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5 15:12:50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六 宗教 / 第一章 佛教

卷三十六 宗教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就传入福清,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著名的黄檗寺、灵石寺、石竹寺等均在此时建造。此后福清名寺虽历尽坎坷,几经起落,但在五代、宋、明、清都曾长时期有过寺院规模宏伟、寺僧众多的景象。佛寺的建造、佛像的雕塑都凝结着古代福清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艺术智慧。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县有寺院庵堂42个,僧尼74人。在佛教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名僧,唐代黄檗寺的希运禅师、明代黄檗寺的密云悟禅师和费隐通容禅师、清代龙卧寺的寄云和尚,不仅在福建,而且在全国也负有盛名。明末清初黄檗寺高僧隐元禅师更是驰名国内外。

道教于唐朝王审知节度使开发福建时传入福清。清末,全县有道士300多人。道教是本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民间的祭祀迷信活动都请道士到场念咒。民国时期,福清县各个乡村都有专门以作道场为职业的道士。民国24年(1935年)有道士78人,其中男43人,女35人。共和国成立后,民间祭祀等迷信活动逐渐减少,道士随之减少,至1959年全县只剩20多人。60~70年代都改作他业。80年代旧习渐起,有的地方道士又出来活动。然而道教在县内没有团体组织,且道士只是零星分散于民间照民俗行事,其仪式内容于风俗卷中叙述,道教在本卷不作记述。

西方各种宗教传入福清时间也比较早。明天启五年(1625年),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就在县城水陆街建立天主教堂。鸦片战争后又有安斯定、孟志德、赖蒙笃、欧行道、薛仁侃、车道远、季维诺等外籍传教士在福清各地传教。全县设一个总铎区,下设城关、龙田、高山、海口、渔溪、江阴6个铎区。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县有天主教堂6个、公所19个,教徒7000多人。

基督教(新教)传入福清也有一百多年历史。清同治二年(1863年)美国传教士麦利和从福州派遣林振珍在福清县城后埔街设立布道所,自此基督教传入福清。福清的基督教有6个教派,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县基督教堂有90多个,教徒2.3万多人。

共和国成立前,有50多名外国传教士先后在福清进行过传教活动。鸦片战争后进入中国的外籍传教士,主要是作为侵略工具为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政策服务的。为了达到侵略目的,他们也不得不在中国办一点好事,以收买人心。外国教会在福清办学校,客观上对于扫除文盲,普及识字,传播先进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起过一定的作用。1988年学校规模仅次于福清一中的福清第三中学,就是在卫理公会创办的融美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教会在福清办医院,在施行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方面,也起过一定的作用。福清医院和龙田医院也都是在卫理公会创办的福清惠乐生医院和龙田和新田医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49~1966年,许多教徒纷纷摆脱宗教的精神锁链,宗教活动有所减弱。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县有佛事活动的寺庙只有10个,僧尼30人;有宗教活动的天主教堂和公所只有10多个,教徒约2000人;有宗教活动的基督教堂只有24个,教徒1.87万人。

80年代,宗教势力逐年增长,教徒人数逐年增加。1988年,全县僧尼近40人;天主教徒达3万多人,比1949年增加近3.3倍,比1966年增加14倍;基督教徒达8万多人,比1949年增加近2.5倍,比1966年增加3.2倍。

第一章 佛教
第一节 传入发展
在南北朝时福清地区(未置县)建造天王寺(梁朝建)、庐山寺(陈朝建)、钟山寺(陈朝建)3座寺庙,其中以天王寺为最早。南北朝时的梁朝,佛教就传入福清。

唐代,福清佛教有很大发展,兴建寺庙有黄檗寺、灵石寺、石竹寺、龙卧寺、安福寺、应峰寺、敛石寺、天竺寺、护国寺、香城寺、福山寺、香灯寺、龙山寺、园通寺等10多座。出现正干、希运、大安、鸿庥、元修、耽章等著名禅师。灵石寺,唐懿宗赐额“灵石俱胝院”,最盛时僧众达2000多人,庵堂有36个,田地千亩,山林万亩,形成寺院大地主经济。黄檗寺,唐德宗赐名“建福禅寺”,第二代住持希运禅师有嫡传弟子镇州临济义玄,阐发黄檗宗旨,建立禅宗临济宗。黄檗寺遂成为临济之道场,省内外僧人纷纷前来黄檗寺听希运禅师说法,最多时曾达1000多人,使该寺成为福建一大禅林。此后临济宗势力不断发展,成为中唐以后禅宗五大支派中最有影响的一派。唐代住持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名僧崇福、弘法和住持福州怡山西禅寺的名僧□安禅师等皆出自黄檗山门。

