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丶未央 发表于 2019-3-4 15:49:56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二 文物名胜 / 第一章 古遗址

卷三十二 文物名胜
4000年前,福清就有先民居住。至宋、明两代经济、文化已达鼎盛,且境内山水秀丽,因此,文物名胜众多。主要分布于融城、海口、东张、渔溪、上迳、新厝、东瀚、一都等沿海、山区乡镇。著名的有:东张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福建省20世纪50年代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中保存较好的一个;唐代兴修的水利工程天宝陂,现还继续造福人民;唐代兴建的万福禅寺,不仅是佛教黄檗宗的祖庭,也是国际佛教圣地之一,现日本佛教黄檗宗就是明末清初由万福禅寺高僧隐元传入的;宋代修建的龙江桥,是福建省古代四大桥梁之一,为省内现存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宋桥;东张宋窑遗址,为福建省南宋时四个主要生产窑之一;元代凿雕的弥勒造象,为全省现存最大的佛教石雕象;明代建造的迎潮塔朝东南倾斜约15度,仿佛摇摇欲倒,但又稳如泰山;明建造的瑞云塔、黄阁重纶石坊,其精湛建造艺术名闻遐迩。石竹山,1987年2月6日,被列为首批1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由于有山海之胜,吸引了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境内现还保存名人欧阳修、朱熹、叶向高、戚继光等题刻170多处。

明、清、民国时期,福清无专门管理文物机构。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重视文物管理工作,或设管理机构,或派专人管理。1961年5月,瑞云塔、龙江桥被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1987年地(市)、县文化部门两次组织人员对境内文物进行普查。第一次着重普查地上文物,第二次着重普查地下文物。普查后除确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或拨款修缮,或划定保护区范围,或禁止大型机动车辆通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1988年,被省、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3个,其中古遗址3处,古墓葬3处,古建筑28处,石雕题刻6处,革命文物3处,古树1处(2棵)。

第一章 古遗址
第一节 新石器遗址

东张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旧东张镇南约0.5公里的白豸寺(现被东张水库淹没),在一座孤立的山丘上,高出附近地面3~5米,海拔38~40米,距县城10公里,总面积7000平方米。

1957年1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福清东张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同年12月再次进行比较系统的复查。发掘工作自1958年3月28日起至6月15日基本结束,发掘总面积1500平方米。发现先民住宅、地窑、兽骨和木炭等主要遗迹,挖掘出他们使用的石□、石斧、石刀、石镞、石纺轮、磨谷器等石器1251件,陶器360件,陶片30万余片。

遗址下层是一种红灰色原始文化堆积,出土有陶器、石器和大陶沙、陶片,为泥质陶或泥质磨光陶,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层文化堆积包括3种不同土色,出土物主要有印纹硬陶,其年代相当于商代晚期(公元前1200年左右);上层为淡黄色文化堆积,厚15~30厘米,包含物有石□、石镞、陶纺轮和夹沙陶、泥质陶、印纹硬陶、彩陶、釉陶以及青铜器,其年代相当于西周前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这是20世纪50年代福建省所发现的遗址中保存较好的一个,是福清史前文化的代表,是迄今研究福清史前历史唯一可靠的实物依据。

第二节 宋窑遗址

东张宋窑遗址是东张镇石坑村厝后山和岭下村宫后山两处相连遗址的总称,是福清迄今发现的唯一古代大型陶瓷业遗址。

两处窑址都是座北朝南,漏斗型匣钵,瓷片、垫饼、支柱、支圈等遗物散布在方圆2平方公里的地表。在岭下村后,还留有砖砌窑基残壁。东张宋窑是南宋时福建4处(同安、泉州、福清、连江)主要生产窑之一。两窑均以烧制青瓷和乌金釉为主,其制形风格与建阳水吉窑所出的瓷器极相似,产品包括各式碗、盏、碟、盘等。当时主要是销往海外。

东张宋窑的发现,为研究福清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及宋代古瓷品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81年2月25日,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节 古城遗址
一、镇东卫城

位于海口镇城里村,西距县城15公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江夏侯周德兴督造。是一座石头城,城周长2943米,连女墙高为7.7米,厚3米多。4个城门都建有城楼,设警铺43个、女墙1349个。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增设战楼31处,并筑4门月城,皆高约7米。民国27年(1938年)城墙毁坏,现城垣的基址还依稀可辨。

