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发表于 2019-5-5 10:12:38

福清少林二禅师及师友夸述
刘福铸
福清少林寺是福建历史上唯一查有实据的南少林寺。不过若只有寺院历史记载及遗址而无一高僧记载,显然尚是缺憾。笔者历岁经多方查核史料,考定福建宋代两位高僧“诚少林”和“嵩少林”均出福清少林寺。虽然他们的法迹主要显扬于他处,但却可以为福清少林寺史增辉添彩。现把二禅师及其有关之师友交往等情况考述于下。
“诚少林”一一少林德诚禅师
“诚少林”之名,为南宋文学家、莆田人刘克庄所作《诚少林、日九座》一文之称谓。从文中可知,诚少林即少林德诚禅师。“少林”指福清少林院,德诚乃是禅师之法名。据刘克庄的这篇为少林德诚和九座祖日所作的墓志铭记载,德诚(1203 一 1254),俗姓郑,福清人,得法于同邑高僧铁鞭韶。德诚“尝住邑之嵩山少林、汀之南安岩,輙弃去。坐草庵、翁陂庵各三载,又弃去,入浙,憩净普(慈)蒙堂者六年”于宝祐甲寅年(1254)六月初一示寂。
关于少林长老德诚为什么要去“汀之南安岩”(南安岩亦为佛教胜地,在今闽西武平县岩前镇),基志铭中没有交待。但我们可以从刘克庄所作《石塘感旧十首》组诗中寻得线索。
《石塘感旧十首》之八曰:“禅学年来亦自哀,大丛林属小阇梨。寒翁庵子如蜗壳,却有弥天释主持。”诗题中的“石塘”即今音西镇玉塘村,刘克庄岳父家林氏一族即居石塘。诗中的“寒翁”指寒斋高士林公遇。公遇(1188-1246)字养正自号寒斋,据刘克庄《题林户曹寒斋》诗序载,寒斋之号乃公遇“取郑介夫(侠)‘积雪昌寒斋’”之诗句,可见“寒斋”是公遇钦慕郑侠气节所取之号。故刘克庄尚有赠公遇诗句云:“直须唤起西塘老,来向寒斋伴石塘。”“西塘老”亦即一拂居士郑侠。这位讲气节的寒斋,学贯儒释,对佛教情有独钟,41 岁丧妻后,更是“萧然单栖”,喜交方外之友,过着佛教徒一般的清淡生活,世称高士。高士既是刘克庄的妻兄,又是诗朋文友,同时又与邑之少林长老德诚有莫逆之交。刘克庄与诚少林订交,便是通过寒斋介绍的。
从刘诗之咏分析,德诚之所以离开福清少林寺去南安岩,是因为当时少林这座“大丛林”受到了寺中“小阇梨”的把持。“小阇梨”是对品德不高的僧人的蔑称。据《刘克庄年谱》载,《石塘感旧》组诗作于淳祐七年(1247),那么,德诚应是在此以前数年才离开少林的。离融显然不是德诚本意,故德诚这位“弥天释住持”不久又受契友寒斋之邀,重新回到福清。回福清后,其所坐之小庵均是寒斋为之所筑。刘克庄诗中说的“寒翁庵子如蜗壳,却有弥天释主持”这“寒翁庵子”指的其实就是寒斋为德诚所筑的“草庵”和“翁陂庵”,德诚在此二小庵各住三年。
关于诚少林所坐禅的“草庵”,在刘克庄文集中没有具体说明在哪里。但是寒斋的另一位方外好友、南宋福清著名诗僧圆悟在其所著的《枯崖漫录》(原称《漫录》)一书中却有记载。《漫录》卷下不但记述了寒斋与少林德诚的交游,也记载了德诚所居“草庵”的地点。《漫录》云:“寒斋林公公遇,晚年遗外世俗,造入宗门。斋旁有隙地,架草庵,以延少林诚公。而风日佳时,必过之。二子同、合侍立,听其谈论。余间与果藏主到庵,亦窃预焉。”
由此可见,诚少林坐三年之久的草庵,就在石塘寒斋之旁。德诚在此庵静心修行,并常与寒斋、圆悟、果藏主(藏主又称知藏,寺院之监理经藏僧)等志同道合之友谈禅论道,深研佛理。而寒斋的两个儿子林同、林合也必在旁陪侍,故也深受诚少林的影响。
关于翁陂庵,则是在福清清远里(今渔溪)之翁陂山。此山为林寒斋之祖业,故寒斋亦构庵于此。后来寒斋夫妇亦均葬于翁陂山。林同、林合兄弟还在此山构筑惟孝庵和惟友庵等建筑,刘克庄也为之撰文作记。今庵早圮而文犹存。
