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姐 发表于 2019-3-5 19:11:05

福清科技志:第六章 农业 / 4-4 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

四、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
(一)森林防火
1.森林火灾预防:建国前至建国后的1955年,森林火灾处于自烧自灭,无人管理状态。从1956年成立林业科和4个林业站后才开始逐步加强防灾、抗灾工作。
(1)加强野外用火管理制度:从1956年秋季开始首先在林区7个乡开展护林防火宣传。订立护林防火乡规民约。60年代,开始配备护林员,建立专职护林制度。90年代由市防火办统一进行护林员岗位培训,东汗、新厝、阳下等镇还实行由镇政府统一管理考核护林员。实行定山头、定人头、定面积、定任务、定奖赔的五定巡山护林责任制,采取报酬与职责挂钩办法,有效提高了护林效果。1998年全市护林员经调整充实到398人。同时实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做到经批准用火必须做好防火路、(看福清FQLOOK.CN)扑火人员、用火天气、审批手续四落实,纠正野外乱用火行为,在森林火险最危险季节和地区,由市政府发布禁火令,在重点进山路口派人死看硬守,建立进山人员登记卡制度,禁止带火种上山,禁止一切野外用火。从1990年开始,在气象部门配合下,在天气预报内容中,增加森林火险等级,提高防火意识。
(2)建立护林防火联防制度:1963年秋季,福清与莆田、永太3县毗邻乡村组成护林防火第二联防区。1969年东张、一都、渔溪毗邻8个大队也建立护林防火联防组织。1977年东张公社与莆田新县公社也组织联合护林防火制度。1983年灵石林场也主动与周边的一都、东张、宏路、上迳、渔溪、新厝有关村实行联防护林办法。这些联防护林组织每年召开1——2次会议,协调、通报、落实护林防火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3)开设森林防火隔离带:1958年灵石林场首先开设防火路(生土带)。1962年东张、一都公社在森林火灾多发地段发动群众开设林道10公里、建防火路(生土带)10公里。1985年灵石林场首先在防火路种植油茶建立生物防火林带。(看福清FQLOOK.CN)群众性有计划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是1994年在福厦公路两侧一重山福清段进行的营造木荷防火林带。以后逐年在全市除高山、沙埔、三山、港头、江镜5个镇外的16个镇(乡、街)和灵石林场、七社经营所、东张水库建立以木荷为主的防火林带358公里,对隔离火灾蔓延、上山救火起很好作用。
(4)建立防火嘹望哨:从1989年开始先后在东张南湖顶、一都岭寺隔、七社经营所和镜洋的磨石、玉埔、下施北湖等6个制高点山头建立6个陈望哨。
2.森林火灾扑救:80年代初,福清建立护林防火指挥部(1991年改名森林防火指挥部)。1987年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编制2个专职干部,抓常年防火工作;并在各乡镇也成立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县乡建立防火值班领导带班制度,每年由县乡(镇)行政第一把手签订森林防火双控(受害次数、面积)目标责任制,人大、政府、政协每年都根据<森林防火条例>开展森林防火执法检查。除加强领导,组织扑火队伍,采取军民共防等办法外,还认真做好森林火灾扑救技术培训,开展火灾扑救技术演练,不断提高扑救技术水平。森林火灾扑灭工具和通讯设备也得到不断改进和更新。
60——70年代,扑救森林火灾只是群众自发带镰刀,在山上就地劈树枝打火。80年代后期。更新扑火工具,打火专业队都配上专用衣裤、解放鞋、手电筒、劈刀。(看福清FQLOOK.CN)1988年又贝每买2号打火工具(用橡皮条制)300把。1994年又购买、仿制3号打火工具(由钢丝线制)1100把和风力灭火机4台。1996年又购买300粒灭火弹,分发到重点镇和部队。这些先进打火工具对有效地扑灭火灾起到较大作用。
在交通通讯方面,1987年县和重点乡镇配备6部小电台和30多部对讲机,1989年县护林防火办建立了森林火灾扑救指挥总电台,购置防火车,配备车载式电台,做到上下联络,指挥畅通。
