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5 14:24:45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三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卫生保健

卷三十三 医药卫生
福清民间,向来以中草药治病疗伤,传统中医多为自学或家传,散处各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基督教传教士以办慈善事业为名,在龙田镇办起龙田妇幼医院,这是全县第一所西医院,以西医治病即自此始。至民国38年(1949年)8月,县内仅有3家小医院和几家私人开业的中医诊所。医疗条件差,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长时期内,由于医疗卫生事业极其落后,缺医少药,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和血吸虫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民国38年,全县死于鼠疫的达3万多人。民国时期,血吸虫病患者数以万计,受血吸虫病摧残的村庄上百个;死绝1000多户。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东家老汉哭声长,西户儿女失爹娘,烧香拜佛不中用,人财两空好凄凉。

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关心人民疾苦,十分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县逐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培养一支卫生技术队伍。1950年,全县仅有医疗卫生机构4所,固定病床130张,医护人员265人。1988年,县、乡医疗卫生机构33所,其中医院、乡镇卫生院27所,病床1618张,卫技人员2114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26人,主治(管)医(药)师117人。还有企事业单位医疗所(室)52个,卫技人员179人;农村卫生所383个,乡村医生433人,合格卫生员193人,不脱产卫生员、接生员共2100多人;各类个体诊所208家。与1950年相比,医疗卫生机构增长10倍,病床增长12.4倍,卫技人员增长7.6倍,个体诊所增长13.2倍。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0.94人。

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福清县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广泛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大力灭鼠、灭虱,普种牛痘,搞好预防接种等各项防疫工作,到1953年就先后消灭了霍乱、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控制了疟疾流行。麻风病患病率下降,特别是曾经招致千村薜荔、万户萧疏的血吸虫病,经过多年综合治理,于1986年消灭,1987年血丝虫病也基本消灭。各种传染病的总发病率由1965年的1639.46/100000下降到1988年的99.12/100000。80年代,全县推行计划免疫工作,执行免疫程序,1988年实现以县为单位“四苗”(卡介苗、小麻糖丸、白百破、麻疹)覆盖率达85%以上,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使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大辐度下降,有效地保护儿童健康成长。

同时,妇幼事业得到发展,至1988年,建立县、乡、村三级的妇幼保健网。县综合性医院设有妇产科、儿科,拥有妇产床位45张,妇产科医生9人;小儿科病床35张,儿科医生9人。1981年全县普及新法接生,科学接生达90%,基本消灭了产褥热。新生儿破伤风率明显下降。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县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婚前检查、优生优育系列保健、推行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管理,为搞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作出贡献。大力培训托幼机构的保健工作人员,做好托幼儿童的保健工作。

此外,以福清医院为中心,建立县医学会、中医学会和护理学会,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以应用为主的医学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至1988年共有181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于全国、省、市级刊物。其中《血液病》和《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病牛解剖观察》荣获省科研成果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残存钉螺消长情况观察》荣获莆田地区科研成果奖。

第一章 卫生保健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民国时期,福清卫生状况极差,城镇农村人畜同住,沟渠水道污水淤塞,虫害孽生。城镇街头巷角垃圾成堆,农村畜粪满地,厕所粪坑充斥。一年四季疫病流行。

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0年,县卫生院担负起全县防疫工作。1952年,成立福清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区、乡、村成立1406个“爱卫会”的基层组织,村一级组织起2566个村民卫生小组。开展以反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是年进行4次规模较大的卫生大扫除,城关区出动机关干部、学生、医务人员和群众4000多人参加,清除垃圾30多万担,捕鼠103万多只,灭蝇、扑蚊4.3公斤,消灭子孓95公斤。1955年春夏秋三季结合生产和国防建设全面进行卫生大扫除,全县138个乡96926户,评为最清洁户的达11492户。

1956年1月,县成立除“四害”(鼠、雀、蝇、蚊,后雀改为臭虫)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各区乡、团体、单位普遍设指挥部或所,从3月1~20日的除“四害”突击月里,就捕鼠5.66万只。经常性的除“四害”与生产、工作相结合,干部职工利用早、午、晚,学生利用放假,农村利用劳动间隙消灭“四害”。是年捕鼠30.14万多只,灭蚊蝇1131公斤多。10月5日,县召开首届除“四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7年,进行两次较大规模大扫除,同时运用药物灭蚊。全县有33025户84872间房子采用药物灭蚊,疏通沟渠1.4万条,灭蛆的厕所粪坑有2.54万个,处理垃圾1.08万处,以控制蚊蝇孳生。每逢节日,都开展以除“四害”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是年灭鼠56.67万只。