那么,少林德诚晚年又为什么还要赴浙江净慈寺呢?原来,这是其至交寒斋谢世二年后的事。1246 年,林寒斋去世,德诚失去了契友,而其师父铁鞭韶此时正在苏杭。想德诚是应其师之召赴浙助法的。德诚赴浙后居于蒙堂,其性质似俗家之蒙馆,蒙堂只有大寺院才有。德诚居净慈蒙堂六年后示寂。关于“净慈蒙堂”,抄本刘克庄文集作“净慈蒙堂”,查南宋《临安志》元此寺名。又查明代吴之鲸《武林梵志》,是书于临安大小寺院,靡不悉录,独元“净普”寺名,但此书卷九有“竹泉法林禅师……居净慈蒙堂,不出户者九年”之记载。因刘克庄文章的传抄本讹字甚多,故可断定“净普”应为“净慈”之误。德诚也只有在净慈寺这样的名刹圆寂,才会有“净慈、灵隐、径山名宿为作《三不坏偈》者一百六十余人”那样隆重的哀悼盛况。净慈、灵隐、径山三寺均列名于南宋“五山十刹”之前茅。
德诚荼毗(火化)于净慈,其法嗣宗镜后来把其师的部分舍利奉送回福清,建基塔于翁陂山西境之寒斋基旁,并于景定二年(1261)请刘克庄写了墓铭。从此,少林德诚与寒斋高士永远共眠于福清翁陂山。这便是刘克庄诗中所咏之“看取少林诚长老,死生林下伴寒斋”的来历。
少林师父——铁鞭韶禅师
诚少林的师父铁鞭韶,也是一代高僧,有必要加以简介。南宋高僧师明的《续古尊宿语要》(收于《续藏经》第 119 册)和清初旅日高僧即非的《福清县志续略》“僧宝”分别收载铁鞭韶的语录和传记。据《福清县志续略》卷十二载,铁鞭韶名无韶,字铁鞭,俗姓刘,南宋福清绵亭(今新错镇棉亭村)人,“为人刚正孤挈,直谅不规,苏州太守请住承天”,“次为温陵府判请住光孝寺”,故传称“光孝允韶禅师”。《续古尊宿语要》卷四载其语录,并载明“嗣密庵”。密庵指南宋著名高僧、福清人密庵咸杰(1118-1186)。密庵为临济宗第十四代祖师,故允韶应为临济第十五代禅师。
除以上资料外,圆悟的《枯崖漫录》一书也有多段记载铁鞭韶的文字。如卷上记载了铁鞭韶得名的来历。文曰:“铁鞭韶禅师,因密庵开堂,直趋前曰:‘个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今日相见处,大地起风雷。作么生是相见底事?’庵不答。又曰:‘十二时中有个汉,把剑来截将你头去,争奈渠何?’亦不答。遂槭一坐具,曰:‘遇这冤家不打,更待何时?’亦不答。退身唱三声喏,曰:‘捉得贼头,袁达李磨,到请钧旨。’庵方竖一拳,示之曰:‘领钧旨翻筋斗,便出。’庵入室罢告众曰:‘适来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手把一条垂条,如铁鞭相似,老僧亲遭一下,汝等诸人,切须照顾。’自此号曰‘铁鞭’,六年,为不厘务侍者。”不厘务侍者指住持的名誉近侍。
又如《漫录》卷中载:“铁鞭韶禅师,直谅不窥密,福清绵亭人也,赴温陵光孝,请开堂……”“拄杖下座,有《八会录》行世。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
又如《漫录》卷中:“铁鞭韶禅师,刚正孤硬,以大法为重任,住吴门承天,广架僧堂,以延衲子……”
《漫录》记载铁鞭韶法迹及机缘法语甚多。可见,铁鞭允韶及少林德诚,师徒都是当时闻名于世的高僧。
“嵩少林”——少林佛行嵩禅师
南宋福清少林僧,尚有一位“崧(嵩)少林”禅师,鲜为人知。“嵩少林”与“诚少林”称呼一样,都是僧人简称。诚少林又称少林诚公,嵩少林也称少林嵩禅师。嵩少林同样也是南宋福清名僧圆悟的道友,故在圆悟《枯崖漫录》中也有记载。
据《漫录》卷中载:“参预真文忠公德秀与双径嵩少林同里干,相与讲道,翰帖往来,无岁无之。”真德秀(1178-1235),谥文忠,浦城人,为南宋参知政事、著名学者嵩少林为真德秀的浦城老乡。
嵩少林之“少林”为寺院名,而“嵩”应为其双字法名的简称,因他尚有朝廷所赐法号“佛行”,又因为晚年弘法于径山寺,所以时人便合称为“径山少林佛行富嵩禅师”或“佛行少林嵩禅师”。《漫录》卷上有一段很长的有关少林嵩事迹及机缘法语记载文字。略曰:“临安府径山少林佛行嵩禅师,生于建之浦城徐氏,受业于梦笔峰等觉,瑞世于安吉报本。嗣东庵,道声四驰。未几,起住杭之净慈。”以下记录了许多法语。末段又载:“嘉定间(1208-1224),再得旨,董南山,即诏延和殿,登对,赐号佛行禅师,金架裟,宠荣至矣。”
