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镜哥哥 发表于 2019-8-25 10:54:25

状元林鸿年书院教育及其他

 闽籍文人林鸿年“乃有清三百年间闽中第一位状元”,由翰林院修撰历官云南巡抚,为官恪尽职守,毫不懈怠。同治、光绪年间,主讲福州正谊书院,“掌教多年,著有成效”,其学问与人格,深深影响书院学子。且其人乐于藏书,勤于笔耕,在当时文界享誉盛名。
  http://mag.fznews.com.cn/fzwb/2019/20190825/20190825_A05/20190825_A05_01_66.jpg

  林鸿年  (一)  林鸿年(1805~1885),字孝荫,号勿邨,又号康石、艮谷,侯官人(祖籍福清)。其出身名门,家世尚道德,诗礼传家。道光八年(1828),林鸿年中举人;后赴京会试,名落孙山。然其心境超然,“暇得从诸先达游……约同重修风雅”。归途中,还曾作诗自示曰:“状元二字消难去,我亦摩挲铁砚来”,终在道光十六年(1836)高中进士,“廷试对策进呈,拟第三,宣宗拔为第一”,旋授翰林院修撰。  道光十八年(1838),林鸿年充册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在琉球期间,他受到尚育王热情迎接,深受礼遇。在琉球一百多天,摒绝当地人馈赠,后更将剩余经费全数捐给琉球,以赈济贫穷。数举深得时人赞赏,其廉洁自守品格,使人敬畏。“尚育王更是上疏道光皇帝,表达他对天朝及天使体恤的感激。”其间,他与当地文人友好相处,往来唱和,留下大量诗篇,成为后人研究中琉文化的重要依据。  道光二十年(1840),林鸿年出任山东乡试副考官。道光二十六年(1846),京察一等,简放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知府,任上关心民生,惩恶除奸,澄清吏治,重视当地文教事业。“郡有琼台、雁峰两书院,为广购书籍,增给膏火”,使人奋于向学。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方略馆纂修等职。咸丰二年(1852),丁内艰回籍,后参加办理团练,因功加道衔。咸丰九年(1859)任云南临安府知府。同治二年(1863),升任云南按察使,旋补云南布政使;翌年,授云南巡抚,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任内恪尽职守,一切公务相机调度,皆能妥善办理。同治五年(1866),清廷以“畏寇逗留”为名,将其罢官,不久虽经甄别复官,然其婉言谢绝,辞官归里。“此时处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无力应对愈演愈烈的暴动事件,便把罪责迁延到一些官员身上。”而林身为一方大员,归时余囊仅留三千金,此尤见其高风亮节。  (二)  同治五年(1866)五月,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新美里(黄巷)设立正谊书局,校刊正谊堂遗书。后杨庆琛、沈葆桢等建议将书局改书院,“专课十郡举贡”,又购买东街口省立图书馆旧址民房改建书院,并聘请林鸿年为首任山长。  林鸿年主讲正谊书院,“造就人才极多,对于晚清文学界起了推进之积极作用。”当时书院招生规定:“务必在每年二月上旬参加公开考试,投考资格以举人和贡生为限……每年投考四五百人。”择优入取。书院每月皆定期举行考试,山长主持“师课”(内容以制艺文章与“试帖诗”为主,“兼试古学,有经解、史论及律赋等”)。他曾为书院“客堂”题联:“客皆当代要津,到此地只谈风月;我本昔年都讲,愿诸生共筮云雷”,希冀书院诸生成才济世。  林鸿年在书院的具体教学活动,缺乏史料记载,但通过整理其生平言论,亦可窥见其人学术、精神。主讲正谊书院时,林曾在书院蔼吉轩中为刘存仁《屺云楼诗钞》作序,细读其所作序言,可得知其人心志及学问、践履等治学精神:“窃谓人生不过百年……而境遇之不齐、时事之变幻,不惟限且困之,幸知卓自树立,亦惟‘勿忘勿助’而已。”咸丰年间,他曾给魏秀仁校定诗文稿,并致书讨论文章得失,信中有句云:“凡人精神各有所注,舍其所短,专其所传可长,不必多多……名士气习,断断不可沾染。渊默静远,求是而已,不独文也。”为郭式昌《说云楼诗草》作序云:“忧患定因能识字,诗书最重是行仁”。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林鸿年的学者情怀。  