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中,县委于1月9日召开全县10万人参加的除“四害”动员广播大会,在县四级扩干会上又两次作具体部署,57个乡104个农业社建立除“四害”组织。2月县委成立灭雀司令部,2月14~16日,发动全县军民24万多人消灭麻雀,从山区到海岛,3天灭雀20多万只。3月份后,转入卫生大扫除,县城32个单位出动数千人疏浚沟渠,在农村拆除房前屋后粪坑,在规定地点建厕所。1959年,继续开展除“四害”活动,治理环境,建畜舍,厕所加盖,疏通沟道。

1961~1966年,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防治疾病为中心的群众卫生运动,每年夏季或春节前后都掀起几次全民性爱国卫生运动高潮,并全面开展防疫注射工作。

1977年,全民大扫除,结合积肥2.4万吨,灭鼠27.18万只,灭蝇13.17万盒,疏通渠道4.31万条,拆掉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8304座,建成三级化粪厕所39座,改建水井52口,新建水井64口。

1982年,又突击进行爱国卫生活动8次。出动130人次,疏沟7.76万米,清除垃圾结合卫生积肥12.41万吨,处理蚊、蝇孳生地1.78万处,灭鼠17.73万只,灭蝇6.72万盒(火柴盒)。县地方财政拨款35.02万元,修街道路面和下水道1100米,设垃圾箱和果皮箱1100个,置翻斗汽车1辆、手扶拖拉机2台,以载运垃圾,建水井137口,修水井254口,建卫生厕所350多座。

1983年2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展“文明月”活动,设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全县出动4万多干部群众上街清扫环境。城关成立市容整顿指挥部,由县长任总指挥,有16个单位,抽调百人组成工作队,整顿市容,重点治理“脏、乱、差”。各乡镇各单位制订文明公约;设劝导队、监督队、纠察队检查、督促。全县军民共建文明村、镇(校)63个。进行6次突击大扫除,出动17.98万人次,清除卫生死角252处,疏沟668条1.5万米,清理垃圾1.74万吨,设垃圾箱46个。是年新建水井140口,修建水井54口,兴建自来水厂6处。1988年,结合节假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评选出7个爱国卫生优胜乡镇,8个先进单位。

第二节 公共卫生
一、环境卫生

福清县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于城乡建设卷中已有记述,本节着重记述饮水卫生和粪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民国27年(1938年),福清县成立卫生院后,开始注意饮水卫生工作,但限于经济条件,只做了一些水源的调查和城镇夏、秋两季公共井水的消毒工作。

1960年起,为了防止急性肠道传染病流行,在全县范围内因地制宜地开展水改工作。1963年,分别在高山的西郑、前薛、桐山、后安、长安、前王,龙田的山前、西亭、东壁,东张的镇建成区、溪柄、倪头,音西的大埔,江阴的前厝等14个点的水源以及城关各个食品加工厂和居民区饮用水井与河水等16个水源,作了水质卫生分析。检查结果:大肠菌指数超过7000者有7个,细菌数超过1万以上有2个。随即采取了措施,改善饮用水不卫生的状况。同时对五镇1230个水井,定期消毒。

1984年,全县进行了一次普查,调查21个乡镇、4个农场、436个行政村、1827个自然村,调查率为99.98%。调查各种不同类型水源点9102个,包括自来水、深井、浅井、手压机井、山泉、浦水、溪水、池(塘)水等共8种水源。其中浅井数量最多,共8771个。全县总用水人数为85.46万人,占总人数的91.7%,缺水人数为80725人,占总人数的8.63%。抽查不同类型的水质24份,经检验;细菌及大肠菌均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985年定期对福清县自来水厂进行水质监测,前后共11次、55份。其中上半年监测35份、171项,有71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41.5%,立即予以改正。下半年监测20份,基本达标。同时,对东张、上迳、新厝等乡镇和江镜华侨农场进行自来水和分散水不定期监测,共75份(自来水7份、分散水68份),监测结果:自来水微生物2份达标,分散水氨氮28份、亚氨49份、氨化物18份均超标。

音西乡音埔村和阳下乡仕边村为高氟水区,政府和当地群众集资13.6万元,于1985年兴建两个改水工程,受益人数达14555人。

县卫生防疫站对城乡水源水质开展经常性监测,对不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及时采取措施。对于县城自来水厂,每月逢十监测一次,以保证群众饮用水的清洁卫生。

