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发表于 2019-3-29 16:07:59

福清城乡建设志:古融胜迹第二节古城垣—福清城

福清城

唐时,设5个城门,但没有城墙。其后,城门的位置,名称屡有更改。明正德八年 (1513年)改为4个城门,东名文兴,西名双旌、南名龙江,北名玉屏。明嘉靖三十三年 (1554年)三月,为了防御倭患,才修筑城墙,城高6米,厚4.6米,周长3310米,并建有 女墙2300个,警铺24座,门楼4座。由于此城的设计存在着“弃险于外,虚实易见"的错 误,致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春,倭攻北门时, “登山铳放,连毙二人",守者崩 溃。倭占县城6个月,居民深受其害。同年十二月,知县罗向晨着手加固,把北面城墙增 高1.3米多, “造二敌台当敌冲,设串楼于台旁,浚河深广各二丈,树以棘"。第二年, 倭3次来犯,都被击退。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进行大规模修建,把北门改在偏西方向,名为风仪门;偏 东北隅1/3设小北门,名为玉屏门’移西门于山之半,东、西、南三门仍名为文兴、双旌 和龙江。这次改建,计移旧城1300多米,增新城600多米及铺舍若干。明天启四年(1624 年),又于东北增筑5敌台,西北城增高1米多,覆以堞楼数百米。明崇祯七年(1634年),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先后进行多次修葺,因此,直至抗日 战争开始时,福清城还保存得相当完好。
民国28年(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以“攻守便利”。"城池沦陷后易反攻”等为由,把城墙拆毁。当年为防倭而筑城,这时为抗日而毁城,这座城共存在384年。
古县城本为扩东南,收西北,原湖滨霞的夏裕大墓和玉屏山、凤凰山都在城外,明代,吴姓一鸿儒,以城高、池深方可御悔为由,捐资建议“收东南,扩西北”,利用溪河 的深渊做为护城河,于是东南西北四城脚下皆水。现在的西门街当时即是水域,水到西城 脚下,西城内为陆,外为水,在水陆交接之处,取名为水陆街。随着时光的流逝,西门溪的流沙,渐渐流向城池,于是水陆街前面“沧海”变“桑田”。后因水陆街有陆无水,故又改名为西门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城乡建设志:古融胜迹第二节古城垣—福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