由上述记载可知,嵩少林,俗姓徐(未详俗名),原籍浦城,初出家受业于梦笔等觉(当为浦城僧人),后来成为“东庵”的法嗣。嘉定年间赴临安,弘化于径山、南山,得御赐佛行禅师之号,宠荣之极。寂于安吉报本寺。考少林嵩虽不是出家于福清,但其法名显然源于福清之“嵩山少林”。他应较长时间在福清少林驻锡或受法,方有此名字,很可能“东庵”便是他的少林师父。东庵尚有待查考。嵩少林之名与诚少林一样,在《漫录》一书中均没有明说出福清少林,但由诚少林之少林为福清少林,完全可推知嵩少林之少林也为福清少林。二人均是圆悟道友,且都被载入《漫录》一书,此其一。
其次,《漫录》一书所记均是南方僧人,且以闽僧为多,其中福清高僧和福清有关人士就占了二十多人。如融籍僧人有密庵、月窟、允韶、德诚、寂照、本真、双杉、柏岩、惟玉、立坚等等,融籍与佛教有关士人有黄祖舜、陈贵谦、寒斋及其儿子林同、林合、特奏名状元王宗合等等。因此,嵩少林只能为南方福清少林僧人而绝不可能是北方河南之少林僧人。
其三,宋代自靖康之变(1126 年)后,国土南北分裂,宋室南迁。北方为金人所占,南北佛教失去沟通,北方少林寺也已衰落。故从这点看,少林嵩也绝不可能是北方之嵩山少林僧,而应是福清少林僧。
南宋福清渔溪人林希逸在其所著的《竹溪十一稿续集》卷二十一《鼓山愚谷佛慧禅师塔铭》一文中,也提及“少林嵩”其人。略曰:“愚谷名元智,枯禅法子,密庵二世孙也。……初从枯禅于凤山,叩请甚勤,禅已奇之。去而游方。谒浙翁琰于双径,谒少林嵩于北山。留掌书记。有声称少林。移径山……”愚谷为福建长溪(今霞浦)人后来成为鼓山名僧。愚谷是天童自镜(枯禅)的法嗣,而枯禅又是少林德诚师父铁鞭韶的同门,因此,愚谷也是福清人密庵咸杰的二世法孙。愚谷在浙江时,既拜谒过浙翁如琰禅师(1151-1225),也拜谒过少林嵩禅师。算来亦与少林有缘。
明代高僧永觉元贤(1578-1657)在其所著的《建州弘释录》(建瓯县档案馆藏崇祯庚午原刊本)卷上,也记载了少林嵩禅师,但所记与《枯崖漫录》有所出人。
《弘释录》记曰:“元松溪佛行少林嵩禅师,未详法嗣,住杭州径山,为三十三代祖。”以下的内容主要也是记录少林嵩的机语。而末段则载少林嵩“有《语录》十卷,厄于火。”据《弘释录》目录谓资料来源于《径山志》。说少林嵩是元代僧,或说明少林嵩生活至元初始圆寂。南宋石塘寒斋之子林同便是抗元英雄。但请谓少林嵩是松溪人,“未详法嗣”则都是错误的,因为少林嵩道友圆悟已在《漫录》中明载其为浦城人,且是“东庵”法嗣。考《径山志》为明代万历举人、余杭教谕宋奎光所撰,显然宋奎光是没有读过《枯崖漫录》•一书的。
福清少林南宋时已有两位高僧名载佛教藏经,这是令人欣喜的。由他们的法迹看,南宋福清少林应是一座以禅为主的东南名刹。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至正年间,首传福清理学家林希逸理学著述《庄子口义》入日本的日本临济宗禅僧惟肖得岩(1360-1437),其所居之南禅寺原亦名少林院,这个日本“少林院”是否与福清少林院有渊源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查考研究。
少林契友——圆悟枯崖禅师
有关福清少林禅之史料能流传至今,南宋融籍高僧圆悟的《枯崖和尚漫录》一书功不可没。因此,有必要简介一下这位少林契友——圆悟禅师。
据《福清县志续略》载,圆悟,俗姓刘,号枯崖,人称枯崖和尚。他是福清渔溪人,故南宋文学家、理学家、渔溪人林希逸称他为“吾乡儒家子”。圆悟本为儒生,聪颖过人,“酷好诗而喜为文” (林希逸《悟书记小稿.序》),颇著声誉。但其性恬淡而寡言。后来以厌尘事而弃儒皈释。出家于“里之山寺”。嗣后出游,遍参丛林大德。以“清苦愤发”闻名。终在杭州成为临济宗名僧偃溪佛智广闻(1206-1263)的法嗣。圆悟曾一度驻锡住持于崇德开善寺、临安径山寺等大刹。晚年归闽,住持泉州兴福寺直至圆寂,时为宋末元初。