关于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工作,1987年国务院公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后,福清的管理工作才走上正轨。同年,对融城、高山等镇的407家公共场所,2025个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发现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120人,按规定通知其调换工作,并进行治疗。

1988年,宣传贯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对融城、高山等镇310家场所,进行315点环境卫生监测,共测4880项目,给53家发了卫生许可证,并对从业人员1807人进行体检,发现HAA阳性131人,双阳性47人,通知其调离或治疗后医学观察。

粪便消毒管理工作,着重在城镇。1984年8~9月,由福州消毒站先后两次派130位消毒员来县协助消毒。共消毒厕所307座、粪缸874个、粪池400多个、污水沟600多条;对县政府、县侨联等20多个机关房舍和县农贸市场全面喷洒消毒,总面积17万多平方米。经检查苍蝇密度,喷前60~80只/分,喷后降至0~2只/分。

二、食品卫生

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人民身体健康,卫生防疫人员经常深入食品行业检查卫生情况。

1963年,配合商业、供销、工业等有关部门,举办从业人员骨干训练班,学习食品卫生知识,80多人参加培训。同时,对784个从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对956人进行大便检查,87人胸部透视,41人肝功能检查,对于健康合格者分别给予发证。

1983年7月1日,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工作从一般的行政管理进入了法制管理的新阶段。是年,共检查94个生产单位1287家饮食、食品、冷饮店,从业人员1213人的健康状况,有17个是肠道痢疾带菌者,1人肺结核,给予调整工种。7~9月,查处违反《食品卫生法》38起,销毁伪劣啤酒1.59万瓶,罚款1400元。

1984年,对994个食品营业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共检查2969人,发现20人有传染病(其中属乙型脑炎者13例、传染性肝炎者2例、痢疾带菌者5例)。12月底,发给健康证2949本、营业单位卫生许可证994份。同年,组织全县性食品卫生检查,受检的921个大队。检查结果,给予警告、限期改正的25起;罚款41起、金额735元;销毁、没收变质食品105起、3012公斤。

1986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县政协和卫生、工商等单位联合组织4次全县性监督检查,受检1698家次;地段性检查89次,受检4668家次。对于违反者,按食品卫生法处理,共处理1164起,其中警告、限期改正626起,责令停业整顿31起,销毁变质食品248起,共4840.5公斤;罚款279起,4731元。全县检验食品546份,合格的401份,合格率仅73.44%。

1988年,大力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全县共检查各种食品1135件,合格的929件,合格率为83.3%。对餐具的消毒效果,进行考核调查,抽查349份,合格221份,合格率63.62%。同年,换发卫生许可证2686份,从业人员健康证6300份。共检出“五病”427人,按规定,督促有关单位调离,或抓紧治疗。发生中毒一次3人,由于及时抢救,均安全脱险。

县卫生防疫站设立食品卫生科,配备专职食品卫生监督员,基层以镇为中心成立7个食品卫生监督组,负责辖区内的食品卫生检查监督工作,从而初步建立了食品卫生监督网。

三、学校卫生

从1950年开始,福清就重视加强学校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发动学生人人讲卫生,美化学校环境,结合防治沙眼,开展学生健康检查以及优先进行预防接种等。并通过晨间检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卫生习惯。

1952年,各校成立卫生小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学生捕鼠灭蝇,清扫室内外环境,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开展检查评比活动。

1954~1956年,各中小学重视保护学生视力,对学生中的肺结核病、肝炎传染病、女学生月经病等的防治及改善伙食等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1956年,城关各中学还组织学生下乡挖埋钉螺,消灭血吸虫。

1960年,全县各中学认真贯彻省教育厅“三表”(周活动总量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要求,保证高中学生每天睡足8小时,初中学生每天睡足9小时。是年始,各中小学普遍开展眼保健操。1965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七三”指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改善学生伙食,做好学校环境卫生,保护学生身体健康。

1979年始,贯彻执行《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各中小学对卫生工作采取许多措施。中学开设生理卫生课,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对女生进行月经期卫生常识教育,小学开设常识课,对学生进行卫生常识教育。完全中学及部分初中建立医务室,部分初中和中心小学设保健箱;中学及中心小学全面建立学生健康卡,每学期或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体检;部分学校与当地医院或医疗站挂钩,定期进行疫苗预防注射。各校建立学校清洁卫生制度、个人卫生检查制度及作息制度等。

