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3-5 19:46:10

福清科技志:第六章 农业 / 5-5 水产-海洋捕捞

五、海洋捕捞
福清海洋捕捞历史悠久。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海洋捕捞非常落后,仅有长脚猛、企桁、小钓及石芦、竹芦、矮缣等作业,均系小木船海岸手工操作,产量低,劳动强度大,生产力十分低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作业和捕捞技术冲破固有框架,海洋渔业获得稳步发展,船网工具、作业形式、数量、类型和作业水域等都有大的增加和拓展。50年代,进行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渔具改革。60年代,渔船的动力化、网具的化纤化、操作的机械化以及电子技术的应用进展较快。70年代以来,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不断装备渔船,一些科研成果也相应地转化为生产力,海洋捕捞已跨入科学捕鱼的崭新时代。
(一)主要作业渔具和捕捞技术
福清海洋捕捞主要作业有:围网类、拖网类、张网类、刺网类和钓鱼具类等5类、10型、17式。
1.围网类
主要有大围缯、小围缯,属有囊型。该作业兼有围、拖之功能,双船为作业单位,拖曳一顶(俗称一张)有囊围网。大、小围缯的网型及船型相似,一般单船主机功率60马力以上为大围缯,(看福清FQLOOK.CN)60马力以下为小围缯,依其不同的捕捞对象改变网型结构,有带鱼缯、黄鱼缯、夏缯等之分。其特点是翼网比囊网长3.5倍左右,且“上接天、下贴地”(即水面至海底),网口垂直张开大,网身部分较宽裕,能捕捞中上层鱼,也能捕底层鱼。
1968年,福清在东瀚的莲峰大队召开大围缯生产捕捞会议,组织莲峰、大土匠、厝场等4对木帆围缯船,首次转移闽中牛山渔场参加冬汛生产。1960年转移到浙江渔场生产期间,为适应在浅水海域捕捞大黄鱼、小黄鱼,将大围缯网口周缩小,翼网缩短,网线改细,形成两种专用渔网具,即大、小黄鱼缯。至70年代,围缯作业发展鼎盛,常年作业,主要捕捞对象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目鱼、兰圆碜、骊鱿、三角鱼等。
进入80年代后期,带鱼、黄鱼等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致使高产作业的围缯生产大滑坡,经济严重亏损。1988年,福清大马力渔船纷纷转业或外卖,大围缯生产基本消失,仅存部分小围缯继续维持生产。
2.拖网类
福清主要为小型单船拖网,配5吨左右渔船,主机12马力或24马力,有地拉网(无囊)和百袋网(有囊),网口靠毛竹扩张进行拖曳捕捞。主要渔场在福清和平潭近海浅滩,主捕中下层经济鱼。80年代初曾尝试兼作围网,因无力打出禁渔线外生产而告失败。
1992年,高山镇北宅村和沙埔镇牛头曾发展二对(四艘)单船功(看福清FQLOOK.CN)率为400马力增压型钢质混合式对拖渔轮,其现代化装备相当高,是福清市有史以来最先进的拖网船。1994年6月,因无法及时还债被迫转让。
3.张网类
定置渔业,是福清分布最广,产量最大,从业劳力最多的一种传统作业,有张网、框架、竖杆三型。以樯网(无翼有囊张网俗称企桁)和双桩张网(有翼有囊张网、俗称长脚猛)为主,均属单船双桩定置作业,渔船3——5吨,动力一般为12马力,每作业单位挂网4——8个,在近海区或近岸打双桩挂网生产;大猛和矮缣,均属无囊无翼张网,于浅滩插杆挂网拦鱼生产,潮落收取鱼获物。单位作业分别配网80--240片或30--100片。
据资料统计,定置作业年产量占全市海洋捕捞总产量50%——60%,但该作业有其破坏水产资源的一面,属省管限制渔业,每年5——6月为禁渔期。
4.刺网类(俗称“缣仔”或“渔缣”)
福清的主要传统渔业之一。有漂流(流刺)、定置、单片、多重、多层、散腿等形式,以漂流单片刺网为主。
流刺网是以单船依海水流动横向放网刺鱼上网的作业,按不同的捕捞对象,分为蛾缣、黄鱼缣、马鲛缣、白力缣、鲳鱼缣、虾缣以及具有多功能的三重缣等。蛾缣渔船5——15吨,主机20——60马力,配网35--150片。其他渔缣船3——5吨,(看福清FQLOOK.CN)主机12——24马力,配网10——30片,捕捞对象有大黄鱼、小黄鱼、马鲛鱼、鲻鱼、鲳鱼、鲷科鱼类及梭子蟹、对虾等。一般在闽中渔场近海水域、福清湾、兴化湾生产。也有部分蛾缣于秋冬季转移浙南、闽东、闽江口等渔场生产。其作业具有灵活机动、经济鱼价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且对水产资源无明显不良影响,只要能够对网具的“最小网目”加以限制,科学安排渔场,是可提倡的方法。
5.钓鱼具类
钓鱼具形式繁多,福清主要作业有单钩延绳钓(钓仔和钩钓)和一本钓(石斑鱼钓),渔船1——5吨,主机5——12马力,小钓配钓具12--40筐、钩钓配钓具40——100夹;石斑鱼钓,一般为小木船或舢舨在多暗瞧处作业。捕捞对象有带鱼、黄鱼、鲨鱼、鳗鱼、鳓鱼、鲷科鱼类和石斑鱼等,在闽中渔场、福清湾、兴化湾生产。由于70年代后期,钓鱼业产量急剧下降,导致钩钓和石斑鱼钓几乎绝迹,1980年才开始恢复。该作业不破坏水产资源,渔获物的鲜度胜过其他作业。是提倡和扶植的作业方式。