圆悟工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南宋江湖诗派诗人之一,其诗被收入《四库全书》之《江湖后集》卷十六。还在他任径山寺书记僧时,就已自编出诗集二部,当时在杭州为官的同乡进士林希逸(1193 年生)为之作序。今集佚而序存。圆悟又善为文。景定初年,他据所见所闻所历写成了一部三卷本的丛林笔记《漫录》(后人称《枯崖和尚漫录》)。景定四年(1263),时任司农少卿的林希逸为该书写了跋。咸淳八年(1272),时住鼓山老禅庵的临济宗虎丘派祖师绍隆为之作序,书刊于泉南。至日本宝永四年(1707)春,日僧赞之高松慈恩、参徒机海子把此书传到日本,并为之重版,始得流传至今(收入《续藏经》148 册)。
另外,圆悟尚兼精绘事,尤以善绘石竹而名重当世。因此,圆悟是福清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高僧。其《漫录》一书保存了一批翔实的地方佛教史料,包括其故乡福清少林僧史料,诚为功德无量。

Sun� 发表于 2019-5-5 10:18:04

对南少林寺的初步研究与认识
林果 朱云斌
(一)关于少林寺的地点问题:
从考古发掘得到的资料和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关于少林寺的地点问题,应该是没有再进行争论的必要。这个少林寺就是从宋至明代有关正史、地方史(《三山志》、《八闽通志》)等记载的少林寺,也就是福建南少林寺的发祥地,这个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地点位于福清市东张镇少林村。少林寺的始建年代尚未得到明确的结论,但从考古发掘的收获来看,少林寺遗址的始建年代大约在晚唐至五代,其全盛时期应宋元之间。明代虽有史载,但由于遗址受到的破坏比较严重,尚无法了解遗址的全貌。清代无论是考古还是文献均无发现。
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从来都是一种重文轻武的倾向,武术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师承,故少有记载。科举制中虽然也设武科,但真正的并未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故在文献方面关于武术包括一些重要的武术宗师的记载很少。北少林武术能在历史上有其地位,是源于它的特定历史事件。从整个佛教史上看,少林寺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但它真正靠的是禅宗的形成与发展。一个寺院的名气,主要看是否产生高僧和教派。厦门大学王荣国先生在《福建佛教史》中列举了相当多的寺院、教派和高僧,其中既没有少林寺,也没有关于少林寺的高僧。因此在禅宗的发展史上福清少林寺缺少其应有的地位。所以史书的记载往往仅有只言片语,如《三山志》载:“……少林院同里,旧产钱一百七十七文”,重点只是标明其产钱多少。而在佛学的有关典籍里却基本没有记载。
武术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文化的更多成份应属于市民文化。正因为如此,南少林才会在南中国以至东南亚华人团体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关于对少林院、少林寺、南少林和天地会的认识
这些名称的内容涵义应该要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否则许多问题将会含混不清。相关的概念应该统一。少林寺与南少林是否为两个不同的地方?
