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3-7 10:15:18

福清科技志:第十一章 / 第三节 广播电视

第三节 广播电视
一、广播
1952年,福清县首次成立收音站,以一台海燕牌90V干电池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等,记录下来后通知各区。1953年,县收音站添置60W扩大机1部,并在城关东西南jr.f-J安装4个25瓦喇叭。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节目。当时只有城关群众才能听到广播。1954年,添置一部250 W扩大机,增加喇叭94只,转播中央和省广播电台的新闻及天气预报、农技知识等节目,并开始安装有线广播到各区。1955年,改福清县收音站为福清县有线广播站,配备编播和技术人员各1名,并在渔溪镇建立广播分站;县站开始自编自播节目,由于缺少录音设备,自办节目多为现场直播式,也经常请县闽剧团演员到机房直播闽剧节目。当时,县城每日播音3次,每次2小时,农村隔日播音1次。
1957年,全县实现了乡镇通有线广播。
1958年,福清县有线广播站机构进一步健全,设编播、财务、机修、外线4个组。同年建立龙田、高山、音西3个广播分站,次年又建立海口和东张广播分站。至此,除县广播站外,全县有7个广播分站,扩大机有100W 3部,250W 6部,实现人民公社社社有广播站。
1959年,“福清县有线广播站”更名为“福清县人民广播站”,当年广播喇叭发展至1806只,分布在6个公社184个大队745个生产队,广播线路也由1958年的520公里增加到708公里。其中利用电话线路输送广播信号达391公里。
1964年,县广播站拥有250W、550W电子管扩大机各1部,直接向6个公社广播站输送信号。1969年下半年,学习闽清载波化经验,利用电话线路同时传送广播信号,撤除广播专线500多公里。(看福清FQLOOK.CN)至1970年10月29日,全县实现载波化,18个公社均建立广播站,380个大队3900个生产队都通了广播。但因载波技术设备问题,电话与广播互相干扰,至1971年,载波取消,又恢复广播专线。
1972年,县广播站把从60年代以来使用的250W、550W电子管扩大机陆续退到各公社广播站使用,这样每个公社广播站都拥有250 W以上扩大机两部。全县恢复广播专线170公里,喇叭3万多只。县广播站机房安装简易前置控制桌,购置GY275W×2扩大机2台,C601录音机5台。至1984年更换为L602录音机3台。至1992年,老化的设备已不适应广播发展的需要,于是更新机房设备,改有线广播为调频广播,购置GK86—1广播控制桌l台,TF一300W调频发射机和TF一10W调频发射机各1台,LY551录音机4台。LY637录音机2台,以调频98兆赫与88兆赫分别向全市各镇乡与城关地区发射自办广播节目,广播覆盖面达100%.传输的途径是各乡镇广播站接收市广播电台发射的调频信号,转播到各村各户,听众亦可以用收音机直接收听。
此外,1975年,福建省广播事业局在福清设立304电台,专门转播福建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发射台坐落在城关瑞亭后山顶,收讯台设在城关北尾山东北面。发射台安装中波广播发射机卫东4.1—2型6台,(看福清FQLOOK.CN)收讯台安装广播接收机W5430一Ⅱ6台。发射铁塔3座,每座高56米,收讯天线3座,每座高22米。1978年,304电台转为福清县委宣传部管理。
二、无线电视
1982年,福清县城乡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已发展到万余台,人们在屋顶安装天线收看福建电视台节目,信号受干扰严重,收看效果很差。1983年,由县侨务办公室资助5万元人民币,依靠304电台技术力量,在县城南郊北尾山建起50W电视差转台,使用50W差转机,建立18米发射塔。接收二频道差转六频道播出福建电视台节目,1983年10月1日正式开播,福清城关及海口、宏路地区用室内天线即可收看福建电视台节目。转播时间每天18点至24点。
