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5 15:32:40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七 风俗 / 第四章 岁时节俗

第四章 岁时节俗
第一节 春节
一、拜年

正月初一日,又称元旦,午夜刚交,就有人放鞭炮。有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这天的早饭,各家各户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希望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这餐第一口多吃面或蛋,不先喝汤,这也成了习惯。因而有出门便逢下雨是因喝面汤的说法。

饭后都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留在家中接待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要作揖回贺,然后请客人享用果品、瓜子。这一天,凡在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均应点头致意,还要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发财。

初一清早的禁忌很多,主要有:

(一)忌扫地。怕扫掉财气。后来改成从大门口往里扫,垃圾不往外倒,等初三开假后倒。

(二)忌操刀。恐动刀不吉。这一禁忌是防止初一日不慎伤了手脚,破坏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三)忌说晦气话。免招晦气,实际上是怕言语之间相左,产生争执,有伤和气。

(四)忌打骂小孩。怕哭声不祥。这一天大人都尽量满足孩子要求,让孩子过得愉快。

(五)忌讨债。以大喜日子不为难别人,体现福清民间素有仁爱友善的古风。

总之,这天要尽量过得愉快。通过拜年活动增进睦邻关系,消除一年之间积下的怨气和误会。

共和国成立后,这一天,乡间各地都敲锣打鼓慰问烈、军属。许多机关单位举行团体拜年,互相祝福,交流思想,增进友谊。

二、拜初二

拜初二,古称拜神座。这是民间节假日间吊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属的活动。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家庭,这天都给亡灵设灵座,让亲朋戚友来吊唁。初二日吊唁死者,这一风俗唯福清独有。传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年底,戚继光击溃了入侵福清的倭寇后,逃难的人们相率回家过年。初一早上见面时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后,第二天,就到死难者家中吊唁。后来沿袭下来,成为福清独有风俗。除了吊丧(拜神座),现人们于初二日仍不互相串门。初一去过的人家,初二方可登门,否则触犯忌讳,就要被人埋怨。

三、开假

初三这一天,各家各户收起岁灯,将岁饭上的红枣、花生仁和龙眼肉收藏起来,岁饭重新蒸热后,全家饱餐一顿,表示终年光明,终岁有余。商店初一、初二停业,初三开门营业,所以初三又叫开假。福清还有请初三的风俗。初三这一天,有新嫁女的家庭,多派新娘子的小弟或兄弟辈少年到亲家处,请新娘、新郎回娘家。头年请初三,娘家要设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儿。

四、做大岁

新厝等地兴化方言区有初五做“大岁”的习俗。据说当年倭寇从福清南逃到兴化,兴化百姓连夜逃散,过不成春节。直到初四日,戚家军消灭倭寇后,人们才纷纷返回家园,补过除夕。凡有幸生还的人都在此日晚饭前赶回与家人团聚,所以莆仙方言区的群众做大岁比过除夕更隆重。

共和国成立后,春节期间,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引导群众开展娱乐活动。县城、乡镇所在地举行游园和各种文体活动:放映电影、演戏、演街头剧、举行体育竞赛等,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

第二节 元宵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或灯节,是清、民国时福清民间最热闹的节日。初八日至十五日,均是民间群众娱乐活动的时间。其时有扎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搭台阁,划旱舟,排鳌山,放烟火等活动。

一、吃元宵
元宵圆又叫汤圆,吃元宵是元宵节活动的一个项目。正月十五日晚上,每家每户都煮元宵圆当小点,全家人围在一起吃汤圆。月圆、人圆、元宵圆,呈现一派安居乐业、家家团圆幸福的景象。

二、过利桥
县城的龙首桥俗称利桥。旧时,在元宵节晚上,官、民、士、商都参与过利桥活动。取过利桥,全年吉利之意。最有风趣的是,旧时深受种种礼节约束,平日足不出户的妇女,这天晚上也开了禁,即使是新娘亦敢与丈夫双双携手过利桥。现在,虽不象旧时将过利桥看得那么慎重,但元宵之日,到县城观灯的人们也多半要到利桥走走,一为习俗缘故,二为游览瑞云古塔。

三、闹社火
社火并不集中于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一般从正月十一日以后就开始了。所以正月十一日也叫上彩日,晚上吃上彩饭。社火可延至正月二十九日。各乡里、各村境都有自己的社日。社日这天晚上,社头将平日准备好的节目编成顺序,演员装扮成各种角色,分乘各种交通工具穿街过村,让群众观看。社火的规模大小,一般显示该村社的兴旺程度。闹社火的风俗活动曾一度消声匿迹,近年在一些侨乡又渐渐复苏,成了各乡村庆贺一年成就的盛会。

