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3-26 10:30:00

福清教育志:附录二 制度、章程、总结(3)

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福清县位于福建东部沿海,辖7镇14乡,441 个行政村,1989 年末总人口103万人,建国初期,福清只有1所高级中学,4所初级中学,149 所小学,学生不足1万人,小学每生平均面积仅1.31平方米,全县缺校舍30万平方米,缺课桌椅7939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清根据“立足本地、发挥优势,群策群力、集资办学”的方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走出-条依靠自力更生、改善办学条件的新路子。自1979 年以来,全县共筹措教育经费1.2亿多元,新建、扩建教学楼310幢、综合楼23幢、礼堂9幢,总面积45万平方米,维修校舍32万多平方米,全县现有高等院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5所,普通中学42所。附设初中班13所,小学604所(其中教学点59个),独立幼儿园35所,还有469所小学附设幼儿班,在校学生达18万多人。中小学、幼儿园校舍总面积达64 :万多平方米,全县平均中学每生占地面积32.11平方米,建筑面积6.5平方米;小学每生占,地面积11平方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基本上达到部颁的要求。同时,大部分中小学已基本实现校舍、课桌凳、校门、操场、围墙、厕所、旗杆、仪器、图书资料,劳动生产基地配套,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网络。我们的作法和体会主要有四点:
一、重视教育,把发展教育作为振兴福清的关键
在长期的经济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如果教育不抓上去,人的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经济就无法腾飞,振兴福清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近几年,我县始终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教育切实摆到各级党政的议事日程,抓紧抓好,县五套班子经常研究发展教育的有关问题,县委、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宣传部领导直接抓教育工作。各乡镇除了党委书记、乡镇长亲自抓外,还指定一-名副 乡镇长分管教育。在教育经费安排上,尽管县财力相当紧张,但每年都尽到最大努力,达到“三个增长”的要求,1988年, 县委、县府提出了“振兴经济,教育首位”战略思想,并召集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有关部门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看福清FQLOOK.CN)统一了全县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重要基础地位的认识。县委、县府还利用与各乡镇长签订责任状的形式,把教育工作列入乡镇领导任期目标和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内容之一。1989年,我县又组织开展了“振兴福清必须把振兴教育放在首位”和“ 振兴教育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两次大讨论,使教育工作得到全党全社会的进-步重视。根据省建瓯工作会议精神,县政府还制定了《关于集资办学的若干规定>.召开了表彰群众集资办学现场会,充分调动了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爱国侨胞,广大群众集资办学的积极性。
我县教育事业得到人大、政协以及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县人大、政协领导多次联合组成教育视察团,前往各乡镇调查、了解教育情况,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提供实现中小学“一无二有”,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先后成立了县侨乡建设委员会、县发展教育基金会与教育工作有关的机构和组织,各乡镇、学校相继成立了侨联会、校董会和奖教基金会,县教育局也成立了财建股,承担学校基建的总体规划,设计、绘图、预算、决算、质量检查工作,这些,都为我县群众性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热潮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落实侨务政策,引进侨资办学
我县旅居外侨46万人,广大侨胞素有为家乡捐资兴学的优良传统,这是我县发展教育事业的潜在力量和巨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努力坚持“团结侨胞,温暖侨心,运用侨力,建设侨乡”的侨务工作方针,认真落实党的侨务,对台政策,进步加强了与海外“三胞”的联系,使旅外乡亲更加关心,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年来,全县21个乡镇有19个乡镇接受了华侨捐资,总金额达7341.5万元,(看福清FQLOOK.CN)占教育总投入的58%,有25所普通中学,128所小学受益,建成教学楼、综合楼、科学楼、图书楼、礼堂、健身房、梯层教室、师生宿舍、膳厅等128幢。在42所中小学设立了奖教奖学金,筹集资金达609.1万元。同时还捐资创建了侨兴轻工学校、元洪师范学校两所中等专业学校。在侨胞捐资中,个人独资建中专2所,普通中学6所、小学17所,幼儿园2所,独资建成中小学教学楼41座,由于我县华侨捐资兴学贡献突出。有68人获得颁发的金牌,31 人获得银牌,98人受到市政府的表彰。
三、实行全民办教育、广开筹资渠道
我县在积极争取“三胞”对教育投入的同时,毫不放松地挖掘县内筹集教育经费的各种潜力,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和侨胞“四个”轮子一起转,走出了一条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教育投入的新路子。在全县十年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入的12670.5万元中,省、市县拨款补助1883.9万元,乡村群众,企业集资、捐资占2088.8万元,勤工俭学收入226.4万元,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1087万元,其他收入640万元,这些经费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步伐,我们的做法是:
