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3-26 10:30:00

福清教育志:附录四 教学理论(1)

四、教学理论
略论知心善教——我是怎样把心理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上来的福建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 吴瑞升
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而且要抓住他们的心理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凡是研究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们的心理状态,.不是本能的,而是由于家庭影响、社会影响、老师和亲友影响,在不同的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不能单纯由年龄决定,有的早熟,有的晚成。都由于处境的不同。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于同年级甚至同年龄的学生:不能看成一个样子,既要掌握学生的共性,也要掌握其个性。分别进行教育,做到“知心善教”才能收效。
我在幼年时读过我们祖先写的教育学<学记>里面就谈到心理学问题,原文是这样写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当时我的老师对于古学新学都很有研究,他在治学上,主张“格物致知”,在教学上坚持“知心善教”.他把上面一段文字用白话文写出来:“学生有四个缺点,做老师的应该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贪多,有的务少,有的轻视,有的停顿,这是他们的不同心理状态。老师一定要懂得他们的心理。才能纠正他们的缺点。做老师的要善于发扬优点、纠正缺点。”我跟这位老师学习多年,随着岁月的游移,从实践中观察,这位老师确是“知心善教”的老师。往后我在高等学校里。读了一些心理学,对于这一门学问越来越有兴趣。从自己当老师那一天开始。就紧紧地把心理学用到语文教学上去,几十年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坚信。知心善教“是切实可行的,即使在十年浩劫中受到批判、打击、折磨,我还是不后悔。不动摇。现在把我对”知心善教“的实践和认识,分述如次:
一、贪多
贪多务得。这是阶级社会里的人们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也承认这种心理是违反了生活规律,因此就产生一个俗话”贪多嚼不烂。“吃东西是这样,做学问也是这样。如果嚼得烂、能消化,变为能量,就不是贪多了。古人做学问把”通“与”博“组成辩证关系。”通“指文理通顺,字、词、句为基础,”博“指书读得多。扩大知识面,而文字通顺是运用知识的根本条件,(看福清FQLOOK.CN)学生还不具备这个条件时,如果贪多,乱看乱读,似懂非懂,自以为是。这就坏了。我分析一些高考试卷之后,认为要害有九个字,即”讲得多,得得少,答得乱“.老师从四面八方捞来的材料,都在课堂上讲了,而同学实际上得很少,到了考试时。面对试题。”似曾相识“拿不定主意,以致下笔干言,谬误百出。这不是贪多嚼不烂的害处吗?
二、务少
有的学生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上,要求得数少一些,容易记忆掌握。每到总复习的时候。眼看一大堆课本、补充材料。就怕难;在考试的时候,眼看题目很多,心就乱了。我们老师要好好研究一下,小孩积累了许多糖果纸、图片、卷烟袋,为什么不怕多。不厌多呢?因为是他很有兴趣地积起来的。那么,我们老师就要引导同学在准确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积累起来,要用便取,兴味无穷。反之,如果把许多知识一知半解、杂乱无章地压起来,像抽屉里压着许多废纸、箱子里装着许多乱麻,到了要用时,才把它弄出来。这哪能理个头绪呢?但有些老师迁就同学务少的心理,把大量的知识内容。缩作几条杆杆,让同学们枯燥乏味地去死读硬记。这样不好。我们老师应该引导同学从大量文字中、得出少量的提要,又能从少量的提要中写出大量的内容。只要看一看卡片就能重现大量内容,像看电影之后会写出”简介“,往后看了”简介“能使影片的内容重现出来。
三、轻视
学生轻视语文。这种心理很普遍。形成这种心理,原因很多,最明显的有两种:(一)同学认为语文学不好,数理化也能学好,数理有范围。可以掌握。语文科无底洞。难以探求,时间化在数理上合算,花在语文科上失算。这该怎么办,我办过了,(1)培养典型,说明重视了语文学习语文程度提高了,在于数理化审题方面,快而且准确;在答卷方面,文理通顺,语言严密;(2)与数理化老师密切合作,要求他们讲课注意语言因素,评卷计算语言表达能力的分数。(二)同学认为现代文一看就懂,没有什么好读。对此,如果老师节外生枝,求助于补充知识,(看福清FQLOOK.CN)那就偏了。我只用一种办法,讲述课文的一段内容,叫同学写下来。然后打开书,对照一下,天啦,错别字有几个,病句有几个。条理不清啊、标点不对啊?然后使同学知道,看懂不等于学会。看戏也懂。却不会演戏。从此他们明确一个道理:”不但看懂。还要学会。“再也不敢轻视现代文了,而写作能力、说话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
四、停顿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有停顿,学习情绪不高。成绩下降了。这是心理变化现象。原因有四个:(一)家庭发生了什么事故。学习条件下降了;(二)社会或周围的人给以不好影响;(三)生理上变化影响心理变化,如女同学在例假期间。心情很烦闷;(四)数理化作业一多。同学便认为语文连贯性不强,停一段时间影响不大。对此,我们老师应该了解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特别关怀,有效帮助,绝不让其停顿,因为一停顿就落伍。赶上去就困难。因此我坚持为告假的同学个别补课,使同学认识到“功课是不能告假的”.
