宽3.8米,墙顶宽2米许,女墙高出墙顶0.7米。建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另于北、西门之间辟一矮门,门外有20余级石阶通向临海码头。城门高4.2米,宽1.5米,顶为拱形,以青石刻匾。清末,自南门始,先后倒塌。现尚存城基遗址及“南薰门”匾一面。
文字来源:《福清风物纪略》 魏名庆 主编图片来源:《史迹福清》 毛胤云 编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融史迹】(一)福清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