1984年上半年,重点抓视力监测,从8所中小学、4000多名学生的监测结果:男女生视力减退率为30.52%,其中城镇学校学生视力减退率为33.28%,乡村学校学生视力减退率为27.8%。由于学校调整了学生座位,增加了教室采光亮度,进一步推广了眼睛保健操,使学生视力明显提高。

同年始,卫生防疫站每年都对各中小学校医和保健教师进行培训,并定期对学校进行饮水调查和消毒。

1986年,调查了全县中小学的卫生基本情况,共查中学33所、学生39245人,校医22名;小学528所、学生135603人,保健老师35人。4月中旬,县教育局、卫生局、防疫宣传站联合组织考评组,对9所中学、8所小学进行卫生考核评比。

1988年,对全县中小学作了基本情况调查,并对城区3所中小、学(一中、二中、实小)开展学生发育情况调查及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共体检3308名,分别作了统计、分析、评价,其中,发育好的占85%。

至1988年底,全县有25所中小、学建立了健康档案,当年,参加全国首次学校卫生工作考核,福清荣获卫生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四、劳动卫生

共和国成立后,工业企业不断发展。为了保证工人健康,免受职业病的危害,共产党、人民政府逐年加强了对工人的劳动保护设施,各工厂都设有医务室,并配发各种劳保福利用品。

70年代开始,对全县有尘毒和噪音危害的32个工厂、73个点进行监测,摸清有害物质和噪音对工人健康的侵害情况,并建议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1982年,对16个重点工厂企业与粉尘、铅、苯、汞有关的155名工人进行职业病者普查和复查,发现可疑矽肺5人、肺TB8人、低血压18人、肝脾肿大31人,建议及时治疗。

1984年,对8个有粉尘作业的工厂、30个扬尘点进行卫生监测,其中只有8个点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合格率仅26.7%。

同年,对宏路养路段等3个单位238名职工进行矽肺检查,发现:I度矽肺病1人,可疑矽肺9人,活动性肺结核3人,并建立了工业卫生档案。

1985年选定福清钢铁厂、合成氨厂、纸厂、农肥厂、酒厂、第二食品厂、福清糖厂、清华糖厂、织布厂等9个厂,34个粉尘作业点进行定期监测,有8个点达标,26个点超标。其中,福清酒厂粉尘浓度最高达每平方米1915.25毫克,超标191.6倍;织布厂粉尘浓度最低,为每平方米1.55毫克。

1986年,更新工厂企业工业卫生档案117家、14858名职工。经调查接触尘毒等有害作业的工人1362名。

1988年,对于新建工厂,要求对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同年,对36个工厂、企业,709名粉尘工人进行体检,发现矽肺1人、尘肺1人、石棉肺1人、可疑尘肺47人,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第三节 保健

一、妇女保健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产妇临盆用旧法接生,死于胎位性难产、产后大出血、产褥热的为数甚多。初生儿则常死于破伤风、窒息等。民国时期唯一的卫生院,只配备一名助产士。两个美国教会办的医院,虽设有产科和一个恩济助产所,可总共只有10个助产士,且又集中在城镇。因此,新法接生率尚不及10%。

共和国成立后,重视妇女、儿童保健工作。1951年,在重点地区培训新法接生员35名。翌年,又培训75名接生员,并首先在下楼、西亭、里美、海口、东张建立5个接生站,每站配备3~5名新法接生员以及一些简单的接生器械和常用药品。接着,各区卫生所也都配有助产士1名,对贫困户还给予免费接生。

1959年,普查发现妇女患子宫脱垂病的有2396人,占妇女总数的0.98%。为治疗此病,全县组织59个治疗小组,有125名医务人员参加,以阴挺丸塞剂治疗为主,辅以口服补中益气丸,并以中药枳壳薰洗等,计治疗2094人,占应治疗的87%,痊愈率和好转率达到82%。是年,新法接生员发展到703人(其中包括旧产婆548人)、助产士58人。做到各公社均有妇幼保健人员,各大队有新法接生员,初步形成三级妇幼保健网。

