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3-5 19:27:25

福清科技志:第六章 农业 / 5-2 水产-海水养殖

二、海水养殖
福清的海水养殖。始于明末清初,但长期发展缓慢,到1949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只有7095亩,产量1130吨。1949年后,海水养殖业得以快速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海水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拓展新水域,使海水养殖业保持着鱼虾贝藻全面发展的多品种、全方位、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态势。1998年,福清市海水养殖面积135775亩,产量11.6万吨,占水产总产量的62.3%.
(一)贝类
1.缢蛏
(1)缢蛏养殖
福清的缢蛏养殖历史悠久。1949年就已达3000多亩,1985年达到21900亩,产量7262吨。90年代以来,缢蛏养殖面积保持在20250亩的水平,产量1万多吨。(看福清FQLOOK.CN)养殖方式主要是滩涂养殖,60年代推广围窝养蛏、盘种蛏古、低潮区养蛏3条增产措施。1994年以来开发和推广了蓄水养蛏技术,1998年福清蓄水养蛏面积5025亩,产量6000吨。
(2)蛏苗生产
福清是全省的蛏苗主产区之一。早在1949年,沿海渔民就已掌握了蛏苗整埕附苗方法。1949年整埕面积6000亩,1962年达20250亩,70年代在3万亩左右。年产蛏苗1000——2000吨,产量最高的是1965年,达2694吨。近年来,由于大片蛏苗埕池被围垦,1998年蛏苗埕面积降至1.2万亩。蛏苗产量降至976吨。
1958年后,县水产局以稳定和提高蛏苗产量为目的,先后推广了留足亲蛏、平畦预报、开港改流、改造苗埕、开垦新埕等蛏苗增产技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1982年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颁发的“围塘整涂”及“蛏苗平畦预报”科技推广奖。
1983--1987年,县水产局与有关科研和教学部门配合,在三山乡大扁垦区进行了“缢蛏垦区育苗技术”的研究。1984年、1985年在附苗面积330亩埕地上分别产苗45.9吨和78.2吨。1988年1月省科委组织的鉴定认为,项目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但由于亲蛏死亡严重,蛏苗生产不稳定而无法进一步组织推广。目前蛏苗来源主要靠采海区自然苗。
2.花蛤
(1)花蛤养殖
明代福清沿海就有采捕花蛤苗养殖,但到1950年,养殖面积只有14亩。
1965年,花蛤养殖发展至2505亩,养殖的蛤苗均采捕海区自然苗。
1982年,花蛤垦区育苗成功地解决了养殖苗种问题,1984年养殖面积1万亩,1990年达20250亩,产量11158吨。(看福清FQLOOK.CN)1991年后,养殖面积保持在2.1万——2.7万亩,产量1.4万——2.0万吨。
90年代以来,花蛤主产区的福清湾,由于花蛤等滩涂贝类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海区生产力过度开发,加上水域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使得中潮区滩涂养殖的花蛤生长缓慢,肥满度差,养殖周期长。尤其是1996年、1998年先后2次发生花蛤大面积死亡,损失花蛤2万多吨。
