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3-6 09:47:37

福清科技志:第七章 城乡建设 / 第二节 城镇建设

第二节 城镇建设
一、城区建设
民国时期,县城街道狭小,年久失修;沟渠淤塞,污水四溢;粪坑垃圾触目皆是,城市没有市政配套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发展迅速,旧城进行了改造,大部分旧房已被拆除,街道拓宽,交通便捷,电力充足,自来水全日供应,程控电话遍及城乡,科技、文教、卫生、体育等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古老的县城已成为一座繁华、美观、整洁的新城区,成为全市政治、金融、信息、商贸、科技、文化活动中心。1995年12月13日,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精神文明工作暨命名表彰大会上,福清市被授予1994—1995年度创建文明城市竞赛一级达标城市。
(一)旧房改建
为了彻底改变福清城区面貌,1991年中共福清市委、福清市政府决定对城区沿街旧房进行彻底改建。至1998年,共改造了湖滨霞、城隍巷、一拂街中段、田揽路南段和北段、小桥街西北段、官塘揽、脚带巷、东门口、产塘街、高巷、后埔街、西大街、龙山环街道路、清荣大道城区段、向高街等16个区段,新建一个奎岭住宅小区。(看福清FQLOOK.CN)加上其余区段总共拆除旧建筑面积36.3万平方米,拆迁居民3084户、12857万人。新建和改建商住楼259幢,建筑面积113726平方米。通过改建,昔日矮小破旧的房屋已被崭新的高楼大厦代替。市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建成区内居民住房成套率达80%以上,公寓式的住房配套完善,卫生设备齐全,人均居住面积超出18平方米。
(二)城市道路建设
城区旧街道有7街36巷。民国时期,街巷路况不好,除后铺街于民国24年(1935年)修建石铺路面外,其余大都为凹凸不平的土路。少数石路也崎岖不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次整治,许多街巷换了新颜,产塘街、西门街等砌成方块石路,后铺街、古夏巷、福塘境、城隍巷、官塘乾、楼锦霞、何厝巷、深巷、河头巷、高巷等先后浇铸了混凝土路面。
1981年始,又掀起修建街道高潮。至1985年,完成了小桥街和利桥街整治工程,拓宽了江滨路。新建了东门街等,融城面貌焕然一新。
1987年,以民办公助的办法,修建三路(后山顶、鸿商路、察院埔)、三巷(宋井巷、郑巷、大北巷),总长1295米。
1990——1999年,是福清市城市道路建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时期,共投入资金3.25亿元,修建和拓宽了元洪路、清荣大道、大真线城区段、江滨路、中环路、清展路、福俱路、龙山路和阳春街,使城区道路更趋完善。同时,在大真路新线建成了玉融大桥。在南门,拓宽改建了南门大桥。
(三)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福清市城区总体规划>,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在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组织外围快速便捷环行交通,引导过境车辆在外围通过,成为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课题。
城市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区间道路和小区道路4个等级;主、次干道按运输功能分为综合性、交通性和生活性3类。
城市新区的主干道为八经四纬,(看福清FQLOOK.CN)加上旧城区共13条,形成城市路网总骨架。主干道平均间距1000米,总长70.15公里,密度为2公里/平方公里。
次干道包括西、中、东3条环路共15条,形成3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组团式路网结构。次干道总长51.55公里,密度1.47里/平方公里。
城区设东西2个长途汽车站。东站设在南门大桥南岸,主要接运龙高半岛、海口、长乐、平潭等方向往返的旅客;西站设在宏路粮仓北面,主要为往返福州、厦门等方向的旅客服务。
二、镇村建设
民国时期,福清县就有渔溪镇、海口镇、龙田镇、东张镇、高山镇等5个集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集镇经济出现了稳步发展的势头。
1966——1978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集市贸易被禁止,小商小贩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除,使集镇商贸趋于萧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镇村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至1999年8月,21个乡镇已全部改为镇建制,对旧镇区也逐步进行改进,拓宽街道,铺设水泥路面,改建沿街楼房,优先搞好邮电、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发展乡镇企业,繁荣镇区经济。
1993年,为贯彻“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市化步伐”的战略思想,中共福清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的决定>.1993——1994年j完成了21个镇乡建设规划的2次甚至3次调整,(看福清FQLOOK.CN)使之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在省和福州市组织的规划方案竞赛中,有9个村镇的规划获省、福州市一、二、三等奖。1994年,福清市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6个小城镇建设试点县(市)之一。1995年,龙田镇、宏路镇获全省十好集镇奖。
村庄建设发展更为迅速。1978年以后,农村改革春潮迭起,农业生产逐年丰收,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于是,广大农村兴起了建房热。全县从1979--1988年的10年间,乡村新建住宅面积达586.63万平方米。1989——1995年,全市农村建房面积达923.286万平方米。新建的住房在科学、舒适、美观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过去的旧式四扇、六扇单层土墙瓦屋顶住宅已被“别墅式”、“园林式”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的三、五层楼房代替,而且内外装饰都较美观,通风采光良好,卫生条件也大为改善。
