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发表于 2019-3-29 11:42:39

福清市城乡建设志:概述

概 述
福清县,又名玉融,简称融,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东与平潭岛隔海相望,西与莆田 县毗邻,南临兴化湾,北部,东北,西北分别与闽侯,长乐、永泰县接壤。地处北纬25°15'25~25°51'45,东经1193'44"~119°40'41"之间。县境东西宽46.5公里,南北长 53.5公里,总面积为1518.24平方公里。(227.7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1.9万亩。海岸线长而曲折,从东北境的城头港西溪口至西南部新厝乡桥尾的蔌芦溪口,全长391.6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15%。全县海域面积911.5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7.5%,占全省海域面积近10%。其中滩涂面积37万亩,占全省滩涂面积的13%。县境分大陆,龙高半岛和岛屿三个部分。沿海共有大小岛屿141个,其中10个岛屿有人居住。江阴岛面积最大, 达85平方公里;1971年筑起大堤与大陆相连,成了半岛。县境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其面积占全县的80%,平原和河谷盆地小而零散,面积占 全县的20%。西部,北部多山,属戴云山向东豌蜒的支脉,山峦重叠,海拔多超过500 米,其中罗汉山、齐云山,后溪山等超过800米,古崖山海拔1000.3米,是全县最高峰。 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龙江,迳江,渔溪、一都溪。三叉河等江流大都向东或向东南 注入福清湾或兴化湾。 福清县属中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长暖热,冬短温和,冰雪罕见,降水丰富·年降 水量为i050~2000毫米之间,80%以上降水量集中在4~10月份,年平均气温为19.6度, 全年日照时数1768小时。全年无霜期365天。夏多西南风,冬多东北风。春夏问有梅雨, 利于农业,夏秋有台风,带来雨水,对经常发生的伏早能起解除和缓和的作用。 三山乡发现有地热资源,泉点位于三山乡沁前村北东5度方向的海滩潮间带,泉水由 滨海淤泥中溢出,温度为摄氏48度,无色,稍有硫化氢气味,富含氟,二氧化硅,为低 矿化度的偏碱性水。流量为0.64升/秒,(日流量为55.3吨)涨潮时,该泉被淹约1.5米,落潮时,当地村民用于洗浴。1989年,全县设7个镇,14个乡,447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25.09万户,总入口 103.15万人,其中男53.16万人,女49.99万人,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同胞约48万人,台 胞2万多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福清县别称盥玉融打,简称“融",是个文明的古邑,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据福 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证,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福清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福清设县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唐朝以前,福清境域先后隶属于扬卅,会稽,闽州, 泉州、福州和长乐等府县。唐(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析长乐县南部的万安(含 平潭岛)等8个乡,建立万安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取"造福唐朝"之意,改名福唐县。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为永昌县,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复称福唐县,后唐长兴 四年(933年),闽王王审知从“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一语中,取“福"与“清"二字,改县名为“福清县一。元元贞二年(1296年),因户满4万,升格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建制。此后,福清县为福州威武军、福州府所辖。民国元年 (1912年),平潭岛升为县建制,与福清县同隶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先后隶属闽侯(1949年~1956年,1959~1970年)、晋江(1956~1959年)、莆田 (1970~1983年),福州(1983年6月1日起)等地、市管辖。 福清自设县之始,就在融城建县署。朝代几经更迭,但县署驻地未变。1988年,县城融城镇常住人口47652人,交通方便,工商业繁荣,文教卫生.体育设施较齐全鼻是福 精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唐、宋之后,一些集镇也相继兴起。至民国34年(1945 年),:全县设有玉融(即城关镇,现称融城镇)、海口、龙田,高山,渔溪。东张等6个 镇口1984年,又在福厦公路沿线上的宏路,建立宏路镇。这些集镇总占地面积虽不及10平 方公里,但已拥有占全县总人数10%以上的人口。 1000多年以来,朝代更迭,人间沧桑,勤劳朴实的福清人民,二直在这块土地上,与 大自然,与压迫者,剥削者进行顽强不息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清人民在中 共福清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面对农业落后、商业萧条,民生凋蔽,"地瓜填肚肠"的困境,迅速掀起恢复发展生产的高潮。自1949年至1956年间,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依靠说服、示范,吸 引的方法,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乡村建设 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夸大了主观 意志的作用,企图在短期内“进入共产主义",以致使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破坏了工农业生产,农村集镇受到了更大的冲击。