五代十国时,福清佛教又有进一步发展。自907~960年的53年间,建造圣迹寺、鹫峰寺、佛顶寺、延庆寺、涌泉寺、重兴寺、新兴寺等7座寺院。其中建于方成里(今属城头乡)的涌泉寺,得到闽王王审知的赐额。当时有神录、月轮等名僧。

宋代福清不仅整修了庐山寺、安福寺、弥勒寺和新兴寺等寺院,而且还兴建瑞岩寺、招庆寺、水陆寺、水坊寺、白龙寺、灵凤寺、香山寺、福兴寺、中涧寺、灵隐寺、嘉福寺、积谷寺等10多座寺庙。建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的招庆寺,在宋景祐二年(1035年),得到宋仁宗敕赐。

元代,福清的佛教趋于衰弱。在元灭南宋统一中国至元朝灭亡的89年间,只建造万寿寺(在今县城内)一座寺院。在唐、五代和宋一直是闽中名刹的黄檗寺,这时破烂不堪。唐宋时期的福清名刹灵石寺也衰弱下去。

明朝,福清的佛教又重新发展起来。明洪武年间,在大休禅师和檀越周心鉴的主持下,衰败的黄檗寺重建为“殿阁伟丽,而田产亦盛”的寺院。明万历年间,经内阁首辅叶向高大力奏请,神宗皇帝敕赐全藏计678函(时全国仅赐6套,该寺为其一),并赐书一道和黄金300两、紫衣3套(正圆、兴寿和兴慈3和尚各一套),令太监王举护送至寺中,神宗还赐额黄檗寺改称“万福禅寺”。当王举抵达寺院时,叶向高形容说:“煌煌帝命,晃耀于重岩深谷之中,父老儿童,莫不奔走聚观,以为旷古盛事,微独山灵之幸,亦吾乡之光也。”从此黄檗山万福禅寺驰名国内外。“奇绝甲天下”的福庐山,也修建起福庐寺。此外还建造瑞云寺、瑞峰寺、太平寺、灵岩寺、报恩寺、金峰寺、鳌峰寺、雪峰寺等寺庙。重修万福禅寺、灵石寺、圣迹寺、水陆寺、台丰寺、龙卧寺、香山寺、敛石寺、天竺寺、福兴寺、东林寺等10多座寺庙。僧人仅灵石寺就有2000多人。

清代,重修万福禅寺、灵石寺、圣迹寺、太平寺、东金寺、观音堂等寺庙,还新建洞渊堂、九龙寺、印林寺、回龙寺等寺庙。至清末,全县有80多座寺庙。

民国前期,政府对佛教不加干涉,取放任态度。后期,政府对佛教有所限制,对县城及各大镇信仰佛教的百姓横加干涉,在县城社学内倘若有人供佛像,县政府就派警察将佛像捣毁,房屋充作保长办公室或民众阅报所,禁止群众在公共场所供佛和搞迎神庙会,佛教逐渐走向衰弱。民国24年(1935年)信仰佛教98人,其中男88人,女10人。民国26年有佛事活动的寺庙只有13座,和尚45名。主要寺庙和尚人数:黄檗山万福禅寺和尚26名,石竹寺、万寿寺(县城内)、鳌峰寺(上迳乡)和尚各4名,福庐寺、香灯寺(高山围底山)、龙山寺(龙山村)、钟山寺(松潭村)、九龙寺(渔溪九龙山)、东林寺(上迳东林村)、印林寺(上迳村)和尚各1名,园通寺(县城西门城边)、回龙寺(岑兜奄山)没有和尚。民国38年,全县有寺院庵堂42个,僧尼74人,其中尼姑24人。