二、万安所城

位于东瀚镇万安村。距县城60公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江夏侯周德兴调集福、兴、漳、泉四府匠役,费时10年修成。

古城依山傍海,用花岗岩方石构筑。城墙周长1773米,高5.3米。上有女墙827个,警铺13座,敌楼18座。城门4个,其东、西、南3门城楼雄视海面。城内依山势铺设的石板街道逶迤南北。当年街道两旁屋舍俨然,栉比鳞次,人丁兴旺,住户逾千。城内有祝圣寺、关圣殿和天后宫等3处,现寺殿已毁,唯残垣断壁尚存。

古城现存残墙3段、城门门座1处、炮台1处。东段长45.5米,高5.3米,墙厚4.5米;西边南段长70米,高4.8米,墙厚4.5米;北段长80米,高6.2米,墙厚4米。南城门门座宽5.2米,高3米。是福清尚存的较完整的古城址。1981年2月25日,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福清城

唐时,设5个城门,但没有城墙。明正德八年(1513年)改为4个城门,东名文兴、西名双旌、南名龙江、北名玉屏。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为了防御倭患,才修筑城墙。城高6米,厚4.6米,周长3310米,并建有女墙2300个、警铺24座、门楼4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二月,知县罗向辰把北面城墙增高1.3米多。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进行大规模修建,把北门改在偏西方向,名凤仪门;偏东北隅1/3设小北门,名玉屏门;移西门于山之半,东、西、南三门仍名文兴、双旌和龙江。这次改建,计移旧城墙1300多米,增新城墙600多米及铺舍若干,使全城巍然改观。明天启四年(1624年),又于东北增筑5个敌台,西北城墙增高1米多,覆以堞楼数百米。明崇祯七年(1634年)、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先后进行多次修茸。直至民国26年抗日战争开始时,福清城还保存得相当完好。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7年国民政府以“攻守便利”、“城池沦陷后易反攻”等为由,把城墙拆毁。这座城墙先后存在384年。

四、海口民城

位于海口镇江边,距县城13公里。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冬,巡按御史国吉澄同意,苏友时率镇民动工兴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夏建成。城为石砌,周长2800多米,女墙1605个、警铺24个、敌台7个。建5城门,北门名镇安,匾曰“乔岳钟灵”;南门名擢桂,匾曰“浴日天香”;东门名通江,匾曰“澄江如练”;西门名起龙,匾曰“风云会合”,西北门名嘉猷,匾曰“势壮辅车”。明万历年间,曾修葺4次。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7年,国民政府下令毁城,海口、镇东2城均被平毁。现城东通江门尚在,是唯一的遗址。通江门高约4米,厚约2米多,门及残墙长约8米。城门呈拱形,仍可通行。1987年11月23日,列为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岐阳城

又名化南民城。位于三山镇前薛村,距县城30多公里。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为防倭寇,本村人、时任广西布政使司的薛曾请旨建城。城为石砌,城周长1550米,高5.5米,基宽3.8米,墙顶宽2米许,女墙高出墙顶0.7米。建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另于北、西门之间辟一矮门,门外有20余级石阶通向码头。城门高4.2米,宽1.5米,顶为拱形,以青石刻匾。清末,自南门始,先后倒塌。现尚存城基遗址及“南薰门”匾一块。

第四节 古渡遗址
郎官古渡在渔溪镇东郎官村,临兴化湾西港,苏溪由此入海。古时苏溪水多流急,有“苏溪不用船,此时出状元”之谚。郎官港宽水深,风平浪静,适合船只停泊,遂为渔溪地区乃至全县内地通往江阴、高山、兴化、厦门等地的渡口,称郎官渡。

16世纪后叶,海禁大开,福清沿海乡民为避天灾人祸,纷纷离乡背井,远涉南洋。此时陆上交通十分不便,唯以海上乘船为利,郎官渡就是他们启程的渡口。当时下南洋的乡民十有六七是由郎官渡登程。郎官渡原有巨石砌筑的码头直伸入海,岸上有凉亭、商号、客栈,十分繁荣。后来由于港口淤塞,并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郎官渡逐渐衰废。迄今郎官村港边尚留有当年码头上的两个石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清市志1988版:卷三十二 文物名胜 / 第一章 古遗址