(2)花蛤苗生产
花蛤的苗种来源有海区自然苗和垦区培育苗两种。自然苗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产量有限且极不稳定。
1959年至70年代初,三山鳌头、龙田东营和上薛、高山北坨泗屿、东瀚南盛等海区滩涂先后通过推广改港、改流、掺沙改良、围芒护埕等技术,开辟花蛤自然苗附着埕地3000亩,年产蛤苗400多吨。
1976年,县水产局分别在海口前庄、三山大扁进行花蛤土池育苗试验,培育出少量花蛤苗。
1980年9月——1981年6月,三山公社大扁鳌头800亩垦区中,成功地培育出花蛤苗82.5吨,为全国首次生产性大批量培育出蛤苗,1982年国家科委、农委授予“花蛤土池人工育苗”科技推广奖。1998年福清市花蛤垦区育苗面积达1.6万亩,产白苗5700吨。
3.牡蛎
福清牡蛎养殖历史很长远,民国后期养殖面积达3975亩,产量122吨(肉重)。
1998年,养殖面积发展到4.5万亩,产量67374吨(带壳)。牡蛎养殖品种主要是褶牡蛎和少量的太平洋牡蛎。福清沿海滩涂均有褶牡蛎养殖,苗种全部靠采野生蛎苗,其采苗时间为4——9月。以4——5月采苗效果最好。
太平洋牡蛎是引进养殖的新品种。1985年北坨虾场育苗室和柯屿垦区土池共培育可供105亩面积养殖的蛎苗,采用延绳浮筏式养殖法,经柯屿垦区和三山海瑶垦区试养获得成功,每亩产牡蛎2——3吨(带壳)。1987年柯屿垦区、沙埔乡和东瀚乡海区养殖太平洋牡蛎525亩,但因产品销路问题。无法进一步组织推广。
牡蛎养殖方式有投乱石养殖、条石养殖、(看福清FQLOOK.CN)栅架式养殖、延绳浮筏养殖等。1970年以前多为投乱石养殖,单产较低。70年代推广条石养殖,单产提高1——2倍。1985年引进推广栅架式和延绳式养殖技术,把养殖区从中潮区扩展到低潮区和浅海水域。1998年栅架式和延绳式养殖牡蛎面积19605亩,产量27516吨。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海水贝类养殖的迅速发展,养殖面积不断增大,海区饵料生物不足,使得中潮区投乱石和条石养殖的牡蛎生长缓慢、产量低,一年无法收成而被逐渐淘汰。牡蛎养殖周期一般6——10个月,大部分一年就可以收成,也有少量养殖1——2年才能收成。1997年后,沙埔镇和东瀚镇沿海牡蛎养殖开始采用粗面塑料片为采苗器,根据季节或采苗预报,适时集中投放在采苗区采苗。蛎苗经采苗区一段时间暂养后,再吊挂在栅架或延绳浮筏上养殖。
4.鲍鱼
1994年,福清市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利用市水产综合场(原北坨虾场)的育苗设施。引进养殖九孔鲍鱼10万粒、皱纹盘鲍25万粒、黑鲍3万粒,揭开了福清鲍鱼养殖的序幕。1995年该公司春秋两季共培育出日本黑鲍苗、皱纹盘鲍苗、九孔鲍苗80万多粒。其后,城头镇盐场育苗室和沙埔镇牛头尾养鲍场也分别进行了九孔鲍的人工育苗,培育出九孔鲍鱼苗200万多粒。
1998年,城头、高山、江镜、沙埔镇共有养鲍场6个,养殖鲍鱼400万粒,年产鲍鱼30多吨。养殖品种除了少量的皱纹盘鲍和日本黑鲍外,主要是九孔鲍。(看福清FQLOOK.CN)其养殖模式是5——6月(雨季过后)从闽南选择购买2厘米以上的大规格九孔鲍苗,经6——10个月养殖,选在春节前后分批收成上市。1998年3——6月由于降雨量偏多,雨季较长,引起福清湾海区海水比重长时间降至1.015以下,造成城头和高山镇三个养鲍场4——5厘米的鲍鱼死亡10多吨,在池鲍鱼死亡率达80%以上。
1998年、1999年福清市水产局在沙埔镇牛头尾海区,采用海上网箱叠放小塑料箱的方法。投养2——3厘米规格的九孔鲍苗3.5万粒和20万粒,生长良好。