除上述各主要作业类外,福清还有石芦、土芦、竹芦等海滩、岸边作业,其作业落后,且具破坏水产资源,属限制淘汰之列。尚有一些违法者在海上从事电、毒、炸鱼等不惜严重破坏水产资源而获利的活动,属严禁的违法作业。
(二)渔具材料和防腐
自有记载以来至50年代以前,福清渔具材料均以苎麻、黄麻、龙舌兰、稻草、竹篾等天然纤维为主。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苎麻货源紧缺,(看福清FQLOOK.CN)开始提倡推广使用棉纱线代替苎麻编织网具。至60年代末,全市渔网具已基本上推广使用合成纤维编制。
渔具的防腐材料与工艺随着渔具材料的演变而改变。
1.60年代初,由于苎麻供应紧张,福清市也推广使用棉纱线编织定置网,一度也推广试验编织围缯网,由于习惯原因,推广数量有限。
2.合成纤维的采用。50年代中后期,沿海渔民即开始试验使用从台湾渔民在海上交易来的单丝锦纶替代苎麻编织流刺网,继而编织围缯网、定置网,它具有网身轻、易脱水、下沉快等特点,推广较快,是福建省较早推广使用合成纤维的县市之一。但其下水后,网线较易变硬老化。6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试验国产锦纶、乙纶、丙纶、维纶、卡普隆等合成纤维材料编网,从使用过程中选优,其中乙纶(聚乙烯,统一代号PE)和锦纶获得普遍采用。
3.渔网具的防腐。60年代以前,福清的染网防腐材料和工艺一直沿用老方法,采用含有单宁质的龙眼和荔枝树干(俗称红柴)和猪、牛血染网,刺网还采用蛋清做防腐材料。(看福清FQLOOK.CN)60年代初,采用桐油做棉纱网的防腐材料。同时,与全省各地一样,开始进行化工染料的试验,曾做过“甲壳质染网”、“煤焦油稀释染网”等多种试验,至1964年,大多采用“煤焦油丹宁染网法”,其效果颇佳。
(三)渔具调查与区划
1983——1984年,福清县水产局配合福建省海洋渔具调查与区划办公室对福清的海洋渔具进行全面调查,编写了<福清县海洋渔具调查与区划的初步探讨>报告,重点编写、绘制了<流刺单层鳓鱼刺网网具调查报告>、<流刺单层马鲛刺网网具调查报告>、<流刺单层杂鱼刺网网具调查报告>、<插标无翼张网(企桁)网具调查报告>、<无囊手推网(杂鱼具)网具调查报告>等5篇专题报告并绘制了它们的网具结构图。
(四)海洋渔船的技术发展
1.传统渔船
福清沿海的海洋渔船历史悠远。在1949年前,福清渔业相当落后,船体小,以“海山鼠”为主要代表船型,50年代以前,民间传统渔船都是木质风帆船。
2.机帆渔船的发展及钢质渔轮
1959年,龙田的厝场和东瀚的大蚯村,首先在福州和平潭造船厂修造两对(4艘)大围缯木质机帆渔船,揭开福清机帆渔船发展序幕。(看福清FQLOOK.CN)其单船25吨位、主机60马力,随后,逐年均有发展。至1979年机动渔船总数达79艘,总吨位1512吨、3853马力。
1972——1976年,是福清机帆围缯船大发展阶段,有莲峰、北宅、东营、厝场、漆林及海带场、江阴公社场等共10对新增大围缯机帆渔船,其中大马力(100——150马力)大吨位渔船有6对(北宅3对、海带场、东营、江阴各l对),大小围缯船共有19对。80年代末,由于大马力机帆渔船经济严重亏损,纷纷卖船转业。向中小型化发展。
全市机帆渔船的发展,8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1986年总数达1059艘,总吨位5593吨,总动力达12683马力,其中以小型渔船居多。1991年,高山的北宅村和沙埔的牛头村发展两对单船为400马力增压型钢质混合现代对拖渔轮。
(五)捕捞机械与仪器
福清除了90年代初修造的2对钢质对拖渔轮的各种捕捞机械、辅助设备、助渔助航仪器较齐全、先进外。所有的机帆渔船与其他兄弟县、市相比,还相对滞后。
50年代以前,沿海群众渔业普遍为手工操作,即使发展起来的围缯帆风船,也只购置收音机用于收听渔场讯息和海洋天气预报。
机帆渔船发展后,大小围缯普遍安装由平潭造船厂生产、定型为螺旋伞齿轮负转动的立式分离滚筒绞网机,用于起网和起锚。其他作业,除个别流刺网装有起网机外,多以手工操作为主。
随着机帆渔船的大发展,1976年,(看福清FQLOOK.CN)福清在海口镇筹建渔业机械修配厂,于1978年正式投产,为渔民配套安装渔船动力、渔机辅助设备及渔机维修,直接服务渔民、方便渔民。随着海洋渔业的不景气。于80年代后期倒闭。
60年代中期,机帆围缯渔船开始装置半导体渔群探测仪,机型多为cTY一2X、67—1、67—2等型号。至1973年后,以厦门产的半导体“东方一3型”垂直渔探仪为主。其测深范围可达O——60米,探渔范围达0--80米,大大减少了放网捕捞的盲目性,提高产量和效益。
80年代以前,福清的12对大围缯机帆渔船,均普遍安装XF—D型或XC—D型收发报机和对讲机,作为通讯设备,而小围缯船和其他作业尚属盲区。到了90年代,各作业才部分装备手提对讲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科技志:第六章 农业 / 5-5 水产-海洋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