1994年9月,福清市林业局、林学会在阳下镇专门召开有山区、半山区林业站与林业局有关技术人员18人参加的福清市森林防火技术研讨会。与会人员认真开展防火灭火技术交流,会上还收到有关森林防火技术论文5篇,提出了许多好建议。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
1.森林病虫害普查:1980年5月至1981年1月,由莆田地区林业局组织15位技术人员到福清开展首次森林病虫害全面普查。调查点分布全县19个公社(镇)及林场(经营所、苗圃)159个大队(工区),占全县大队总数37%,共调查杉木、马尾松、油茶、木麻黄、毛竹等32个树种,设置调查点629个,实际调查面积197663亩,占全县林地782470亩的25.3%.苗木调查22个树种、设调查点67个,调查面积362亩,占育苗面积1523亩的23.8%.(看福清FQLOOK.CN)调查16个主要树种发现的主要病虫害有6目35科108种,如:杉木炭疽病、细菌性叶枯病、双条杉天娥、杉梢小卷蛾等;松类赤枯病、落针病、松毛虫、松梢螟等;木麻黄青桔病、木毒蛾等;木荷叶斑病;油茶炭疽病等;毛竹枯梢病、竹笋夜蛾、台湾桂竹枯梢病、水枯病等。调查次要树种21个,发现的主要病虫害有9个目48科170种。调查发现的天敌昆虫有9个目18个科37种。给林业生产造成最严重危害的病虫害有台湾桂竹(也称黄竹、篓竹)水枯病、马尾松毛虫、湿地松赤枯病和褐斑病、木麻黄木毒蛾。
台湾桂竹死竹较严重,在高温季节严重发生,先枯梢后枯杆,先零星枯死,二三年后全片死光,砍下死竹在竹节内有积水呈腐臭味。60年代中期省林业厅、福建林学院、省林科所也几次派技术人员到实地察看,并在灵石林场应斗工区和一都、东张个别产地采用小面积砍挖死竹烧毁、对病竹林地进行松土、施肥、施农药、撤石灰、薰烟雾剂等办法,仍未见成效。现全市保存不到3000亩。
松毛虫的危害比较严重,民国时期在江阴的洋门、潘厝、梨港一带就严重发生过。建国后随着马尾松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从60年代开始三五年就大暴发一次,(看福清FQLOOK.CN)1979年全县松毛虫受害面积达21.5万亩。据统计,1973——1983年,仅在音西苍下、宏路南山、渔溪下里、上迳岭脚洋中等地受松毛虫危害至死的整片马尾松林就有1万多亩。
湿地松褐斑病,80年代初在东张、阳下、城头、南岭等地就有发生。最为严重的是七社国有林经营所,全所营造湿地松3800多亩,已整片染病死亡2000多亩,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针叶枯干,后整株枯干腐烂死亡。目前尚无有效防治办法。
木毒蛾从7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最严重的是1979年,有5229亩木麻黄受害,当时若不及时防治就会严重影响木麻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2.地面人工防治:民国时期在江阴、上迳等地发生松毛虫灾害,群众认为是天灾,只求神拜佛,无人防治。
1965年,城关瑶峰村3900亩松林发生松毛虫灾害,动用1.5吨“六六六”农药喷杀,还组织400位群众抓虫2750多公斤,造成11人中毒。
1966年,龙田乡21816亩马尾松全部发生松毛虫为害,耕牛中毒死亡2头。组织群众用农药防治,同时,还在渔溪棉亭岭、龙田五峰寺、城头南田、海口东阁等社队林场采用黑光灯诱捕松毛虫成虫。
1973年,全县发生松毛虫害14.5万多亩,人工防治9.2万多亩,(看福清FQLOOK.CN)其中人工抓虫防治2.3万亩,药物防治6.9万多亩。海口东阁大队发生松毛虫害3000亩,发动1150人次,抓虫3500公斤才保住松林,但因抓虫中毒105人。
从7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人工捕杀和农药防治外,试用生物防治,培育利用白僵菌,用放炮法和粉袋人工敲打撤粉法撤布菌粉,防治松毛虫,有较好的效果。
1998年,全市发生松毛虫害58857亩,经林业局组织各有关林业站人员带领专业队上山喷药防治92014亩,其中重复防治33157亩。喷施的农药均为高效低毒的速灭杀丁。这次防治,挽救了发生虫害的松林,同时防止虫害蔓延。
3.飞机喷撤农药、白僵菌防治:先后在1979年、1980年、1981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和1999年13次采用飞机喷药和喷菌治虫1058686亩次,效果达85%以上。在龙田五峰林场用敌马油新农药进行超低容量飞机喷雾治虫试验,取得显著效果,防治8700亩,效果达98%.