5.其他贝类品种
1986年,三山乡泽朗海区引进试养4厘米左右的文蛤中苗获得成功。1989年,城头、龙田、三山沿海也都进行了少量的文蛤养殖。
1987年,江镜乡前宅村、东瀚乡大壤村引进泥蚶养殖,在小面积上获得成功。
1987年,福清市海带养殖场、柯屿垦区、沙埔乡锦城村引进养殖紫贻贝105亩,由于苗种从山东省购买。其调运和分苗工作没有衔接好,贻贝苗死亡严重。
1989年,柯屿垦区养殖紫贻贝45亩获得成功,单产贻贝3——6吨/亩,1990年后福清紫贻贝养殖面积保持在90——300亩。
(二)虾蟹类
1.对虾
(1)对虾养殖
福清对虾养殖始于1980年。同年县水产局同日本新生株式会社采取补偿贸易形式合作。在高山公社北坨建池办场,养殖日本对虾900亩,历时3年,产对虾7.6吨,出口活虾4.55吨,但经济效益差。
1984年,北坨虾场、城头梁厝虾池试养中国对虾105亩,获得成功。1985年后养殖面积逐渐扩大,到1991年,福清对虾养殖面积达2.7万亩,产量2018吨。主要养殖品种有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草虾);少量养殖的品种有墨吉对虾、短沟对虾、刀额新对虾。主要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和潜坝围网养殖,池塘养殖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养殖方式,养殖面积25050亩。(看福清FQLOOK.CN)潜坝围网养殖虾是一种从日本引进的养殖方式,1981年在北坨虾场应用这一方法建池2口,面积405亩,但因钢丝拦网片容易断裂破损,对虾外逃严重,仅产对虾1.5吨,1982年以后荒废。
1990年,东瀚镇文关村养虾联合体将拦网片改为筛绢网片,开发潜坝围网养对虾25.5亩获得成功,每亩产对虾0.57吨。1992年东瀚和沙埔镇共有潜坝围网式虾池1905亩。
1992年8月27日,东瀚镇莲峰村海区潜坝围网虾池发生对虾暴死,随后,全市各虾池电对虾发生大面积死亡,并持续多年。其死亡原因为病毒性虾病,一般发病后3——5天整池全部死亡,使养虾业遭受沉重打击。
1993年以后,为充分利用虾池资源,先后开发了对虾和缢蛏混养,对虾与花蛤混养、对虾生态稀养、草虾海水放苗后淡化养殖、日本对虾冬春季养殖等虾池综合利用技术和模式,每亩产对虾10--25公斤。
(2)对虾育苗
1980年,高山公社北姹虾场建成了福清第一座对虾育苗室,并在日本技术人员滕永耕一先生的指导下,培育出日本对虾苗1100万尾。
1982年,福清县水产局技术人员独立培育出日本对虾苗960万尾,为全国首次大批量培育出日本对虾苗。1984年,该对虾育苗室又培育出中国对虾苗500万尾。(看福清FQLOOK.CN)1989年福清8座对虾育苗室共培育出中国对虾苗、日本对虾苗、长毛对虾苗、斑节对虾苗3.5亿尾。1993年育苗量达7.1亿尾。1994年以后育苗量降至0.8——1.5亿尾,其中1996年培育刀额新对虾苗2100万尾。
2.蟹类
1983年、1984年北控虾场以活蟹集中包装为目的,进行了商品梭子蟹的土池暂养。
1995年,东瀚和沙埔镇养殖户在虾池中投养梭子蟹自然苗,每亩产梭子蟹0.13——0.15吨。
1985年以来,龙田、城头养殖者以提高质量和产量为目的,进行了锯缘青蟹的蓄养催肥。
1993年,城头垦区还利用虾池投放海区天然锯缘青蟹苗进行养殖。福清市的蟹类养殖规模较小,未能形成较大的效益。
(三)藻类
1.紫菜
(1)紫菜养殖
1965年,国营海带养殖场引进试养紫菜2亩。
1969年,国营水产养殖场养殖紫菜45亩,获得成功,每亩产紫菜75公斤。
1972年,全县紫菜养殖面积630亩,并推广维尼纶网帘生长基质代替竹帘生长基质。