1984年,为解决全县人民看电视难问题,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侨务办公室捐资39万元,各乡镇集资9万元,县地方财政拨款7.5万元,选择县城南郊海拔346米的五马山建立300W电视转播台(看福清FQLOOK.CN)。配备300W GSE一1型电视发射机1台、50W GSE一5型电视发射机1台、JC一50型50W发射机一台。建57米高的电视发射铁塔1座,安装4层蝙蝠翼天线1副,发射六频道节目;安装4层十字天线2副,分别发射八、十频道节目。覆盖范围:六频道为全县除一都、镜洋镇部分偏远村落外的90%人口居住区;八、十频道为全县的75%人口居住区。
1994年,运行了近十年的设备开始老化,发射功率衰退。聘请浙江大学功率器件研究所把六频道2W中功率推动级改造为全固态50W推动级,推动原300W发射机末级发出1000W功率,提高了信号强场。
1995年,为增加播出时间,添置2台200W全固态发射机,结束了福清电视转播台只有晚上转播的历史,实现全天候播出,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1997年3月,矗立在五马山峰的电视铁塔经过十余年风吹雨打日晒,锈迹斑斑。为维修铁塔,市政府拨出专款15万元,由国家广电部东南大修队承担维修任务,至6月底完工。原蝙蝠翼天线年久腐蚀严重,接触不良,增益降低,于是购买4层隅极子天线取代原蝙蝠翼天线,大大提高了接收与转播信号质量。为了使3个频道的转播信号都得到改善,(看福清FQLOOK.CN)转播台采用三功器把六、八、十3个频道信号合成后从一副天线发射出去,取消了八、十频道的十字天线的馈线,减轻了铁塔的负荷,同时,六频道信号场强提高5分贝(dB),八、十频道各提高了3dB和4dB.
1997年6月,为解决东张西部和一都、镜洋部分偏僻村落收看电视难问题,市政府拨款10万元,东张和一都镇各出资3万元,镜洋镇出资1万元,广电局拨款3万元,筹建东张南湖顶100W电视差转台,从五马山以微波传送信号至南湖顶,转播12频道福建电视台节目。至此,福建电视台节目覆盖福清市90%以上人口居住区。
福清市乡镇、村曾于1989年至1990年相继建立50W小型电视差转台18个台,转播福建电视台节目,由于空中频道拥挤,互相干扰严重,不到两年,这些差转台全部瘫痪。
三、有线电视
福清有线电视筹建于1989.年6月,当时由福清县人民广播站、福清县电视转播台和华侨电影院三家合股投资12万元建立有线电视网,前端机房设在华侨电影院地下室,前端信号处理系统采用G9调制器组合件,由本县广电技术人员自行安装调试。1989年7月,架设抛物状卫星天线两副,其中6.5米一副,4.5米一副,卫星接收机5台。
首期开通机房至东门路、机房至后埔街两条干线,2.5公里电视线路。1989年11月,工程竣工试播,传输12套电视节目。其中自办频道1个,主要是晚间播出有线电视专用电视剧录像,用户400户。
1992年4月30日,福清有线电视工程经省广播电视厅验收合格,同意成立福清市有线电视站。
1993年,有线电视站前端升级,采用G13调制器,播出节目18套,包括以L波段微波传送福建电视台和福州电视台节目,增加3.5米卫星天线一副和卫星接收机CA两台。
1994年12月30日,福清有线电视经国家广电部批准建台,名称为“福清有线广播电视台”.1995年1月,实现与福建有线电视台的影视频道、经济频道、体育频道、综艺频道微波联网。这一年,新架设主干线8121米,支干线37085米,城区有线电视线路达589746米,新装用户2574户,城区用户已达12000多户,用户端输出口电平达到60 80dB#V.