第三节 拗九
正月二十九日是正月中最后一个逢九日,故称后九节。后九,又叫拗九,也叫孝九。是日,家家煮糖粥(粥中加红枣、花生仁、龙眼肉等)过九。岁数逢九的称明九,岁数为九的倍数叫暗九,由亲戚朋友请去吃蛋或线面过九。

旧时,人们对生老病死缺乏科学认识,认为九是奇数,奇,乖也;九为厄运,恐个人无力闯过难关,须借助于亲友的力量。吃蛋、线面,以示平安过关,福寿绵长。

二月初二日,俗称拗九仔(小拗九)。这天午饭,要吃完后九节留下的糯米糖粥。

第四节 清明
清明节,人们都到祖坟上斩除杂草恶木,修整风水树,刷新墓碑上的碑铭,压墓钱纸。还带上光饼、熟蛏等食品,食后将蛏壳撒在墓埕上。扫墓后,都要采折青枝带回。

头年墓,要在清明当日或前一二天祭扫。有不孝子,清明不祭,祭谷雨之说。遇虎年,一般要提前或推后一两天祭扫。

民间祭扫活动是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悼念,现在还继续沿袭下来。机关单位、学校团体组织公务员、教师、学生,到有功德于人民群众的志士仁人的陵园去祭扫,以表敬意。

第五节 立夏
立夏是小麦上场时节。立夏时福清城乡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节的面食有:

夏饼,又称麻饼,是光饼的派生品。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弥勒欢笑等。

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蛏、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多加砂糖。

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蛏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精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第六节 端阳
五月初一日至初五日,为端阳节,亦称端午节,俗称五日节。有首民谣把端午节习俗内容概括为:

初一钉门葱,初二起炸猛,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晒午时,龙船赛起来。
(起炸,福清方言,是米麦粉发酵制成的甜粿。猛,即发酵。)一、包粽、炊粿、煎面饼

包粽、炊粿、煎面饼是福清端午节的传统风俗。福清粽子多以糯米、粳米侵碱水,加上豇豆、花生仁或虾仁、香菇丁包成三角形、四角形的竹粽,用细麻丝扎成一串一串,放在锅内煮透,捞起后食用。

黍粿又叫“起炸粿”。用米、麦磨浆后,加进酵母发酵,经蒸笼蒸成薄形粿,甜酸适口。

煎面饼同立夏一样,不过端午节有新丧的人家不得煎面饼,得由邻里或亲友赠送。送的数量只能奇数,表示丧事不成双的良好愿望。

二、晒午时

在福清,端阳节还是民间的卫生节。三四月黄梅雨天,屋里屋外阴湿霉变,杂菌虫豸滋生。端阳节期间,天气初晴,正是清污除尘,打扫环境的好时光。这种清扫庭院的活动从初一开始,各家各户用红纸条卷两束蒲、艾钉在门楹上。有菖蒲叶似剑可斩妖邪,苦艾叶如旌旗招来福气之意(实际上蒲、艾都是具有杀菌作用的草药,使用它有卫生的功效)。初五是端午节卫生活动的高潮。这一天清早,各家各户从田野上采回黄花草、紫苏、马鞭草、黄豆杆,连同从门楹取下的菖蒲、苦艾一起洗净,然后同调好的雄黄酒,洗干净的家具,被帐,放到屋外或阳台上去晒,一直晒到午时阳光直射为止,这叫晒午时。晒过午时的雄黄酒用来涂小孩的耳、鼻孔,喷洒房间阴湿角落;晒过午时的草药,用来煮午时蛋,烧午时汤。午时蛋壳黄味香,可久贮不坏。用午时汤洗澡可祛邪防病,晒过午时的被帐家具不生虫豸。旧时,端午节小孩的手腕还要系上五色丝,胸前要挂丝线扎成的香包和色线勾成的蛋袋。

三、划龙舟

旧时龙江两岸的玉塘、松潭、倪埔和迳江口的上迳都出现过万人夹岸观龙舟的壮观场面。现在由于河道淤塞变窄,这些传统风俗也渐渐消失。

第七节 乞巧
七月初七日,叫七夕,亦叫乞巧节。七夕节,福清民间有做豆末粿、炒糖豆互送的风俗,意在结缘。

第八节 中元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叫七月半节,俗称鬼节。为普渡所谓无家可归的游魂的迷信活动。福清迷信陋俗现已破除,但还保留七月半祭奠祖先的习俗。

第九节 中秋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亦称仲秋节,是民间传统的团圆节。天上月圆时,世间人团聚。家家置酒肴米饭,饭后对月供奉时令鲜果,中置大月饼,拜月赏月。

唱歌盘诗是中秋节传统活动,许多民间诗社都在风清月朗的中秋夜举行诗会,对月吟唱,有些乡村还有赛歌活动。旧时,民间还有烧瓦塔,放燃灯(孔明灯)的习俗。近年由于瓦房变成水泥房,瓦片少了,烧瓦塔几乎绝迹。但放燃灯的活动还沿袭到现在。