宋志称少林院,明志称少林寺,实指同一个地方;或称院或称寺,只是因为时代不同而叫法不同而已。福清的少林院遗址是这些史料所载的具体地点。虽然在考古中还没有关于武术文化方面的直接发现,但也有一些间接的材料,如药,碾等。南少林是针对河南嵩山少林寺而言的,它位于南方的福建,只是俗称而已。因为福建的少林寺大约存在于宋明之间,至清代已经完全没有少林寺了;而武术已经开始在福建广泛地流传,民间习武很多都是学少林武术,而少林武术又是源自北方的少林寺,所以南方的就简称为南少林。
“南少林”究竟是什么,应该怎样理解。是否南少林就是因为相对北少林寺而言,故而称南少林?但有一个问题是,从考古发掘表明,到清代这个寺院已经不存在了;即使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南少林寺,也会因为时代的推移而逐渐堙灭。因此我认为,南少林应该是指一种文化现象,即在我国以福建地区为主,并随着移民传播到海外,至今仍然在传播的南方分林寺的武术文化。它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某一个具体的地点。由于清初少林寺“反清复明”的立场,使福清少林寺遭遇了灭顶之灾。少林僧人和武术文化随着他们的迁移而传播各处。这就是在福建地区有那么多有关少林的传说、少林武术以及少林治疗跌打损伤的秘方和医术的原因。
“南少林”所指应是以福建为中心、以传统武术为主体(有关少林的各拳种),包括有关的武术医学,并与早期的天地会组织有一定的关系。在这之中尤以武学为基础。南少林从广义来说是代表南拳文化,正因为有了少林寺武术的广泛流传才有南少林这一称呼。谁的武术承袭的少林寺武术越多,越容易被称为南少林,故在福建会有许多南少林的争论。不论是“东禅少林寺”、“南少林之誉”等称法皆是如此。无论少林武术怎么发展,其根均要源自此。正是由于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在离政治中心较远的泉州,这里的人因为较多的从事海外贸易,形成了崇武的习惯,在长时间的流传中,人们为方便,故称南少林。
南少林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是武学文化的概念。它并没有一个十分确定的具体地点,凡是学习南少林武术的寺院、民间团体、家族等,都可以因学习南少林的武术,而成为南少林文化的一部分。追根溯源,后人要了解其师承的本领,但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扑朔迷离。所以,与其说南少林在习武人心目中是某一地点,不如说南少林更是一种观念。如果将南少林仅理解为一个地方,那么就无法解释在福建境内会发现如此多的有关南少林的武术和武术医学等等。
天地会是一个流传在民间的帮会组织,它不能与南少林等同。天地会中可能有习南少林的武术,但不能由此就认为天地会即是南少林。清初,由于中国南方较长时间有抗清活动,一些明义士削发为僧进行“反清复明”活动,直至少林寺多被毁和天地会产生,这种“反清复明”都只能是一种地下活动。但无论从事地下活动范围是广大的,天地会的活动也不能与南少林等同起来,因为南少林的武术文化毕竟不只在天地会中流传。天地会作为社会上的民间帮会组织,会有许多自己的据点,比如九座寺就是其据点之一。这些都不能理解为它就是南少林,或用它取代福清少林寺这个最根本的地点。天地会作为一种组织,某一地点,从其发展来说已经失去其意义。不管天地会在整个清代如何发展,地点怎样变化,组织的发展与传播,纲领的变化,武学的发展,组织性质的变化等等,那应该是天地会的范畴。就少林院、少林寺、南少林与天地会的关系可作如下图示:

元论是泉州的东禅寺、甫田的林泉院、仙游的九座寺,它们只可能是其自身的寺院;他们受到少林武学影响,成为一个武风盛行的寺院亦有可能,或者成为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天地会组织的据点也是有可能的。有一点应该可以断定,如果说福清少林寺的废圯确实与其“反清复明”的活动有关,那么天地会的产生一定不会在这个曾经被清政府围剿过的地方。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在少林院,其文化断层大约有一百年。
(三)其它寺院没有少林寺所在的证据
在 1994 年出版的《福建文博》“莆田南少林专辑”中,纵观全集,最为有力的证据有二点,一是关于僧兵的石刻,一是关于红花亭。但这二个最重要的遗物的拓本照片均无强的说服力。1996 年 5 月 17 日,我们专程赴莆田西天尾考察林泉院遗址。那个关于“僧兵”的石槽不见,据我队当时参加发掘的同志说,整个石刻的字都比较清楚,惟独“兵”字上半部的“丘”字头模糊不清,更象“其”字。考其整段文字,若按“当院僧兵永其津其合共造”句读,应是“当院僧兵,永其、津其、合共造。”但与有关的寺院题刻很不相配;“合共造”其实也于文不通。整个句读应该是“当院僧,其永、其津、其合、共造”为三人共造,读起来方顺,亦符合当时有关题刻的文体。是“僧其”而非“僧兵”,两者相差一字,其意义相去甚远。
