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丸女士 发表于 2018-9-23 13:55:32

《玉融古趣》名师讲学龙江书院月夜闻读朗朗书声

海口龙江书地经宋初年(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初名“钦敕书院”,可见当时是朝廷特准创办的。宋定量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海口镇镇官陈麟以三十万缗重修工扩建书堂数间,从此正式成为地方学校,后由于称为“名师”本县人王薄,朱熹的好友莆田人林光朝和光朝的高弟林亦之、陈藻(陈、林二人海口人)四人相继讲学于此,遂成盛况。此后百年间蔚成浓厚的读书风气。“四方生徒云集,月夜书声朗朗。”龙江书院为口“人文根本”,此话不无道理。虽然不才造就还有待于个人后来的社会实践和所谓“时势造英雄”,但其青少年时代接受文化教育,总不能说不是得要因素,从宋、明两代资料统计,海口有进士、明经一百另五人,举人、拨贡五十三人,荐辟(地方推荐,朝廷选用)二十五人,计一百八十三人。且人同榜不乏其例。如张可宗、章次郇、郑焕、林中、体 人,均于宋乾道二年(色元一一六六年)同榜(肖国梁榜)登进士第。当时全国通常一榜进士名额在二百四十人至三百人左右,而一个小镇(当时镇的辖区只相当于现在口、居民、立新、斗垣、前进村、城里、后踟七个村)一榜中了五个进士,自然给地方增光不少。这一百八十三人中除十九人不愿任职和任职不明(因八百居远方,无资料可查)外,一百六十四个所任职有所谓“封疆大吏”(相当省级以上)称:十一级援辽军饷一人(明、林有台)按察使一个(明、余梦鲤)参政四人,都给事、御史、卿、郎、主事 、大夫、寺丞、评事、博士、翰林等京官二十四人条石踟府、知州九人,同知六人,兵备道一人,知县二十六人文化教、州佐吏(通判、提举、总干、运判、推官、司法、佥事等)十七人、省、府、州、县教职(学政、、训导、教授、教谕等)五十七人吏(主簿、县尉、县丞等)十四人介取出大使、卫、所经历四人。以上数字,只是龙江书院培植人才的一个方面,还有外地来就学的和本地生徒没有考取举人进士或不愿走科举道踟而从事别业的,定不在少数,因无资料可查,就无法叙及了。
龙江书院培养了众多人才,而她本射邓走了非常曲折的艰难历程。书院初建于瑞峰山北麓(现海口医院附近)。北宋徽宗年间,盛及一时,后因阴 谤说那,到处迁移,几首被废。南宋隆兴初年(公元一一六三年左右,海口人章与戏家资五十万,买木石材料,雇工匠在旧址重建,经二十年不能落成。知县刘敦白和知府史浩颇受感动,决定出官布三十万助建。后任知县范处义、县丞莆田人杨柳卿(代镇官)、管海口盐仓李希彭等人合钱三一万,进行扩建,修治了围墙和大门。莆田人局法家潘时用隶书写了“孔子庙”三字作匾额,范处义写了记。开禧年间(公元一二0六年左右)孔子庙部分倒塌,镇官清流人留元刚倡修。后来留元刚考中博学宏词科,海口人为了纪念他,在孔子庙设生祠祀之。陈豫写了《直院留公祠记》。到元朝延佑二年(公元一三一五年)部分庙宇又因年久失修而倒毁。曹台知事贾思恭又重修。延佑六年,海口场司丞庞证扩建明伦堂附于孔子庙。元至正十六年(公元一三五六年)明伦堂倒塌,山长张子房、福清州(元时福清设州)吏目海口人陈子全重建,因力量不足,没有建成。知州申家声捐俸五十贯并召镇民“乐损”进行大规模修复和扩建。中建大成殿,大成殿后面讲堂,再后为明伦堂,堂后建三贤祠(祀林亦之、林光朝、陈藻)。大成殿前建五间仪门。仪门右边另盖一“敬斋”,即备祭祀用的厨房,内备厨具和祭祀用具。东西两庑配置七十二贤祠,祀孔子七十二弟子。至此,龙江书院成全盛时期。到明洪武初年(公元一三六八年左右)朝廷统一全国县治地方设县学,县以下不设学校,书院日渐荒废几尽,镇东卫指挥戴煜“读书好贤人”,准利用书院旧址改作卫学,但省、府、县各级地方官不敢“违制”,要经中央祀部批准。于是戴煜就带了卫官百户陈洪到北京向朝廷请求。戴煜到京后病死京师,陈洪接任其事。可是祀部讨论后不准,其理由“卫距县城东廿里,不比平海、镇两卫距县百里,不当另设卫学”。经陈洪力争,取折中办法,准设一教官,一门子,负责看守书院和每年春秋两委祭祀。到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至海口,书院被火成废墟。接着建海口民城,旧址也被清降。镇人以为“圣庙文物攸关”不可废止,也不宜置城外,遂移建于瑞峰山南麓山亭地方,仍名孔子庙。山阴人国学博士徐东白来海口视察,见庙虽新建,但草创不完备,就献俸以资落成。镇人感德,徐东白死后,附祀于贤祠内,可以里人对文教事业热心的人,是怀念不忘的。万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又有道学辈出来说东道西,什么“一县无两庙之制(县城已有一孔庙)”等等,知县丁永祚偏听其说,下文革职。镇里读收人联名呈报,备述书院经过千艰万难创建,“不可废止”,丁永祚作了让步,只好匾额为“龙江书院”。龙江书院之名由此始。因在倭变中移建,规模不大,后官至“十三省援辽军饷”的林有台倡缘扩建,中建大成殿,殿后两旁设书房,殿前大廊下建露台,高七尺,登台从两边石级上。东西两庑配祀“十二哲”,两庑前华表,扁书:龙江书院门前砌三台,台前空地数丈筑大屏墙。墙外匍成大道,大道口建石坊,匾刻“海国文明”四字。大成殿后面建围墙。另于书院右边建“三贤祠”。至此,龙江书院又复苏了,其规模起过原来的孔子庙,可是只过五十五年,清后攻城,战守双方在龙江书院进行了一场 烈的大格杀,书院终毁于兵火,从此一蹶不振。连旧址也不见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融古趣》名师讲学龙江书院月夜闻读朗朗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