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家粿爷爷 发表于 2018-9-23 13:20:48

石竹山的“接春”

石竹山素有“中华梦乡”之美誉,徐霞客就称其“为九仙祈梦所。”这里,最大的特色是梦文化,它由祈梦、接春、九仙信仰组成。而一年一度民众自发的“接春”活动,更使梦文化浸润着深刻内涵,影响八闽大地及四海之外。
日前,包括“接春”活动在内的“石竹山梦文化”入选福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得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备受关注。
(一)
据记载,中国的“接春”活动始于相传“三皇”之一的神农时代。
那时,神农氏在指导人们农耕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年天气变化的规律后,便把一年分为四时:春、夏、秋、冬。“春”即“蠢”,蕴含春天万物勃发、蠢蠢欲动之意。
周代,周公又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因为“立春”是四时之始,所以古代认为是重要的节目。《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及“接春”)于郊。”此后,由于“接春”规模逐渐扩大,其影响也从官府传到了民间。
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分享到春意、春情、春暖传递给大地子民的信息,全国许多地方都举行各种“接春”活动,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福清也不例外。“接春”就是迎接春神、春王。石竹山因其特殊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以及超强的地磁场时空点感应,使之成为“梦文化的传承地和发扬地”,很早就被封为“行春之治所”。
(二)
“接春”之人一般于每年立春当天或提前一天到石竹山“候春”。夜幕降临时,活动开始了,数以万计的人们在童男童女的灯火指引下,虔诚地捧着红斗跟随其后。此时,香烟升腾,烛光映天,整个“接春”队伍宛如龙腾蛇舞,煞是好看,形成一道非常壮观的人文景观。
在“接春”活动中,“追春”、“燔柴迎春”、“装接春金斗”、“禳太岁道场”等内容颇有意蕴——“追春”:就是信众跟随道长,环绕道院,去追随春天的脚步。人们希望借以追到希望和梦想。
“燔柴迎春”:因“柴”与“财”谐音,所以在开春之始点燃薪材,预示熊熊火焰带来一年事业的红红火火。随后,人们往往要带两爿“燔柴”回家,一爿投入鼎炉之下,一爿珍藏起来,分别表示迎来了财运、留下了财富。
“装接春金斗”:当晚,在石竹山的石栏杆上排满了木制的“斗仔”,内盛稻谷、剪刀、尺子、镜子、果子、青枝、红烛等物品,寓意一年五谷丰登、衣食无忧。斗沿扎一圈青竹或榕枝;表示人丁枝繁叶茂。青竹或榕枝上若放置红联(俗称“春纸”),则代表大吉大利。人们把“春”接回家后,将“斗仔”供于中案。以便平时膜拜。将“春纸”贴在门上,预示吉利到家。
“禳太岁道场”:因本命之年,或大小三岁、六岁之人,当年的运程极为重要,故人们要在元辰殿拜太岁,以祈求神明保佑。
由于石竹山“接春”活动由来已久、意蕴深厚,且人们深信一定可以接来一年的好运气,所以每年都会自发地参加。2008年,由于福清市政府有组织举行“石竹山梦文化节”,吸引海内外众多乡亲参与“接春”活动。场面壮观,影响深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竹山的“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