在红花亭与林泉院遗址之间有个龙飞寺,该寺的建筑构件与红花亭基本一样,可以认为建筑年代不相上下,其脊檩和石柱上均有题字,脊檩上为“旨龙飞光绪贰拾四年岁次戊戌吉月谷旦”;柱联“云月就瞻祝无量寿天人欢喜演上乘禅闽县陈宝琛敬书”;柱边“重兴福州长庆寺方丈上徵(?)下妙大和尚诣阙请经鼎建大殿门徒(福.开)慧重兴本上徒孙(明.瑞)光(林*光*)曾孙(远.旧)辉同为福倡募重建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仲秋立”。此建筑有明确的纪年,可作断代的标志。
因此林泉院就是林泉院,它不可能是少林寺,虽然它也有可能习武,但与全福建其他地方一样,不过是习少林武术,但不能就此称之为南少林。
泉州的少林寺证据亦不充分。可以认为,少林寺的武学文化在泉州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南少林的文化现在泉州最具代表性;但它不是南少林武学的发祥地,其根不在泉州。
九座寺不论是“寺僧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誉”,或是“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精通妙理”,“原汁原味的南拳”,“花为本、鱼为亲、鹰为志、手为三”等,只能说明天地会组织曾在这个地方活动过,这里曾是天地会组织的一个据点而已。
(本文为原刊于《福建文博》1998 年第二期的《福清少林院遗址与福建南少林》一文的第四部分)

Sun� 发表于 2019-5-5 10:20:31

塘头村的山石景观
俞兆川
塘头村地处元华路中段,交通便捷,文化发达,地理条件优越,是海口镇人杰地灵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个行政村,现有人口近 4000 多人。这里山水秀丽,风光旖旎,特别是有许多奇岩怪石,可开发为一个旅游景区。
塘头山石景观在塘头村后山。这些天然景点有:人山、鳖头山、虎隆(洞)、磹厝、鸡啄石、金猴观海、长裳鬼潭、马鼻山、石锣石鼓、三姐妹石、小瀑布、仙脚迹(印)、船坞底、大公店、岭兜林场、状元墓等二十多处。以下就选择一些景点略作简介。
1、人山:是福清东门外元华路北侧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它跨越两个镇和两个行政村,以水流为分界线,山前面属海口镇北店村管辖,山后面属阳下镇沶头村管辖。从山脚下往上看,酷似一位仁慈的得道老和尚在闭目念经。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从山脚通向山顶。冬春之际,山顶经常被云雾遮盖,登上山顶,如腾云驾雾,奇趣无穷。
2、鳖头山:在人山的西侧。整座山体活像一只鳖,从山上欲往下爬行,刚好延伸到溪边的山势,正如探出的鳖首,向溪中喝饮清水,所以人们称其为鳖头山。
3、船坞底:在人山脚下。是一条很长的深坑。据老人们说,过去大海曾一直通到人山脚下,一遇暴风雨,人们就把船开到船坞底避风浪。如今是奇岩峭壁,树木遮天,十分清幽。
4、虎隆(洞):人山的东侧对面之山腰上有一个天然石洞,洞口高三丈多,宽二丈多,深度约三四丈,洞内常年滴水潺潺。相传几百年前,有老虎在此洞安家并繁殖后代,所以人们称为虎隆(洞)。
5、仙脚印(迹):在牛腿山半山腰深坑之处,有一个形如人的脚迹印在石岩上,但比人的脚印大几十倍。人们传说,这是从前的一位神仙从这里经过时留下的。另一边脚印据传说是踩在海口过道村的山上。
6、磹厝:塘头后山有五处磹厝。第一处磹厝在人山脚下沿溪边的五十米处,上面是一块斜型的整体岩石,长约二丈,宽一丈多,岩石底下是一个石洞,宽 3 米多,冬暖夏凉,可容纳 10 多个人。第二处磹厝与前者相距 100 米左右,位于路旁,是个人字型的岩洞。可容纳 7-8 个人。第三处磹厝在大犁埔路旁,是由两块天然岩石合成的,第四处磹厝在鸡啄石山的山腰上,处于陡峭的山崖之中,里面是个方形的磹厝。第五处磹厝在长裳鬼磹旁边。以上几处磹厝都是塘头村人过去躲避日本鬼子以及塘头、斗门头(斗垣),漈头等村游击队、地下党开会联络开展活动的安全去处。
7、鸡啄石:由几块整体岩石组成,高约 10 多丈,宽 4-5 丈。因岩上有一块石头酷肖鸡头,其顶端的几块小石象鸡冠,旁边许多小石头则像一群小鸡紧眼着母鸡在四处觅食,所以人们称之为鸡啄石。
8、金猴观海:在鳖头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块岩石,从东侧山脚下 100多米处向外延伸,极像一只金猴。金猴似用右前掌遮住眼前逼射的阳光,就像孙悟空在此,正在观察着里美洋的变化及大海的潮起潮落。每当日落西山之时,金色的阳光照射在岩石上,满身披霞的金猴孙悟空就更加金光闪耀了。