1996年,福清有线电视迅猛发展,全市镇、村自建有线电视转播站共有83家,且多为私人合股建设,由于管理工作跟不上,有的网络私自播放盗版伪劣录像,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看福清FQLOOK.CN)1996年,全市乡镇和部分村实行有线电视微波大联网,并先后建成五马山枢纽站和东京山、金山中继站,且传送信号良好,图像清晰,色彩鲜明,没有明显的失真和干扰。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福清有线电视台拨出30万元专款进行网络改造和前端升级,购买进口GI.C6M一(238前端调制器20套,彻底更换前端,同时添置C5卫星接收机3台,飞利浦数字接收机8台。成立3个调试小组,分片包干,逐级调试,在7月1日之前,圆满完成前端改造和网络调试任务。6月28日,省广播电视厅和福州广播电视局来融检测,各项指标全部合格。传输20套节目的质量大大提高。
四、广播电视几项重要技术改革
1997年,福清广播电台、电视转播台、有线电视台三台合一,成立福清广播电视台,并实行“局台合一”管理体制,相应进行了如下几项重要技术的改革,以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广播电视共缆传输
1997年下半年,开始在城区尝试广播电视共缆传输,利用有线电视的线路传输广播信号,调频广播机房音频信号经技术处理调制成94.1兆赫(MHz)的调频信号送至400米远的有线电视机房前端设备,与各频道的电视信号叠加在一起后再送到接收端。这项改进,既要考虑各频道传送的音频信号不至于互相干扰,又要兼顾各传输口的场强分配,使得遥控编码开关能正常启动和关闭。(看福清FQLOOK.CN)在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必要的技术处理,全程开通2.6公里,接收点100多个,安装调频喇叭108个。由于调幅接收机收转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信号不理想,技术人员从有线电视的前端设备取一音频电流,用隔离提升的办法把信号加大,然后用专线送达广播机房,经调音台后再发射,提高了音质音响的自理播出效果。
(二)机房改造
1.有线、无线电视播出设备合并
1997年1月28日,原设置在市政府大院内科技楼六楼的电视转播台自制节目及播出设备,搬至有线电视台机房进行合并,原电视转播台已具备自办<福清新闻>及广告节目和独立完成专题拍摄制作的能力,播出设备有广播级放像机和切换、信号处理系统,有10G微波、1.5G微波收发系统。由于播出系统线路复杂,设备较多,在合并前作了周密策划,对两个台的放像机进行有机组合,把所有的节目传送系统合并到有线电视播出机房,取消了原1.5G微波,改用10G微波传送播出信号,有效地抵制了雷达杂波的干扰,节目质量得到提高。
2.广播、电视发射机房合并
1997年3月7日,原广播电台的2部300W广播调频发射机和配套的调频接收机。搬至电视转播台发射机房,实现了广播、电视发射机房合并,值机人员从原来的10人减少到6人。同时,两个机房的检测设备、备用器材、检修工具实行统一保管、统一使用,保证了节目传输质量。
3.自办节目编辑制作机房合并
1998年1月,原设在有线电视台机房(田境路6号楼)的编辑机房和原设在科技楼六楼的编辑制作机房,全部撤离,搬至现办公楼(原检察院)五层,装配了5套编辑系统,其中两套为S.VHS(大1/2),(看福清FQLOOK.CN)两套为DV数字编辑系统,1套为U·matic—s(3/4)编辑系统,配有4套字幕机、4套特技机,装置了各种格式转换录放机,还装修了新闻(简易)演播室,配置冷光源灯光,所有装备满足了新闻、专题和广告等节目制作要求。
4.广播播出机房的改造
1998年3月,为提高广播信号传输质量,进行了播出设备全面更新。更新后的设备如下:机房控制桌改用GY一2—20A型8路立体声调音台;调频发射机用10W(50W备用)调频发射机,音频输入由调音台通过T2—10立体声调制器输入;
调频调制器采用FMS一2000型,并以编码器开关讯号自动遥控外部音箱开关机。
录放机改用索尼WR565双卡机2台,索尼MDS—TE500机2台,播放福清广播电视台自办节目。文艺节目改用索尼CDY一715型CD机2台,索尼H—B711型机播放。
经过改造,信号传输质量大大提高。
(三)光纤网建设
1998年10月,全市镇(乡)、村有线电视网络全面收归广电系统管理。全市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工程于1998年底筹备启动,首期工程于1999年元月28日竣工,城区有线电视用户可以收看到图像清晰的30套电视节目。
早在1998年5月,福州至福清光缆接续点闽侯时洋到福清市城关的光缆联网杆路就开始设计、勘察。时洋至宏路杆路原为国防通讯报废线路,由省广电厅协议购买,改造成传输光信号的杆路。其中福州农校(在镜洋镇境内)至宏路西面的电杆270根,杆路13.3公里,对原线路上拉线和钢绞线以及不合理的线路做了改动,沿途预留7个光节点。(看福清FQLOOK.CN)宏路至福清城关(沿清荣大道)新架设线路7.3公里,立杆156根,线路中有福州至福清联网信号12芯光缆和福清至西部9个镇光缆各1条(市至镇4芯,镇至村2芯)共架设光缆30公里,采取统一设计、分级传输、做好预留、分期到位的办法,避免重复投资。
1999年1月26日,福州市13套联网节目由1550nm光波长信号送至福清有线机房;28日,30套节目顺利播出,前端采用713一TX光发射机2部,波长1310nm,每部光功率10MW.