五、直观
人们听报告。能直接看到作报告的人。效果就比较好,往往中心会场比分会场效果好,这是喜欢直观的心理。青少年更是这样。举一个例吧,在文革动乱中。我校有个典型的乱班。校领导和工宣队在上课时坐镇班上,也无济于事,老书记希望我去代一星期课看看怎么样,我预先找班上最会捣蛋的同学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说:“每节课最后十分钟讲个故事。我们保证上好课、做好作业,让您怎么考都行。考不好,对不起老师。”我听完之后。很高兴。每个晚上准备一个小故事,每天上课、提问、小测如果好、就讲故事。如果不好就不讲,全班同学举手保证“读好、考好”;我每天独自上课,请领导、工宣队不要来坐镇。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一个星期过后。我要带自己班上同学下乡去了。这一班同学洒泪惜别,我挥泪作了留别赠言。从此这一班同学好起来。原担任的语文教师,愿意照我的办法做。我告诉他“知心善教”很重要啊!
当然,语文课不可能常讲故事,语文课上应该注意直观,直观不能单纯理解为物体直观,还应该注意,文字直观。“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讲“苟富贵。无相忘,”时可以引用<越谣歌>君乘车。(看福清FQLOOK.CN)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使叙述句形象化起来,同学们大感兴趣,又是抄写,又是背诵。又是作为谈话资料。凡是咏物的文字、景物交融的文字。如<小米>、<白杨树>.教学效果都很好。我们掌握了同学喜欢直观的心理。就引导他们写自己所见所闻的东西。他们很高兴写。然后我们再运用从此物联想到彼物的间接直观原理,“触景生情。见擞思马”.引导同学们去联想、回忆、抒情。他们更是兴致勃勃地写。
六、说理
说理,在青少年中极为重要。绝不能压服,压服的后果,不是愚便是顽。鲁迅写了一篇<风筝>就指出不能虐杀孩子的心灵。古人之所以易子而教,就因为教子要求急切,容易发怒。虐杀心灵。老师对学生。应把“恨铁不成钢”.改为“炼铁使成钢”.在教学上所谓“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既指出说理的困难,也指出一些老师语言笨拙教法机械。好的老师,要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药>的一文里。华老栓的钱包是自己放在枕头底下。为什么还要掏了半天呢?引导同学去深思,原来钱是汗水换来的,必须密藏、防盗。钱跟生命一样重。竟落在康大叔的手。这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什么?又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讨饭几个月都熬过了。为什么在大年前夕“碗是空的”.终于在鞭炮声中自杀了呢?原来在大年前夕。人们怕倒霉气影响。不肯施舍给她,使她走向绝路。这不是封建礼教迷信把祥林嫂吃掉而是什么?我体会到。形象以感人。抒情以动人。说理以服人这三者是不可以偏废的。
七、专心
学生专心学习。是很重要的,但心不专,心很野,倒是同学的普遍心理。孟子懂得这种心理,所以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指出把学生放散的心,让他收回来,就是做学问的唯一办法。苟子的<劝学>一文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就比喻说明天赋差的人,能够专心学习,也可以学好。学生不专心学习,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听课时思想开小差。甚至做小动作;(二)知识理解不准确,做“差不多”先生;(三)做作业时,精力分散。对此。我们教师要对同学反复说明专心学习的重要性并培养典型,说明专心学习,确能提高成绩,使同学相信“有心打石石有穿”、“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道理。对于秩序差的班级,我们教师往往无能为力,只管讲自己的课,跟和尚念经一样念一遍,不管同学听不听,殊不知这样下去,同学的心越不专,.成绩越下降。我们教师应该认为学生秩序不好,(看福清FQLOOK.CN)我们更要把课备好,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想得头头是道,把知识真正学到手,这才算我们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知道演员表演不好,人们都不爱看,教师课讲不好,学生怎么爱听。所以说:“老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白他们所学的知识的用处,使他们看到自己学好的知识能做出前所不能做的事情,使他们高兴,有了理想,加强信念。在所谓”复课闹革命“中,学生上课不专心,我很痛苦,想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我擦干眼泪之后,对于学生加强组织工作、思想工作。我出一个题目:”什么叫做知识青年?怎样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青年?“让同学们讨论、辩论,然后再写一篇作文。接着再讨论一个问题:”学好语文跟学好各门功课有什么关系?“又写一篇作文。实验结果,情况良好。然后让同学再写一篇作文:”我对语文老师的要求和希望“.我适应了同学的要求,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了,学业成绩慢慢好了。家长很满意。但是”反回潮风“刮起来了。刚开始整我的时候,同学们站出来贴了大字报。顶住了恶风。保护了我。我何等感动。从此我更相信”师生必须心理相同,心心相印,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八、记忆