1977年,查治妇科病人2200多人。培训新法接生员60人,重新培训92人。

1980年,普查妇女病1.78万人,其中,发病4100人,子宫脱垂1036人,手术治疗166人,尿瘘病人11例。

1982年,在宏路、渔溪等5个公社开展科学接生。全县培训新法接生员124人,新法接生率达99%。

1984年,重建县妇幼保健所后,对1000例进行普查分析,患病491人,患病率为49.1%。其中,宫颈糜烂424例,阴道霉菌12例,阴道滴虫54例。此外,还有外阴炎、肌瘤等,治疗238人,占48.5%。是年,新生儿13380人,其中新法接生12974人,新法接生率达96.7%。

1986年,检查妇女818人,患病542人,全数进行治疗。治愈55人,好转11人。经细胞涂片检查,又发现核肥大28人、核异质4人。1987年,妇幼门诊开展婚前检查1.25万多人。1988年,检查妇女1340人,其中患病726人。

二、儿童保健

1952年,全县有重点地对儿童进行体格检查5931人,发现有各种不同程度疾病的3033人,给予免费治疗的122人。此后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各地普遍进行儿童体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预防和治疗。

1977年,全县儿童普种卡介苗10万人。1980年,对14个公社幼儿8648人进行体检,发现有疾病的1798人,接种卡介苗36750人。1982年“六·一”儿童节前,对全县13个公社2.03万名儿童进行体检。城关地区进行幼儿保健体检150人。

1986年,对城关地区儿童体检4383人,患有疾病的265人,患病率为6.05%,治疗258人,占患病数的97.34%;生理有缺陷的3281人,占体检总数的74.86%,矫治3247人,占有缺陷儿童数的98.96%。城关地区“六·一”节前后,还开展儿童健康咨询活动,参加咨询服务人员13人次,接受咨询就诊136人次。1987年,对全县幼儿园(所)的儿童进行体格检查。1988年,全县儿童接受体格检查的达7097人。

第四节 计划免疫

一、预防接种

1977年接种乙脑疫苗23.41万人次,钩端疫苗8.04万人次,麻疹疫苗1.62万人次,小麻丸疫苗47.26万人次,牛痘疫苗3.12万人次,“02”疫苗4.98万人次。共接种88.43万人次。

1978年开始对儿童施行计划免疫,至1986年,共进行6~10种生物制品的预防接种,每年接种100多万人次,自1978~1986年总共预防接种1987万多人次。

1982年,接种麻疹、小麻、乙脑、百日咳等疫苗76.18万人次。翌年6月,组织防疫干部18人,对全县乙脑疫苗接种质量进行考评。共调查61个大队1868名儿童,评定一等9个公社,二等6个公社,三等4个公社,不列等3个公社。11月,在城关小学、实验小学、县托儿所等7个单位,进行流脑多糖体菌苗接种试点,接种4500名学生。1~11月,全县接种小麻、百日咳、乙脑、麻疹4种疫苗共73.58万人次,接种率达90%以上。

1986年,接种小麻、麻疹、乙脑、流脑、卡介苗等疫苗共19.68万人次。翌年,完成麻诊、百日咳、小麻疫苗全程接种1.90万人次;完成1979~1982年出生儿童的麻疹、小麻疫苗复种工作。

1988年1~11月,全县完成麻疹、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5种制品初种14.44万人次,复种40.12万人次。年初,在融城镇4个幼儿园进行锡克氏试验,共检查749人,其中阴性512人,阴转率68.3%。

二、“冷链”管理

1982年,为了使计划免疫用的疫苗,从生产、运输、贮存到现场使用都有冷藏设备,以保证其质量,提高接种率、降低发病率,保护儿童健康,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商定建立“冷链”项目(疫苗冷藏运输成链,简称冷链)。福建省是全国冷链装备5个试点省之一。

1984年,福清县即形成冷链系统,把低温冰箱5台、土冰箱41台、保冷背包576个、常温冰箱25台分配给基层防保组。建立从接苗——储存——运送——接种点等4个环节都不离开冷藏箱的完整冷链系统。

三、建卡

为提高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于1984年开始建立卡片制度,其形式有3种:即双卡制、大队年份卡、生产队年份卡。全县21个乡镇、433个大队,更换年龄卡的有428个大队,入卡儿童(1972~1983年出生)25.15万人。

同年抽查139个大队,每大队访问10个儿童,属本年度3种疫苗(麻疹、小儿麻痹症、乙型脑炎)初种对象,计查1397人,其中有登卡而无接种的55人,有接种而漏登卡的亦55人。

1985年,全县除音西、沙埔、镜洋等乡外,建卡、用卡基本达到要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三 医药卫生 / 第一章 卫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