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5 15:05:41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五 华侨 / 第二章 侨居状况

第二章 侨居状况
第一节 人数分布
一、人数

明、清两代没有统计出外侨胞人数。民国时期,乡侨人数仍无可考。

共和国建立以后,海外乡侨人数逐年增加,但无法精确统计,仅罗列历次普查数字。

1953年,县侨联会调查估计:民国时期福清约有8万乡侨,印尼为主要侨居国,约5万人,其次为新加坡,约2.5万人,其它国家和地区约5000人。

1958~1959年,县侨联会调查侨眷属54817人,估计有11万人侨居海外,以印尼为主要侨居国,有9893户71588人,新加坡、马来西亚5686户34036人,日本338户2323人,越南9户50人,缅甸7户44人,菲律宾1户5人,北婆罗洲3户17人,泰国4户28人,北美洲2户9人,合计15993户108100人。

1960年调查,海外华侨约11万人,以侨居印尼为最多,约7.3万人,新加坡、马来西亚约3万人,日本约6000人,侨居越南、缅甸、泰国、北婆罗洲、柬埔寨、菲律宾及美洲等国家和地区人数极少。

1980年5~9月,县侨务部门组织普查的乡侨人数为268365人,侨居在19个国家与地区,以印尼为主要侨居国,有194725人,新加坡54343人,马来西亚9026人,日本8907人,北婆罗洲219人,美国219人,泰国298人,越南129人,缅甸71人,柬埔寨76人,加拿大55人,英国26人,巴西25人,西德21人,澳大利亚17人,荷兰5人,法国2人,比利时1人。

1992年,旅外华侨、华裔约为50万人。

二、分布

1840年前,乡侨侨居地:日本、吕宋(菲律宾)、南朝鲜、三佛齐(现印尼港)、阇婆、交趾(现越南北部)。

1840~1918年,乡侨侨居地:日本、菲律宾、槟榔屿、雪兰莪、渤泥、越南、新加坡、马六甲、马来西亚、北婆罗洲、印度、印尼、泰国、邦加、日里、沙捞越、诗巫。

1919~1992年,乡侨分布的国家和地区:亚洲有日本、印尼、新加坡、马亚西亚、汶莱、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欧洲有英国、挪威、西德、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北美洲有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有巴西;大洋洲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旅外乡亲70%以上侨居在印尼,次则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

第二节 从业
宋末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乡民到侨居地后,或经商或弘扬佛法或从事丝织、制瓷、晒盐、土木建筑、熬糖、鼓铸等各种技艺,少数从事垦殖业。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至民国28年(1939年)9月,乡民出国多是贫苦农民,到侨居地后从事密集型劳动,被限制在采矿、修建码头、垦殖种植园等行业中,契约期满后才能投亲靠友,受雇于其它自由行业。稍有积蓄,便肩挑背驮深入乡村或边远地区从事小商小贩。少数有祖业的土生乡侨,则自我经营或兼雇前来投靠的乡友经营“瓦弄”(零售商店)。部分自由移民的乡侨则以“三把刀”谋生(剪刀裁缝,剃刀理发,菜刀小食厨师),少数人为搬运工、车夫、清道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年9月至1945年8月),乡侨职业无定。

民国35年至今,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乡侨中涌现出一批专营纺织、钢铁、五金、汽车、摩托、交通运输、建材、石油、烟草、电器、金融以及服务性行业的企业家,产生林、蔡、郑、姚、陈等拥有众多跨国公司的财团。一些乡侨也涉足政府公务、政党法律、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等上层建筑领域。多数乡侨或经商或为公司雇员,从事各种体力劳动。