大规模的城镇建设,也造就了大批建筑技术人才。至1999年,全市有各类建筑公司45家,其中一级装潢公司1家、二级施工企业11家、三级施工企业19家、四级施工企业19家;据不完全统计,拥有工程技术人员2200多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有510人。
三、自来水
1977年10月,福清县政府拨款85万元,于西门可洛溪下游兴建一座日产3000立方米的福清县自来水厂,翌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向城区部分用户供水。从此,福清人民首次饮上了自来水。(看福清FQLOOK.CN)但由于初建水厂,设施滞后,技术水平较低,未建反应池、沉淀池,使用明矾作为净化剂,出厂水质不够理想。
1988年,自来水厂进行扩建,日产7000立方米的配套工程竣工投入使用,供水范围扩大到整个城关及部分城郊。净化工艺采用大波、小波反应池和斜管沉淀池、过滤池,效果好于原有设备。
1990年,自来水厂将原日产3000立方米水池改为日产1.2万立方米净化池,供水的设计能力提高到日产1.9万立方米,供水范围延伸至城郊,并为福清房地产开发和修建高层住宅提供了基本条件。1992年7月,又在阳下镇的奎岭村动工兴建第二座自来水厂(奎岭水厂)。1993年10月,奎岭水厂首期日产2万立方米的供水配套设施工程竣工通水,缓解了市区供水紧张状况。是年,采取了二次加压供水技术,解决了高层楼房的用水问题。
1994年6月,奎岭水厂第二期扩建工程日产4万立方米自来水配套设施建设竣工投产,缓解了市区高峰期供水紧张状况。
1996年1月,奎岭水厂第三期扩建日产自来水2万立方米的净化池工程又竣工投产,使供水范围扩展到四面郊区。
奎岭水厂第三期净化池工艺均系采用小波纹板、网格组合反应池、斜管沉淀池、重力式无阀滤池;消毒剂采用液氯;混凝剂采用碱式氯化铝。反应效果良好,给水水质达标。
现在,福清市自来水公司拥有2个水厂,日供水生产设计能力达到9.9万立方米,其中西门水厂1.9万立方米/日,奎岭水厂8万立方米/日。目前,实际日平均用水量达6.5万立方米,供大于求。供水管网总长达163.3公里,供水面积达64平方公里,供水范围遍及整个市区及周边地区。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水质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1987—1997年水质化验指标除原有5项外,增加氯化物、总硬度、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氟化物等5项。1998年至今,除上述化验项目外。又增加铁、锰、铜、锌、镉、铝、银、硒等8种金属。
自来水供水网络的监控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1997年1月,市自来水公司投资58万元,设置了无线四遥供水调度系统,该系统由中心调度室、奎岭水厂、西门水厂,以及城区8个管网无线运动测点组成。(看福清FQLOOK.CN)中心调度室与各水厂测点和管网测点通过无线数传电台进行通讯。水厂测点完成对水厂水压力、流量、水位、电压、电流及泵机开关量的测量,管网测点完成对管网压力的测量。24小时不问断工作,每5分钟对各测点巡测1次,全面监测水厂生产情况及管网压力变化状况。以上监控措施对保证城区正常供水起到了较好的调控作用。
福清市除福清自来水公司所属西门自来水厂和奎岭自来水厂外,东张水库、东皋水库、占贝水库、梨洞水库以及各乡镇村也陆续兴建自来水厂。到1999年止,全市已兴建50多座自来水厂。
四、液化气
福清长期以来使用的燃料以木柴和农作物稿秆为主。直至60年代,开始使用煤炭、柴油和煤油。
1988年,液化气开始在福清推广使用,至1989年,液化气用户达500多户。液化气的推广,对防止环境污染、减轻人们家务劳动起到重要作用,因而推广迅速。1998年,液化气用户达12万户。1999年,液化气用户已发展到12.7万户。
福清液化气的供气目前仍是采用钢瓶分装运送至用户的办法。1992年,城区开始建立液化石油气贮配站,贮气能力达380立方米。至1998年,全市贮配站已达10个,贮气能力达1410立方米,建立供气代办点370家。由于在贮运、供气和用气过程加强安全管理,防止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1998年,福清市龙田神焰液化气管道供气工程开始建设,(看福清FQLOOK.CN)这是福建省第一家建立燃气管道的乡镇,总投资600万元,现已基本竣工,等待验收合格后即可投入使用。在福清城关地区融焰管道燃气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管道燃气也已动工,总投资1.7亿元,工程预计在2000年完工。
五、市内公共交通
福清城区公共交通,长期以来,以三、四轮车,摩托车和自行车为主。1978年9月,成立了福清县公交公司。刚组建时,公司只有4辆大客车,营运线路仅有县城至龙田、海口、东张水库等3条。1979年又增加了1辆公交大客车,在城区运行,年营运里程达61.9万公里,客运量61.6万人次,营运收入15.4万元。
1980——1986年,营运车辆发展到20辆,线路增加至4条,主要运行于市区一乡镇一福州之间。市内街道仍以三、四轮车。摩托车为主要营运车辆。
1987—1988年,福清市内主要街道设立公交车停靠点,开通小桥街、一拂街、东门路等公交运行路线。
1990年,市内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营运车辆增加至24部,营运线路增加至6条,营运里程232.6万公里。
1991年以后,公交公司深化内部改革。不断完善经营机制,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新增各种型号客车118辆,广辟营运路线,在竞争中发展壮大。1997年,淘汰了30辆小面的,并先后报废了15辆旧客车。(看福清FQLOOK.CN)目前,市区各路运行的公交车都是崭新的牡丹牌汽油中巴,其他各线大部分也是新车。1998年,营运里程320.8万公里,客运量320.8万人次,营运收入324.8万元,1998年底营运线路发展为9条,延伸3条。福清市公共交通已初步形成以公共汽车为主,大小出租车为辅,摩托车、四轮车为补充的和全民、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公交营运群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科技志:第七章 城乡建设 / 第二节 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