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肉姐姐 发表于 2018-9-23 14:03:53

福清陈氏与“臻磨石”的故事


福清民间流传“臻磨石,天下坪”这句话。其实这句话事出有典。话说在著名侨乡福清市镜洋镇,有一个古村落叫磨石村。这个古村落很早就有一个“水磨石”的故事,且经久不衰。这个故事不仅赋予磨石村深厚的文化内涵,还蕴含一个神秘的民间技艺。这种技艺世代单传,如今的传承人是陈遵厚。

   
磨石村由磨石、埔下、何厝等3个自然村组成,现如今人口3000多人。封建时期,这里车马不绝,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时有“磨石市”之称。磨石村不远处一个风景区的岩壁下,因有一口水井常年不竭,人们叫它“仙井岩”。

元末,镜洋镇还没有“磨石”这个地名。有一年,北方旱灾,加上战乱频仍,10多户黄姓、陈姓、林姓、何姓、李姓人家,纷纷逃难到仙井岩下,定居了下来。当时,这里还是蛮夷之地,荒榛荆棘遍野,属于深山老林。

这些人家中的陈氏家族,世代都是土木匠,不但为百姓建造房子,还为各个乡村建造寺庙、祠堂等。有一天,年轻的陈家师傅为一个大户人家建造房子。休息时,他突然想起自己家的厨房地面还是泥土的,何不把东家弃之不用的碎石带回家铺设厨房地面?这种碎石大户人家瞧不上,可对于普通农家来说,却是稀罕物。于是他每天收工时,就顺便带一些回家。日积月累,竟有一大堆。陈师傅把这些碎石铺在厨房地面,再掺进黄泥及捣成粉末的海蛎壳,最后将一块块碎石压平。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陈师傅发现,厨房地面3尺见方的颜色跟其他区域不一样。他苦思冥想是什么原因。有一天,他和妻子一起扫地。妻子自言自语说,前年我们家老二、老三两个人抢糖吃,不小心把糖掉在地上,没想到地面擦洗后,越走越好看。陈师傅由此发现一个奥秘,那就是南方潮湿,红糖容易融化。于是他自创了黄泥加海蛎壳粉再加红糖水的“三合砖石”建造技艺。

明末,磨石村村民就用这种技艺,将大大小小的碎石铺成一条道路。久而久之,人们将道路走得又光又亮,于是把这条道路叫“磨石”。后人以路名作为村名,把这个古村落叫做“磨石村”。

国民时期,洋灰(即水泥)出现了。陈师傅对自己的技艺进行大胆改进。他将碎石掺上洋灰后,铺在地上,再泼上水进行磨光。由于这种地面吸水性强,即使南风天也不潮湿,百姓住起来十分舒心。附近村庄看到磨石村家家户户的地面如此漂亮,羡慕不已,纷纷请陈师傅到他们家中铺设地面。陈氏家训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这种技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所以,整个福清就磨石村几个人会这种技艺。他们把这种技艺叫做“水磨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氏家族不少人从事其他行业,掌握“水磨石”技艺的人就更少了,只有一支世代单传。这种技艺再经过几代人的精心改良,制作的地面不但光滑可鉴,还很耐磨。即使数百年也不会磨损。

解放初,陈氏家族中的一些人“去番”(即下南洋)谋生,把这种技艺传到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一带,最后传到欧洲一些国家。由于“水磨石”十分环保,外国很多贵族家庭、议会大厅、教堂等都采用这种技艺制作地面。

   
几百年来,陈氏家族锲而不舍,繁衍生息,这种技艺也代代相传,不断创新。现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臻磨石”,系一种从无到有的技艺,是从“三合砖石”到“水磨石”,再演变为科技含量极高的“臻磨石”。其寿命与建筑物同期,备受西方国家推崇。

如今很少人知道,磨石村其实就是“臻磨石”技艺的发源地,而磨石村陈氏土木匠就是这种技艺的始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陈氏与“臻磨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