9、长裳鬼磹:是一块天然岩石。它像一根擎天大石柱,高约五、六丈,耸立于半山崖之上,周围都是陡峭绝壁,至今尚无人能登到石崖之巅,只有飞鸟在石崖缝上垒窝作巢繁衍生息,它们不断地在石缝中飞进飞出,自由快活。大石柱挺拔秀丽,是一大奇观。
10、石锣石鼓:在马鼻山东侧的半山腰上,也是天然岩石形成。这里是村人上山砍柴的必经之路,每当人们砍柴回来路经此岩石时就会停下休息。大家都喜欢检一块石头去敲打石锣石鼓,发出的响声与锣鼓声颇为相似。由于敲打的人很多,年长日久岩石上已被敲打成两处有脸盆那么大的圆型凹陷,白而光滑。石锣石鼓,声音响亮,方圆约二里都可以昕见。
11、三姐妹石:一块平底岩石露出地面,约有 1 米多高,上面紧紧竖着三块岩石,高 2-3 丈,中间一块最高。不管从远处或近处看,都很像是三个女子站在一起,姿态优美,故被称为三姐妹石。传说,她们原是天上的七仙女,背着玉帝偷偷下凡,流连人间美景。后被玉帝得知,派天兵天将下凡捉拿,但见刹时天上乌云翻滚,雷电交加,七仙女见此情景马上起程,其中三个姐妹因更衣来不及登程,而被留山化石。
岭兜林场,在鳖头山的西侧,是海口镇政府办的果林场,面积约几万亩,四处森林遮天,松树、杉树等数丈高,林场内有许多珍禽贵兽,如凤凰鸟、山鸡、莺鹉、黄鹂;银环蛇、五步蛇、青竹蛇、猴、野猪、九节狸、银狐狸等。塘头村还有许多奇岩怪石,许多美丽传说,在此难以尽述,如有可能开发,相信它必定会成为观光旅游的好去处的。


Sun� 发表于 2019-5-5 10:24:54

陈伯谅及其在阳下的遗迹
陈祖宽
陈伯谅字执之,号东沶,阳下镇北西亭村(古为永福乡遵义里西亭境)人,生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 年)。伯谅幼年聪颖好学,尊敬老人,深得长辈的器重。青少年时期,曾在北西亭村东面风景秀丽、冬暖夏凉的东沶山寺九鲤仙楼刻苦攻读经史。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得中甲子乡试第六名,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荣登戊辰科第七名进士,授富阳县知县,后调任崇德县知县。伯谅任地方官时,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坚持正义,不畏权贵,敢于抑制地方豪强,严惩奸狡之徒,力保一方安宁,受到当地老百姓的赞誉和爱戴。
从弘治年间到正德初年,东厂猖獗,太监刘瑾把持朝政,爪牙遍布,上欺压官吏,下鱼肉百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无人敢碰,文武百官敢怒而不敢言,老百姓怨声载道。陈伯谅荣升为河南道监察御史后,刚直不阿,立志振肃朝纲,诛灭奸佞,为国除奸,为民除害。他曾三次上疏揭发宦官刘瑾的罪恶。虽然,因为正德皇帝的昏庸,伯谅险遭刘瑾毒手,但是,朝野震动,中外肃然,一时号为“名御史”而名扬天下。
正德十年(1515),太监刘瑾因企图篡位夺权的阴谋败露而伏诛,伯谅被提升为两京(南京、北京)学政,他一心一意为国家挑选人才,考试时,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状元杨维聪就是他从一般书生中选拔出来的。因此,读书人都佩服他求贤若渴,知人善任,大公无私的精神。后来,朝廷授他为四川提学副使之职,可惜未到任,因积劳成疾,于嘉靖五年(1526)与世长辞了,享年仅 45 岁。朝中的文武百官和地方上的老百姓,都为他英年早逝而感到无比的痛惜。
福清濒临东南沿海,素有“海滨邹鲁”之雅称,人杰地灵,奇才辈出,历代名人不少,陈伯谅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学问渊博,精通经史,诗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与当时的李梦阳、方豪、郑善夫、谢蒉、何仲默等名士齐名,享有“海内十才子”的美誉,著有《东沶出山文稿》留传后世。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疯狂轰炸,房屋失火,《文稿》遭焚,从此失传,至为可惜。