青少年记忆力最强,凡是大学问家博闻强记都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所记忆的东西一直到了年老还不会遗忘,但要注意青年少年人不要把知识弄错、记错,一错就成为顽固性,一成不变,难以改正。因此教师传授知识要准确。对于学生各种习作,一定要订正。但是。近十多年来。教材注解也有不少错误。文选也有的注解也有错误,教师不敢更动;学生数多了,”题海“泛滥了。教师收了学生作业,不订正。这样越做越错,以错为正,加以记忆,成为顽固性,何等可怕啊!至于记忆正确的知识。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四边“:即边读、边想、边写、边记,并要”学而时习之“.我少年时读书,老师要求”三温“、”六温“、”九温“??数量逐渐增加。最后把<四书>、<五经>都背得滚瓜烂熟。曹操曾叫蔡文姬默写许多书,写得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终于释放她的丈夫。今年高招之后,在一次分析考生情况会议上,我一看试题,就说:”(看福清FQLOOK.CN)文言文翻译那一题删节得违反原则。梁惠王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是论点,而论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子河内。河东凶亦然。‘这不能删,一删,就会给学生一个错觉。有论点。可以不要论据。“又”填然鼓之“也不能删,因为古代战争,兵以鼓进以金退。即击鼓进兵,鸣锣收兵,鼓声是指挥官的信号。一删,就会使同学思想混乱,认为在战场上,不要号令。随便可以”兵刃既接“了。我问了许多看卷回来的老师:你们为什么在评卷总结时不提出来,他们说:“没办法,不会背”.我说:“不会背,难道连论文体裁和事理都不懂吗?”他们个个都脸红。因为我们认为少年时记忆的东西,对一生治学、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帮助。我极为反对平时搞“夹生饭”使同学得的知识半生不熟,到了总复习时搞“反刍法”、重炒冷饭,真是违反“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这个正常心理。以致考生带着反常的心理对待考卷,乱猜、乱碰,以错为正,答得满满、错得多多,出场还不知错,真是可怜。
九、感情
青少年的心理是从儿童心理发展起来的,“有奶便是娘,不知亲只知爱”,这是儿童的普遍心理。自己带大的孩子,跟父母就亲热,由奶妈或在亲戚家养大的,跟父母总是疏远。在生活中这种情况很普遍。有的青少年听老师的话,却不大听父母的话。因为老师“知心善教”,有情有理。语文科就是情理结合的东西,语文老师要跟同学建立感情很重要。在浩劫的十年中,我教过不少“乱班”的语文,我很严而同学对我却很有感情,他们说:.老师骂在口头。爱在心头“.有些同学表现不大好,书考不好、作文写不好,我找他们谈话,听不进去。往后。(看福清FQLOOK.CN)我写了信塞在他们的口袋里,请他们带回去慢慢看、慢慢想。这些同学终于到我家来了。我以上宾之礼接待他们,他们感动得哭起来。接着,写了信给我,说:”再不表现好。再不把书读好,实在对不起党和祖国人民。“从此,他们不但自己进步,还现身说法。积极宣传,带动别人进步。当时的学校很流行一种教育方法。叫做”批斗坏学生“,我顶住了。”批斗派“要斗我,说我是”坏头头“,同学团结起来顶住了,说我是好头头。回忆起往事。真是不寒而栗。
十、喜爱
同学们有十种喜爱。这些心理。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好好运用:
1.探索
学生自己探索求知求得,这是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的。儿童喜欢捉迷藏。抓促织,找玩具;长大了爱听抓特务故事,‘爱看侦探小说,也有的爱打猎、探索林中的鸟、山间的兽,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应运用这种心理。如:(一)把新课中的几个成语,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不看书填空。写在纸条上交了卷才打开书看,这一看比读十遍还好;(二)抄几个缺某成分的句子在黑板,让学生去补,交了卷。打开书看,印象更深了;(三)出几个问题,让同学当堂预习作答,交了卷,等待老师解答,对照一下。是非分明,领会深刻。长年实践证明,效果太好了。
2.积累