4.综合防治松毛虫:1974——1977年,省林科所、福建林学院、莆田地区林业局联合在本县城头公社南田大队开展松毛虫综合防治试验,内容包括以生物防治为主导,以化学防治为应急措施,以营林技术措施为根本,观察马尾松纯林及混交林的温湿度变化,加强对马尾松毛虫的虫情测报和建立带菌林带等,每个自然村设1——2个测报员,大队专人负责收集测报员报来的虫情,以指导治虫。(看福清FQLOOK.CN)选择虫口密度大的用化学防治,在林分郁闭度湿度大的地方用白僵菌生物防治,并结合人工捕杀,自己生产白僵菌粉400公斤,在周边松林建立一条宽15米、长1000米的带菌林带。同时大造混交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地被物种类,改善林地小气候,利用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调控病虫害的种类与数量,增加有益生物种类与数量,抑制害虫取食迁移与传播速度,取得较好效果。调查结果证明:同时发生虫害时,混交林的虫口密度与松针被害率均比单纯林低,尤其是马尾松与相思树混交林的虫口密度和松针被害率分别低7.1倍和6.5倍。杉松混交的次之。同样,经防治后混交林比单纯林更快恢复生机,同一坡向坡度混交林昼夜温差小,在夏秋两季平均最高温度比单纯林低1“12——2℃。相对湿度比单纯林高1%——5%.实践证明,单一的化防或生防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要长期抑制松毛虫的发生,必须大力营造混交林。80年代初,这一技术在全国南方防治松毛虫研讨会上作了交流,1980年还获得莆田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6年1月,在林业部和福建省、福州市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福清为试点开展松毛虫综合治理工程试验。县成立综防领导小组,从省林业厅、福州市林业局和福清林业局抽调25名科技人员进驻福清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开展了松毛虫的预测预报、(看福清FQLOOK.CN)白僵菌粉冬季喷撤防治的研究、新农药防治的研究、生物措施和封山护林前后林分因子、植被、昆虫种群变化情况及经济效益的研究等生产急需的研究。经过4年努力,取得较好成果,控制危害不致成灾,松林比治理前松枝盘数增加3—4盘,冠幅增加0.4——0.6米,树高增长0.56——1.6米,胸径增大O.8——2.3厘米,郁闭度提高0.14——0.25,植被覆盖率增加18.6%——25.1%.亩生物总量增加665--424公斤。4年综防直接经济效益2918.1万元,净效益2831万元。这项成果经林业部与省林业厅组织的现场验收,成绩显著,技术先进,方法对头,效益好,1992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5.森林植物检疫:80年代中期,福清县开始对林木种子、苗木、木材及其制品的调入和调出实行检疫。1988年11月至1989年2月,福清县组织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和疫区调查。全面调查了湿地松褐斑病、毛竹枯梢病、木麻黄木毒蛾等的分布情况,疫区总面积24097亩,分布20个乡镇、133个行政村。在海口岑斗村、江阴赤厝、下堡村、港头东光村、三山官路、东埔、海瑶、埕边、沁前等村及三山苗圃等地发生木毒蛾1129亩;在东张的溪北、玉林、香山、三星等村和城头南田林场发生湿地松褐斑病470亩;在东张的泗洲、际头村、一都的善山、后溪村和灵石场部发生毛竹枯梢病439亩。从而划分了疫区和保护区。
6.病虫测报:1982年4月,福清县开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测报对象主要是松毛虫。通过多种观察手段,对松毛虫害的发生作出预报,指导大面积防治工作,在有效时间内开展防治取得较好效果。
7.白僵菌生产:白僵菌是一种广谱性的虫生真菌,能自动感染寄生在害虫上,直至害虫死亡,既能保护天敌,又不污染环境,(看福清FQLOOK.CN)是利用生物防治森林害虫的主要菌剂。最早生产白僵菌的是七社林场于1971年派工人到南靖县学习带回2个试管菌,以后逐步在灵石林场朱山工区、城头南田大队、音西瑶峰大队等地少量生产,1973年在宏路苗圃建厂,进行大规模白僵菌生产。此后,生产工艺不断改进,设备不断更新,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每克菌粉含孢子量从80亿提高到130亿,害虫死亡时间从10——15天缩短到7——10天,害虫死亡率从65%提高到80%.成为全省生产白僵菌质量最好、成本最低的单位,现年生产能力可超过5万公斤。办厂至1999年共生产白僵菌粉68万多公斤。不仅为福清森林治虫做出重要贡献,还支援了长乐、闽侯、平潭、连江、福州郊区治虫的需要。白僵菌生产工艺改革成果还获得1995年福清市科技成果二等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科技志:第六章 农业 / 4-4 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