历代乡侨职业又因侨居国而又有差异。

一、旅居印尼融侨职业

早期旅印(尼)乡侨以打杂工和种植业为主,嗣后因勤俭互助积有小本,开始沿街叫卖自制糕饼和豆制品。接着又有职业的区别:贩卖糖茶、咖啡、布匹,发展到雇当地人挑担贩卖布匹、杂货,至发放小额贷款收息;从商开店,经营布匹、杂货,收购和销售土产,由此产生各种商号,如黄涓溪开设的“振成布店”。这种谋生至创业过程遂成传统,延至民国2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清末至民国初年的旅印(尼)乡侨有契约劳工,约占总数的70%,自由移民约占30%。两类乡侨有两种就业途径:由亲友收容到商号里当伙计(店员);无亲朋故友收容的,由同乡有资产者出面借贷数十元至一二百元做小本生意。受雇于同籍的企业的求职方式也成传统延续至今。

20世纪20年代,乡侨在印尼商界崭露头角,影响较大的有俞宏瑞、曹敦梅、戴祥慈、俞昌檀等人。

20世纪30年代,由亲友援引到印尼的乡侨中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颇多,他们促进同县籍乡侨企业的发展。万隆有乡侨合资创办的纺织厂。家族、宗亲、乡友合资创办企业遂成传统延续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乡侨职业飘泊无定,企业停滞。

印尼独立战争期间(1945~1949年),乡侨从事水贩(长途贩运)和工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突破荷兰殖民军封锁线,向印尼共和国独立区运去各种短缺的日用品和军需品。在印尼共和国独立区响应政府自力更生号召,集资创办糖厂、油厂、肥皂厂、茶厂、纸厂、花生油厂、纺织厂、花裙厂、家私厂、化妆品厂、薯粉厂、米粉厂、酱油厂、纱线厂等各类型工厂。

20世纪50年代,乡侨活跃于印尼的纱布、五金、钢铁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上述行业在印尼全国的供销。同时集资涉足金融业,施德顺和郑伯森两人发动乡侨首创印尼私营商业银行,紧接着林绍良先生与几位好友集资兴办中央亚细亚银行。集资创办的乡侨私人银行有10多家。

50年代末,少数乡侨回国定居。60年代中期仍侨居者,多加入印尼国籍,成为融裔印尼籍华人。60年代末期后,少数乡侨事业发展很快,在纺织、建材、食品、汽车、摩托车、金融、地产、餐饮、贸易、电器等行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旅居新加坡融侨职业

乡侨旅新(加坡)的历史远在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前后,时新加坡刚辟为自由港。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有数十名乡侨旅新(加坡),属契约华工,劳作于港口码头工程或橡胶种植园,无人身自由。契约期满,便受雇于社会各行业。嗣后有的人从事小商贩,后发展成人力车馆业主或二房东。

20世纪初,为亲友援引到达新加坡的乡侨增至四、五百人。这个时期乡侨职业复杂,有人服务于邮电、公共运输部门,有人充当种植园劳工,有人则卖糕点豆腐,有亲友援引的多为店员或工厂临时工。

20世纪初到30年代后半期,乡侨职业为店员、雇工、小商贩、人力车夫。个别乡侨经营自行车及零件和巴士公司。

50年代旅新乡侨,一为因印尼政府排华转徙新加坡,二为亲友援引出国,职业仍是职工店员、独立劳动者、小商贩。1958年,县侨联会调查旅新、马乡侨发现,工商业者仅4户,占总数2688户的1.6%。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旅新乡侨全部加入新加坡国籍,成为融裔新加坡华人,职业多为经商和公司职员。

三、旅居日本融侨职业

旅日乡侨在明代中期前以贩运贸易为业。

清顺治至乾隆年间,旅日乡侨职业以弘法、贸易为主,间有从事手工业。

20世纪初到30年代,大批乡民由亲友援引至日本,以流动小贩为业,其中多数以三把刀为业(厨师、理发师、裁缝),少数经商开店。

50年代初,因战争创伤,百业停顿,乡侨职业无定。1958年,县侨联会调查275户日本乡侨,工商业者仅占30户,不到总数的2%,其余均为雇员。

60~80年代,日本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乡侨企业崛起。大阪府的乡侨从商开店者日益增多。大阪府共有乡侨38户195人,开料理店(餐馆)12户(由职业厨师发展起来),洋服商与洋装店10户(由裁缝发展而产生),旅馆业4户,个人诊所5户,运输业1户,美容厅(由理发师发展起来)4户,家庭成员纯为雇员的仅有两户。旅日乡侨经商以第三产业的百货店、料理店、美容店为主,少数亦涉足健身游乐场、超级市场、不动产和医疗事业。