共和国成立初期,有部分僧尼离开寺院还俗,1950年全县有佛事活动的寺庙共16座,僧尼36人。1950年土地改革时,万福禅寺的200多亩土地大部分分给当地农民。1953年灵石寺有尼姑18名,拥有田地40多亩,雇工两人耕种。石竹禅寺有4个和尚,土地改革时分到5.3亩山地(在石竹山对面),由僧人自己耕种。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日益提高,对宗教信仰日趋淡薄,宗教势力也随之削弱。特别是经过1958年“大跃进”的冲击,有的寺庙被集体或个人占用,佛教活动的场所缩小了。1962年,全县有佛事活动的寺院有11个,比1951年减少31.25%;僧尼有33人,比1951年减少8.34%。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福清有佛事活动的寺庙10座,僧尼30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寺庙的佛像几乎全部被捣毁,有的僧尼被迫还俗,佛事活动几乎停止。1978年后,县人民政府逐步落实宗教政策,保护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对宗教职业者给予妥善的安置,被集体或个人占用的寺庙的房产、土地、森林等逐步落实归还寺庙。1981年,全县有和尚17名。1985年送3名僧尼到省佛教协会受戒。1987年全县僧尼增加到33名,有5座寺庙(万福禅寺、灵石寺、石竹寺、新厝乡的漆林庵和明善堂)恢复正常佛事活动,并对国内外佛教界人士、信士和游客开放。1988年全县僧尼近40人。

第二节 佛教活动
一、活动仪式

佛教寺院除晨钟暮鼓,顶礼焚香外,还有经常性的集体或个人诵经、坐禅活动。规模较大的寺院万福寺、灵石寺,经常搞开堂说法,即僧人正式登上寺院住持法座时,要对僧众讲解佛经,或做偈(即用宗教语言做诗),阐发佛教教义,或表示当住持后的决心。每逢佛教节日,各寺院要进行佛忌、祈祷、追福等法会。农历二月十五日,过涅盘节(为纪念释迦牟尼逝世的节日),佛教寺院要举行涅盘法会,挂释迦牟尼涅盘图像,诵《遗教经》等。农历四月初八日,过佛诞节,又称浴佛节、泼水节或花节(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佛寺举行诵经法会,并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神话传说,以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并供养各种花卉;有钱的信佛者或居士搞施舍僧侣活动等。农历七月十五日,过盂兰盆节,亦称盂兰盆会、孟兰盆供、孟兰盆斋等,寺院除举行诵经法会外,还举办水陆道场(一种施饭食以救度所谓水陆鬼的宗教集会)、放焰口(对所谓饿鬼施食、念经咒追荐死者)等宗教活动。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过成道节,又称成道会、佛成道日、腊八(为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节日),佛教寺院以米和干果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

佛经知识渊博的名僧,常在本寺院或前往别的寺院讲经说法。万福寺、灵石寺等各朝代都出现过不少名僧,寺院内经常举行讲经法会,除本寺院僧众参加外,四方寺院也有僧人参加。

二、佛事活动

民国18年,日本佛教黄檗宗拜塔友好访华团,专程到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拜塔谒祖。

民国时期,福清佛教界组织过佛教会。民国31年前后,由瑶峰乡绅士王怀晋发起组织福清县佛教会,将原观音堂(在县城水陆街)修复为会址。是时邀请县内各寺庙僧尼及地方信佛居士开成立大会。佛教会成立后,曾举办过连续7昼夜的盛大法会,邀请各寺院僧尼和四方居士,日夜念经、礼忏、祷告,“祈求世界和平,拯救人类浩劫”。其主要活动是诵经讲道,施药济人。

共和国成立后,福清各寺院的佛事活动,除1958年“大跃进”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佛事活动几乎完全停止外,其它时期各寺院的日常佛事活动和佛教节日的宗教活动都照常进行。1978年后,凡已批准恢复宗教活动的佛寺,不仅佛事活动照常进行,而且有的寺院还与外国佛教界人士共同开展佛事活动,为促进中外友好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日本佛教界人士对福清黄檗山万福禅寺怀有深厚的感情。1979年12月13日,日本佛教黄檗宗第一次友好访华团一行20人,到达万福禅寺朝拜。1983年11月13日,该宗第二次友好访华团一行20人,由团长、日本黄檗宗宗务总长盛井了道率领,抵达万福禅寺,代表团向寺院赠送有关资料和礼品。1984年12月13日,以森本信光为团长,富冈藤雄、铃木祥温为副团长,中村秀晴为秘书长的日本佛教黄檗宗第三次友好访华团一行21人,来万福禅寺礼佛。代表团瞻仰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日本黄檗山万福寺隐元禅师东渡振锡之圣地”的纪念碑。代表团向寺院赠送题书“异土风情共一家”、“圣塔伽蓝见丰仪,秋风吹散日西驰,大和黄檗发祥处,纪念建碑万古垂”的锦旗和中堂。上述3次日本佛教黄檗宗的访问活动,中日两国僧众都联合举行隆重的法会和谒拜仪式,共同表达中日两国佛教界人士和两国人民祈望世代和平友好的心愿。