小孩喜欢积累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如画片、新钞票、邮票等等。苟子懂得这种心理,他在<劝学>篇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蚊龙生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也运用这种心理,(看福清FQLOOK.CN)要每个同学备一本”集锦“本子,.平时在课内外阅读时积累成语、丽辞、佳句、格言、名言,规定每学期五百个,期末交来评分数。列入总分数中百分之二十,凡已用于作文上面的做个\/的记号。实践证明有四个好处:(一)使同学扩大阅读面,而且”下马采花“大有心得;(二)使同学丰富了词藻,讲话大有本钱;(三)使同学丰富了作文的词汇,略加思索,摇笔即来;(四)在同学语言文字中起了新陈代谢的作用。去粗取精,拨乱反正。总之,效果实在太好了。
3.交朋
在儿童的心理上,喜欢交朋结友,不喜欢孤独无友。这种心理发展到青少年时期更为明显。我抓住这种心理,有意识地把语文基础中凡是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凡在表达意义上起同样作用的;凡在意义上有相关联的,都认为是朋友关系,讲一个带一个。例如:拨乱反正“带”正本清源“;讲”逢山开路“带”遇水架桥“;讲”深谋远虑“带”深思熟虑“.使同学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增加词汇。有利写作。
4.比较
儿童在家里,大人分给东西。他们总要跟兄弟姐妹比比看谁多谁少。穿衣服也要比谁穿得好,到了接触社会时,对一切人都要比一比。同学们对于老师更是这样,谁书教得好。谁爱护同学。都一一比较。学生有了这种心理,我就引导他们在语文上做比较。,如:运用修辞与不运用修辞相比;文字结构严密与文字安排松散相比;正确的句子与错误的句子相比;各种文体相比;评讲作文时。把上、中、下的相比。同学说得好:”比一比,差千里,不努力,没道理“.
5.摹仿
儿童摹仿能力很强,到长大时也是这样。<学记>提到这个问题,”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反之,车在马前。(刚开始驾车的马与老马相反。它跟在车后摹仿学习。)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这就指出摹仿方法去创造实践。孟轲的母亲”三迁教子“,就是要儿子摹仿好的东西。我的许多同学在初中阶段阅读了<中学生文库>、<作文百法>以及各作家文选,(看福清FQLOOK.CN)摹仿其中的运用语言和写作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练习写作,绝不抄袭。不生搬硬套。苦练结果,写作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到了我自己当老师时,始终坚持”从摹仿到创作“起了借鉴作用,过渡作用,而着眼点是独立写作。自成风格。古人说过”文章花蛤面“,就生动地比喻:.文章不要干篇一律。文章而应该各有不同。各具风格。至于试卷和练习书写的行款格式就绝对摹仿课文上的,从严要求。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6.生动
学生听课最怕枯燥乏味。最爱生动,所谓生动,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演戏,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中的东西以及所能理解的东西,加以启发诱导。如讲:矛盾一词。我提了几个问题;(一)旱天时染布工人要出太阳,农民要下雨;(二)要买书。口袋没有钱;(三)脚长了,去年买的鞋不能穿;(四)妈妈爱睡,小妹哭吵不睡;这样一提。问题解决了,接着同学们还会列举许多矛盾现象。我再提问:第一对矛盾。应该怎么解决,可以把白天和夜里分开考虑,同学们很快就说出来”白天出太阳,晚上下雨。矛盾就解决了“.课要上得生动,功在备课大量时间用在写教案之前,课要备到好像所教的课文是自己写的一样,才能在课堂不看教案而运转自如,使作者、教者、读者三位连成一气,教师面对学生,采用”谈话式“有时讲,(看福清FQLOOK.CN)有时启发同学答,有时用”设问“法自问自答,师生亲密无间地研究探论。到了下课铃响。同学往往说:”这么快下课!“在上课时,如果同学不能共鸣。”坐时如年“巴不得早下课,这样课肯定失败,我坚信:”备好课。教好课,使同学兴致勃勃。当堂消化。现在每班学生数多。更需要这样,这是上策,劳而有功。反之,课备不好,教不好,学生兴味索然,堂堂负债。课外补,压作业。这是下策,劳而无功。有的老师说:学生数多,作业多,没有时间备好课,这是本末倒置之论,太阿倒持。必伤自己,可叹!“
7.爱问