1998年12月4日,城关至本市西部9个镇以及沿途各村的光纤网开始动工。宏路至新厝利用国防通讯报废杆路28公里改造修复后,重新上抱箍,拉钢绞线,挂光缆,新架杆路江阴线25公里、一都线22公里,与第一期福州至福清联网干线形成福清西北至西南主干网,由主干网再分支给乡、镇、村,由城关分配4芯到每个镇所在地,再由镇分配2芯到各个行政村,使福清行政区域内形成完整的两级星型网,为今后多功能开发、信号回传打下基础。第二期工程共架设杆路139.188公里,沿途行政村预留光节点40个。(看福清FQLOOK.CN)前端采用ATX Jarelinl550nm外调制光发射机和ATXJarelin铒钇共掺光放大器(5TRNV一200),输出光功率200mW,30套由光纤网传输到18个镇(除城关、南岭外)的光接收机。1999年2月10日,东张镇区首先开通2个光节点,接收的信号图像清晰,指数符合标准。4月7日,宏路镇光纤网开通;4月13日,阳下镇光纤信号也顺利开通。4月30日前,全市相继开通了新厝、渔溪、上迳、江阴、镜洋各镇光纤信号。
东部9个镇以及沿途行政村的杆路建设,从1999年1月开始,从有线中心机房设两条主干线,一条长29公里,经海口至城头,沿途行政村预留26个光节点。另一条龙高线,光缆长70公里,预留行政村光节点100个,为镇、村光纤联网打好基础。8月13日,东部工程通过验收。至此,城关至各镇光纤联网工程主干线建设全面告竣。
(四)三O四电台技术革新
近年来,作为试验台的三。四电台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其中主要是实现收发合一。
三0四电台原有接收、发射两个机房(即甲台、乙台)分设于城区东边瑞亭村与城南北尾山,相距2公里,给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发生故障亦不能及时处理。1997年1月,该台安装了3.2米地面卫星接收天线、NICAM728卫星广播解调器、MACATA、NSRCA接收机和AIW音频处理器,(看福清FQLOOK.CN)实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收发合一。1998年8月,安装了MDS一300数字接收机,实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收发合一,克服了2公里长传音线人为中断事故和短波讯号时强时弱的弱点,播出质量大大提高。
(五)自办电视节目
1983年,北尾山50W电视差转台建立,购买1台索尼2630(3/4)录像机,从空中信号录下中央台或省台电视剧节目,以备节日播放(当时只有晚上才转播省台节目)。
1988年,港头镇后叶村侨贤叶永源先生向县委宣传部赠送日立E2000S摄像机1部,宣传部转交电视转播台使用,这就是福清第一台摄像设备,用以配合县委县政府重大事件宣传和发布重要通知摄制节目。
1990年,电视差转台自购1台乐声M7家用摄像机,开始尝试制作节目。至1993年,共购置M7摄像机2部、松下8800摄像机1部、松下9000摄像机2部、录像机7部,乐声L15作为编辑机使用。
1991年,适逢福清撤县建市,市政府拨款购买索尼DXC.3000P专业摄像机和VO.8800便携式录像机各1部。
1992年,华侨林氏集团赠送一套摄编播设备(价值6万美元),包括索尼AC一537P摄像机1台,VO.8800便携录像机1部,VO.9850编辑录像机2台,VO.9000编辑放像机1台,RM450编辑控制器1台,DME450特技机1台,BVT810P时基校正机1台。至此,福清电视转播台已初具自制新闻、广告及简单专题节目能力。
1994年,添置JVC.KY一27S摄像机1台,(看福清FQLOOK.CN)7月1日起试办“福清新闻”成功,每周2期,每期10--20分钟。1995年,又购置JVC.GX一2BS.VHS摄像机2部,加强采编力量,为建台作准备。当时制作节目使用的字幕机是国产的ZM一12、ZM一30字幕机。
