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发表于 2019-4-1 11:25:52

福清城乡建设志:村镇建设第三节典型乡村—东营村

第三节典型乡村
一、东营村

位于福清龙高半岛福清湾的突出部,是福清最大的一个沿海村庄。三面临海,一面靠 山,海岸线近8600米,有耕地3708亩,海滩地15000多亩。1990年,全村2201户、10166 人年工农业总产值1310万元,其中水产品产值达450万元。人均纯收入800元。1949年前,东营是一个贫困的缺粮村,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滩涂荒废,民不聊生。 在全村500多户、3000多人中,有150户卖儿鬻女,36户背井离乡,当时流传一首民谣:“草根牛屎当柴烧,海(麻)袋做衣也见‘烧’(方言,意为还觉得暖和),三块薯片一 碗汤,人畜齐住破厝庙”。
共和国成立后,东营人民因地制宜,艰苦创业,寻求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1956年成立高级社后,依靠集体力量,改造了盐碱、烂泥和沙质等低产田1400亩,兴建3座小型地面水库。蓄水6万立方,并修筑山塘,水渠15处,初步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曩 同时,余大干互助组采用大畦密植和改良土壤等办法,首创亩产万斤薯的先进经验。农业 部组织南方11省的农业劳动模范、专家前来观摩取经。余大干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后 二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与毛主席合影留念。
1959年,投入劳力2300工,历时两个月,在塔座门挖一条长30咪,宽22米、深32米的 排洪沟。并用挖沟取出的18万立方泥土在陈沙埕筑一条防风堤,长250米,宽6米,底宽26 米,面宽5米。沟堤相济,排洪防风。
1964年,在大片荒废的海滩上,平整蛤埕。开挖港道120多条,从平潭县,三山乡等 地运回海沙700多万担,建了3000亩蛤埕。至1969年,花蛤产量达到2万担,占全县花蛤总 产量的一半以上。且花蛤粒大,壳薄、味美,于是东营村成了名闻遐迩的“花蛤之乡"。 但是1972年,东营成了“重钱轻粮”,“以钱为纲”的黑样板,说什么“东营东营,鼎鼎有名,抓贝丢粮,方向不明”。结果蛤、蛏产量大幅度下降,连续几年只徘徊在1.2万担左右。
1973年,东营人民发奋图强,大兴农田基本建设。集体投资50万元,在南江围海造 田,半年内投入13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17万立方,建成高6.5米、宽28米、长1665米的 南江海堤。接着在堤内,投资15万元,投入劳力2000多人,经过3个月,兴修水渠,排水沟,机耕路各14条,造田1000亩,每亩掺沙1500担以上,投垃圾土100多担。同年,修建 一座库容14万立方的地面水库,引入东张水库的水,开创了规格平整,自流灌溉,田间道路通畅的农田新貌。1975年,在这片垦区种上粮食,1978年后,年产粮达1.5万担左右。 从此,东营成了粮食自给村,每年售给国家粮食,油料800多担。
1972和1977年,先后建2座计360平方米的紫菜育苗室和一个面积为20亩的晒紫菜的水泥埕。
1982年7月中旬,在北江围建人工蛤苗场,投资100万元,于当年l明建成高7米,宽 32米,长1060米的北江海堤。当年即投产,翌年后,年产蛤苗3000担左右。
1987年,在北江海滩的边沿“拳头山",投资80万元,建一座面积500平方米的对虾 育苗室·至此,东营所需的鳗鱼苗,花蛤苗,蛏苗,蛤苗和紫菜苗等五苗已基本自给。同 年。全村水产养殖面积达7530亩,比1982年增长52%。
自1983~1987年,全村社会总收入年均递增9.7%。户均收入万元以上的有300多户, 占总户数的15%左右,户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有680多户,占总户数30%。80%的户有余 款,人均收入200元以下的不上10户。盖新房的户占总户数的90%以上,建筑面积达30万 平方米。每座楼房造价一般为1~3万元,最高的达17万元。
随着生产的发展,1973年后,村集体先后投资400万元建设公益事业。
1974年安装电线,解决全村生产,生活用电。
1977年投资24万元,修建村委会办公楼一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兼建舞台,广场占地5亩。

1978年筹款12万元,龙田镇政府拨款3.9万元,修建一条通往龙田镇的公路,宽7.5 米,长2700米,建成5条宽4米,总长3500米的村间道路。
1980年筹款20万元,铺砌一条宽4米、长8000米的环村石路,修建3条通往学校,下路头弄和太山富前的石路,宽4米,总长400米,另修建4条村道,其中一条为泥结石路面,3条为石路面,宽均4米,总长2200米。

1981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敬老会,村集体拨款4万元修建会址,面移1800平方米。全 村50岁以上的村民1400多人全数入会。五保户除供应粮食、燃料外,另月发生活费30元, 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取10~30元生活补助费;老人寿终时,家属可领到抚恤金460 元,丧葬事宜统由敬老会从简操办。
1982年改建电影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800个座位,1984年,由县电影公司定 期供片。
1983年建蜂窝煤加工厂,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建冷冻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1988年,橡胶加工厂建成投产,厂房200平方米。
村委会重视智力投资,1977年后,集资70多万元,建成小学新校舍,且不断增添设 备。至1989年,小学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教职员工53人、27个教 学班、1400多名学生。村集体又集资25万元,兴建福清县首家村级中心幼儿园教学楼为两 层八问,于1990年11月儿日举行剪彩仪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城乡建设志:村镇建设第三节典型乡村—东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