1975年,推广海面泼孢子水采苗技术。
1977年,推广施肥、沉台和晒帘防病烂技术。
80年代,沙埔乡总结推广了筏架和移动养殖法。
1995年,沙埔镇和东瀚镇海区进行了紫菜浅海浮筏(浮水紫菜)养殖,(看福清FQLOOK.CN)但因杂藻和病烂的危害,养殖效益低而没有进一步发展。
福清市的紫菜养殖品种只有坛紫菜一种,1998年养殖面积14190亩,产量3040吨。
1988年以来,由于紫菜养殖面积的扩大,适合于养殖的滩涂紫菜网帘日趋密集,紫菜绿变病及烂菜严重,紫菜生长期缩短至1——2个月,仅能收割1——3次,有的甚至1次也未能收割。
(2)紫菜育苗
1970年,国营水产养殖场引进紫菜贝壳丝状体育苗技术,当年培育出紫菜苗4500壳。其后,龙田、港头、三山、高山、东瀚、江阴等沿海紫菜养殖区也相继进行了紫菜的育苗。
1998年,福清县共有紫菜育苗室34座5.7万平方米,育苗能力500万壳,近年紫菜育苗量基本保持在500万壳左右。
1980年,国营水产养殖场进行的紫菜自由丝状体培育试验获得成功,但因自由丝状体的孢子放散不集中,没能在生产上应用。
2.海带
1958年,国营海带养殖场和江阴、东瀚公社的浅海水域开始了海带试养。
1959年,全县海带养殖面积79.5亩,产量77吨,由于受台风的影响,养殖的生产安全没有保障,海带养殖海区选择范围小。
1970年,养殖面积仅150亩,产量121吨。
1970年以后,海带的养殖工艺和养殖材料进行了多次改革。1970年改苗绳垂挂养殖为平挂养殖。1971年、1972年改浮力毛竹、玻璃球为陶制浮球,改稻草竹篾浮梗绳为聚乙烯绳。(看福清FQLOOK.CN)1976年改陶制浮球为泡沫塑料浮球或泡沫边角料浮块。多年来,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使海带养殖生产的安全得到了保证,养殖海区得以扩大。1998年福清市的海带养殖面积1905亩,产量3660吨。海带养殖区主要集中在东瀚和沙埔两个镇的浅海水域,由于海带产品的销路问题,使养殖面积无法大面积扩展。
3.红毛菜
1997年9月,三山镇前薛村从莆田引进红毛菜蕾壳,以维尼纶网帘为生长基质。采苗近105亩,在中潮区滩涂用半浮筏式进行试养,10月下旬红毛藻丝长2——3厘米。但因气温偏高。藻丝生长缓慢而被其他杂藻占据优势,试养失败。
4.细基江蓠
1998年6月,市水产局以提供鲍鱼饲料为养殖目的,分别在江阴、渔溪和三山镇的虾池中采用池底撤播江蓠碎段的养殖方式,推广养殖细基江蓠345亩获得成功,每亩产江蓠2—3吨。
(四)海水鱼类
1.海水鱼类养殖
(1)池塘养殖
福清最早的海水鱼养殖方式是港土养鱼,即在滩涂围堤、港道筑堤建闸蓄水,春夏开闸纳苗或投入少量采捕的天然海区鱼苗,不投饵,粗放养殖。主要养殖品种是鲻鱼。
1988年以来,又开发了海水鱼类的土池养殖方式,即利用已建的垦区或虾池,投入人工培育苗或海区采捕苗,人工给饵进行养殖。1988年6月,高山北坨垦区一口养殖池面积195亩。水深1.5米的土池,投放规格为3——4厘米的黑鲷苗17万尾,(看福清FQLOOK.CN)经18个月养殖,成活率60%.乎均个体重210.5克,收商品鱼15吨。
1993——1994年,柯屿和城头垦区也相继进行了黑鲷、鲈鱼、鱿鱼的土池养殖。1994年,东瀚镇文关垦区在42亩的土池中投养红鳍东方鱼E 2万多尾,经2年养殖。收1.5——2.0公斤/尾的红鳍东方纯200多尾。 1998年,过桥山垦区、城头镇和沙埔镇土池养殖大黄鱼495亩,投大黄鱼苗100万尾,养殖成活率30%——50%.每亩产大黄鱼0.25——O.3吨。
1998年,过桥山垦区东侧建成弹涂鱼养殖土池1005亩,投放养殖弹涂鱼苗600万尾,生长良好。
(2)海水网箱养殖
1987年5月,柯屿海区海水鱼网箱养殖200箱,获得成功,1988年发展至35家2554箱。