旅日乡侨至今仍多保留中国国籍。

第三节 社团组织
海外侨团萌芽于明、清之际。与乡侨有关的最早侨团是日侨福州帮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创建的崇福寺,为福州十邑旅日帮会与宗教组织,其作用是调解纠纷,组织婚丧喜庆活动及接待新来的同籍侨民。其次是台湾王郑经(成功之子)属臣陈永华始创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改称“义兴公司”,成员为旅居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嗣后才有以县籍为名的会馆、商会和乡帮公所,其职能为组织婚丧喜庆活动、救死扶伤、济困互助、教育子女、调解纠纷、联络商情、合资创业等。

一、印尼乡侨团体

旅印(尼)侨团泗水玉融公会 以福清雅称“玉融”为号,创立于民国2年(1913年)7月1日,由薛其钿、曹敦梅、郭传枝(亚土)、杨积山、林则煦具名申请,荷印政府批准成立。嗣后,印尼各埠乡侨效法,共产生21个玉融公会:泗水、万隆、梭罗、茉莉芬、任抹、玛琅、斗旺、巨港、三宝垄、庞越、马吉朗、谏义里、北加浪岸、美里达、三马望、八加连、多隆亚公、岑厘陵、沙拉笛加、巴苏鲁安。与乡侨相关的侨团还有4个:马辰闽融公会、锡江福州全郡会馆、打拉根华侨联谊会、日惹新生社。4个侨团成员中福清乡侨占90%,福州、莆仙华侨占10%。

各公会下属的职能机构为财政、总务、秘书、文教、福利、体育等部。

各埠玉融公会又有下属团体:万隆健华学习社(体育)、雅加达建光篮球队、泗水南岛篮球队、马辰声和会、马辰华民公会等。

乡侨社团领袖 泗水玉融公会历任主席是薛其钿、郭传枝、黄江源、曹敦梅,戴祥滋,继任者为俞昌檀、俞鸿基、丁承灯、叶立庚、高至荣、王光宏、叶存胥、林国栋、王贤岩(代主席)、张逸民(代主席)等;雅加达玉融公会历任主席是郭柏俊、杨名树、杨祖梓、陈贤尧、郭毓秀等;万隆玉融公会历任主席是郭忠泰、王绍清、郑志春、俞兆玉、邱文椿、林仁木、许珍华等;三宝垄玉融公会历任主席是林文华、陈光潮、何隆朝等;梭罗玉融公会历任主席是张鸣琴、李宗礼、陈泽太、俞其炽等。

1965年后,各公会被迫解散。后融侨又成立福利组织,有万隆福华理事会,三宝垄福利基金会,锡江福善基金会。

二、新加坡乡侨团体

新加坡福清会馆 清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由庄端倡议,王万高、李春等21位乡侨响应,共拟章程注册,华民护卫司批准成立。次年五月购置馆址房产,形成33人董事会。会馆宗旨:“联络商情、敦睦乡谊、团结乡亲,以达互助互惠之益处”。会馆下属团体:玉屿同乡会、江兜王氏公会、东张同乡会、融侨俱乐部、融侨体育会、天书堂、福邑公建普渡社、福清公建普渡社、培育学校。会馆下属职能机构:总务、财政、文教、福利、交际、查帐,东西南北中五区分设主任。会馆历任领袖1950年前称“总理”,之后称“主席”。