主讲正谊书院期间,一则逸闻颇值一提。  林纾就读书院时,在一次“师课”中讥讽林鸿年。当时林纾试帖诗题目为《抚孤松而盘桓》,起首两联写道:“崛健何曾健,今看五大夫。支离如叟甚,节操笑君无……”整首诗八十字,借咏松而调侃鸿年。而鸿年诗艺高超,对林诗“逐句予以改窜,针对原诗也做得恰合身份。”后来林纾对此事耿耿于怀,“晚年颇以此举为悔。”  林鸿年好读书,亦爱藏书,一生搜求不倦,乐此不疲。曾“广收各类图书文籍,所藏颇富,且以术数、兵法之书为多,其藏书后传子林晸。”再后来,林家藏书散佚,多流入当时杨桥巷口“聚成堂”中。他曾请人制作“勿邨又号艮谷”“勿邨”“侯官林勿邨鉴藏”“曾在林勿邨处”等藏书印,钤于藏书上。其一生锐意求书,任云南布政使时至蜀办理公务,“得沅书,读之惊喜求问,时沅已死。因受业于沅弟子内阁中书刘芬,尽购其书去。”罢官后,亦通过友人求购书籍。沈葆桢曾致信其曰:“《上元县志》已遵购便,杨滨石又寄《筹济篇》来,堆积案头,并未翻阅……年内遇有人即当附寄,不敢再延。”从其信件中亦见一斑。  (三)  林鸿年交游广泛,其中多俊秀之士。除沈葆桢外,还有陈念祖、杨庆琛、林则徐、林寿图、王庆云、郭柏荫、郭柏苍、刘齐衔、魏秀仁、郑元璧、杨浚、左宗棠等人。这些人或与其共事,或曾在一起共同研讨经义、文学。  郭柏荫与林鸿年二人,乃同一年中举。二人之间时常往来酬唱。郭曾作《题林勿村太守西游草》诗云:“诗人旧是玉堂仙,小佳峨眉亦夙缘。羡煞剑门驴北上,橦花桃竹拥吟鞭。江海分襟漫五年,把麾何日指南滇。乡关心事河山感,迸入凄凉蜀国弦。”林曾为郭柏荫《石泉集》题词云:“册年北燕攸南鸿,回首名场各梦中。眼尚能青惟望子,头虽未白已成翁。乡山独自归鞭早,宦海淮人舞彩同。欲为慧星竚云际,浩歌我亦况临风。”林鸿年早期在京城时,曾与杨庆琛等成立荔香诗社,时与王庆云(闽县)、曾元燮、曾元澄等雅集,应题吟哦。我们从林鸿年作品中,可见其人诗才:“草堂开傍水云隈,冠冕文章擅作才。今日湖西风雨路,吟魂倘识故居来。”“窃药当年计已迂,人间天上两睽孤。广寒宫里秋始洗,空说罗敷自有夫。”林鸿年有强烈“忧患意识”,心中常思报效朝廷。旅途中,行经“历史故地”,前贤功业事迹,多令他有所感发。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留下佳作颇多。《楼桑村感结义事》诗曰:“异姓能同骨肉无,天教缚鹿敌当途。桃源最是伤心地,为谢屠沽不逞徒。”抒发了对三国时期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共赴国难的深切感受。《祖逖故里》诗曰:“曲舞河山望涉然,几人解著祖生鞭。中流击楫半宵舞,当日何曾厄两贤。”抒发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收复失地的精神。  (四)  林鸿年“敦崇正学”,主讲福州正谊书院十九年,“训迪举、贡,务储馆阁之才。”其门生后辈多博学俊彦,名著者,有叶大焯、陈宝琛、张亨嘉、刘大受、林纾、陈衍、吴曾祺等。光绪四年(1878),福建巡抚丁日昌将林鸿年对闽省所做的教育功绩上奏,吏部“奉旨令部从优议叙”。光绪八年(1882),闽浙总督等奏告林鸿年“经术湛深,品行峻洁”,清廷遂特赏三品卿衔。光绪十一年(1885)十二月,林鸿年病逝家中,享年八十一岁,士林讴思不泯。鉴于其人一生“绩学砥行”,对闽省文教有功,故清廷“将该故员生平学行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  林鸿年沉潜学问,工于诗文,于金石等均有涉猎,且擅长书法,常为乡邦人题辞书匾。任翰林院修撰期间,曾奉敕书御用折扇,一笔不苟。其砥砺于学,晚年精力亦不衰减,“目力尤炯”“复友人书”时,均亲自持笔,“落笔精整瘦劲,有苍翠欲滴之观。”另据相关研究资料,其在琉球期间,曾为瑞泉园林题写“源远流长”“飞泉漱石”八个大字,字体稳健,颇见功力。其所题写的匾额、对联书迹及拓本等多藏于日本冲绳县博物馆,他将儒学、书法带入琉球,对其地文化艺术造成一定影响。  他颇留心著述,在公务及教课之暇,仿效“三余”之勤。赴云南任职途中,或咏怀历史、人物,常常将心志诉诸笔墨,结集为《松风仙馆诗草》。在京师,他参加荔香吟社,将往来酬唱的作品编辑为《续击钵吟》,以及记录“中法马江海战”的《甲乙稿》等。然其著述多散佚不存。陈常飞文/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状元林鸿年书院教育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