日本其它各界友好人士,也多次派遣代表团访问万福禅寺。1983年11月10日,日本冈山县日中佛教文化交流会第三次友好访华团一行21人,在团长、冈山县日中佛教文化交流会会长华山惠光率领下访问万福禅寺。1985年2月11日,由日中友好协会全国本部派遣的、以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洼德宗为团长,大正大学讲师多田孝正为秘书长的日本中国宗教文化研究访问团一行6人,抵达万福禅寺考察。

新加坡佛教界人士也来福清参拜万福禅寺。1984年9月26日,以孙泽智为团长、汪国成为副团长的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朝山团一行16人,由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妙湛法师陪同,到达福清万福禅寺。代表团与寺内僧众联合举行礼拜仪式,向寺院赠送佛像、香袋和锦旗等礼物。1985年10月17日,由世界佛教协会副会长、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宏船法师率领的代表团一行26人来融参拜万福禅寺。

灵石寺自1984年8月开放后,仅1985年就接待国内外参观、朝拜的游客达10万多人次。香港大屿山昂平宝莲寺定戒和尚,曾向该寺赠送整套法器和部分经书。

1985年,石竹山游览区接待中外游客、信士达35万人次。1986年仅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游客、信士即达5万多人次。1987年有25.3万多名游客、信士到石竹寺游览、礼佛,其中有6万名是华侨、侨眷和台湾、港澳同胞。

第三节 寺庙
福清寺庙甚多,至清朝末年,仍有80多座寺庙。目前大多数寺庙都已荒废或改为它用。历史上著名、较有影响的有万福禅寺、灵石寺、石竹寺、龙卧禅寺、福庐禅寺和瑞岩寺。至1988年还有僧尼活动的寺宇有万福禅寺、灵石寺、石竹寺。

一、万福禅寺

唐贞元五年(789年),莆田人正干和尚拜师归来,路经黄檗山,见这里风景特佳,黄檗成林,想起师父“遇苦即止”的赠语,觉得黄檗味苦,即滞留于此,开山结庵,募缘建寺。据传,唐第十六代皇帝宣宗未登上皇位时,因宫廷内部权力之争,曾逃往黄檗山为僧,向希运禅师学法,两人曾同游黄檗山珠帘瀑布胜景,在一起联句。希运曰:“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宣宗对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希运十分钦佩宣宗的政治抱负,当即向他道贺。宣宗果然于公元847年登上皇位,改年号大中。丞相裴休也十分尊崇希运,曾请他到唐都长安,向他学法。皇帝、丞相对黄檗寺名僧如此之青睐,使唐代福清的佛教有很大的发展。唐代住持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名僧崇福、弘法,住持福州怡山西禅寺的名僧□安禅师等皆出自黄檗山门。列于《福建通志·高僧传》的黄檗名僧就有正干禅师、希运禅师、□庵禅师、鸿庥禅师、德庵禅师、真净禅师等。

明嘉靖年间,福清遭倭寇侵犯,佛寺焚毁殆尽,僧徒星散,成为榛莽之区,寺田几为乌有。明隆庆元年(1567年),正圆和尚(姓陈,福建省惠安县人)进寺诛茅抉莽,立志复整寺院,恢复寺业十之二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住持正圆禅师到北京请皇帝赐给藏经,未得允准,停留8年,死于京都。后其徒孙兴寿、兴慈继续请赐藏经。越6年,神宗皇帝敕赐藏经、赐书、黄金和紫衣,由太监王举护送来闽,王举行至江淮,黄金为盗所劫,其它东西尚完好无缺。王举抵闽后,由叶向高陪同到寺院。明崇祯十年(1637年)住持隐元禅师增置寺田,凡所作法均遵依祖制,重振禅门法规,举办各种佛会,使万福禅寺的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禅宗大寺院。当时著名学者黄道周,书画家张瑞图、陈贤,雕塑家范爵、范道生等与黄檗众僧都有密切来往。