1991——1995年,先后制作了<福清人民奋起抗击十八号台风纪实)、<侨乡新市>、<福清撤县建市庆典纪实>、<春风化雨——福清市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纪实>、<千年疑梦终有释——南少林遗址挖掘纪实>、<为了子孙后代——福清闽江调水工程纪实>等多部专题片。
同时,还利用六频道发射设备,于1991年5月6日把华侨影剧院建市文艺晚会实况送到五马山发射机房播出(现场前期制作由福建电视台完成)。是年10月1日,技术人员因陋就简,利用非广播级设备,连续攻下切换器、监视器无线发射与接收设备、视频与控制信号接口与连线等技术关,自行现场直播国庆晚会。从1993年起,改为微波传送信号,与有线电视台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共进行了“闽江调水誓师大会”、“建市5周年文艺晚会”、“融侨开发区10周年庆典晚会”等10多场现场直播。
1997年,福清市广播电视台成立后,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自办节目设备得到更新完善,从1998年5月新开办<玉融大地>专题节目,每周1期,每期15——18分钟;从1998年10月1日开始,<福清有线新闻>从每周2期增至每周3期。根据宣传报道的需要,从1997年至1998年先后购置编辑机11台,其中松下AJ.D200 WCPRD 2台,索尼DCR.VX900 DV 2台。(看福清FQLOOK.CN)松下AJ.13650、AJ.D640各1台,索尼UVW 1400AP 1台。松下AF07650 2台,索尼vO.9800U 2台,DHR.1000 2台,字幕机2台,大洋DT20S和大洋DT30S各1台,还有松下vT.AVE55特技机1台,满足了新闻、专题和广播节目制作需要,使自办电视节目质量和效果大为改善。
(六)三功器的应用
福清电视转播机房有3套电视发射设备,分别为6CH、8CH和10CH,其中有两套发射机的功率为50W,发射天线是十字形振子天线,覆盖范围和收视质量都达不到要求。因此,这两套发射机的功率要加大到200W,天线也应更换。但要将3副满足要求的天线都装到现有的发射塔上是无法做到的。技术人员与杭州宏远电子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决定采用6CH—120cH偶极天线,研制6、8、10频道的电视广播三功器,让3套发射设备共用一副天线,使六频道信号场强提高了5dB,8频道场强提高3dB,10频道也提高了4dB.电视广播三功器共用一副天线,有如下优越性:
1.3部机只用一副天线,就能在现有发射塔2×15米直线段上安装4层4向天线,拆除了原蝙蝠翼天线,铁塔抗风力增强。
2.在资金限定的情况下,可选用高增益性能好的天线,使各套电视节目覆盖范围扩大,收视质量提高。
3.提高工作可靠性,节约设备维护费。这一技术的应用,得到省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
(七)llGHz宽带电视微波射频传送设备的研制
这一新设备是根据有线电视微波联网特点,结合城乡镇、村实际情况开发研制的。用调频方式,可充分利用成熟的卫星技术和现成的设备,降低成本,提高传输质量。(看福清FQLOOK.CN)1998年11月,省广播电视厅组织有关专家在福清召开技术成果鉴定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投资省、建设快,便于维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项研究成果获福建省广播电视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科技志:第十一章 / 第三节 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