明嘉靖六年(1527)冬,巡按福建监察御史胡文龙、福州知府汪文盛、福清知县陈逅等为弘扬陈伯谅大公无私,知人善任的美德,主持在北西亭村的街中心,修建成两柱一门石坊一座,石坊的正面题有“两京文衡”,背面题有“恩封豸史”等大字,成为历史的见证。该石坊至今保存完好,1987 年 11 月 23 日经福清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固始传乔木,沶阳赋楚茨。”沶阳陈姓宗支源远流长。入闽始祖陈栗,二世祖陈暹,直传至十四世,兄弟五人分居、外迁福清海口斗垣、南厝、闽侯螺州和长乐江田等地,留居北西亭的自十五世至十九世,均系单枝独传。十九世祖看破红尘,到东田村宏济堂出家,与蔡姓僧人交往甚密。传说有一天晚上,两人同得一梦,宏济堂五方大帝对他们指点迷津,说:“陈发千竿竹,蔡只一株松。”翌日凌晨,他们在大帝面前摔碗问卦,碗完好无损,因此,两人毅然还俗返乡,并结为异姓兄弟,各成家业。十九世祖还俗后,即以“和尚”为名,后代子孙均称他为“和尚公”,生子海谷(yu),号文景;谷生五子:长为五食、次为伯谅、三为曲溪、四为四榕、五为南山。海谷在其次子伯谅发迹后,御封为文林郎监察御使。
嘉靖九年(1530)北西亭始建海谷公祠,历时七年许,于嘉靖十六年(1537)建成,迄今已有 460 多年的历史。这座历经数百载沧桑的古祠,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前夕,均为我地下游击队议事之所,福(清)、长(乐)、平(潭)三县领导曾在此地共商义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该祠是西亭乡政府和农会的所在地,作为土改、反霸、建设新农村的指挥中心。由于该祠建设年代久远,历经风雨,破损严重,经乡人自愿集资,于 1995 年 5 月 27 日动工,按原貌修葺一新,于 1996 年元旦举行落成庆典。修复后的海谷公祠,虽然没有雕梁画栋,琉璃飞檐的装饰,却显出古扑大方,为世人景仰。因该祠与伯谅有涉,故顺及此。

Sun� 发表于 2019-5-5 10:34:38

新碑记三则
严家梅
纪大事有碑,碑有记。
廿年来福清经济腾飞,社会事业亦有长足发展,城区公园从无到有,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古园豆区重修焕彩,八骏群雕耸立标际。为纪盛事,奉命撰写碑文,奈心游笔拙,难复成命,幸有文友斧删,乃成《重修豆区园碑纪》及《八骏雄风碑纪》及《重修瑞岩寺开辟弥勒岩风景区碑记》三则。
录此,以备久忘。

重修豆区园碑
豆区者,古量器也。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园额豆区,形其小也。亭台楼榭,假山鱼池,厅堂庑室,花卉树木,一应俱全,为融邑所仅见。
志载,豆区园为明季邑人叶向高所筑。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万历进士,累官东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政声卓卓,区区豆区可以为证。
四百年来,风磨雨砺,颓废零落,名园失色。幸逢改革开放,百废俱兴,人民政府广集众议,鸠工重修,而今古园重光。屋舍俨然,山石错列,闲云耸峙,百猴弄影。游屐之声重起,庶民额手相庆。特勒碑以志盛举。

八骏雄风碑记
传周穆王有八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皆驾云御风,日行万里。
吾邑福清,置县千年。邑人素以勤勉诚朴、聪慧果敢著声于世,改革开放更激起创业雄风。而今,玉融大地政通人和,百业兴旺,蒸蒸日上。为弘扬“团结拼搏,求实开拓,艰苦创业,奋勇争先”的福清精神,策励来兹,特立八骏于此。群雕高 9.9 米,长 18 米,宽 6 米,重 998 吨。骅骝骢骥,骥骊骕骧,骨苍神腴,气势宏肆,昂首奋蹄,追风奔日,诚海内外玉融儿女精神之再现。竣工之日,恰逢置县一千三百年和撤县建市九周年盛典。时公元一九九九年五月。

重修弥勒岩瑞岩寺碑记
吾融峰环海抱,山水灵异。石竹之奇,黄檗之秀,福庐之巧,灵石之幽,皆名播天下。而海口龙泽境内之瑞岩,丰立江浒,山石峭特,嵚然相累,殆不可数。其北有瑞岩寺,建于宋宣和四年。寺右数十步,有元未邑人吕伯恭解囊聘匠依山石镌琢成之弥勒佛像,坐地冲天,栩栩闲闲,为域中慈氏菩萨石雕立体坐像之冠,专家叹之:举世无双,诚国宝哉!数百年来,几经兴度,寺圯山荒,寥落萧然。龙泽,固旅居印尼著名侨领林绍良先生故里。九十年代初,先生两度回乡,目斯岩之荒寂,忆稚时之崇仰,发弘愿重新胜景,旋任专人鸠庀材,轮失岩刹,新梵宇,塑金身,辟坦径,光净土,于岩像周遭营维护工程及旅游设施,以裨形胜。经始五年有奇,花耗人民币一千一百余万元,乃竣工开光。期间,石弥勒造像升擢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益增其盛。而今,瑞岩重光,古刹生辉,万国宾鸿,九州游旅,八方香客,络绎兹山,先生之功殊未可量也。为不泯其令德高风,书以播诸碑石。

公元一九九九年十月吉旦 福清市人民政府 立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文史资料》第十八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