1.按比例逐年增加财政拨款。我县财政是吃饭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很大,尽管这样,我们每年都努力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资。自1985年至1988年,县财政对教育支出都占县财政总支出的45%左右,年平均递增10.2%.去年,县财政教育拨款达2109.7万元,比1988年增长26. 56%,为了鼓励群众集资办学的积极性,县政府还制定了 补助办法,规定: 凡是群众集资建一间标准教室,县财政将给予1000 -2500元的补助。
2.收好、用好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根据省政府规定,我们按农民年人均收入的1%,乡村企业、个体、联合体税前留利2%——3%计征教育事业费附加,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乡镇从工商、税务、财务等部门中抽调人员组成征收小组,做到设专人、建专帐、立专户、供专用,1989年, 全县共征收663.2万元,比1988年增加了278.8万元。
3.开展群众性集资活动。对一部分 无侨资来源或侨资投入少的乡、村,我们主要通过发动当地群众集资办学,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龙田镇党委、政府在经济搞上去后,不忘抓教育事业。自1987年来,利用集资款160多万元,新建了一所初级中学,还筹资70多万元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龙田镇的东营村、西坑村、宏路镇的洋梓村,都是因地制i宜、发挥群众的力量建起了一幢幢教学楼及各种配套设施,(看福清FQLOOK.CN)使当地教育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全县许多乡、村出现了领导带头、千部带头、党员带头捐资办学的感人场面。革命老区云中洋新建的一所小学,就是由战争时期在这里打过游击的老干部牵头筹建的。海口柏渡和先强两村的离退休干部带头捐款为柏仙初级中学建校舍。离退休干部郑敬安身患胃癌,仍为家乡建校到处奔波,县府顾问郑祖香也向该校捐款1000元,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筹款20多万元,一座教学楼很快盖了起来, 据统计,几年来全县有 20所中学利用了 群众集资,使校容校貌有了很大改变。
4.勤工俭学,补充教育经费。最近几年,我县各校勤工俭学活动有了较快发展。去年,仅福清一中对虾饵料厂、教学仪器厂就获得利润38万元。福清二中、福清三中校办工厂还被市评为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学农基地,校办工厂等勤工俭学收入用于补充教育经费的数额逐年增加,既改善了办学条件,又使师生受到劳动锻炼和艰苦奋斗教育。
四、建与管相结合,确保校舍常用常新
科学地管理,使用校舍和教学设施是一种无形的投资,是保证学校建设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年来,我县十分注意抓学校基建项目管理和教学基本设施管护工作,以确保投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和校舍常用常新,在实现“一无二有”后,我们就把学校建设的工作重点转到完善学校设施配套和加强校舍科学管理,县教育局每年都结合教育常规检查,在全县范围开展校园,校舍及设备管理的评估工作,如:召集中学总务主任,学区校长等研讨,交流校舍管理经验;组织参观校舍管理成绩突出的融城、宏路、新厝等乡镇中小学校;确定福清一中校园“四化”为模式;(看福清FQLOOK.CN)推广碳灶学区抓经常化,制度化的管理经验,在中小学开展“比、学、赶”活动等等,同时全面推行校舍管理责任制,从教育经费中提取5万元做为奖金,奖励校园常规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对管理差的学校提出批评,并限期改变;对由于领导不重视或人为损坏的,予以经济或行政处罚。
1987年后,我县积极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对中小学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办法。校舍管理工作由乡镇、村、校领导齐抓共管,明确各自职责,改变了原来各级领导存在的“重建轻管”,职责不明的现象。现在,乡镇、村和各个学校领导坚持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一手抓校容校貌建设,使全县教育管理工作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总之,改革开放十年来,我县把上级的要求与本县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群众集资、改善办学条件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工作与兄弟县比较,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县决心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开展多渠道集资办学工作,切实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加快各负责学校。十配套“步伐,在九十年代第一年童,我们要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加强基础教育,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分阶段有步骤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为促进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福清县人民政府1990年4月10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教育志:附录二 制度、章程、总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