清顺治八年(1651年),万福寺安居僧众达数千人之多。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禅师应日本长崎崇福、兴福寺住持的邀请,带领弟子38人束装东渡,传播佛教文化。7年后,在日本京都东南郊风景如画的宇治,建造一座仿黄檗山万福寺的大寺。为不忘本源,亦名黄檗山万福寺,成为日本佛教黄檗宗的发源地。同时,隐元禅师带去大量先进的中国文化,在日本形成黄檗文化。

清道光年间,黄檗寺有庄田160多亩,寺前田32亩,还有熨斗田、南洋田、黎湾洋田、牛队洋田、陈白洋田等共314亩,有园20多亩,共计有土地500多亩。这些田园除少数由监收组织僧众耕种外,大部分租给当地农民,收取地租,形成寺院大地主经济。

民国时期,寺院常住僧人一般只有五六十人。民国38年(1949年),寺院仍有土地200多亩。

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土地改革时,万福禅寺的200多亩土地大部分分给当地农民。1978年后,被集体或私人占用的寺院房产、土地、森林等逐渐归还寺院。自1979年恢复正常宗教活动以来,每年都有国内外大批游客、信士以及佛教界人士到此游览或礼佛。1988年全寺院有僧人16名。

二、石竹寺

创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

寺内供奉的主神是九仙君。据传说,汉武帝时,江西省临川县有名士叫何任侠(亦叫何□),帮助淮南王刘知安谋事有功,被委任为福州太守。他有九个儿子在福州于山炼丹修行,到仙游县九鲤湖得道后,来到福清石竹寺显灵,称为九仙君。当地民间流传着“春祈石竹梦,冬求九鲤签”。春季(特别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和冬季到石竹寺祈梦或抽签者川流不息。此外,福清民间还广泛流传叶向高年青时在石竹寺九仙阁祈梦灵验的故事。叶向高说:“石竹何氏所栖,岩壑奇绝,祈灵如响,先少师公(向高之父)为诸生,得梦甚验,余为孝廉往祈,仙告以腰系白玉带,余以为妄,而其后果然。”名宦叶向高祈梦偶然巧合应验,助长宗教迷信的传播。自明代以后,不仅有大量福清人,而且临近福清的长乐、莆田、连江、闽侯、平潭等县也有不少人往石竹寺祈梦、求签或烧香拜佛,寺僧每年从中得到大笔收入。所以,石竹寺一向被僧人视为利薮,成为他们的摇钱树。民国时期的宝义和尚(莆田人)、正诚和尚、李吓银居士,都因主管石竹寺而发了横财。僧人为得到石竹寺住持位置,经常争斗不休。由于石竹寺成了和尚的聚宝盆,遂为土匪所垂涎,屡遭土匪抢劫,民国时期尤其严重。

1950年土地改革时,石竹寺有4个和尚,分到5.3亩山地。他们收入除靠耕种土地外,还有祈梦来客以及各地信士的捐款。抗美援朝时,石竹寺和尚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抗美援朝捐款人民币70万元(旧人民币),系东张地区捐献最多的单位。1988年石竹寺有僧人和工作人员共35名。

三、灵石寺

在唐代,灵石寺最盛时僧众达2000多人,田地千亩,山林万亩,形成寺院大地主经济。

明万历初年,殿宇圮毁。此时性麟禅师率徒众入寺经营,稍复清规。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性麟募缘,寺院有所修复。是时叶向高过访寺庙并赠诗《灵石访同我禅师》。明代少司空何乔远说:“相国遗诗尚可寻,山僧藉此镇祗林。”给复兴寺庙以很大支持。性麟离世后,其上首弟子曹源继主法席,重建法堂,请方册大藏经,内勤禅戒,外严道场,“诸徒子皆能仰遵遗范,克肖前懿”,灵石寺又恢复了生机。