1992年,东瀚镇万安海区,1996年,城头海区、过桥山海区也先后进行了海水鱼的网箱养殖。
1998年,全市共有海水网箱6280箱,养殖各种海水鱼类490万尾,产量1484吨。海水网箱设置海区选择风浪小、水流畅通、海水比重稳定、水质新鲜、(看福清FQLOOK.CN)最低潮水位在5米以上的内湾或近海区。网箱由框架、泡沫塑料浮力、尼纶或聚乙烯网衣和其他配件构成(网箱规格6米×6米,或3米×3米),多个网箱连接成鱼排,四角抛锚或打桩固定,鱼排上设小木屋管理房。鱼类的饲料有鲲鱼、沙丁鱼等鲜活小杂鱼虾以及人工颗粒饲料或软颗粒饲料。
海水鱼的养殖品种有如下几种:
鲷科鱼类:包括真鲷、黑鲷、黄鳍鲷等,是福清最早进行海水网箱养殖的种类之一。养殖苗种。1992年前来源于海区采捕苗,1993年后大部分为人工培育苗。1998年全市养殖各种鲷科鱼类100万尾。
石斑鱼:1987年开始养殖,有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两种,养殖的苗种全部来源于自然海区,海捕苗个体重40——100克,其养殖规模受苗种限制,1998年全市共养殖石斑鱼40万尾。
鲈鱼、鲵鱼:1992年开始养殖,苗种全部来源于自然海区,1998年全市养殖鲈鱼、鲍鱼共150万尾、2200个网箱。
大黄鱼:1996年柯屿海区网箱投苗养殖14万尾,经12——18个月的养殖,个体重达250克以上。1998年柯屿、过桥山和东瀚万安海区共养殖大黄鱼120万尾,其苗种全部为人工培育苗。
红鳍东方鱿:1995年柯屿海区网箱投苗养殖25万尾。经1——2年的养殖,个体重达1——2公斤,因销路问题1998年没有继续养殖。
美国红鱼:1996年柯屿海区网箱试养400多尾,经1年养殖,个体重达1——2公斤。1997年、1998年柯屿、过桥山、东瀚万安海区养殖20万尾和80万尾。美国红鱼苗全部为人工培育苗。
欧洲鳗鲡:1996年柯屿海区试养海水欧鳗80万尾,获得成功,其中恒昌养殖场投养22——25P的欧鳗黑仔4.5万尾,经100天的养殖,存活3.6万尾,(看福清FQLOOK.CN)成活率80%,3--4P的成鳗商品率达70%.1997年后因养殖病害严重,经济效益差,只有小规模的养殖。欧鳗苗种全部从国外进口,并经培育池培育至20--50P的黑仔时,再移入海水网箱中养殖。
2.海水鱼类育苗
福清的海水鱼类育苗始于90年代。1993年,东阁农场育苗场同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引进亲鱼和技术,培育出红鳍东方鱿5万多尾。1995年、1996年福清江海水产珍品研究开发公司从山东省引进红鳍东方鱼毡受精卵多批,在城头镇育苗室和柯屿垦区育苗室先后培育出鱿苗100多万尾。
1993年11月至1994年6月,市水产试验场培育出真鲷苗40万尾。其后,市水产试验场和柯屿垦区2座育苗室引进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先后培育出大黄鱼苗950万尾、真鲷苗50万尾;(看福清FQLOOK.CN)引进美国红鱼受精卵培育出美国红鱼苗160万尾。同时,1998年引进青石斑鱼受精卵进行青斑鱼育苗试验。但因幼体开口饵料问题,未能出苗。1999年还进行了花尾胡椒鲷鱼育苗试验,培育出苗60万尾。
(五)沙蚕
1995年江阴镇金八里养殖场引进台湾沙蚕养殖技术获得成功,经几年的发展扩大,1998年产沙蚕20吨,产品出口日本和台湾市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科技志:第六章 农业 / 5-2 水产-海水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