1976年国民生产总 值1.2亿元,仅比1966年增长37%,其中几年出现负增长,而人口却直线上升,全县人口 增长3z%。这一期间,全县基建投资(除群众自筹资金外)仅为2091.38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福清县工农业生产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1989年,工农 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以下同)达10.0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27亿元。农业产值 2.75亿元。同年,粮豆总产量3.18亿公斤,比1950年的0.9亿公斤,增长2.53倍,经济作 物以花生、甘蔗为主,花生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25%,甘蔗产量为福州地区总产量的7l%, 在全省居第五位,水果主要有龙眼,荔枝、枇杷、柑桔等,年总产量达5084吨;贝藻类和 鱼虾类养殖发展迅速,年产量已达4.59万吨,生猪年终存栏为24.33万头;山羊年终存栏为 4.68万头,‘尤以高山羊之腴嫩鲜美闻名海内外。工业,在共和圈成立前的两个小印刷厂和一些小碾米厂、土油坊二土糖坊的基础上, 至1988年发展到210家,其中国营工业36家,集体工业48家, “三资”企业26家,初步形 成了以轻工、食品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工业产品中的糖和原盐产量都占福州市总产量的 8'0%以上。至1989年底,全县拥有乡镇企业13866家,总收入达7.42亿元,年产值百万元 以上的有14家,产品出口总额达1006万元,成为创汇企业的一支生力军。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快了城乡建设的速度。共和国成立前的城区,7街36巷,泥 路狭窄,坎坷不平,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30多年来,经过几次整治,修筑混凝土或块 石路面。光洁平坦。1980年后,新建了东门街,长680米,与扩建的小桥街,道旁遍植绿 树,景色宜人。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新建了大量住宅,建筑结构亦有很大变化,楼房林立,高大敞亮。各集镇,乡村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自1979年至1986年的8年间,除群众 自筹资金建房外,全县基本建设投资达1.2689亿元,为“文化大革命"10年间基建投资额 的6倍。仅1988年,全县基本建设投资即达6850万元,为“文化大革命"10年间总投资的 3倍多。同年,全县私人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达68.8万平方米。各个集体单位亦大量新建住 房,城乡面貌逐步改观。1950~1986年,全县建有城乡道路64条,总长587.4公里,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达 8000多万元,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102座,防洪堤200多公里。 自1958年在东张水库建成第一座小型水电站起,至1986年,全县先后建成29座小水 电站,总装机45台,容量8036千瓦。加上闽北大电网供电,全县98.9%的自然村和97.1% 的自然村都用上了电。与此同时,建电灌站437处、509台,装机1.08万千瓦,机灌站100 处、102台、1630匹马力。全县蓄,引,提水工程,有效灌溉43.2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 71%。自1950至1987年的38年间,对于中小学校舍建设,国家共投资6047。67万元,新建和 扩建中小学校舍面积66.47万平方米,其中中学24.25万平方米,小学42.22万平方米。 1980年以来,在环境保护、房地产管理方面,也逐步走上正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福清县的华侨,华裔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他们7向爱国爱乡,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更踊跃捐资建设家乡。据不完全统计,自1979~198&年,侨胞对家乡公益事业的捐款就达1.36亿元。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大办“三资”企业, 发展创汇农业和“三来一补”业务。至1988年,全县创办26家“三资”企业,总投资1.92 亿元(侨资达1.008亿元)。其中15家“三资"企业己投产或试生产,工业产值达3349。万"元,比1987年增长3倍。 随着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建筑队伍亦日益壮大,1988年全县拥有建筑工程公司28个 (其中县直属3个建筑安装企业,乡、镇属20个,其他5个)、土石方工程公司21个,总计 从事建筑业的职工达10万人。同时,建筑机械设备也日益增多,从而提高了建筑能力和建 筑质量,并加快了城乡建设的速度。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1988年,全县28个建筑公司共完成产值6273.75万元。同年,全县建筑公司和土石方公 司,年收入总计达2.41亿元。建筑设计、施工水平不断提高。1981年~1986年,有76个项 目创优良工程,建筑者足迹遍及八闽及晋,鄂、赣、内蒙、新疆等26个省、市、自治区, 还有4人赴非洲塞拉里昂支援建设。39年来,福清县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造家园,建设家园,治穷致富,使福清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奠定了今后更大发展和繁荣的基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城乡建设志: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