民国21年寺庙遭土匪抢劫,僧众星散,寺庙荒废。民国30年,福州地藏寺尼姑性慈、德钦率众尼到寺开荒和整修寺院,此后遂为女尼丛林。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灵石寺仍由性慈尼姑住持。

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灵石寺有18名尼姑,土地40多亩,雇工2人耕种。1964年灵石山建立的林业垦殖场,与灵石寺签定协议,保护禅寺,负责寺中尼姑的生活、福利待遇,包括老弱尼姑照顾、护理、医药费、埋葬费等责任。1988年该寺有僧尼12名,居士15名。

第四节 佛教文化
福清著名寺院都位于风景秀丽之区。历代名宦、信士、游客到风景区游览时,必然进寺观赏或礼佛,不少人在山中、寺院留迹题咏,这就成为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黄檗山志》、《灵石寺志》、《福庐西山灵岩志》、《瑞岩山志》所收录的诗、词、赋等各种文体的著作以及碑文等达1250多篇。摩崖石刻、石造像、石刻碑文、寺院建筑等,也都凝结着各个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

一、诗词赋

由隐元原纂、性幽等续编的《黄檗山志》,搜集从南朝至清朝1300多年间许多著名官僚、文人学士歌咏黄檗山水和叙及佛教问题的诗、词、赋、序、赞等共370多篇。其中有南朝时期的金紫光禄大夫、著名诗人江淹的诗作《游黄檗山》,诗中的“阳岫飞鸾彩,阴溪喷龙泉”,“鸟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的佳句,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唐代有唐宣宗与希运观瀑布联吟。宋代有著名理学家朱熹的《香茶供养黄檗长老悟公故人之塔并以小诗见意二首》、丞相蔡襄的《过黄檗听彬长老谈禅》(诗)、著名政治家真德秀的《龙潭祈雨词》、著名诗人刘克庄的诗《犹记垂髫到此山》。明代有内阁首辅叶向高的《人日游龙潭》、《同欧阳邑侯游黄檗》、《观龙潭纪游四首》、《登绝顶四首》等诗。《登绝顶》(其二)诗曰:“第一名山势郁盘,登临方觉海天宽。丹崖常积千年雪,阴洞还生六月寒。自制箨冠来野外,共扶竹杖上云端。茫茫尘世何须问,万仞峰头一笑看。”明代还有少司空何乔远的《游黄檗寺》、《和叶相国游黄檗韵》以及都督将军陈第的诗《游黄檗寺与主僧夜话》等。收进《黄檗山志》的诗作共150篇。还有密云禅师的《观相国诗篇次韵》等僧人宗教诗176篇,县令张缙云的《黄檗寺缘簿序》等“序”19篇,御史林汝翥的《请隐元禅师住黄檗寺》等“启”10篇,《复黄檗寺田记》等“记”5篇,隐元禅师的《开山正干禅师赞》等“赞”16篇。

(僧)昙现等重纂的《灵石寺志》收录五言古风、七言古风、五言近体、七言近体、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各种诗体的诗318篇。朱熹的七言近体诗《游灵石寺》诗云:“百尺楼台九叠山,个中风景脱尘寰。危亭势枕苍霞古,灵石香沾碧藓斑。佳境每因劳企仰,胜游未及费脐攀。何当酬却诗书债,遂我浮生半日闲。”宋观文殿学士魏国公蒋之奇的《前题》,明叶向高的《前题》、《灵石访同我禅师》,何乔远的《游灵石和朱晦翁韵》、《和叶文忠访禅师韵》等七言近体诗,都极其形象生动地道出了灵石山岩壁峭拔险峻,灵石寺“古木丛阴隐寺门”的幽静景色。

施醒云编撰的《福庐西山灵岩志》钞补本有叶向高、何乔远、巡抚邵捷春、总兵施德政、进士董应举等名宦、文士的诗作。董应举的《同相国叶公招游福庐作》和《同叶相国吴太学夜登灵岩》有这样的诗句:“三门拔地出高台,一柱擎天日影回。是处蹑云通上界,直疑傍斗俯蓬莱。异香冉冉随风转,露水溶溶共酒开。……”“十年曾作峄山游,奇胜惊看此地优。石势欲飞全学鸟,山形如舞半成虬。垢离洞隐云相触,般若台空月解留。莫怪夜深犹秉烛,明朝还陟万峰头。”“搀搀深涧隐灵湫,别有龙宫在上头。云出阴崖常欲雨,时当朱夏亦成秋。花前祝钵经台润,竹里流泉梵径幽。只为游鞭贪蚤发,梦魂犹似此山留。”把福庐山和灵岩的“奇石插天,山势欲飞,洞壑峭峻,流泉涔涔落石涧,畅人心怀”的景色描绘得活灵活现。使有花、有竹、有流泉的寺院,更显得优美幽静。