爱发问,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因为许多做父母的人不懂心理学,不许孩子多问。如小孩问:.妈妈,你到哪里去?”妈妈说:“到外婆家里去!”j如再问:“妈,去干什么?”妈就骂:“不准你问!”于是许多孩子不敢问,长大时,就不爱问。我们懂得“学问”两字,就包括学和问,只学不问,即如韩愈的<师说>里讲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学记>里把提问与回答和发问与听答,看成“进学之道”它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悦而解。??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后然尽其声??此皆进学之道也。”我教几十年语文,坚持“勤学好问”,动员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口头书面都行。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学生把课外的、家长的、朋友的问题都拿来问。同学们曾问我:“老师能做到问不倒吗?”我说:“我懂得,就立刻回答,不懂的。就去找材料,或请教我大学的老老师”.我欢迎同学问,这就促使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因而多读一些书。多研究一些问题,多了解学生的情况。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丘主张“多闻阙疑”确是至理名言。
8.讲话
青少年爱讲话,发表意见,这是长处。婴孩在五、六个月时,发出咿、呀、哑、巴的声音。似乎没有意义,其实是一种心情的表达。我多年观察这些婴儿÷认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在语言之先,他们喜欢熟人,害怕生人。(看福清FQLOOK.CN)喜欢颜色协调的东西,害怕黑色的东西,他们爱听和谐的声音,讨厌粗犷的声音。到了他们会讲话的时候。做父母的应该加以训练。外国有些教育工作者的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会讲出符合语法的许多话,而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讲话还不合语法,结结巴巴。三言两语。话讲不清楚,当然什么单句、复句弄不清楚。我们语文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我曾在小学三年级学生中试验,用同一内容,从词到多重复旬。一天之内。完成任务。
词:爸爸,妈妈。
单句: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并列复句:我爱爸爸也爱妈妈。
因果复句:因为爸爸妈妈爱我所以我也爱爸爸妈妈。
假设复句:如果爸爸妈妈不爱我,我就不爱爸爸妈妈。
条件复句:只有爸爸妈妈爱我。我才爱爸爸妈妈。
多重复句转折句套上因果句:妈妈爱我。爸爸却不爱,所以我爱妈妈,不爱爸爸。从孩子身上观察与研究的结果。我认为:
(1)意识、语言、思维的先后次序应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2)先从同一内容学习复句,然后发展到不同内容学习复句。言发展规律。
9.动作
青少年爱动作,这是从儿童心理发展起来的。动作本身是好处,不是坏处,整个宇宙时刻在动,人们的静止休息睡眠是再动作的准备。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五动”.即动眼睛看准确;动耳朵听准确;动嘴巴读准确;动头脑想准确;动手指写准确。古人主张“口而诵,心而维”,我们老一辈做学问就是运用这个方法,读得入迷,想得出神。不知不觉,学问与日俱臻。我多年教学,坚持“五动”狠抓“准确”.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我在学生作了试验,默读容易打瞌,朗读有助于振作精神,因为朗读有趣,默读无味。
10.猜测
猜测,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是高度运用思维能力的心理活动。“猜谜”、“灯谜”的玩艺,就是根据这种心理而设的。因为吸引力很强,使人们乐意动脑筋、费心力去猜想。我记得任弼时同志,每看书,看了上一段,一定掩卷猜想下一段,猜对了很高兴,猜不对便反复思考、对照、提高。我多年治学与课徒都试用这个方法,对文章的词句,也是这样。如我板书“水中捞月(难寻)”、“水上弄一(易化)”,(看福清FQLOOK.CN)叫同学不出声写在纸上交过来,全班80%同学写“冰”字。又如<敕勒歌>里“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个名句。我对班上同学说:“在大草原上,草又高又密。牛羊钻进去,等什么时候才能看见,请同学们写出七个字,.中间有个”风“字,有个”低“字。试验结果,有60%同学写”风吹草低见牛羊。“其余都在第二字写错了,有的写”过“.有的写”压“,有的写”来“.
总之,坚持”知心善教“.在教学上每走一步,都是胸有成竹的,既教书又教人,学生的感情越来越好。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有劲。,真是”心中只有群芳谱,绿李红桃个个亲。“离别二十余年的学生。不论地位多高官多大,一见老师,还能说:”老师教学真的教到我心坎上来!“如今我老而多病。夕阳无限好,可是近黄昏,谨把个人教学三十余年的体会写出来,以就正于同行者,乞多加指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教育志:附录四 教学理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