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发表于 2019-4-1 11:07:11

福清城乡建设志:村镇建设第二节乡村建设—住宅建设

第二节 乡村建设

福清县除7个县辖镇外,有14个乡,计辖279个行政村、1132个自然村。
在共和国成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福清农村少数地主、富户住宅,一般为大四扇、六 扇或八扇,高大宽敞,山区有城堡式建筑,规模雄伟,邻近莆田县的新厝乡还有宫殿式屋 顶的建筑,风格独特。而一般农房则十分简陋,多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平房,阴暗潮 湿,通风不足,采光差。有的甚至人畜混居,门前或墙旁摆设粪缸,粪蛆到处爬,苍蝇扑 面来,垃圾、秽土任意露天堆放,既不卫生,也不雅观。
村庄的文化设施主要是祠堂或寺庙的戏台,每逢迎神赛会等活动时,居民集资请戏班 演戏,群众站立围观。
较大的村庄也办有小学,但能享受教育权利的只是少数人,贫苦农民子女唯有望校兴叹,民国38年(1949年)统计,全县包括城镇在内,只有小学149所,学生1.1万人。其中 绝大部分是地主,工商业和侨属的子女。
卫生医疗事业落后,乡村更缺少起码的医疗设施,农民有病没有条件接受科学治疗, 只好求神祭鬼,听天由命。清末至民国时期,鼠疫和血吸虫病在福清蔓延了60年,鼠疫流 行的村庄,占全县总树数的75%,自1892~1952年,死于鼠疫病者累计达3万人,龙田乡积 库村死绝13户,援下村有一家一天内抬出7部棺材,人们谈鼠色变。血吸虫病流行面积占全 县面积的3/5强,受血吸虫病严重摧残的村庄有99个,死绝1000多户,原有200多人口的埔 尾岭格村成了无人村,城头溪边村138人,患血吸虫病死的有45人,这个2l户的小村,有 13户绝了后代,其他8户逃亡他乡。
共和国成立,贫穷落后的农村也随之得到了新生。1949年10月至1957年,全县农村先 后开展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爱国卫生运动。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初步的发展,广 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居住条件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自1957年之后的20年间,由于 “左"的政策的影响,乡村建设虽在一些地方,一些方面获得了进展,但由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由于1966~1976年十年动乱,使乡村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清县乡村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持续上升,乡镇企业如雨 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在大部 分农民中基本上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 于是,在全县广阔乡村的土地上,农民大兴土木,自己动手建造住宅,其势磅礴,犹如春潮泛起。