(明)欧应昌编撰的《瑞岩山志》收录了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福清瑞岩寺新洞碑》、马森的《镇远亭碑》、王尚文的《重建瑞岩石佛阁碑》、郑天佐的《重建石佛阁碑》、叶向高的《重建九仙楼募缘序》、欧应昌的《游瑞岩山记》等游记4篇。还有叶向高的《游瑞岩》、戚继光的《振衣台》、明礼部尚书陈经邦的《游瑞岩》、按察副使郑慕的《游瑞岩》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等各种文体的诗作共261篇。这些诗篇生动地再现了瑞岩山近海傍江,岩洞幽邃的风光特色以及寺院清幽、香烟缭绕之情景。从明代文学家屠隆的诗作《游瑞岩》便可知晓这些诗作的一般特色。诗曰:“结伴徐穿洞壑遥,精蓝突兀起山椒。经秋树色含江雨,入夜钟声带海潮。岁久寒萝生佛像,云深修竹护僧寮。歌筵晚散禅台寂,独语精灵香不销。”

石竹山和石竹寺虽然无人修过志,但山与寺在融邑乃至八闽都是闻名的,不少著作或多或少都有所论及。仅乾隆《福清县志艺文志》就收录了25篇石竹山诗。其中有宋朝进士林希逸的《半山亭》、《普陀岩》、《石竹山》、《丹灶》、《宝所石》、《济贫笋》、《游石竹紫云洞》等7首诗;明叶向高的《董大理见龙招同吴太学伯孚登石竹岩时孝廉石应相新辟径路甚奇绝》、何乔远的《登石竹绝顶》,清康熙庚戌进士夏晋的《前题》等。曾任闽督学的明代文学家王世懋的《春日微雨登石竹山》诗,把石竹山山势秀美奇崛、高峻、雄阔,山幽洞冷的特点,全部概括了出来。诗文:“云里孤筇陟自扶,千崖万树锦模糊。滩声下界当朝暮,雨态中峰自有无。洞冷不教深梦境,山幽真拟作仙都。天台幸结刘郎伴,敢谓登高是大夫。”

收入乾隆《福清县志》的灵石山诗4首,黄檗山诗、福庐山诗和瑞岩山诗各12首。还有《游龙卧》、《过福兴寺诗》、《游竹圃寺》、《重过福庐寺感赋》、《东岳庙夜坐感怀》、《宿大石古庙》、《冒雨宿灵石寺感赋》、《重阳前一日祷雨再宿灵石》、《瞻石佛二首》、《咏石竹山古藤》等与佛教体裁有关的诗赋。

二、雕刻艺术

历代名宦、佛教信士、文人和游客不仅留下歌咏山水和有关佛教体裁的诗文,而且在名山名寺留下许多石刻。

在石竹山摩崖绝壁上刻字、刻诗词,在石竹寺题匾,几乎历代都有,现清晰可见的尚存20余处。其中在牛蹄洞旁岩壁上刻有叶向高诗(草书)一首并题记,诗:“嶙峋石竹插青霄,病起欢从胜侣招。萝径曲穿云外洞,榕门斜接涧边桥。苍崖月冷仙坛静,碧海天空鹤驭遥。一自名山传梦后,只今玉带愧横腰。”题记:“余为孝廉往祈,仙告以腰系白玉带。”

收入《灵石寺志》中的诗文,有的是镌刻在山岩或刻在石碑上。五言近体的宋诗《石屏树》、《前题》,七言近体的朱熹《游灵石寺》、宋转运使张徽《前题》、宋太卿程师孟《前题》、宋观文殿学士蒋之奇《前题》、明叶向高《前题》、明何乔远《游灵石和朱晦翁韵》,和尚海溋的宗教诗《和韵》等均镌刻在石碑上。