三、马来西亚乡侨团体

兴安会馆 由福清、莆田、仙游籍侨民组成,属全马来西亚的乡侨团体。

新山福清会馆 1975年初开始筹建,1977年3月8日获准注册成立,约有会员百人。下属职能机构为理事会、福利小组、奖励金小组、游神小组。1982年10月,又成立会馆青年团,下设醒狮团、总务、财政、文教、福利、交际、理事会、查帐、康乐、联络等职能机构。会馆宗旨:“联络乡情,推动文教体育活动,解决纠纷”。

曼绒福清公会 成立于1957年6月7日,由福清、平潭两县侨民组成,时有会员439人。下属职能机构:委员会、总务、财政、奖励金小组、福利组。下属团体:福平企业有限公司、青年团、妇女组、华乐组。公会宗旨:“团结同乡联络乡情,组织自己向前迈进”。

四、日本乡侨团体

旅日乡侨无县籍社团,只有省、府属侨民社团组织。

明崇祯二年(1629年),德川幕府迫害天主教徒,福州十邑华侨为免株连,集资兴建崇福寺,以示信仰佛教。其职能与后来的同乡社团相同,起联谊团结、互助共存的作用。

清咸丰八年(1858年),日本“安政开国”政策实施,开关与中国通好,崇福寺的崇教庇护意义失去,被公所会馆取代。清同治九年(1870年),八闽会所成立。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帮成立三山公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福邑公所成立。

民国7年,闽籍侨胞联合成立新兴福建联合会。

以公所会馆为形式的侨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华侨以战胜国侨民身份得到优待,社团纷纷成立,有东京、横滨、京都、大阪、神户、福冈、长崎、函馆、旭川、四国、佐贺、宫崎、千叶、群马等与乡侨相关的同乡会。

旅日全国福建同乡代表者有志恳亲会 1961年8月5日,乡侨林同春(时任神户福建同乡会理事长)等7人创建旅日全国福建同乡代表者有志恳亲会(简称“旅日福建同乡恳亲会”),首次会议在京都市东山区高台寺“灵山温泉”举行,列席者60多人。会议准备委员会委员长由林同春担任,事务局长由乡侨张晃祯担任。恳亲会成立后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分别在日本各地轮流举行。1984年第二十四回恳亲会首次在福州举行。1991年又在福州举行第三十一回旅日福建同乡恳亲会。

五、世界性乡侨团体

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 为联络感情,发展商务,推动居住国和祖籍国的经济建设,1988年10月,各国乡侨代表在新加坡成立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在新加坡设立秘书处,在雅加达、万隆、泗水、三宝垄、锡江、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亦设立秘书处。

第四节 华文教育
海外华文教育的形式主要为出版发行会刊和集资兴学,推行华文教育。

一、会刊

印尼各地的玉融公会都有会馆主办的华文版会刊会报,介绍乡侨之间的联络概况,祖国的人文地理,文物历史。印尼泗水玉融公会主办《群报》和《玉融日报》(1938年后改为《融声月刊》),印尼雅加达乡侨杨永奎曾主编《南洋画报》。

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乡侨在主要聚集地也都有历次重大庆典的纪念特刊:新加坡福清会馆有《福清会馆七十周年特刊》和《三庆纪念特刊》;马来西亚兴安会馆(由福清、莆田、仙游籍侨民组成)办有年度会讯《兴安总会会讯》及《大庆特刊》;日本乡侨发行第一到三十一回的《旅日福建同乡恳亲会会员名簿》和《二十年的回顾》纪念册等。

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创办《融情》季刊。

二、学校

新加坡福清会馆于民国8年(1919年)开办培青学堂,后改名培青学校。

印尼万隆玉融公会于民国24年创办清华小学,1953年创办清华中学。

泗水玉融公会于民国27年创办文华小学,1952年创办侨众中、小学。

雅加达玉融公会于1951年创办新文小学,1954年创办新文中学。

梭罗玉融公会于民国35年创办玉融小学,1953年改为新民学校,1956年创办梭罗中学。

垄川、玛琅、茉莉芬、望加锡等地玉融公会均办有小学。

印尼侨校在1965年后均被封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五 华侨 / 第二章 侨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