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饼表妹 发表于 2018-9-23 13:21:39

海口祭扫“义祖墓”的来历

当今海口镇政府门前约百米远的右侧,原有个小山包,其顶建有石大王庙。相传庙址基座下有个陵仙罅,说是“通天洞”,后因一个砍柴儿童投竹扁担玩耍而跌入井中,后来他父亲在龙江口捡到这把扁担,从此“陵仙罅”变成“通海井”。因此,死者父母把井掩盖,并在上面盖了一座全石结构的小石庙,类似“从通海井那里升天成佛”的樵童。这小山包因有这座小石庙,故旧志称为“石室山”。
石室山的左侧,旧时有一座宏大的古墓,《海口志》记为“义塚”,民间却叫做“义祖墓”。海口“九境十三村”的百姓,每年清明节祭扫祖墓之前,都要先祭“义祖墓”。这风俗,从公元1647年清兵屠杀海口两城后直至1949年,沿续了三百零二年。1949年之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一切的民俗活动,都视为“封建”、“迷信”加以排斥,祭扫义祖墓的活动也渐渐被淡忘。
六十年后的今天,海口乡亲们商议再兴祭扫“义塚”的民俗活动,实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它可以提醒人们不可忘了历史的惨痛,不可为了争权夺利而不顾平民百姓的死活,不可忘记对人民做出有益之举的祖先,不可忘记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可忘记为建设美好家乡献策出力添砖加瓦。恢复祭扫“义祖墓”活动,还可为发展海口旅游业增加一个亮点,提供游客敬仰海口人民反暴斗争的无畏精神。为此,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义祖墓”的来历。
清顺治四年(1647),满清进关在北京建立王朝以后,一路南下,经三年的砍杀,他们举着沾满血腥的大刀长矛,杀向明王朝设在东南的军事据点——海口、镇东两城。两城人民在此前一百年的嘉靖年间的抗倭斗争中,前赴后继杀得倭寇十年间不敢再来海口杀掠,也练成了海口人民顽强抗暴的英勇气概。清兵南下沿途制造的“扬州十日”的屠城惨案传到海口后,非但没有吓倒海口人民,反而激起对清廷屠杀手无寸铁百姓的仇恨。军民们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不几天就组成了一支万余人的抗清队伍。顺治四年正月,海口松潭人周芝率军与林垐、林汝翥等反攻福清县城,兵败后周芝率领残部退守镇东城,与海口民军配合。清兵攻海口时遭到强烈抵抗,自这年正月至四月,双方形成拉锯战,清兵两次攻进海口、镇东两城,两次被海口义军反攻赶出去。最后因郑芝龙降清,福建全省被清兵占领,海口成了两座孤城,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危难中,海口两城被清兵攻破。清兵破城之时,周芝率领余部五百多人从圣帝庙下水道潜逃出城,奔赴平潭建立另一抗清据点。
清兵进城之后,为了泄愤,为了“杀一儆百”,对海口屠城五日。关起五城门,除早期逃难出城和在战斗中牺牲以外余下的人口,不论男女老幼,一个不留地残杀。清军官兵们乘机抢劫民间财富。海口在明代聚集了大批富商大贾和一群官吏、豪门世家,这些人家都藏有大量金银珠宝。清兵杀人杀红了眼,抢劫也抢黑了心,他们为掩盖罪行,放了一把火,把全部房屋烧了。“架屋上山成闹市井”的“小杭州”海口成了一片废墟,一片灰烬。
清兵围城之前逃难到乡下的海口举人谢名世,在清兵转战闽南之后,他回到海口,眼见尸横遍野,流血凝封海口每一寸土地,不禁仰天长号:海口史无前例的酷劫呀!第二天,他奔走两城各村,号召逃难回来的乡亲们赶快把各自的亲人和所认识的亲友尸体掩埋,以免他们长期暴尸原野,成了孤魂野鬼。尽管如此,还有六千多具尸体无人认领收埋,怎么办呢?他再次召集各村遗民父老商议,决定造一座公坟,集中收埋这六千多具尸骨。由他献出在石室山左侧,面对后坂(今后番)村的一片几十亩园地(旱地),做为墓地使用,各村抽集年轻力壮的男丁,把各村的尸体送到公坟来统一收埋。这时,和他共事的秀才唐蘷提出倡议:把在抗倭中牺牲的民军林廷兴、谢介夫、陈学书等的骸骨也移葬在一起,以便日后一起“公祭”,得到谢名世和各村乡老的同意。事后,谢名世还做了三件事:
一、刻一个大型墓碑,碑型和内容如下图。
http://fqlook.cn/d/file/2012-03-13/2a4195bc2af77793a02ccb1b7cb41037.jpg
墓碑内容不奉“清朔”(不记清朝的纪年帝号)以示与清王朝决绝。
二、定出制度,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公祭活动,春在清明日,秋在重九(九月初九)日举行。谢名世在世时,由他主祭。他死后,由各村推举年长有望者轮流主祭。
三、他又捐银百两为唱缘,募集资金购买几十亩田地,其收入,做为每年公祭费用。
之后,又出现三件感人至深的事:
一、隐元禅师在黄檗山闻知海口惨变之后,痛心疾首。他天天在黄檗寺中诵经为冤魂超度。几天后他又听说海口为遭屠杀的死者建造公坟,举行公祭,便决心到海口举行法会。这年六月,他不顾这时海口还有部分清兵镇守的情况下,带领僧徒到海口东岳寺设坛,举行水陆普度亡灵法会,历时两个月。他在公坟前作一首诗,内有“两城人物今何在,一阵悲风起髑髅”的怒号。
二、谢名世逝世后,所托之人不负责任,出于私心,公田收入除交税外,均被私吞,以致公祭难于举行。但海口遗民群起谴责之余,发起“私祭”公坟,称之为“祭义祖墓”。每年清明节这天,九境十三村的村民们,在祭扫自己祖先坟墓时,都自觉地先到义祖墓上祭扫,寄托对死难同胞的悼念,也以此向清朝官府作出“无言”的示威、抗议。这一行动,后来慢慢成了民俗,一直沿续下来。
三、事件过了二十七年,到清康熙十三年(1674),海口有个穷书生林以寀,目睹海口“阛阓鞠为茂草,樵夫牧童往来其间,山禽野兽坐穴于”的荒凉惨状,愤于清兵的残暴,寄希望于来者,于是在文物被毁,资料被焚的艰难情况下,撰修了一部《海口特志》,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材料。他为教育后代人不忘丁亥的惨痛,在《特志》中特立“义塚”一章,记述了“义塚”的建造过程和谢名世功德。还有一个无名氏写了一部《镇东烬余录》,惜此书至今不知下落,若能寻得,海口两城被屠的惨状,会有更具体的记载呈现在世人面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口祭扫“义祖墓”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