《瑞岩山志》收录了从宋代至明代雕刻在石岩上的诗文或游客姓名共68处。其中在瑞岩山半边亭后、观音洞左、半边亭右、过来桥、过来桥前、香山洞左6处,有宋代大型楷书雕刻其上。在玉虚洞、天章岩、九仙楼后、香山洞旁、紫霄亭址之后、天妃宫后、半边亭、过来桥、观音洞、观音洞左、仙屏旁、海天空阔亭后、香山洞等13处,有元代八分书、楷书、隶书雕刻其上。在半边亭旁、观音洞左、过来桥旁和前、香山洞、石佛阁后、穿云洞口、香山洞旁、第一洞左、紫霄台后、过来桥上、第一洞内、第一洞上、仙屏旁、桃花洞、仙屏上、泉上巨石、飞仙台下、窈窕峰等50多处,有明代篆书、楷书、草书、行书镌刻其上。

福清名山名寺除刻石和碑文外,还有许多石造像。在瑞岩山香洞的一石室中,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三佛像,皆以自然石雕琢而成。在半边亭一石室中的大士像和善财像也是用自然石雕琢的。特别在瑞岩寺之右的高6米许、宽近9米的弥勒坐佛,系在整块花岗岩上雕琢而成。弥勒石佛的肩乳、手腕、足膝皆可坐人。明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他的众将士们曾经常聚集在弥勒石佛上分韵赋诗。这座弥勒造像形象生动准确,面容和蔼可亲,雕刻工艺精湛浑朴,被同济大学著名古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称为“石刻艺术的又一瑰宝”。

龙卧禅寺之释迦牟尼佛像,系用整块樟木雕刻而成,大约三围之大。法相丰满,雕刻技艺朴实古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龙卧禅寺之其它塑像阿难、迦叶、达摩祖师、海月上人、寄云声声、准提等,皆形神如生,亦艺术之珍品。

三、建筑艺术

黄檗寺在唐、宋、明、清时都有过殿阁金碧辉煌的场面。明代李开藻的诗《藏经阁》形容黄檗寺藏经阁“苕峣杰阁倚云根”,可见藏经阁之高大雄伟。清代新经志常和尚的《黄檗重兴志喜》诗云黄檗寺“楼阁仍居初祖地,规模丕阐觉皇宫”。把黄檗寺描绘为与皇宫一样壮美。叶向高曾说:“吾邑之黄檗寺极宏丽。”福庐禅寺的建筑也是宏高壮丽,金碧交辉。

清康熙年间重修的灵石寺顺山势而造,从山门至天王殿是一片宽敞的大石庭,石庭两旁为长廓、厢房、钟鼓楼。沿长廓而上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是建筑师精心设计的,重檐歇山式结构,由6根大柱支撑(柱础为唐代的),殿面积约500多平方米。进深三间,面阔三间,每间宽5.2米,木构架为井盆式。大殿屋顶藻井上绘画各种人物、花鸟、龙凤、飞天、宝盖莲花、牡丹等图案,形态生动逼真,乃画师妙笔杰作。整个寺院布局匀称,结构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竹寺建筑在石竹山半山腰,悬挂在险岩绝壁上,宛如空中楼阁。寺前万丈深渊,寺后群峰嵯峨。从山下新铺的石阶盘旋而上至寺门口,石阶共1436级。寺院红墙黄瓦,建筑群小巧玲珑,殿阁结构别致壮观。殿堂画梁雕栋,金字楹联。石竹寺以它惊险壮观而名列福建四大名寺之一。

龙卧禅寺之建筑,无论布局结构、建筑材料、技术水平,均属上乘,而以钟鼓楼之建筑艺术尤佳。钟鼓楼系六角半月形,上下两层,高10余米。屋顶飞檐挂瓦,卷脊弯翘。上层各向皆造石廊,以4根大柱支撑之。石廊上有环楼,雕栏为护。三面门窗,镂花为饰。上层中悬钟鼓,以木梯相接。整个钟鼓楼建筑高大而雅致。

去福清享清福去 发表于 2024-4-10 12:16:19

为何福清县志只字未提少林寺,莫非传说雍正末年,乾隆元年,清朝1736年,少林寺被撤并是真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六 宗教 / 第一章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