烧瓦塔,吃月饼的习俗,传说始自元末。那时候,元统治者残酷压迫、奴役人民,民间苦不堪言。元统治者十分害怕人民起来反抗,将民间铁器全部集中收藏,十家只准合用一把菜刀。人们十分痛恨元统治者的暴行,秘密串联,把起义日子写在纸条上,夹在月饼里,以送月饼为借口,互通起义消息,并约定以烧瓦塔举火为号。

福清中秋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即每一甲子(60年)在县城利桥的瑞云塔点一次塔灯。此俗自明天启四年(1624年)起,沿袭至今。每逢点塔灯的年份,中秋节就特别隆重,故有六十年来一盛会,人生难得两回逢之叹。

第十节 重阳
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也叫重九节。旧时重阳节民间有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习俗。儿童们在这一天竟放风筝。人们把重阳当作佳节,最易引起思念亲人之情。现在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第十一节 冬至
冬至,也叫冬节。冬节的主要节庆活动有两件,一是祭拜祖先,一是搓圆。两项活动都在冬至前一天进行。冬节前一天晚上全家男女老幼围坐一起,点起红烛,搓糯米粉□。搓□开始时,要放鞭炮,插上搓□花。家长搓□母,形状各异,有元宝锭、六畜、官印、状元帽等,寄托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愿。家长一边搓□,一边教儿孙唱搓□歌。煮□一般要放在第二天早上,越早越好。早上煮□当饭,吃前还要选两三粒□,粘在门框两边,表示阳气旺盛。

新嫁女儿的人家,第一年冬节应送冬节花、红桔、搓圆花给女婿、女儿,表示祝福。

有新丧的人家不搓□,由邻居赠送。

第十二节 扫 尘
扫尘,俗称筅堂。农历年底,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至三十日之间任选一天,捆扎新砍的竹枝扫帚,打扫自家住宅,洗涤家具器皿,将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福清筅堂日都要煮一餐猪血番薯粉当午餐。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可将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清除干净。

第十三节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民间祭灶的日子。这天各家各户备灶糖、灶饼祭灶公、灶妈。传说这天是灶神回天庭述职的日子,主人家置灶糖、灶饼给灶神送行,所以又叫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家里要置香烛果品,贴新灶君图,迎灶君回来。这一习俗随时代进步逐步有所变革,而改成贴春牛图,贴灶君联的作法了。

第十四节 除 夕
除夕,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俗称三十盲晡、做年。人们从腊月二十日开始就进入年忙了。家家户户买鱼肉,备年货,准备过年。远在异乡的亲人大都回乡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一、送年

福清素称女婿为半子。所以女婿有向岳父、岳母送年货的风俗,民间叫做送年,实际是送年货的缩语。新婚的头年礼仪要求比较严格,一般需送猪蹄一副,线面5斤,5素5荤10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不拘。送年是尊老敬贤的古朴民风。

二、挂年画、贴门联

除夕那天,换桃符、贴春联、室内贴挂年画,布置一新。现还把瑞云塔、龙江桥、石竹山等地方名胜印成年画月历牌,发行各地,沟通各乡民众间的感情。

福清春联有白色联头。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除夕,倭寇入侵福清,人们贴了春联后逃难而去。等戚继光击溃倭寇后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为了表示对死难者的哀悼,丧家均贴上素联(多为绿色),亲朋戚友则在红联上加贴白联头致哀。红联身白联头反映了福清自古以来就有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

三、分年

分年原叫本年,意即过了年就是明年。因春节忌讳不吉利的话,避讳说“旧年”,便将一年中的最后一两天称为本年。后来方言讹传,便成了分年。除夕这天或前一天举行的分年活动主要是祭天地神,祭祖宗。祭天地神须8果3牲,祭祖宗要10素10荤。分年开始时应点放爆竹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活动虽含有迷信色彩,但表达了福清民间素有尊敬祖先的美德。现在分年风俗在乡间尚有流传,但不备或少备祭品,只在已亡故的先人遗像前燃点卫生香,摆设果品,表示敬意。

四、守岁夜

除夕之夜,福清古有守岁的风俗。这天夜里,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年夜饭多凑成10碗10盘,取十全之意。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男女馈送压岁钱,叫做分压岁钱。不问年龄多少,凡未成婚的都有得到压岁钱的权利。主妇要装岁饭、煨火母,切好大年初一要用的蔬菜、鱼肉等食品。然后,家长添油点灯,合家一起洒扫庭院,添满水缸,接着便合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至天明。

共和国成立后,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纪念日,福清各地都按照国家规定,放假或是举行座谈会、报告会、文娱活动等,进行庆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七 风俗 / 第四章 岁时节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