一、住宅建设
从1979~1988年的10年间,全县乡村新建住宅总面积计586.63万平方米。1988年一年中,全县农村私人建房3358户,投资6548.1万元,竣工面积50.37万平方米。镜洋乡1949 年住宅总面积为39.03万平方米,1950~1978年的28年间,增加建房面积87.81万平方米;而1979~1986年的短短8年间,就建有住宅面积68.3万平方米,为1949年以前住宅面积的 1.7倍,为前28年建房总面积的77%多。新厝乡蒜岭村1949年全村住宅总面积为8584平方 米,1950~1978年的28年间,增加住房面积7086平方米,1979~1987年的9年间,增加住 房12900平方米,为前28年建房面积的1.82倍。
同时,农民建房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78年后,新建的住房有三个特点:一是楼房多了,基本上都是二三层楼房,打破了旧有的四扇,六扇的规格,而代之以式样繁多的 “洋楼”,每间住房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一些富裕农民还建起了“别墅式”,“园林式"的住宅,院内设鱼池,假山,花坛、盆景,室内装修也很讲究,用缸砖铺地、瓷砖切灶、塑料壁纸糊墙,钙塑板吊顶,有的还采用大理石,彩色瓷砖等高档装修材料,二是 牢固性建筑多了,石结构、砖石结构、砖混结构逐步取代土木结构,采用混凝土小构件和 钢门窗的也越来越多,三是标准高了,注意了人畜分居,厕所澡堂配套,外部美观大方, 内部通风豁亮,有的还挖水井,安装自来水管道,并普遍地安上了电灯。
1985年,开始在乡村搞商品房试点,新厝乡利用侨资300万元建造商品房6幢36单元, 建筑面积计8700平方米。购房对象为侨胞,侨属或缺房户,每平方米售价330元。
福清乡村住宅,尚保留大量传统的建筑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城堡式
现存的一所,座落于一都乡东山村,名为“东关”,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 是何氏家族为防盗匪而联合筹资兴建的。寨房系土木结构,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总长76米,宽55米。系中轴线对称布局,3座并排,中座面阔5间,进深l问,左右各 面阔3间,进深1间。中,左,右3部分之间隔为土筑隔火墙。寨分上下两层,共99间。围 墙下方为花岗石垒砌而成,上半部为土筑,厚约2米多,内有枪眼、跑马廊等,规模宏大, 风格独特。寨门为石枢木板门,板门用重阳木制成,门顶有出水洞,以防火攻。寨左开池 塘,右辟花园。综观全寨建筑,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桁架巧妙错叠,是研究清代建筑艺 术的重要实物。
(二)四,六扇
俗称“四扇”、“六扇”,这种建筑形式最普遍,个别也有“八扇”的,由厅堂,正房,书院等组成9以四扇一为一厅两房, “六扇”为一厅四房(厅两旁各有两间正房),”八扇”则为一厅六房(厅两旁各有3间正房)。厅堂设有祭祀祖宗或供奉菩萨的神龛。 厅前有天井,两旁有小书院,即耳房。清代,民国时期多为平房,有双进、三进,甚至五 进,俗称“五落大厝"。有的还在正屋之旁建有附厝,前屋墙的上半部砌红砖(约占墙高 0---70%),下半部砌条石或方整石(约占墙高的30~40%),其他三面多为土墙,乃以泥土为主,表里两面夹以三合土筑成, 厚0.45米以上,其牢固程度不亚砖石, 屋内板壁多为木结构。县城有一“十五 落"大厝,建于明万历年间,其主座为 六扇连续五进,每进之间,以天井为间 隔,主座东西向各建一附厝均为四扇, 五进,形成一个三排十五落的庞大建筑 群,主,附厝均坐北朝南,东邻石狮 巷,西临吴厝巷,北靠福清第一中学围 墙,南濒楼锦霞巷。原为明代吴姓府 第,土地改革时期,绝大部分房间分给 城市贫民。30多年来,各户先后改建, 现除了主座第五进尚保留原貌外,大部分已经尽改旧颜。

经尽改旧颜。 民居建筑,其选址座向,多取决于堪舆。从住宅的高度,宽度到门窗的高度,宽度都有固定的尺寸,普遍存在墙矮,窗小,采光不足等问题。共和国成立后,屋墙多以砖,石构成,且皆改平房为楼房, 80年代始,这种古老传统之构造形式已逐渐为新式砖混之楼房所代替。

(三)宫殿式
福清县新厝乡的民居,自清代之后,多系具有田南风格的宫殿式,翘脊重椎,歇山顶 建筑。一般为砖木结构,也有部分土木和砖石结构。建筑的问数除中间大厅外,旁有房子 四问、六间或八间等。也有“双落”、“三落”等大厝。正座之旁还建有附厝,现存的清 光绪年间的进士第,附厝多达五重,大小房子总共有120间。20世纪50年代之 前的建筑,斗、棋与枋间多雕刻精致 的鸟兽,花卉。门扇以小方条拼成文字 或图案,楣接之处不现榫。楼上正厅屏 门之上,有的还木刻浮雕各种图案,如 渔、樵,耕、读等,各种人物形态逼真。 60年代之后,宫殿式翘脊逐渐退 化,且为单檐悬山顶所代替。80年代以 后,建筑形式多趋向新式平顶楼房,砖混结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城乡建设志:村镇建设第二节乡村建设—住宅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